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惦记农村的宅基地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sxf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多个权力机关的官员高调地说着同一个词:宅基地。例如,2013年12月6日,农业部长韩长赋说,“不可以误以为农民的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2014年1月10日,国土部长姜大明说,“决不允许城里人到农村买地建房的所谓‘逆城镇化’行为”,等等。此外,有意思的是,“国研中心”官员的说法与上述官员的意思有点不一样。
  在法律上,根本没有宅基地的交易项目,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地方的产权部门会给这种交易登记。也应该没有人相信“宅基地可以自由买卖”的消息。也就是说,表面看来,部长们的所指并不存在。难道他们会为一个“错误思潮”这么上心?也应该不会。我觉得,勉强挂得上钩的是,农民以宅基地和外地人进行的一种交换,大致方式是,外地人出资,在农民的宅基地上盖房子,然后共同分享。
  这样的情况,许多地方早已发生。四川地震后,曾经鼓励过以这种模式重建民居。看起来,这是一种双方合作愉快、却没有任何人受损害的生意。但是,这却会给未来某一天政府征用宅基地带来更大的拆迁成本,令地方政府感到很大的隐忧。
如果“宅基地”能自由买卖,地方政府担心将来的征用会需要更大的拆迁成本

  宅基地不是农民的不动产,它是集体的,农民仅仅是使用它,除了在上面盖在房子,不能以任何别的方式支配它。而且只允许农民盖一处房子,而不能像城里人,可以买二套房多套房。如果农民要在另一处盖房,原宅基地就自动回到“集体”手上。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却可以随时从“集体”手上征用农民的宅基地,理论上不需要跟农民商量。然后把它变成建设用地,从中获得巨大收益,仅用零头即可“安置”农民。
  有关官员一再强调农民不能“卖宅基地”,并且毫无例外的是,有关官员都说这是为了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
  但重要的是,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改革方向,农民的利益不是这么保护的,而是恰恰相反。正如2013年12月18日,“国研中心”的刘守英对媒体所说:改革的目标是使农民对宅基地拥有“完整的财产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转让的权利。可有关官员为什么这么“不讲政治”呢?
  当然,他们也没有说不改革,没有说必须维护现状。他们只是说,改革还需要“试点”,需要“谋定而后动”。可是,却也没有说他们在如何“试点”,什么时候可以“谋定”,真实的困难在哪里,未来的前景在哪里。这除了让我们想到改革的艰难,也让我们隐约感到有人一直“深情地”觑觎农村的宅基地。
其他文献
他就是这种性格: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动手。上班,周一到周三,东搞西搞,一点正事不干,周五要交活了,周四晚上拼命加班;睡觉,总是要捱到眼皮自动闭合,才肯入寐。在结婚这件事上更是如此。  大学毕业,家里说,可以找女朋友了。他“呵呵”一声。其实他有过女友,但觉得还不是结婚对象,没跟家里说。哥们结婚,他想:可悲!早早把青春埋葬,30岁结婚不迟!  读研时,过年回家,被催相亲。他也不反对,相就相呗,反正开学就闪
“如果一个人在一切善行和善愿都能体悟到与人为善的喜悦,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力量”  对延可法师来说,二十几年的修行,是不断体悟人生和佛法的过程。他夙有因缘,少年入道,于少林寺剃度出家,栖止于少林祖庭十年间,初涉禅法。1999年进入中国佛学院,参习4年。  出家早期,他年纪尚小,却已能主动承担寺院里的担水、做饭、扫地等任务,除去诵经、学习之外,他把大量时间用在公共服务上。从这些日常琐事中,除了获得内心
