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增设实验操作考试,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实验教学的全面开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师教研教改的能力,从而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笔者曾连续四年参加中考实验操作考试的监考工作,从监考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实验教学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 实验教学中为实验操作考试而教的现象普遍存在
现在的实验操作考试是在教材规定的理化学生实验中,抽取四个实验,组成两组考题,在考试前几天下发到各学校,以便各学校做好实验器材、药品等的准备工作。考试时再由学生随机抽签确定做其中的一组实验。这样看似严密,但在近两年的实验操作考试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师摸到了其中的“窍门”,他们平时可以不教学生做一个实验,只要在考前两组考题发下来之后,组织学生突击练习这两组实验,花个两三天时间,即可全部搞定,且大多学生都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这样就与实验操作考试的宗旨完全背离,不仅没有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反而让实验操作考试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一部分。
破解教师们投机取巧这一“窍门”的办法是对实验操作考试进行改革。既然新课程要求开足开齐学生实验,那么实验操作考试只考其中的两个实验,就显得太少。可以改为出八组到十组考题,每次到实验室考试的学生均做不同的考题,这样考试的面大了,临时突击培训的做法就行不通,即使真的能“突击”,也得把大部分要求要做的实验都给做了。
二、 实验教学中教师缺乏环保意识
在2009年的实验操作考试中,化学试题有一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其中点燃酒精灯时多数学校给学生准备的是火柴。2008年的实验操作考试中,化学试题有一组是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要用燃着的木条进行验满,多数学校给学生准备的也是火柴。在这两次监考过程中,随着学生们一次次划燃火柴棒(划着了的和划着了没着火的),实验室充满着硫和磷燃烧后的气味,且气味越来越浓,让人难以忍受。试想,在平时的学生实验教学中,教师就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还是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把火柴换成打火机,另外再准备一根小木条,问题就可以解决。这说明教师在按新课标讲环保时,只是按教材让学生把视角仅仅朝向了工业垃圾、生活污水、塑料制品上,而没有在自己的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做环保工作,没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环保意识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笔试中,在实验操作考试中也应该加入一些有关环保的实际性试题。比如,在本次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是不利于环境保护,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三、 实验教学中教师缺乏注重细节的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细节的精神,在实验中,首先教师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注重细节的精神。在近几年的实验操作考试中,物理实验均有连接电路的考题,用来连接电路的导线每年都有学校用的是去掉绝缘皮后的一根裸线,学生在连接过程中需要采用绕接法进行连接,常常会因繞接不稳而导致电路接触不良,不得不在考试中手忙脚乱地来检查整个电路,最后还可能使整个实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这样的问题在平时实验教学过程中,肯定也会发生,教师为什么就看不到这种情况呢?或者是看到了就只是责怪学生绕接技能太差,而没有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其实,只要到市场上去买那种带鱼尾叉接头的导线即可,即使没有现成的这种导线卖,也可以买一把电烙铁,一些鱼尾叉,物理教师自己动手操作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四、 实验教学中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在2009年实验操作考试中,化学实验要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收集一瓶氧气。实验操作考试前就有教师提出,学生在用集气瓶装水、用平推法盖玻片并倒转过程中,总是会因操作不当而留有气泡。在操作考试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位考生用水槽装水时,特意把水装得很满,在用集气瓶装水时,整个集气瓶都可以浸没在水中,装好水直接在水中倒转过来,考试时他还特意问笔者一句:“这样操作可以吗?”笔者说:“达到了你的要求,当然可以。”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创新意识还是不够。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单靠实验教学就能解决的,但可以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加入创新能力的考查成分。比如,实验操作考试可以不必把印制好的具体操作步骤发给学生,只给学生一些可选的实验仪器,具体做法由学生自己设计;在实验操作考试前组织教师进行评分标准讨论,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加以研究讨论,商讨改进的方法,考试完后再一次进行总结,评议实验操作中的效果等。这样就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的创新中来。◆(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县温泉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 实验教学中为实验操作考试而教的现象普遍存在
