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生活中抓取鲜活新闻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gy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19日,前往赤峰市参加比赛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乌兰牧骑3名队员,遭遇大雪被滞留在K896次列车上,于是他们把车厢变成首演舞台,把参赛作品呈现给了旅客们。有旅客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美好瞬间,温暖了广大网民。鄂尔多斯市迅速响应,精心组织策划,全媒跟进报道,该新闻事件引起广泛关注。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商业网络平台等3000余家媒体刊发了此条新闻,全网累计阅读量近4亿,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二,话题总阅读量达2.8亿。网友们纷纷跟帖热议:“太好听了,为这特别的演出鼓掌!”“建议举办方给予特别的奖励。”“真正的表演是让人民群众欣赏的,你们做到了!”……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错过比赛,没有错过服务人民”的特别演出让乌兰牧骑再次火遍了全国。
  实践证明,每一条新闻线索都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身边平凡小事中挖掘新闻素材,增强自身的新闻敏感性;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用敏锐的洞察力在第一时间抓住新闻的落点,以小见大,折射出重大主题,以此增强报道的力度。
  一、善于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新闻工作者要善于从平淡生活、身边小事中挖掘鮮活新闻,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在大量的信息、生动的事实、典型的事例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新闻素材。新闻“猛料”可遇不可求。新闻工作者应该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观察遇到的人和事,探究各种问题和现象,勤于捕捉线索,积累各类素材和知识。唯有如此,才会创作出贴近生活、有血有肉的新闻作品。
  大的时代精神往往蕴含在一个个小的新闻场景中。具体而细小的新闻素材,乍一看,只是些“小”题材,事实上,当你敏锐地抓住看似微小却独特的新闻视角时,就会钓到“大鱼”“活鱼”,通过小的新闻视角揭示重大主题,写出精彩的新闻作品。好的新闻理应做到“以小见大”,只有从小处着手,讲真实故事,才能拥有真正的大众视角。在全媒体时代,只有善于从司空见惯的小事里透过表面看本质,挖掘出蕴藏的深层意义,才能将更深层、更精准的思想见地,润物无声地传播给大众,提升宣传效果。
  乌兰牧骑队员把车厢当作首演舞台,是一条典型的从小事中挖掘出大主题的好新闻。火车延误错过演出,这些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件,经过记者挖掘梳理,找到了契合时代精神的大主题,有针对性地写出了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新闻稿件,充分体现出其新闻价值。天气虽然寒冷,列车上的真情演出却让旅客倍感温暖;没有按时到达比赛现场,却将参赛曲目演奏给了更多的人欣赏;错过了比赛,却赢得了旅客们热烈的掌声和网友们的一致好评。这种强烈的对比迅速抓住人心、打动人心,让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它所反映出来的主题,是乌兰牧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人民在哪里舞台就在哪里,新闻价值体现的是乌兰牧骑把初心和使命始终挂在心上、落在实处的生动实践。
  二、擦亮“新闻眼”增强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迅速而敏捷地辨别和捕捉生活变动的信息,并衡量其中新闻价值大小的一种能力。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高超的写作技巧,还要练就过人的新闻敏感能力。新闻工作者凭借自身新闻敏感性,能够在海量信息中迅速过滤无效或与事件不符的信息,并捕捉到更多不同角度看事件的价值线索,分析并辨别相关线索是否具备深度挖掘的内涵,从而增强受众黏性。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当下,新闻工作者要有精准把握新闻的敏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迅速准确地判断某一事实的意义;二是及时判断同一新闻事件许多事实的重要性;三是及时判断某一事件能否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四是及时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对全局产生积极影响;五是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实中看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增强采访工作的计划性和新闻报道的预见性。
  新闻敏感非常重要,它是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强化知识积累,勤于实践,通过多读、多看、多写,关注时政、民生、行业等,不断培养善于观察、发现及思考的能力。只有沉下心、俯下身,置身群众,扎根沃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会有新闻敏感,才能在关键时候发现新闻点。培育新闻敏感并把握好度,需要时时注意、处处留心,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为提升新闻创作的质量,编辑记者应积极提升自身文化内涵、综合素质、社会实践经验,培养创新创造思维与互联网信息分析能力,提高新闻敏感性,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挖掘出大量有价值的新闻,创作出有广度和深度的新闻报道。
  乌兰牧骑队员在列车上演出温暖同行旅客,这条新闻之所以轰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记者敏锐的新闻敏感性。车厢变成了特别的舞台,参赛曲目变成了一场暖心的表演,让乌兰牧骑的3个小伙子意外走红;扎根生活沃土,在人民中间绽放,让乌兰牧骑成为文艺战线上一面鲜艳的旗帜。心中有人民随处是舞台,将乌兰牧骑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写作要有读者意识
  全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渠道更加广泛,表达手法不断创新,但强化内容建设依然是根本。新闻写作要增强读者意识,读者意识藏在新闻作品的字里行间。有读者意识的新闻报道会更有生命、有趣味、有故事、有情怀,更易引发读者共鸣。
  新闻价值在于人们对其关注的重点,是否能引发社会的思考。新闻价值的体现关键在于内容,而民声、民心、民意又是内容的关键。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要反映社会现实,更需要被社会大众喜闻乐见。一则新闻报道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读者距离的远近。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洪流充斥着信息渠道,受众一般都比较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和新闻。当记者决定找小切口、讲真故事时,要从最能引起读者注意的问题或事物着手。只有把反映人民呼声作为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才会受到公众的信任。
  从新闻生产来说,采取矩阵模式宣传展示,更能让新闻报道“动”起来,让受众在互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抓住受众的兴趣点,通过更有针对性的选材和策划,把对重大决策部署的宣传,转化为受众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新媒体环境下,与“大水漫灌”“高举高打”式的新闻报道相比,“精准滴灌”小落点式的新闻报道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新闻吸引力更强。
