水位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正式出版的《中国震例》(1966~2006年)资料为基础,选取M≥50地震的水位异常数据,分别从水位异常形态、异常数量、异常幅度、震中距分布、异常时间、震级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所有震例中,水位上升形态最多,占4382%;震级越大,水位平均异常数量越多;在渐变幅度≥30 cm、突变幅度≥05 cm、破年变幅度≤70%或≥120%的情况下,可初步判定为水位前兆异常;震级越大,水位异常范围越广;地震前水位异常集中爆发的时间越长,距离震中越远。地震孕育进入短临阶段的水位异常特征如下:云南和川滇地区在震前50~75天时,水位异常数量突然减小,之后增加;西北地区从震前75天开始,水位异常数量减少;其它地区从震前50天开始,水位异常数量急剧增加;从全国整体来看,在震前100天后,水位异常数量逐渐增加。
  关键词:地震孕育;前兆异常;水位异常;异常指标;异常幅度
  中图分类号:P315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6)03-0436-08
  0引言
  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报的基础。张肇成等(1988,1990a,b,1999,2000)、陈琪福等(2002a,b,2003,2008)、蒋海昆等(2014)曾对1966~2006年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240次5级以上地震进行了系统统计和分析,并对震前的异常现象和特征进行了总结,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张肇成等(1991)、郑兆苾等(2006)、付虹等(2008)、陈立德等(2008)对震例中的前兆异常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区域孕震规律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地下流体是地壳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它的变化能灵敏地响应地壳应力—应变状态的变化信息(万迪坤等,1993;刘耀炜等,2010)。许多学者对水位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总结,但多集中于单个地震或单井,对大区域的震前水位异常缺乏系统的分析:李军(2003)利用强震前水位对构造应力的响应,分析了四川地区水位的阶段性异常特征;陆明勇等(2005)分析了华北地区水位的短临异常特征与地震的关系。本文以1966~2006年正式出版的《中国震例》为基础,选取M≥50地震的水位异常资料,将中国大陆分为云南地区、川滇地区(包括云南和四川)、西北地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和其它地区等,从水位异常形态、异常数量、异常幅度、震中距分布、异常时间、震级等方面,对水位前兆异常特征进行系统总结分析,为区域的孕震规律和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1基础资料
  1966~2006年的《中国震例》中,有水位前兆异常的共有100个震例,占统计震例的417%。100个震例中,共有283项水位异常,平均每个震例有283项异常。每个区域水位前兆异常具体分布如下(表1):
  云南地区水位前兆异常从1976年5月29日龙陵74级地震开始有记录,共30个震例,105项水位异常,其中异常数量最多的是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72级地震,有13项。
  川滇地区中的四川地区水位前兆异常从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开始有记录,共16个震例,39项水位异常,其中异常数量最多的是2001年2月14和23日雅江50和60级地震,共有9项。
  西北地区水位前兆异常从1980年11月6日新疆玛纳斯58级地震开始有记录,共22个震例,41项水位异常,其中异常数量最多的是1986年6月13日新疆乌鲁木齐50级地震,2000年6月6日甘肃景泰59级地震和2003年2月14日新疆石河子54级地震,均为4项。
  其它地区水位前兆异常从1966年3月8日、22日河北省邢台68、72级地震开始有记录,共32个震例,98项水位异常,其中异常数量最多的是1989年10月19日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为16项。
  有水位异常的100个震例中,50~54级地震占48%,55~59级地震占17%,60~64级地震占19%,65~69级地震占6%,70~74级地震占8%,75级以上地震占2%,震级最大的地震为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
  21形态特征
  水位前兆异常形态较为复杂,有上升、下降、突升、突降、上升(—下降)—恢复、下降(—上升)—恢复、破年变、脉冲、畸变、阶跃、阶降、异常高值、异常低值等多种形态。
  本文从水位曲线的原始形态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为上升、下降、破年变和其它4种异常形态(表2),共283项,其中全国震例中上升形态最多,占4382%,下降形态占2473%,破年变形态占2756%,其它形态占389%(图1)。
