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雅颂不仅属于诗经,离骚也不仅仅是屈原的楚辞,当风骚结合,世界变得诗意盎然。诗歌不分国界,无论古今,都是灵魂所渴求的节奏。风格多样的中外诗歌与读诗心得贯穿古今,让你走入诗的领域并爱上诗歌
古往今来,天下游子离家远行,辞亲久别,不管是羁旅天涯,奔波忙碌,还是沉浮宦海。摸爬滚打,不管是客居驿站,形影相吊,还是漂泊江湖,随波逐流,无时不在思乡,无处不在念亲,归心似箭却又身不由己,滞留异乡却又心怀故园,进亦忧患,退亦不安,进退两难,一筹莫展。许多诗词咏怀人生两难遭遇,抒写思乡念亲深情,揪人心怀,感人肺腑。
八十二岁的大诗人贺知章久宦还乡,面对村里儿童的天真一问,神思遥远,感慨万千,写下诗歌《回乡偶书》(其一),道出了一个老人回家的“老”意味。“老”感觉,悲喜交织,哭笑不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大诗人少年离家,科场打拼,官场沉浮,一晃过去了五十余个年头,及至告老还乡,已是耄耋之年,白发苍苍,说不出有多高兴,有多激动。乡音始终不改,还是那般浓重,那般地道。那股醇和。可是啊,眼前这些儿童。看着我这个历尽沧桑,老态龙钟的老头子,一个个好奇兴奋。惊讶不已,连忙问我,老爷爷,您从哪儿来,您要找谁啊。他们年幼无知,他们天真热情,他们礼貌待人,一如少年时代的我,乡里乡音,土里土气,纯朴善良,厚道好客,已经足够令人感动了,我怎么好意思责怪他们呢?他们又怎么可能知道我是谁呢?一个离家五十多年的老人回家,孩子们自出生以来从未见过,如今碰到,这个老人竟然一口浓浓乡音。不奇怪才怪呢!
老诗人呢,本来是告老回家,本该是高高兴兴,可是小孩这么一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感叹唏嘘。是啊,我什么时候成了家乡的客人?我为什么会成为家乡的客人?家乡没有我的日子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父母还健在吗?邻居还是那么热心吗?村里还有多少年轻人不认识我这个老头?回家令人高兴,但是太多的牵挂和忧念无疑又让人不安。
诗人不敢过问眼前的小孩,诗人不敢告诉小孩自己家在哪里,诗人不敢想象家人会怎样,诗人更不敢要求小孩给他带路到他们家看看,高兴又不安,急切又迟疑,站在原地,对视小孩,久久说不出话来。这是怎么了?小孩纳闷,我们却清醒。悠悠乡情,太过沉重,太过纠结,萦绕诗人苦涩的心灵,缠住诗人艰难的步履。面对儿童天真好奇的笑问,诗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问也不敢,不问又担心。多么狼狈,多么难堪。只能愣愣地站着,出神、发呆。不知道诗人要站立多久,在自己家乡的村口。
游子长年漂泊在外,仕途遭遇坎坷,思乡念亲之情格外强烈,渴盼寻找机会回家看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也有例外,特别是对于那些被贬谪蛮荒,远离家乡,久别亲人的诗人来说,回家倒成了一件悲喜交集,进退两难的事情。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就真实、细腻地表达了这种欲归而难得,归去又不安的复杂心理,引起读者广泛共鸣。诗歌是这样写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歌写于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的旅程中,诗人因为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而被贬谪治罪,人品气节问题我们暂且不论,单就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而言,诗歌的确是表达了天下游子共同的思家念亲、忧心如焚的微妙心态,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标题“渡汉江”中的“汉江”是一条分水岭,过了汉江,诗人离家就相对更近一些,未过汉江则是逃难途中,离家较远。宋之问的家乡,有人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有人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汉江”都比较远,诗中所涉及的离乡远近只是相对而言,不必坐实理解。诗人渡过汉江,终于有机会喘一口气,放松一下心情。想想自己的人生境遇,不禁感慨万千。
诗歌一、二两句极言贬谪的孤孑、苦闷和对亲人的强烈思念,按照情感发展的脉络,诗歌后面两旬就应该写渡过汉江,接近故乡时的曹悦与激动,焦急和渴盼,可是,诗人不是这种感受,他倒觉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伺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备尝艰辛,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信,一方面固然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绝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忧虑就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害怕音书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随着诗人的逃归近乡而变得越发强烈,越发真实。