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本剧及其对儿童的发展价值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_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初生之人,幼稚之人,未成之人,待成之人。这种“成人”之过程,可以从两个维度分析,其一,它既是人扬弃其“基因”外化其“潜能”的自然生成过程,也是人汲取人类文化丰盈生命内涵的自主生成过程;其二,它既是彰显自身生命优势成就个性自我的过程,也是逐步认识社会、融入社会,获得社会成员资质成就共性自我的过程。从社会学视角看,“成人”也就是所谓“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统一的过程:社会化是指内化社会文化、在生活中习得社会成员共有价值观念、认知体系、生活习俗以及各种行为方式的过程;个性化是指这种内化与习得的过程与结果,在不同个体那里是各不相同的,是有鲜明个人色彩的。
  教育,作为“人类自我生产”(桑新民语)的特殊实践,其根本使命便是“成人”,即引领、陪伴、帮助、促进儿童“成人”。教育的“成人”使命,不应该偏颇地理解为一味对儿童进行文化注入,无视儿童的自然生成;不应该一味强调将儿童塑造为共性自我,忽视将儿童培育为个性自我;教育必须尊重儿童、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为学生建构完整的课程生活、营造适恰的教育环境,在引导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同时,积极帮助儿童发展其优势,成长为完美共性与鲜明个性统一于一身的自我。
  当我们真正心存“成人”之情,坚守“成人”之信,便有可能在任何课程中,任何教学行为上,都为学生搭建完整的“成人”舞台。本学期,我校语文课程出现了一种全新形态——课本剧表演,约有六成以上班级学生热火朝天排起课本剧来。演出时,观者无不连声喝彩,笔者则在喝彩之余,沉思起课本剧的意义来,这意义正是在“成人”方面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化意义与个性化意义。
  一、课本剧,历练学生的“族群”素质,有益儿童“社会化”
  在笔者看来,所谓社会化,其实就是个体人形成与他人共处能力的过程,这种共处能力,笔者称其为“族群”素质。这里,笔者试以课本剧之台前与幕后两个场域来说明学生如何历练“族群”素质的。
  1.在模拟表演中体验社会角色
  在学习新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两位学生按照课文的描述,依次表演了下钩垂钓、甩竿捉鱼、欣喜若狂、父子论辩、沮丧放鱼等一系列情节……小演员都全身心投入表演,那一本正经、惟妙惟肖的神态、动作、语言,感觉还真不比专业演员差到哪里去。精彩的表演不仅强烈吸引着在场学生的眼球,也深深触动着教师的心灵。这是学生在一种虚构的生活场景中模拟体验社会角色,历练“族群”素质,促进其“社会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学习的过程,对儿童发展有巨大价值。
  从语义学视角看学习,“学”即是效仿,“习”即是学后之练,可见模仿是学习之本,也是学习之母。“社会化”这种学习是综合性学习,是综合性模仿,指向人的“整体生成”,不同于掌握某一知识、形成某种技能这么简单。课本剧排演活动,正是在“综合”意义上,一改常规语文课上学字、学词、读段、读篇以及所谓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那些个单纯的、颇有点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在课本剧从排练到演出的全过程中,学生以课文为蓝本,走进课文作者所描述的“社会”情境,接触、了解、体察且直接扮演其中的“社会角色”;为着尽可能扮演得逼真些,学生必须努力读懂有关角色的外部表征,悉心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最适恰最有分寸的动作、情绪、体态等将角色尽可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要做到这些,他们必须从经验与现实中找到参照,加以模仿学习,用自己的身与心去“塑造”好角色,就在这模拟社会角色的体验中,在“社会化”之路上迈进了一步。
  2.在实践中解答生活难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戏剧专业”方面,其知识技能几乎等于零,相关知识对他们而言是十足的“盲区”,他们要做的是“原创性”很强的艺术实践;在“社会生活”方面,他们或许是首次遇到“正式性”的合作协调课题。学生在其饰演的各种角色及其效果上,以模仿为主要方式完成了一次“社会化”经历,相应地增进了自己的“族群”素质。他们在选脚本、选演员、分角色、改剧本、排练揣摩修正这一过程中,在“戏外”以其全部身心投入真生活,解决真问题,经历了一次以真实社会角色去面对和解答生活难题的实践,完成了一项以创造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学习“工程”。这种实践无疑很好地历练了它们的“族群”素质。
  二、课本剧,生成学生的“自我”特质,有益儿童“个性化”
