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 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颈椎管哑铃形肿瘤的手术方法,总结其主要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 2004年5月至2006年7月共收治16例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其中5例肿瘤最大径超过5 cm.5例巨大肿瘤中4例位于上颈段,采用侧方改良的极外侧入路(后外侧肌间入路),1例外院手术复发的巨大肿瘤位于中颈段,采用分次后正中和前路联合切除并行后方和前方内固定加前方植骨融合;1例肿瘤椎管外部分向前方生长,采用颈前入路切除后行前方植骨融合加内固定,其余1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其中1例超过中线的肿瘤采用全椎板切除加椎管成形,7例半椎板切除,1例复发肿瘤原路切除,1例未切除椎板切除肿瘤.结果 手术全切肿瘤14例,次全切2例.所有病例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中2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重新气管插管后逐渐恢复,1例巨大肿瘤患者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经穿刺置管引流数日后恢复正常.其中12例随访9-18个月,无一例复发或出现脊柱不稳定的情况.结论 对于颈椎管哑铃形肿瘤,应尽可能采用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在切除肿瘤的同时,减少棘突、韧带、椎板以及小关节的破坏,减小创伤和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预防脊柱后凸和侧凸畸形的发生.极外侧入路适用于微创切除体积较大的高颈段椎管哑铃形肿瘤,较小的肿瘤可以采用后正中入路半椎板开窗手术,对骨质破坏严重者需在切除肿瘤后行内固定手术.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骨形成蛋白7(BMP-7)在不同病理类型IgA肾病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89例IgA肾病患者分成3组:A组为47例轻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B组为29
分析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并对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通过构建若干典型实例,对Windows环境下主流进程隐藏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APIHOOK、远程线程注入DLL和远程线程注入代码,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了增强加载程序隐蔽性的技术途径以
对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微生物转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15α-羟基化反应的培养基组成和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最佳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30g/L,玉米浆20g/
随着电力系统向超高压、大容量、多机互联系统的方向发展,为保证发电机组安全、可靠、经济和优化运行,实现设备的现代化状态检修管理制度,提出了基于嵌入式平台的大型发电机
介绍了一种新型利用pin diodes的4输入2输出射频开关的设计,给出了设计思想和详细的电路图,并介绍了这种射频微波器的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及其电磁兼容特性。准确分析了器件良好
目的探讨肩关节悬挂结构损伤的简便诊断方法.方法对101例正常人和26例肩关节脱位患者立位肩关节X线正位片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盂高、盂肱间隙值上差异无显著性(P>0
针对某条220 kV输电线路雷害事故情况分析,对线路铁塔接地装置进行了建模仿真计算,通过模拟其真实的土壤分层情况,分析了铁塔接地电阻偏高的原因.根据仿真结果与线路实际运行
目的观察双腔起搏器以房室全能型方式起搏在不同房室间期(AVD)时心功能的变化,以探讨最佳 AVD,指导临床程控起搏器 AVD 参数的设定。方法 30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均植入双腔起
目的考察丙酮、乙酸乙脂、95%乙醇及1%氢氟酸对钛-瓷结合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剪切实验法.结果纯钛经丙酮、乙酸乙脂、95%乙醇及1%氢氟酸处理后再烤瓷,钛-瓷剪切强度分别为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