先前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似乎很快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家乡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可能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当中更多“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万一问出个什么灾难不幸来,诗人何以承受?贺知章八十二岁回乡,另一首诗曾如此写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其二)亲朋沉沦,家人离世,人事变迁,无限悲伤。宋之问会不会也会遇到类似情况呢?谁也不能确信诗人一定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啊。诗人不敢回家,害怕回家,尤其是在长久漂泊,音书断绝的情况下;他担心,有一种比自身不幸更大的不幸降临在回家的那一刻。不是不想家,不是不爱家,不是不想问,不是不愿问,实在是左右为难,进退不是啊。诗歌通过一种反常的心理描写逼真地揭示出游子内心的巨大痛苦和矛盾处境。
诗人没有故乡,一生辗转奔波,颠沛流离,用眼泪和血水涂抹乡愁,给人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篇章。年关岁末读刘皂的《旅次朔方》,我有一种寒凉碎心,相思透骨的感觉。“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成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这首诗表达了一些普通而永恒,深刻而复杂的两难体验。
诗歌描写游子背井离乡之情,一、二句写追忆过去,诗人远离故园(洛阳),寄居并州(太原),历时十年,日日夜夜,乡思难熬!三、四句描写现实,诗人渡河北上,黄沙茫茫,风霜扑面,满目萧然,满心伤悲。回首南望,并州渐行渐远,思念之情也愈来愈强,以至于把久客十年的并州也当作故乡,难舍难分。身行塞外,心在并州,身心分离。痛苦不堪。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尽管这地方不是诗人的故乡),也会对这里的一切慢慢产生感情,也会渐渐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及至离开时,又有千丝万缕的不舍和思念,刘皂毕竞在并州生活了十年,感情不可谓不深,思念不可谓不切。十年了,人生又有多少个+年呢?塞外和并州,南北相距遥远,却阻隔不了诗人对并州故乡一般的深厚感情。空间距离的遥远反衬出诗人心理距离的近便。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个人错把他乡当故乡,其间折射出回乡无望或无乡可回的孤寂幻灭之感,这种越来越远的行走奔波,何时才是归程?何日才能停歇?诗人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人生就是这样一道永远无解的方程!十年离乡,归心似箭,却是一筹莫展;十年寄居,滋生乡情,却又不得不离开,身不由己,万分难舍。走到哪儿都难,哪儿都不是故乡,漂泊流离,沉浮一生,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宿命吧。诗人表达了一种体验,人生就是一种行走,在时间和空间的长河中作绝望而幻灭的漂泊,乡愁的痛苦永远折磨着诗人,也永远折磨着人类。 晚唐诗人韦庄词作《菩萨蛮》也是描写游子思乡难回的矛盾、痛苦,表面调子显得比较明媚、欢快,骨子里却是沉重、凄凉。“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前面六句铺叙江南风景美好,风情迷人。人见人爱,恋恋不舍。后面两旬直抒胸臆,点染乡思。表面意思是劝说漂泊江南的游子没到老就不要回乡,一旦返回故乡就会后悔不已,痛断肝肠。因为江南太美,实在值得一生相依,一生流连。深层意思则是说,江南再美,也不是我的故乡,我还是强烈希望早一天回到久别的故乡。人往往是这样,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想家,不还乡,其实不过是还乡不得的自我安慰,骨子里则是思乡念亲,归心似箭。当然,关于韦庄还乡断肠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诗人家在北方中原地区,战火连天,生灵涂炭,诗人一旦回去,看到的将是战火过后的千疮百孔,断垣残壁,看到的将是家园离散,生死未卜。此情此景无疑会让诗人肝肠寸断。诗人为难,还乡难,不还乡也难,何去何从,何取何舍,纠结于心,不知所措。读这首词作,我们会被词人描绘的江南美景和旖旎风情所迷惑,更会被词人归思难定的煎熬所感动。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出门在外,久别亲人,不也一样忧心忡忡,左右为难吗?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想家呢?漂泊天涯、遥隔云端的时候,落魄潦倒、呼天抢地的时候,垂垂老迈、归乡无计的时候,草木摇落、秋霜满地的时候,困苦不堪、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幸得很,这一切都被孟浩然碰上了。读他的伤心咏叹之作《早寒江上有怀》,我被诗人的椎心泣血深深打动,我更被诗人的迷茫困惑久久困扰,我在想,苦命的孟浩然,你的人生之路到底要从哪里开始?
