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实施,以问题为核心的“问题链导学”的优势已日渐凸显,它是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问题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审美感悟、陶冶情操、增长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本真教育根本目标就是保持孩子好奇的童真和敢于质疑的批评精神。如何发现问题呢?教材课文后面的“文本研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探究思考的问题,老师备课时为学生精心设计了课堂问题,或者从学生作业里正确率不高的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的问题。学生自己的思考与教材(教参)上的不一致,教材与教参上的说法不一致,不同资料上的解释不一致,老师的讲解与教参说法不一致,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理解不一致等,这些矛盾之处就是问题所在。
1.抓住标题,整体感知
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每一个专题都要整体感知,总体把握,抓住核心问题或关键问题,纲举才能目张。标题是文章内容的灵魂,内容概括或主旨体现。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一篇文章无非就是“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了什么”指文章主体内容,要从主要段落中概括筛选出有效信息,这是理解层面的;“怎么写的”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属于鉴赏层面;“为什么要这样写”或“这样写的目的”实际上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或对写作主旨的领悟。
必修一教材老舍的《想北平》可以引导学生从文题的分析入手,有位同学在对话栏中这样评点:“在北平二十七年的生活让他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依恋,也使他看到了北平城具有的特点。”那么,北平城具有哪些与别的大都市截然不同的城市特点?北平有着怎样独特的“城市符号”呢?实际上就是要研读4—7节,分点概括出主要写了北平的哪些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是建立在城市特点的基础上的。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在对话栏中,有位同学评点:“写北平特点,手法多样。”我们一起看看,艺术家老舍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凸现城市的特色的?也就是说,在4—7小节,老舍是怎样赞颂北平的?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发现的问题,很有思维价值。老舍先生“想北平”“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为什么说不出,这就是1—3小节的内容——地之广,爱之深,言之陋。更为精彩的是,对最后一节“要落泪了”的理解,一般都理解为对北平的思念,对北平命运—华北命运的忧虑。同学们大都借助背景介绍的理解,有一同学运用《我心归去》里的观点,“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意。”这里的“要落泪了”含有思归而不得的意思,与根据背景的理解如出一辙,了不起的发现。这正印证了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源普尔(K.R.Popper)的论断:“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利用背景资料,创设情境,而不是单纯的介绍写作背景或者作家介绍,“温故而知新”,由已知推导出未知,学生能主动高效地发现新知识,从而摆脱教师在单纯使用讲授法时所处的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高一必修一教材《前方》时,先投影出摄影图片,让学生思考“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然而,我们把这具象的旅行加以抽象,人生又何尝不是由这一场场的旅行组成?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筛选出作者的核心观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而后从“苦”和“旅”两个方面具体理解文本,设计“作者从什么角度说人生是场旅行?”和“作者所言人生之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两个问题。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是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统领文章第3-9小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这个观点?祖先迁徙的习性与欲望;外界的诱惑;外在的压迫,出于无奈;人的理想,前方的召唤。第10—11小节,阐述了人生之苦:身心俱疲;人总想达到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的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对“离家、归家”的感悟认识,进而理解标题“前方”具有不确定性,既可以指离家,又可以指归家,还可以是在离家或归家的路上。
自信是力量的源泉,“问题链导学”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的观察思考表达,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快速筛选信息,整体把握课文,感悟体验人生,充分相信语文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大有作为。仔细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方法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的自由性,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是在老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完全能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和他们共同探索研究,师生完全处在平等的关系中。
3.比较分析,主动发现