  22数量特征
  在统计的100个震例中,共有283项水位异常。其中全国50~54级地震的水位异常数量最多,共93项异常,占全部异常的3286%;60~64级地震的水位异常数量次之,占全部异常的2898%(表3、图2)。
  从震例的水位平均异常数量(表4)来看,全国50~59级地震的水位平均异常数量最少,为194项;75级及以上地震的水位平均异常数量最多,为105项。这表明震级越大,水位平均异常数量越多。
  23幅度特征
  由于水位前兆异常形态较多且复杂,本文仅统计水位曲线的最初形态的异常幅度,分为上升、下降、突升、突降和破年变幅度(表5)。
  从水位异常幅度的统计中,可以提取全国不同地区的水位异常指标的参考范围(表6)。在渐变幅度≥30 cm、突变幅度≥05 cm、破年变幅度≤70%或≥120%的情况下,可初步判定为水位前兆异常。
  24震中距分布特征
  水位异常震中距分布多遵守震级—破裂尺度参数规律(邓起东等,1992;Wells,Coppersmith,1994),即统计到的50~59级、60~69级、70~79级地震分别在200、300和500 km范围内出现水位异常(图3),这表明震级越大,水位异常范围越广。西北地区的震例由于水位异常数量偏少,规律不是很明顯。由于本文所研究震例中的前兆异常严格按照《震例总结规范》(中国地震局,2007)统计,只有2次M≥75地震,因此水位的远场异常特征不明显。   25时间特征
  (1)与水位异常数量的关系
  从水位异常时间与数量的关系曲线(图4)来看,水位异常多发生在震前150天内,属于中短期异常。随着异常时间的减少,异常数量呈指数增加,临震前(25天内),水位异常数量达到最高值,西北地区的除外。从形态上看,异常时间超过300天的,多为破年变形态,少量表现为趋势异常,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如1998年张北62级地震等。
  云南地区和川滇地区在震前50~75天时,水位异常数量突然减小,之后增加;西北地区在震前75天后,水位异常数量急剧减少;其它地区在震前50天后,水位异常数量急剧增加;全国在震前100天后,水位异常数量逐渐增加。这是地震进入短临阶段后的水位异常特征。
  (2)与震中距的关系
  从水位异常时间与震中距分布的关系曲线(图5)来看,云南地区、川滇地区和其它地区水位异常多集中在震前400天、震中距300 km内,分别占统计数量的762%、75%、776%;西北地区水位异常集中在震前200天,震中距200 km内,占统计数量的707%;全国震例的水位异常集中在震前400天、震中距400 km内,占统计数量的707%。这表明了地震前水位异常集中爆发的时间越长,震中距越远。
  3结论与讨论
  云南地区地震较多,水位异常数量也多;川滇地区位于南北地震带的中、南段,孕震规律类似;西北地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位于南北地震带的北段和天山地震带,水位异常数量较少;全国其它地区震例较分散。因此本文将中
  国大陆分为云南、川滇、西北和其它地区等,从水位异常形态、异常数量、异常幅度、震中距分布、异常时间、震级等方面入手,分析认为:
  (1)水位前兆异常形态较多且复杂,其中全国震例中,水位上升形态最多,占4382%,下降形态占2473%,破年变形态占2756%,其它形态占389%。
  (2)全国50~54级地震的水位异常数量最多,共93项异常,占全部异常3286%;60~64级地震的水位异常数量次之,占2898%。
  (3)震级越大,水位平均异常数量越多。全国50~59级地震的水位平均异常数量最少,为194项;75级及以上地震的水位平均异常数量最多,为105项。
  (4)水位曲线的原始形态可分为上升、下降、突升、突降和破年变等。在渐变幅度≥30 cm、突变幅度≥05 cm、破年变幅度≤70%或≥120%的情况下,可初步判定为水位前兆异常。
  (5)地震孕育进入短临阶段的水位异常特征为:云南地区和川滇地区在震前50~75天时,水位异常数量突然减小,之后增加;西北地区在震前75天后,水位异常数量减少;其它地区在震前50天后,水位异常数量急剧增加;全国在震前100天后,水位异常数量逐渐增加。
  (6)地震前水位异常集中爆发时间越长,
  距
  离震中越远。云南、川滇和其它地区水位异常多集中在震前400天内、震中距300 km内;西北地区集中在震前200天内、震中距200 km内;全国地震水位异常集中在震前400天内、震中距400 km内。
  本文以1966~2006年正式出版的《中国震例》资料为基础,由于震例中的水位异常按照《震例总结规范》(中国地震局,2007)统计,台网分布不均对震中距的统计特征有影响;西北地区的水位异常数量偏少,全国其它地区震例较分散,对区域水位异常规律影响较大。此外,震例中的大多数水位异常是震后总结,不同学者对异常的认识不同,存在经验上的局限性,可能影响本文研究的结论。
  参考文献:
  陈琪福, 郑大林, 车时等. 2002a. 中国震例 (1992~1994) [M]. 北京:地震出版社.
  陈琪福, 郑大林, 刘桂平等. 2002b. 中国震例 (1995~1996) [M]. 北京:地震出版社.
  陈琪福, 郑大林, 高荣胜等. 2003. 中国震例 (1997~1999) [M]. 北京:地震出版社.
  陈琪福, 郑大林, 车时等. 2008. 中国震例 (2000~2002) [M]. 北京:地震出版社.
  陈立德, 付虹, 邬成栋. 2008. 强震短临前兆异常共性特征的物理基础[J]. 地震研究, 31 (2): 99-102.
