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之感与思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h88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长敏(中国政法大学周边安全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依法治校需要侧重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不能将其仅仅理解为依法治理和有章可循,还要凸显法律和规章制度中蕴涵的法治精神,法本身是有“温度”的。大学中的任何规章制度都要从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师和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不要成为各种冷冰冰的“约束”,而应该成为带有浓郁人文情怀的“关照”。二是依法治校的“治”主要体现为管理。大学的管理者是否具有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的习惯,直接决定了依法治校的水平。三是依法治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师生。他们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扮演好执行者和监督者的双重角色,在追求教育民主和学术自由的过程中,共同构建文明、理性、有序、和谐的校园。依法治校,人人有责。
  @蒋朗朗(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推进依法治校:一是要以正确导向为指引,追求有崇高价值观引领的法治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以《章程》建设为根本,把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依法治校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校管理和运行的法治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三是把依法治校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四是要以校风建设为抓手,努力实现有法必依、有章必行,维护党纪、国法、校规的权威性。五是要以社会参与为使命,注意做好学校内部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与国家和社会法治建设的衔接,用法治方式调整和维护高校和社会的关系,把依法治校融入依法治国进程,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依法治校的关键是落到实处:一是要把握好依法治校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学校的一切行为,都必须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应该根据学校的特色,制定和出台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纳入法律的轨道。注意避免章程是一套、行动又一套的现象。二是要加强全员的法制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让教职工和广大学生不但知法、守法,而且成为法律知识和观念的宣传者。三是发挥人才优势、学科优势,为国家和社会提供依法治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紧密结合国情、社情、法情,开展深入的法学相关研究,培养适用人才,承担咨询等任务。
  @韩尚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宣传部部长}:
  法者,天下之准绳。法者,治之端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新部署。在这一背景下,大学依法治校被寄予厚望。怎么才能做到依法治校呢?笔者认为应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制定并实施大学章程,并以章程为纲,制定完善配套制度,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两者不可偏废。以德治校,就要在全体师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三是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四是坚持培育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把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融入师生内心,让学校每个师生都能自觉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高校会成为依法治国的示范区,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依法治校关键要做到学法、建法和执法。学法是基础,解决的是思想认识这一指引实践的根本性问题,目标是让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都树立法治意识,具备法治思维,内心深处存有对法律的信任、尊重和敬畏,特别是高校管理者须养成从法律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作决策、解难题时要有依法依规的意识,提高自身在治校理教过程中依法办事的能力和用法守法的法律素质。建法是要把握高教综合改革的重大机遇,以大学章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高校内部管理改革,完成配套规章制度的立、改、废,理顺学校内部各种关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使学校各种学术和管理行为都有法可依。执法是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做好高教法、大学章程、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最重要的是落实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主集中制,建立重大事项决策调研、听证制度,切实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依法治校的参与者、受益者。
其他文献
李俊清,男,汉族,1957年出生,1997年入党,现任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科负责人,教授,博导。曾被评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等。其负责的生态学科获得“北京市教育先锋号”等荣誉。  李俊清教授不大爱讲话,他把对祖国绿色事业的热爱,都化作了创先争优、播洒新绿的具体行动。他是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委员。作为林业科学家,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北京林业大学以“六化”为依托,构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科学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类课程系统化    1.就业课程的系统设计。学校针对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专业概论、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对二、三年级学生开展了职业适应性指导、创新与创业教育等;对四年级学生开展了求职技能培训和指导、简历制作与面
董天午,汉族,1934年11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95年退休,返聘至今。2002年获中国老教授协会授予的“老教授事业贡献奖”;2003年获“北京工业大学科普实践指导奖”;2004年获“北京工业大学科普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瞄准科技前沿,开展电动汽车相关研究和试验  董天午退休前后积极开展电动汽车相关研究和试验,成为国内较早开展电动汽车相关研究和
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党支部由1个教工党小组和2个学生党小组组成,共有教职工正式党员22人,学生正式党员36人。党支部坚持以“五个好”为目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带领支部全体党员“讲团结、重大局、勇创新、谋发展”,在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和中心筹建工作中创先争优,党支部曾获北京科技大学标杆党支部、北京科技大学基层党组织活动创新奖、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党日活动等荣誉。2010年,作为北京高校
本刊讯 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已有六年历史的北京教育博览会,仲夏时节与各国教育界友人如期相约在北京。6月18日~20日,第七届国际教育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办。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北京市副市长黄卫、市政协副主席赵文芝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与往届相比,此次博览会首次打出“魅力北京·留学中国”的年度主题,新设北京高校科学研究和大学生创业展,增加国外院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高等体育院校,长期以来,首都体育学院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坚持“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体育、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切实抓好服务地方工作,为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以此为契机实现了学院的稳步发展,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和好评。    牢固树立主动为首都建设服务的意识,切实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一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有这样一所大学,她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外交人才,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与成长,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她就是北京外国语大学。  1.临危受命——为新中国培养大批外交人才  回首国家外交事业的重大历史关头,总是活跃着北外师生和校友的身影。热爱祖国、服务国家外交事业,既是学校的精神传统,也是学校办学的自觉追求,这一点在学校培
生产实习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的实践环节提供持续的平台,同时企业将基地建设作为培养人才、回馈社会,进行企业文化宣传、后备人才储备的途径。因此,生产实习乃至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目标实现重要决定因素。     秉承实践教学优良传统    经过50多年发展,北京航空航
1978年的秋天,邓小平同志在日本考察新干线时感慨地说:“像风一样快,我们现在很需要跑!”当时,国外高速列车时速已达260公里,而中国旅客列车的平均时速仅为43公里。就在这时,年轻的钟章队面临着人生的选择,他在高考志愿填报栏里写下了北方交通大学无线通信专业,从此与中国铁路事业结了缘。  弹指一挥30年。中国铁路需要跑,中国铁路在追赶,更确切地说,近10年来,在几代铁路人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淀与薪火传承
编者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中国创立百年的高校并不很多,堪称百年树人的院系更是屈指可数。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今年已走过101年的风雨,培养出4,000多位专业人才,其中52人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国家的地质教育和地质矿藏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那么为什么这里能成为高端人才的集散地?五月中旬,我们带着“钱学森之问”随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会走进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对那里的育人文化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