比较阅读是获取知识,积累资料,开阔视野,学习语文的实用而有效的途径。韦庄《菩萨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必修一教材第58页理解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留恋,“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而同一册教材第66页“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诗歌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学生走进文本可谓认真,细致,与作者思想碰撞,有了自己的独到发现,这实际上就是高考考查要求的探究题。“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颂和留恋,又蕴含了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所苦之情。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发现。换一种眼光,就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在这样的发现的启发下,对刘皂《渡桑乾》这首诗“无端更渡桑乾水”,派生出是回故乡咸阳还是迁徙到更远的地方去,思维火花的碰撞,激起了一场争论。有理由,有依据,能自圆其说,这是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研究观。学生的思维潜力,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老师善于引导,主动发现,“一切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依赖于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 必修二教材第70页“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句中“举”注释为“拿”,“举之以予人”。这个注解是对的,但是换一个角度,“举”还有一个义项“全”,如“举国上下”,在这里解释成“全”也是说得通的,有依据的,能自圆其说的。哪一个好呢?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各抒己见,有的坚持教科书上的说法,有的认为作“全”讲更好。从上文看,“举”不仅是“拿”的意思,还突出了“子孙视之不甚惜”,照应了后文“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对文言实词的学习,也不能拘泥于参考书和教材,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主动思考,积极发现。
4.实践运用,感悟生成
江苏省第十届高中生作文大赛初赛作文题是“突发事件”。在批阅作文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突发事件”不能很好把握,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审题问题,而是对文题的内涵理解不全面。“突发事件”一定要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学生熟知的突发事件,我把学生作文中的所谓突发事件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些属于突发事件:(1)医疗事故(责任事故);(2)生活中遭人暗算;(3)被蛇咬了;(4)临时调课;(5)地震(自然灾害);(6)钥匙被锁在家里进不了家门;(7)骑车不小心摔伤了或掉链子了;(8)回家途中遭遇歹徒抢劫;(9)小时候和爸妈一起逛街走丢了;(10)艳阳高照,突然下起暴雨;(11)上网时被父母(老师)发现了……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了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本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真课堂“问题链导学”坚守课堂主阵地,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问题感悟——举一反三”的教学法来教学。每个课题教学均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统领整个课堂,生生互动,师生合作,分享过程,收获喜悦。
阅读在高考中占分75分,写作占70分,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的“半壁江山”。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发现问题的深度广度决定师生的素养品位。“问题链导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王俊,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责任编校:高述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本真教育根本目标就是保持孩子好奇的童真和敢于质疑的批评精神。如何发现问题呢?教材课文后面的“文本研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探究思考的问题,老师备课时为学生精心设计了课堂问题,或者从学生作业里正确率不高的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自己思考发现的问题。学生自己的思考与教材(教参)上的不一致,教材与教参上的说法不一致,不同资料上的解释不一致,老师的讲解与教参说法不一致,学生的理解与教师的理解不一致等,这些矛盾之处就是问题所在。
1.抓住标题,整体感知
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每一个专题都要整体感知,总体把握,抓住核心问题或关键问题,纲举才能目张。标题是文章内容的灵魂,内容概括或主旨体现。从文章学的角度来说,一篇文章无非就是“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了什么”指文章主体内容,要从主要段落中概括筛选出有效信息,这是理解层面的;“怎么写的”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属于鉴赏层面;“为什么要这样写”或“这样写的目的”实际上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或对写作主旨的领悟。
必修一教材老舍的《想北平》可以引导学生从文题的分析入手,有位同学在对话栏中这样评点:“在北平二十七年的生活让他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依恋,也使他看到了北平城具有的特点。”那么,北平城具有哪些与别的大都市截然不同的城市特点?北平有着怎样独特的“城市符号”呢?实际上就是要研读4—7节,分点概括出主要写了北平的哪些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是建立在城市特点的基础上的。只是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在对话栏中,有位同学评点:“写北平特点,手法多样。”我们一起看看,艺术家老舍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凸现城市的特色的?也就是说,在4—7小节,老舍是怎样赞颂北平的?这些都是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发现的问题,很有思维价值。老舍先生“想北平”“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为什么说不出,这就是1—3小节的内容——地之广,爱之深,言之陋。更为精彩的是,对最后一节“要落泪了”的理解,一般都理解为对北平的思念,对北平命运—华北命运的忧虑。同学们大都借助背景介绍的理解,有一同学运用《我心归去》里的观点,“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中国的‘悲’含有眷顾之意。”这里的“要落泪了”含有思归而不得的意思,与根据背景的理解如出一辙,了不起的发现。这正印证了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源普尔(K.R.Popper)的论断:“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