“如果把互联网理解为内容平台,特别是社会舆论场,那么这些年来对中国互联网影响最大的人物,无疑是陈彤。如果说当年陈独秀办《新青年》开了白话文和新文化之风,陈彤对网络文化的发展,公民社会的成长,也属于开风气的弄潮儿。”  10月22日,新浪公司的一封“内部邮件”传出,触动了全网络:新浪总编辑陈彤辞职。作为网络媒体和舆论平台的新浪,深深地打上了陈彤的烙印。从1997年至今,从新浪诞生,到今天成为中国互联
上半年的伊能静尚在热恋中,下半年就在土耳其迅速转型人妻模式,正如去年的她,是微博风波中屹立不倒的女公知,一次又一次成为娱乐圈之外的热门人物,而今年在这个领域里,她退后了一点点,副效应就是,她的微博心灵鸡汤供应量又有明显回升。  与演员秦昊的爱情正在抽枝长叶,在土耳其、威尼斯和一场又一场的宣传中静待开花结果,爱情中的伊能静焕发了她最永恒真实的一面,远比她参与公众事件来得逼近本心。哪怕因为年龄的差距不
一直有个疑问,当年的“武侠影后”郑佩佩,为什么会在风华正茂的时候淡出银幕?后来断断续续知道了一点因由,她因结婚而淡出,又因离婚和生计问题全面复出。最近,她参加真人秀节目《花儿与少年》,成为热点人物,接受采访,更是将这段过往和盘托出。  她其实是上海人,1946年在上海出生,1961年才去了香港,两年后加入邵氏电影公司,因为有舞蹈功底,被胡金铨导演看中,随后在1966年出演电影《大醉侠》。在这部被视
我们得知里昂灯光节(Fêtedeslumières)被取消的消息是在恐怖袭击后的第6天,一位同学很紧张地在课上读了这条新闻,我们的文学老师拿起手机,确认了这个消息。她说,这是有生之年的第一次,也可能是一百多年来的第一次。  里昂灯光节对于法国人来说,是一个感恩圣母的宗教节日。1852年,里昂人重建大教堂的钟楼,重塑圣母马利亚的镀金铜像。原计划在当年9月8日即圣母诞生日举行纪念活动,但是索恩河突然涨
金黃色调的水彩动画投射在幕布上,映出一座大厦的纵切面,3名演员在窗口现身,唱起咏叹调,在温暖的灯光下写日记,逗猫。开场前领到的“奶奶软糖”,“六一”前夜的演出时间,叫《上街的动物和孩子们》的剧名,一切似乎都预示着一场欢快明亮的童话剧,却原来是英剧《黑镜》般黑暗、怪诞、沉重的成年寓言。  这是一栋叫河口大厦的贫民窟,龙蛇混杂,孩子靠“伏特加、罗宋汤和眼泪”养大,豺狼在门外徘徊,女人只穿豹纹装。艾格尼
1新剧 《一仆二主》 中,你饰演的顾菁菁是个不敢接触爱情的都市白领,这个角色和你有什么相似之处?  年龄相似,要面临的问题也相似。我也被催婚,我也独自在其他城市工作生活打拼。这是个非常现实、接地气的角色,跟《致青春》中的阮莞反差很大。  2  《致青春》里,阮莞是女神,你也是女神吗?  我不是女神,我是女屌丝。哈哈。我心目中的女神,得是个淑女。我有时太大大咧咧、急性子。比如现在,我就恨不得把腿盘在
曾任香港《大公报》副总编、并创办《新晚报》的老牌报人罗孚,于上周四晚逝世,享年93岁。国内读者对这位老报人或许陌生,但如果说到他是大名鼎鼎的武侠小说家、一代宗师金庸和梁羽生的伯乐,大家定会对他产生好奇。  战后初期,香港只有《大公报》和《文汇报》两份老牌爱国报纸,后来爱国阵营决定再多办一份《新晚报》,大部分的创报班底来自《大公报》,包括罗孚自己。为了扩阔舆论阵地,中共香港党委有关方面,决定对不同的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学员,因演唱《欢颜》,被誉为“跨越性别和年龄的好声音”,成为第三季人气王。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学员,因演唱《欢颜》,被誉为“跨越性别和年龄的好声音”,成为第三季人气王。  你在 《中国好声音》导师考核赛中唱完歌一直低着头,是知道自己要被淘汰了吗?  是因为舍不得。我不喜欢比赛,大家刚成为朋友,转身就是对手了。挺残忍,特别讨厌。  网友认为你应该选择齐秦做导师而不是那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