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形态主流正从过去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生态资本和自然财富为基础要素的生态文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绿色经济体系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的主题。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城市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经济板块,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要切实转入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标准的新的发展理念,以科学的资源观、经济观、生态观、价值观、政绩观统领、指导城市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摒弃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绿色转型。
人类生产与资源环境是一个联系的整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环相扣始有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发展之协调。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日俱增,利用机器体系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物质财富的能力空前提高。但是,工业文明是一个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为特征的时代,在让人类充分享受工业文明的恩泽和雨露的同时,也使人类自身处在重重矛盾之中。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形态主流正从过去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过渡到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以现代科技为支撑、以生态资本和自然财富为基础要素的生态文明,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绿色经济体系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经济发展的主题。
长期以来,我一直以这种时代观思考资源型城市、资源型省份和资源型地区的出路问题,如何变“资源诅咒”为“资源福音”的问题。这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资源开发对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主要有这么几条路径:一是资源型产业结构的形成,这种产业结构大都具有单一、初级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衡,少数人的暴富掩盖了大多数人的贫穷。当然,其背后是资源型文化的形成,这种文化以粗放、封闭、不求新图变为主要特点。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长期没有摆脱资源开发的路径依赖。正是在传统发展观支配下,资源型城市形成了以重型工业为支柱、煤焦工业为主导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和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严重,单位GDP能耗和水耗较高,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日趋显现。资源型城市,尽管近年来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第二产业也出现了结构多样化的趋向,但是,地方经济仍依附于主体资源产业而存在和发展,与主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资源型城市为避免受资源依赖型经济区域发展规律的支配,摆脱迟早都要到来的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扰,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构建可持续的绿色经济体系当为第一要务。
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发展理念,探求发展新思路,转变发展模式,处理好资源开发、节约与生态保护、建设的关系。要深化资源价款改革,推动资源有偿使用市场化进程;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一矿一山”“一矿一沟”治理模式的推广;研究探索以黑补绿、以矿补工、以煤补非煤、靠资源积累资金发展其他产业的机制和办法。
其次要在转变资源型产业结构上下工夫。第一产业要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庄园。扩张特色农业规模,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种养大户。重点抓好能充分发挥地方农业资源优势的生产基地建设,培育做大龙头企业,走“公司加农户”的道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做出规模、做出品牌。第二产业主抓循环经济,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按照淘汰关闭一批、择优扶持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准入控制一批,进一步提高新兴产业,特别是煤炭和焦化产业的集中度、洁净度,延伸产业链。第三产业全力做大绿色服务业。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及中介、评估、咨询、网络等新兴服务业,实现生产服务社会化。积极发展农业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特色旅游。
最后,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抓好节能减排上下功夫。“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必须加快实施绿色标准化管理,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环保科技创新,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加大节能减排监管力度;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营造节能减排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深刻的历史教训和严峻的现实告诫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后代的生存条件来求得经济一时的快速发展。而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漠视环境利益、任意排放污染物和掠夺性开发资源的现象,多数是由企业所实施的,同时也暴露出我们政府部门对环境管理的缺失和社会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为此,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节省能源已经成为全球各界的一致共识,而实现当前与未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协调发展,积极培养社会公民的环境意识、倡导社会公民履行环境责任,已成为全世界每个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是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的统一,是内在责任与外化公益的有机统一。为此,我认为称其为绿色环境责任更为恰当。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由此可见,我们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展观形成的重要的依据和基础,这也是我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指导方针,必将确保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大家都知道,我们绝大部分的经济活动总是以城市为舞台,那么城市就必须要具备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特征,自然也包括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环境。而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首先是为保障公众的切身利益,尤其是生命权和健康权益。其次是鼓励并监督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变,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城市政府作为环境公益代表在城市环境保护领域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企业公民和社会公民共同参与、综合促进绿色环境责任落实,进而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才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现實的选择。
时代发展要求全体社会公民要积极承担起绿色环境责任,全力推进城市实现“绿色转型”,没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城市是很难健康持续发展的。考虑到中国巨大的人口、环境压力和未来20年内仍将高速发展的前景,我们深感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责任重大,必须付出不懈努力。
(作者系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第一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