  3个乌兰牧骑队员将参赛曲目献给同车旅客,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这个新闻素材被多渠道、多形式接收,并将采集而来的素材进行符合各自平台特点的“深加工”,通过多种终端多次分发,做到即时、全面地播发内容,讲好新闻故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达到“聚而合之”的最大宣传效果。新闻报道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组委会破格允许他们参赛,他们的作品最终获得了银奖,达拉特旗乌兰牧骑3位小伙还获得了组委会增设的特别奖。为了回应广大网民的关心和社会期待,鄂尔多斯媒体记者跟进追踪报道,刊发了《马头琴声温暖同行旅客  “轻骑兵”载誉归来信心倍增》《乌兰牧骑——在人民中绽放》等后续报道,将“暖心”故事的结局分享给受众。与此同时,央视《黄金100秒》栏目导演组也注意到了此事,并且向3位乌兰牧骑队员发出了邀请。
  有细节就有温度,有温度就有热度。这样的新闻传播出去是好故事,更是好声音,是主旋律,也是正能量。
  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需要锤炼出见微知著、发现新闻的好眼力,透过事物表象发掘内在价值,通过形式和内容的创新,用小切口表现大主题,才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新闻。
  作者简介:武文玲,鄂尔多斯日报社编辑
  编辑:王洪越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本文以宣讲家网站为例,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做好党的理论传播工作的对策,从内容、形式、智库、产品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宣讲家网站在理论传播方面的特色做法。  【关键词】优质内容 理论传播 全媒体时代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
国有林区改革是国家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永续发展的重大实践探索,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重大舉措。从2015年4月1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到2020年8月1日内蒙古森工集团正式揭牌运营,作为全国国有林区改革的探索者、先行者,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国有林区改革期间,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宣传部(以下简称宣传部)高举旗帜、引领导
【内容提要】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反碎片化的叙事和传播方式,在新闻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之一。“非虚构”在迎来春天的同时也带来了话语范式的转变。本文从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及叙事方式三个层面探究个人话语与公共话语如何借助非虚构叙事达成对话的效果。  【关键词】个人话语 公共话语 非虚构叙事  “非虚构”一词是舶来品,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作家杜鲁门
【内容提要】近年来,蒙古族文化抖音短视频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分析蒙古族文化抖音短视频,发现蒙古族文化短视频创作者主要分为分享家乡风光型博主、讲解民族文化型博主、商品推销型博主三类;在内容方面,蒙古族文化抖音短视频主要有风光景色、民族习俗文化、美食服饰等特色商品等。当前的蒙古族文化抖音短视频对蒙古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文化 抖音 短视频 文化传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CiteSpace软件就CNKI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CSSCI和CSCD期刊的文献数据中的723篇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各个知识图谱分析出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梳理揭示民族传播的研究脉络和研究重点,对进一步研究民族传播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词】CiteSpace 民族传播 可视化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各民族原生态文化的保存和传播。民
【内容提要】新闻的严肃性一直以来都是有着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媒体所追求和坚持的品格。在短视频时代下,由于短视频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和特点,媒体利用这一形式报道新闻时,难免会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产生易位,导致一些煽情性新闻、碎片化新闻、浅显性新闻的出现,对新闻的严肃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损害了新闻专业主义。但是,随着对短视频的深入探索,理性讨论、跟踪事实、客观描述等新闻严肃性特征也慢慢地被重构。  【关键词】短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朱杰老师嘱我为他和卢毅刚老师的新著《情境与范式——民族地区文化间性中的媒介与产业研究》作序,使我不由地想起了同西北民族大學的交往情缘。我与西北民族大学结缘是在2004年。那年我参加了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传播学院(现新闻传播学院前身)组织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当我前往学校,远远看到那高高耸立的古色古香、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学校大门,留下了很深印象。那时
5G时代的到来促使中国网络综艺节目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媒体市场的需求与发展。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依赖于技术的进步,5G对于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媒介传播具有重要
【内容提要】随着“直播+”的逐渐常态化,借助网络直播这一新兴平台的传播优势,传统的公益事业得以快速发展。互动性强是网络直播的一大优势,当公益事业与网络直播相结合,这种线上虚拟空间的互动特质会对公益事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借用互动仪式链理论,从微观角度分析“直播+公益”互动仪式链的构建,通过所产生的互动仪式效果研究如何获得成功的互动交流,以及这种互动交流对公益事业的开展与进行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内容提要】网络直播不仅实现了物理场景的重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它构建起不同于物理场景的全新场景,并实现了线上线下场景的共通,从而使直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文以场景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时空关系、个体关系和消费关系三个维度解析网络直播对场景的重构效应。  【关键词】网络直播 场景理论 场景重构  场景理论最早可追溯到麦克卢汉和戈夫曼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