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紫砂壶的造型、装饰、工艺、材质和艺术品位优异,以秀丽多姿的形象而傲视群雄,在陶瓷器品中独领风骚。数百年来,年轻而古老的紫砂工艺呈现满园春色的绮丽景象,紫砂的魅力一再被提升。在紫砂的装饰手法中,紫砂壶将自然界、动物界的自然形态,运用了篆刻、贴花、刻绘等工艺造型设计,作品的传神和作者赋予的完美形象都反映了作者内在的精神世界,洋溢着自然美。
关键词 石瓢壶:紫砂:禅意
溯源历史.有相关资料和实物佐证,以“石瓢”为名的紫砂茗壶多不胜数,但每款作品风格各异,如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弧曲面的“曼生石瓢壶”等。各家“石瓢”尽管面貌皆有差别,但其壶身呈梯形、底有三足、桥形钮却是构成“石瓢壶”的基本要素,现以这款紫砂“石瓢壶”为例(见图1),谈谈它的造型特点以及内涵神韵。
1 紫砂“石瓢壶”的造型工艺特点
紫砂“石瓢壶”的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壶器以多个三角形构成,边角转折锋芒毕露,给人一种犀利畅快之感。壶的体形是以二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从底部中心到转角处。二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运用得当,结合得恰到好处,刚中有柔、和顺有劲。壶盖为平盖,但实质上中高周低,中间各边沿泥片有Imm的差距,盖板线厚薄正好:壶盖的下边与壶口严丝合缝,壶盖的上部与盖面的交接处柔和,而且突出盖板线的圆整有劲:壶盖的桥形钮高矮跨度比例合适,桥中央为最狭处,慢慢向两边延伸至盖面,结合处形成椭圆形,桥形钮与盖交接处似明似暗,其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是三分之二的椭圆,与桥形钮形成呼应,两侧对称:紫砂“石瓢壶”的直筒暗嘴长短适中,粗细比例恰当、出水自然,从嘴头至壶身呈现出逐渐加粗的趋势,壶嘴的角度也恰到好处,面平整,内孔圆,壶嘴的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有力,而且不易涎水:壶把内外都是和顺流利的三角形线条,把、嘴对称,自然流畅,虚实的三角形空间对比显示出该壶的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方:壶底三足称之为围棋足,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匀称不偏,与壶的整体统一。
2 紫砂“石瓢壶”的刻绘以及文化意蕴
紫砂“石瓢壶”的壶腹有一面刻绘着一幅农家生活的场景.有位老人扛着锄头.离开茅屋.正大步迈向田野。近处,树木苍翠:远处,白云悠悠。这幅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不禁使人想起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壶腹的另一面则刻绘“宁静致远”四字,一语道出了刻绘场景的意境。宁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宁静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庄子日:“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更有机会和智慧来面对的一切。老子则认为:“万物生于静归于静”,不论是道家的炼心炼气、儒家的修心养性,还是佛家的“六根清静”,都无不以炼静为人手。“心不能静,便无所安;心不能定,便无所守。”也就是说,人静不下来就会没了主心骨,就会一事无成。紫砂“石瓢壶”缔造的“宁静致远”予以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
3 结语
紫砂壶是用得天独厚的五色土制成的.历代艺人以大自然为创作源泉,吸收了其它传统艺术的造型风格,辛勤探究、揣摩并精心设计了造型各异、不计其数的陶瓷器皿.孕育出了紫砂壶艺独特的风格和内涵。紫砂壶艺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魄融汇于作品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尤其在现代日趋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在壶艺创作时应注重壶艺造型的设计理念.关注紫砂壶艺的内在美。就像这款紫砂“石瓢壶”,它不但造型雅韵,而且蕴含着一种思想境界,予以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
关键词 石瓢壶:紫砂:禅意
溯源历史.有相关资料和实物佐证,以“石瓢”为名的紫砂茗壶多不胜数,但每款作品风格各异,如杨彭年与陈曼生合作弧曲面的“曼生石瓢壶”等。各家“石瓢”尽管面貌皆有差别,但其壶身呈梯形、底有三足、桥形钮却是构成“石瓢壶”的基本要素,现以这款紫砂“石瓢壶”为例(见图1),谈谈它的造型特点以及内涵神韵。
1 紫砂“石瓢壶”的造型工艺特点
紫砂“石瓢壶”的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壶器以多个三角形构成,边角转折锋芒毕露,给人一种犀利畅快之感。壶的体形是以二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从底部中心到转角处。二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运用得当,结合得恰到好处,刚中有柔、和顺有劲。壶盖为平盖,但实质上中高周低,中间各边沿泥片有Imm的差距,盖板线厚薄正好:壶盖的下边与壶口严丝合缝,壶盖的上部与盖面的交接处柔和,而且突出盖板线的圆整有劲:壶盖的桥形钮高矮跨度比例合适,桥中央为最狭处,慢慢向两边延伸至盖面,结合处形成椭圆形,桥形钮与盖交接处似明似暗,其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是三分之二的椭圆,与桥形钮形成呼应,两侧对称:紫砂“石瓢壶”的直筒暗嘴长短适中,粗细比例恰当、出水自然,从嘴头至壶身呈现出逐渐加粗的趋势,壶嘴的角度也恰到好处,面平整,内孔圆,壶嘴的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有力,而且不易涎水:壶把内外都是和顺流利的三角形线条,把、嘴对称,自然流畅,虚实的三角形空间对比显示出该壶的神韵齐全、风度大气、实用大方:壶底三足称之为围棋足,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匀称不偏,与壶的整体统一。
2 紫砂“石瓢壶”的刻绘以及文化意蕴
紫砂“石瓢壶”的壶腹有一面刻绘着一幅农家生活的场景.有位老人扛着锄头.离开茅屋.正大步迈向田野。近处,树木苍翠:远处,白云悠悠。这幅悠闲自得的生活场景,不禁使人想起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壶腹的另一面则刻绘“宁静致远”四字,一语道出了刻绘场景的意境。宁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恬和、安宁,如一泓秋水,映着明月。宁静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庄子日:“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更有机会和智慧来面对的一切。老子则认为:“万物生于静归于静”,不论是道家的炼心炼气、儒家的修心养性,还是佛家的“六根清静”,都无不以炼静为人手。“心不能静,便无所安;心不能定,便无所守。”也就是说,人静不下来就会没了主心骨,就会一事无成。紫砂“石瓢壶”缔造的“宁静致远”予以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
3 结语
紫砂壶是用得天独厚的五色土制成的.历代艺人以大自然为创作源泉,吸收了其它传统艺术的造型风格,辛勤探究、揣摩并精心设计了造型各异、不计其数的陶瓷器皿.孕育出了紫砂壶艺独特的风格和内涵。紫砂壶艺包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魄融汇于作品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生命力。尤其在现代日趋发展的社会里,我们在壶艺创作时应注重壶艺造型的设计理念.关注紫砂壶艺的内在美。就像这款紫砂“石瓢壶”,它不但造型雅韵,而且蕴含着一种思想境界,予以我们深刻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