诗作是这样写的:“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作品,作者奔走他乡,既为隐士,又想求宫,既羡慕田园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思想充满了矛盾,这首诗大概就抒写了这种人生追求过程中的矛盾复杂心情。
时间是秋季,秋风猎猎,落木萧萧。鸿雁南飞,江天寒冷,诗人乘坐孤舟,漂泊流浪。自然时令的“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容易引起多愁善感的文人的伤感咏叹。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诗人又会想起什么呢?草木荣枯,春秋代序,流逝了人生大好时光,流逝了诗人的青春激情;诗人求官仕宦、博取功名的机会也渐渐流逝,一如凋零飘落的树叶,最后留给诗人的是满目萧条,满心惆怅。再看那高飞远去的大雁吧,它们寒暑易节,自由迁徙,即将回到南方的老巢,那里可以御寒避冷,安居乐业;可是诗人人呢,漂泊流离,归家无计,身心都被绑在功名事业这棵大树上,动弹不得。自己也有美丽的故乡,温馨的家园啊,还有父母双亲、妻子儿女和父老乡亲,他们好吗?经历了长时间的漫长漂泊,诗人失去了和他们的联系,急于想知道亲人的境况,可又无从知道,眼前这些南飞大雁并没有为自己捎来故乡的书信,一路也没有遇上来自故乡的友人。太多的期待和渴盼,太多的未知和悬疑,太多的焦虑和担心,让诗人痛苦不安。呼呼北风不仅冷却了秋天,也冷却了诗人的思乡之心。
故乡在哪里啊?襄阳汉水,水绕山环,山一程,水一程,迢迢无尽,前路悠悠;诗人又在何方呢?长江下游,他乡异地,遥望长空,白云朵朵,故乡远在天边,就像飘浮的白云,久久晃悠在诗人的眼前心间,可望而不可即。孟浩然看不见自己的故乡,看不见自己的亲人,但他看见了故乡的云,他想到了故乡的水。本来云水不分,天下同一,可是诗人硬要真真切切记得襄水曲、楚云端,由此可见,游子啊,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故乡的牵挂;游子啊,什么时候心中都装着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由于想家,诗人神思渺远,潸然泪下,他想起了亲人,天空的另一边,亲人们也许正在企盼着自己归来,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吧,真是“一种乡思,两地闲愁”啊。
如此刻骨铭心地记住故园,如此泣泪滴血地思念亲人,如此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去看看,可是,又为什么回不了家呢?又为什么仍然在外漂泊呢?诗人想起了《论语·微子》的一个故事,孔子让学生子路去问路,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在哪里。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来是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正是把隐居与从政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纯粹隐居,不问世事,不涉官场,诗人做不到;东奔西走,求官仕宦,四面碰壁,诗人又不甘,如何是好?路在何方?眼前一片迷茫,心中一团乱麻。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无边际;天色阴暗,已至黄昏,夜幕降临,诗人的心中和黑夜一样暗淡、迷茫。
记得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的目的,还是要回家。”(钱钟书《谈中国诗》)我相信诗人一生漂泊,颠沛流离,千难万难,进退不安,想到家,想到亲人,想到故乡的山山水水,一定倍感欣慰,一定归心似箭。诗歌就是他们灵魂的相思病,诗歌就是他们乡愁的皈依地。
古往今来,天下游子离家远行,辞亲久别,不管是羁旅天涯,奔波忙碌,还是沉浮宦海。摸爬滚打,不管是客居驿站,形影相吊,还是漂泊江湖,随波逐流,无时不在思乡,无处不在念亲,归心似箭却又身不由己,滞留异乡却又心怀故园,进亦忧患,退亦不安,进退两难,一筹莫展。许多诗词咏怀人生两难遭遇,抒写思乡念亲深情,揪人心怀,感人肺腑。
八十二岁的大诗人贺知章久宦还乡,面对村里儿童的天真一问,神思遥远,感慨万千,写下诗歌《回乡偶书》(其一),道出了一个老人回家的“老”意味。“老”感觉,悲喜交织,哭笑不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大诗人少年离家,科场打拼,官场沉浮,一晃过去了五十余个年头,及至告老还乡,已是耄耋之年,白发苍苍,说不出有多高兴,有多激动。乡音始终不改,还是那般浓重,那般地道。那股醇和。可是啊,眼前这些儿童。看着我这个历尽沧桑,老态龙钟的老头子,一个个好奇兴奋。惊讶不已,连忙问我,老爷爷,您从哪儿来,您要找谁啊。他们年幼无知,他们天真热情,他们礼貌待人,一如少年时代的我,乡里乡音,土里土气,纯朴善良,厚道好客,已经足够令人感动了,我怎么好意思责怪他们呢?他们又怎么可能知道我是谁呢?一个离家五十多年的老人回家,孩子们自出生以来从未见过,如今碰到,这个老人竟然一口浓浓乡音。不奇怪才怪呢!