  邓起东, 于贵华, 叶文华. 1992. 地震地表破裂参数与震级关系的研究[M]//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活动断裂研究(2). 北京:地震出版社,247-264.
  付虹, 李永莉, 赵小艳等. 2008. 云南M≥5地震震前异常的统计特征[J]. 地震研究, 31 (4): 335-339.
  蒋海昆, 付虹, 杨马陵等. 2014. 中国震例 (2003~2006) [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刘耀炜, 陆明勇, 付虹等.2010.地下流体动态信息提取与强震预测技术研究 [M].北京: 地震出版社,129-142.
  李军. 2003. 大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及演变过程研究[J]. 四川地震, (2): 40-44.
  陆明勇, 牛安福, 陈兵等. 2005. 地下水位短临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J]. 中国地震, (2): 269-279.
  万迪坤, 汪成民, 李介成.1993. 地下水动态异常与地震短临预报[M].北京: 地震出版社,37-62.
  DT/24-200,震例总结规范[S].
  张肇成, 罗兰格, 李海华等. 1988. 中国震例 (1966~1975) [M]. 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肇成, 罗兰格, 李海华等. 1990a. 中国震例 (1976~1980) [M]. 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肇成, 罗兰格, 李海华等. 1990b. 中国震例 (1981~1985) [M]. 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肇成, 郑大林, 徐京华等. 1999. 中国震例 (1986~1988) [M]. 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肇成, 郑大林, 徐京华等. 2000. 中国震例 (1989~1991) [M]. 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肇诚, 郑大林, 罗咏生等. 1991. 中国大陆地震震例及综合预报判据和指标的研究[C]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 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文集(综合预报专集). 北京: 地震出版社,185-216.
  鄭兆苾, 张国民, 何康等. 2006. 中国大陆地震震例异常统计与分析[J]. 地震, 26 (2): 29-37.
其他文献
慢性肾功能不全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代谢性废物在体内潴留,呈现全身多系统损伤的一个临床综合征,病情重、预后差。现将我院近8年来收治的26例病例分析如下。
近年来,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水平及文化教育的发展,中学生的癔症发生率渐增高[1].现将我科1998~2003年5年门诊和住院25例中学生癔症病例分析报告如下.
摘要:简要介绍了云南强震动流动观测的发展历程和省内6次典型震例的强震动流动观测及特点,并总结和探讨了强震动流动观测时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基于强震动观测应用及研究现状,建议加强并拓展强震动流动观测工作,适时建立强震动流动观测系列的规程、规范,不仅要把流动观测作为弥补固定台网不足以增强捕获近场强震动记录能力的辅助手段,更要把强震动流动观测作为解决地震基础研究与地震工程应用难题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
利用云南省地震台网的宽频带数据,采用CAP方法计算了2013年3月3日洱源MS5.5地震前后共10次ML≥3.4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洱源MS5.5地震前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变化特征,结
运用G-R公式的原理,对2016年门源6.4级地震震中及周边区域进行地震拟合优度的时间和空间扫描计算。时间扫描结果显示,地震前27个月,震中及周边的地震拟合优度值发生大幅度下
利用日本九州岛地区连续GPS观测数据,分析了2016年熊本Mw7.1地震前的区域地壳变形演化特征。GPS速度场和应变率场显示,熊本地震前右旋剪切应变积累区主要集中在断层上盘的九州中
自1963年starzl在美国开展首例临床肝移植手术至今已逾40年,历经几次跨时代的发展改进,肝移植由稚嫩走向成熟,新型免疫抑制剂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等技术的
阐述了精密控制机械震源(ACROSS)的工作原理、发展历程、工作模式及信号检测等,介绍了国际上利用ACROSS开展观测实验的研究现状,并针对地震危险区域,提出可利用ACROSS进行地下
摘要:通过建立云南省IP地址定位与状态变化数据基础数据库,使用互联网信报控制协议,研发基于互联网信报控制协议的灾情信息收集系统,实现对云南省IP地址主机设备震前、震后的在线状态比对,短时间内生成震区灾情判断数据,为震害评估及应急决策提供依据。经过2017年云南2次地震检验,该系统收集数据及分析结果满足地震应急相关工作需求。  关键词:地震应急;灾情获取;IP地址  中图分类号:P315941文献标
摘要:利用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9月30日至2013年5月26日发生的3 682次地震进行精定位,获得了精度更高的定位结果,平均理论误差小于10 m。精定位结果显示:蓄水后龙滩库区中小地震活动呈现明显的丛集性,主要集中在罗妥、八茂、拉浪、坝首、布柳河以及库区下游的天峨县城6个区域,每个地震丛的分布范围在10 km内,优势深度为4~9 km,优势展布方向与穿过该地震丛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