  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社会之中,故须“社会化”,否则无法融入社会;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出自身之境,故须“个性化”,否则便成为“非人”之物。完整意义上的人,应该是“类中之我”与“有我之类”的完美统一。课本剧形成过程,不仅促使学生成为“类”,也激发学生成为“我”,得以激发学生成“我”的因子,是课本剧排演中富含的“玩”元素,亦即“游戏”元素。
  1.课本剧活动,让孩子在释放中张扬自我
  今天的儿童,在大量精力投入死记硬背之余,甚至没有了自由玩耍的基本权利,即使有那么点可怜的闲暇,也被“引导”到多读课外书多做“拓展”题上去了。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被囚禁在课本里或作业的牢笼中,憋闷压抑。给他们自由时间,给他们自主权利,让他们“冲出”教室,“飞出”校园,去排演课本剧,去用心完成特殊的“课业”。在活动中,孩子天赋被激活,生命中那蕴藏的原生态能量释放了出来,做回了真正的自我,成为了更强大的自我。
  2.课本剧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丰盈自我
  人,是有血有肉、有知有情的生命存在,是清醒的理性和丰富的感性有机交融的生命存在,以理性处置身临其中的外部世界,以感性丰盈和精彩自我生活。当今学生,课程生活单调枯燥,就语文学习而言,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的时间太多,缺乏诗意和情趣。课本剧,近乎以“玩”的方式学语文,他们在课本剧排演之中,如儿时玩“过家家”一般,“隐去”自己的现实身份,去“做”循循善诱的老师,“做”充满灵气的学生,“做”教子严格的汤姆老爸,“做”因势利导的骆驼妈妈,“做”狂妄自大的海上台风,“做”功能强大的水上飞机……诸如此类,在课本剧的“丛林”里,他们找到并享受了前所未有的乐趣,情感世界中流进了一脉甘甜的清泉。
  3.课本剧活动,让孩子在激活中提升自我
  审视课本剧从确定脚本,到走上舞台,始终贯穿着创造性活动的展开:首先,在对课文语言文字进行文本形式的转换上,蕴含着智慧,充满了创造性,原来的文本或童话或寓言或一般记叙文,现在要将它们转换为剧本,要设计舞台说明、充实人物对白等,这是剧作家做的事。在小学生这里,不该算作一项伟大的创造性“事业”吗?其次,在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及人物内心世界时所采用的表现方式上,蕴含着智慧,充满着创造性,原来是在课堂上直接将理解结果通过发言传递给老师,传递给同学,还会随时得到同学的补充和老师的点拨,或者以作业的方式将理解结果书写在练习册、考试卷上,呈现的总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答案,现在要通过几个人作为剧中角色,相互合作,以尽可能逼真的情节关联、动作展示、神情与语言交流等,动态地形象地表达出来。原文要揭示的意义、要抒发的情感,要隐含于情境表演之中。这就需要学生精心揣摩如何比较贴切且富有神韵地表演台词、动作、神态等,这是很有难度的创造。学生在课本剧排演过程中,人人各显神通,时时灵光闪耀,激活了智慧,提升了自我。
  (吕建国,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谈爱清,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214203)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在华北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充分利用当地河道中的天然砂填筑路堤,既减少取土占地,又充分利用了当地材料并疏通了河道,是一种技术可行、施工快捷、经济合理的方法。重点介绍填砂路基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医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只有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努力提高管理
通过哈大客运专线新营口车站的现场试验,对CFG桩、MIP桩、褥垫层和钢筋混凝土板复合基础中的CFG桩与MIP桩的荷载分担比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复合基础中CFG桩与MIP桩
海伦市人民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也是此次"非典"防治工作的定点医院.面对疫情的挑战,我院档案工作人员及时开展信息利用,促进档案工作服务创新,努力为防治"非典"工
自1994年始,我院持续开展了"新技术、疑难危重抢救成功优秀病例"评选活动,经过医务处几代人的探索和总结,此项活动已经纳入了正常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程序,并被我院广大医务
根据某工程实例,分析了滑坡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和分析,采用后缘清方减载加坡脚附近设置抗滑桩治理该滑坡是安全、合理、经济的方案。为以后的工程提供一定的
为适应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教育观念需不断更新,特别是对护生的后期教育--临床实习,不仅是为护士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化思维方式,从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