老诗人呢,本来是告老回家,本该是高高兴兴,可是小孩这么一问,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感叹唏嘘。是啊,我什么时候成了家乡的客人?我为什么会成为家乡的客人?家乡没有我的日子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父母还健在吗?邻居还是那么热心吗?村里还有多少年轻人不认识我这个老头?回家令人高兴,但是太多的牵挂和忧念无疑又让人不安。
诗人不敢过问眼前的小孩,诗人不敢告诉小孩自己家在哪里,诗人不敢想象家人会怎样,诗人更不敢要求小孩给他带路到他们家看看,高兴又不安,急切又迟疑,站在原地,对视小孩,久久说不出话来。这是怎么了?小孩纳闷,我们却清醒。悠悠乡情,太过沉重,太过纠结,萦绕诗人苦涩的心灵,缠住诗人艰难的步履。面对儿童天真好奇的笑问,诗人笑也不是,哭也不是,问也不敢,不问又担心。多么狼狈,多么难堪。只能愣愣地站着,出神、发呆。不知道诗人要站立多久,在自己家乡的村口。
游子长年漂泊在外,仕途遭遇坎坷,思乡念亲之情格外强烈,渴盼寻找机会回家看看,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也有例外,特别是对于那些被贬谪蛮荒,远离家乡,久别亲人的诗人来说,回家倒成了一件悲喜交集,进退两难的事情。唐代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就真实、细腻地表达了这种欲归而难得,归去又不安的复杂心理,引起读者广泛共鸣。诗歌是这样写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歌写于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的旅程中,诗人因为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而被贬谪治罪,人品气节问题我们暂且不论,单就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而言,诗歌的确是表达了天下游子共同的思家念亲、忧心如焚的微妙心态,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标题“渡汉江”中的“汉江”是一条分水岭,过了汉江,诗人离家就相对更近一些,未过汉江则是逃难途中,离家较远。宋之问的家乡,有人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有人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汉江”都比较远,诗中所涉及的离乡远近只是相对而言,不必坐实理解。诗人渡过汉江,终于有机会喘一口气,放松一下心情。想想自己的人生境遇,不禁感慨万千。
诗歌一、二两句极言贬谪的孤孑、苦闷和对亲人的强烈思念,按照情感发展的脉络,诗歌后面两旬就应该写渡过汉江,接近故乡时的曹悦与激动,焦急和渴盼,可是,诗人不是这种感受,他倒觉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伺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备尝艰辛,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信,一方面固然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绝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忧虑就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害怕音书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随着诗人的逃归近乡而变得越发强烈,越发真实。先前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似乎很快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家乡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可能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当中更多“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万一问出个什么灾难不幸来,诗人何以承受?