2.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利用背景资料,创设情境,而不是单纯的介绍写作背景或者作家介绍,“温故而知新”,由已知推导出未知,学生能主动高效地发现新知识,从而摆脱教师在单纯使用讲授法时所处的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高一必修一教材《前方》时,先投影出摄影图片,让学生思考“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然而,我们把这具象的旅行加以抽象,人生又何尝不是由这一场场的旅行组成?然后让学生走进文本,筛选出作者的核心观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而后从“苦”和“旅”两个方面具体理解文本,设计“作者从什么角度说人生是场旅行?”和“作者所言人生之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两个问题。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是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统领文章第3-9小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这个观点?祖先迁徙的习性与欲望;外界的诱惑;外在的压迫,出于无奈;人的理想,前方的召唤。第10—11小节,阐述了人生之苦:身心俱疲;人总想达到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的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人无法还家,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对“离家、归家”的感悟认识,进而理解标题“前方”具有不确定性,既可以指离家,又可以指归家,还可以是在离家或归家的路上。
自信是力量的源泉,“问题链导学”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的观察思考表达,走进文本,对话文本,快速筛选信息,整体把握课文,感悟体验人生,充分相信语文的魅力,提升语文素养大有作为。仔细观察和独立思考的方法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思维的自由性,学生的思维方式不是在老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完全能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思维能力,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和他们共同探索研究,师生完全处在平等的关系中。
3.比较分析,主动发现
比较阅读是获取知识,积累资料,开阔视野,学习语文的实用而有效的途径。韦庄《菩萨蛮》“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必修一教材第58页理解为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留恋,“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而同一册教材第66页“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诗歌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学生走进文本可谓认真,细致,与作者思想碰撞,有了自己的独到发现,这实际上就是高考考查要求的探究题。“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现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的赞颂和留恋,又蕴含了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乡所苦之情。同一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发现。换一种眼光,就会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在这样的发现的启发下,对刘皂《渡桑乾》这首诗“无端更渡桑乾水”,派生出是回故乡咸阳还是迁徙到更远的地方去,思维火花的碰撞,激起了一场争论。有理由,有依据,能自圆其说,这是从事科学研究应有的研究观。学生的思维潜力,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老师善于引导,主动发现,“一切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依赖于问题的发现、分析与解决”。 必修二教材第70页“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句中“举”注释为“拿”,“举之以予人”。这个注解是对的,但是换一个角度,“举”还有一个义项“全”,如“举国上下”,在这里解释成“全”也是说得通的,有依据的,能自圆其说的。哪一个好呢?同学们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了,各抒己见,有的坚持教科书上的说法,有的认为作“全”讲更好。从上文看,“举”不仅是“拿”的意思,还突出了“子孙视之不甚惜”,照应了后文“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对文言实词的学习,也不能拘泥于参考书和教材,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主动思考,积极发现。
4.实践运用,感悟生成
江苏省第十届高中生作文大赛初赛作文题是“突发事件”。在批阅作文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突发事件”不能很好把握,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审题问题,而是对文题的内涵理解不全面。“突发事件”一定要是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出乎意料;难以应对,必须采取非常规方法来处理;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学生熟知的突发事件,我把学生作文中的所谓突发事件罗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些属于突发事件:(1)医疗事故(责任事故);(2)生活中遭人暗算;(3)被蛇咬了;(4)临时调课;(5)地震(自然灾害);(6)钥匙被锁在家里进不了家门;(7)骑车不小心摔伤了或掉链子了;(8)回家途中遭遇歹徒抢劫;(9)小时候和爸妈一起逛街走丢了;(10)艳阳高照,突然下起暴雨;(11)上网时被父母(老师)发现了……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熟练运用知识的能力,训练了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本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真课堂“问题链导学”坚守课堂主阵地,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问题感悟——举一反三”的教学法来教学。每个课题教学均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统领整个课堂,生生互动,师生合作,分享过程,收获喜悦。
阅读在高考中占分75分,写作占70分,阅读和写作都是语文的“半壁江山”。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发现问题的深度广度决定师生的素养品位。“问题链导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王俊,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姜堰。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