现在的实验操作考试是在教材规定的理化学生实验中,抽取四个实验,组成两组考题,在考试前几天下发到各学校,以便各学校做好实验器材、药品等的准备工作。考试时再由学生随机抽签确定做其中的一组实验。这样看似严密,但在近两年的实验操作考试中,笔者发现有很多教师摸到了其中的“窍门”,他们平时可以不教学生做一个实验,只要在考前两组考题发下来之后,组织学生突击练习这两组实验,花个两三天时间,即可全部搞定,且大多学生都可以拿到较高的分数。这样就与实验操作考试的宗旨完全背离,不仅没有促进实验教学的开展,反而让实验操作考试完全变成了应试教育的一部分。
破解教师们投机取巧这一“窍门”的办法是对实验操作考试进行改革。既然新课程要求开足开齐学生实验,那么实验操作考试只考其中的两个实验,就显得太少。可以改为出八组到十组考题,每次到实验室考试的学生均做不同的考题,这样考试的面大了,临时突击培训的做法就行不通,即使真的能“突击”,也得把大部分要求要做的实验都给做了。
二、 实验教学中教师缺乏环保意识
在2009年的实验操作考试中,化学试题有一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其中点燃酒精灯时多数学校给学生准备的是火柴。2008年的实验操作考试中,化学试题有一组是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要用燃着的木条进行验满,多数学校给学生准备的也是火柴。在这两次监考过程中,随着学生们一次次划燃火柴棒(划着了的和划着了没着火的),实验室充满着硫和磷燃烧后的气味,且气味越来越浓,让人难以忍受。试想,在平时的学生实验教学中,教师就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还是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其实,只要把火柴换成打火机,另外再准备一根小木条,问题就可以解决。这说明教师在按新课标讲环保时,只是按教材让学生把视角仅仅朝向了工业垃圾、生活污水、塑料制品上,而没有在自己的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做环保工作,没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环保教育。
环保意识的培养不应只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笔试中,在实验操作考试中也应该加入一些有关环保的实际性试题。比如,在本次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是不利于环境保护,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
三、 实验教学中教师缺乏注重细节的精神
在实验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关注细节的精神,在实验中,首先教师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注重细节的精神。在近几年的实验操作考试中,物理实验均有连接电路的考题,用来连接电路的导线每年都有学校用的是去掉绝缘皮后的一根裸线,学生在连接过程中需要采用绕接法进行连接,常常会因繞接不稳而导致电路接触不良,不得不在考试中手忙脚乱地来检查整个电路,最后还可能使整个实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这样的问题在平时实验教学过程中,肯定也会发生,教师为什么就看不到这种情况呢?或者是看到了就只是责怪学生绕接技能太差,而没有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其实,只要到市场上去买那种带鱼尾叉接头的导线即可,即使没有现成的这种导线卖,也可以买一把电烙铁,一些鱼尾叉,物理教师自己动手操作一下,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四、 实验教学中教师缺乏创新意识
在2009年实验操作考试中,化学实验要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收集一瓶氧气。实验操作考试前就有教师提出,学生在用集气瓶装水、用平推法盖玻片并倒转过程中,总是会因操作不当而留有气泡。在操作考试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位考生用水槽装水时,特意把水装得很满,在用集气瓶装水时,整个集气瓶都可以浸没在水中,装好水直接在水中倒转过来,考试时他还特意问笔者一句:“这样操作可以吗?”笔者说:“达到了你的要求,当然可以。”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创新意识还是不够。
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单靠实验教学就能解决的,但可以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加入创新能力的考查成分。比如,实验操作考试可以不必把印制好的具体操作步骤发给学生,只给学生一些可选的实验仪器,具体做法由学生自己设计;在实验操作考试前组织教师进行评分标准讨论,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加以研究讨论,商讨改进的方法,考试完后再一次进行总结,评议实验操作中的效果等。这样就可以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的创新中来。◆(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县温泉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