贺知章八十二岁回乡,另一首诗曾如此写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回乡偶书》其二)亲朋沉沦,家人离世,人事变迁,无限悲伤。宋之问会不会也会遇到类似情况呢?谁也不能确信诗人一定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啊。诗人不敢回家,害怕回家,尤其是在长久漂泊,音书断绝的情况下;他担心,有一种比自身不幸更大的不幸降临在回家的那一刻。不是不想家,不是不爱家,不是不想问,不是不愿问,实在是左右为难,进退不是啊。诗歌通过一种反常的心理描写逼真地揭示出游子内心的巨大痛苦和矛盾处境。
诗人没有故乡,一生辗转奔波,颠沛流离,用眼泪和血水涂抹乡愁,给人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篇章。年关岁末读刘皂的《旅次朔方》,我有一种寒凉碎心,相思透骨的感觉。“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成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刘皂这首诗表达了一些普通而永恒,深刻而复杂的两难体验。
诗歌描写游子背井离乡之情,一、二句写追忆过去,诗人远离故园(洛阳),寄居并州(太原),历时十年,日日夜夜,乡思难熬!三、四句描写现实,诗人渡河北上,黄沙茫茫,风霜扑面,满目萧然,满心伤悲。回首南望,并州渐行渐远,思念之情也愈来愈强,以至于把久客十年的并州也当作故乡,难舍难分。身行塞外,心在并州,身心分离。痛苦不堪。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久了(尽管这地方不是诗人的故乡),也会对这里的一切慢慢产生感情,也会渐渐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及至离开时,又有千丝万缕的不舍和思念,刘皂毕竞在并州生活了十年,感情不可谓不深,思念不可谓不切。十年了,人生又有多少个+年呢?塞外和并州,南北相距遥远,却阻隔不了诗人对并州故乡一般的深厚感情。空间距离的遥远反衬出诗人心理距离的近便。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个人错把他乡当故乡,其间折射出回乡无望或无乡可回的孤寂幻灭之感,这种越来越远的行走奔波,何时才是归程?何日才能停歇?诗人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人生就是这样一道永远无解的方程!十年离乡,归心似箭,却是一筹莫展;十年寄居,滋生乡情,却又不得不离开,身不由己,万分难舍。走到哪儿都难,哪儿都不是故乡,漂泊流离,沉浮一生,或许这就是人生的宿命吧。诗人表达了一种体验,人生就是一种行走,在时间和空间的长河中作绝望而幻灭的漂泊,乡愁的痛苦永远折磨着诗人,也永远折磨着人类。 晚唐诗人韦庄词作《菩萨蛮》也是描写游子思乡难回的矛盾、痛苦,表面调子显得比较明媚、欢快,骨子里却是沉重、凄凉。“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前面六句铺叙江南风景美好,风情迷人。人见人爱,恋恋不舍。后面两旬直抒胸臆,点染乡思。表面意思是劝说漂泊江南的游子没到老就不要回乡,一旦返回故乡就会后悔不已,痛断肝肠。因为江南太美,实在值得一生相依,一生流连。深层意思则是说,江南再美,也不是我的故乡,我还是强烈希望早一天回到久别的故乡。人往往是这样,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想家,不还乡,其实不过是还乡不得的自我安慰,骨子里则是思乡念亲,归心似箭。当然,关于韦庄还乡断肠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诗人家在北方中原地区,战火连天,生灵涂炭,诗人一旦回去,看到的将是战火过后的千疮百孔,断垣残壁,看到的将是家园离散,生死未卜。此情此景无疑会让诗人肝肠寸断。诗人为难,还乡难,不还乡也难,何去何从,何取何舍,纠结于心,不知所措。读这首词作,我们会被词人描绘的江南美景和旖旎风情所迷惑,更会被词人归思难定的煎熬所感动。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出门在外,久别亲人,不也一样忧心忡忡,左右为难吗?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想家呢?漂泊天涯、遥隔云端的时候,落魄潦倒、呼天抢地的时候,垂垂老迈、归乡无计的时候,草木摇落、秋霜满地的时候,困苦不堪、走投无路的时候……不幸得很,这一切都被孟浩然碰上了。读他的伤心咏叹之作《早寒江上有怀》,我被诗人的椎心泣血深深打动,我更被诗人的迷茫困惑久久困扰,我在想,苦命的孟浩然,你的人生之路到底要从哪里开始?
诗作是这样写的:“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作品,作者奔走他乡,既为隐士,又想求宫,既羡慕田园生活,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思想充满了矛盾,这首诗大概就抒写了这种人生追求过程中的矛盾复杂心情。
时间是秋季,秋风猎猎,落木萧萧。鸿雁南飞,江天寒冷,诗人乘坐孤舟,漂泊流浪。自然时令的“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容易引起多愁善感的文人的伤感咏叹。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诗人又会想起什么呢?草木荣枯,春秋代序,流逝了人生大好时光,流逝了诗人的青春激情;诗人求官仕宦、博取功名的机会也渐渐流逝,一如凋零飘落的树叶,最后留给诗人的是满目萧条,满心惆怅。再看那高飞远去的大雁吧,它们寒暑易节,自由迁徙,即将回到南方的老巢,那里可以御寒避冷,安居乐业;可是诗人人呢,漂泊流离,归家无计,身心都被绑在功名事业这棵大树上,动弹不得。自己也有美丽的故乡,温馨的家园啊,还有父母双亲、妻子儿女和父老乡亲,他们好吗?经历了长时间的漫长漂泊,诗人失去了和他们的联系,急于想知道亲人的境况,可又无从知道,眼前这些南飞大雁并没有为自己捎来故乡的书信,一路也没有遇上来自故乡的友人。太多的期待和渴盼,太多的未知和悬疑,太多的焦虑和担心,让诗人痛苦不安。呼呼北风不仅冷却了秋天,也冷却了诗人的思乡之心。
故乡在哪里啊?襄阳汉水,水绕山环,山一程,水一程,迢迢无尽,前路悠悠;诗人又在何方呢?长江下游,他乡异地,遥望长空,白云朵朵,故乡远在天边,就像飘浮的白云,久久晃悠在诗人的眼前心间,可望而不可即。孟浩然看不见自己的故乡,看不见自己的亲人,但他看见了故乡的云,他想到了故乡的水。本来云水不分,天下同一,可是诗人硬要真真切切记得襄水曲、楚云端,由此可见,游子啊,走得再远,也走不出故乡的牵挂;游子啊,什么时候心中都装着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由于想家,诗人神思渺远,潸然泪下,他想起了亲人,天空的另一边,亲人们也许正在企盼着自己归来,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吧,真是“一种乡思,两地闲愁”啊。
如此刻骨铭心地记住故园,如此泣泪滴血地思念亲人,如此迫不及待地想回家去看看,可是,又为什么回不了家呢?又为什么仍然在外漂泊呢?诗人想起了《论语·微子》的一个故事,孔子让学生子路去问路,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在哪里。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来是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正是把隐居与从政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纯粹隐居,不问世事,不涉官场,诗人做不到;东奔西走,求官仕宦,四面碰壁,诗人又不甘,如何是好?路在何方?眼前一片迷茫,心中一团乱麻。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无边际;天色阴暗,已至黄昏,夜幕降临,诗人的心中和黑夜一样暗淡、迷茫。
记得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的目的,还是要回家。”(钱钟书《谈中国诗》)我相信诗人一生漂泊,颠沛流离,千难万难,进退不安,想到家,想到亲人,想到故乡的山山水水,一定倍感欣慰,一定归心似箭。诗歌就是他们灵魂的相思病,诗歌就是他们乡愁的皈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