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健康峰会组织秘书长马晶:中美两国的经验,全世界都可以借鉴

来源 :成功·健康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ql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美健康峰会组织秘书长马晶女士是哈佛大学布莱根妇女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和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与上海华山医院客座教授,著名人口学家,主要研究癌症病因,专门从事预测、预防和干预癌症的工作,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做同行审查,是数个基金会首席研究员,高级医学期刊编辑或审稿人。同时,她也担任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项目“在中国推进预防乳腺癌意识”的首席研究员。
  《健康中国》杂志对马晶秘书长做了面对面专访,从中国国家卫生制度建设,到本期峰会议题,从全民健康理念,到科技预防慢病,马晶女士给我们做了全面回答和具体阐释。
  健康中国:秘书长您好,您可能留意到,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陆续出现了一些新挑战。您作为专家和学者,怎样解读他的现实意义?
  马晶:在开幕式上,不论是中央领导,省部委领导,都提到了最近的两个重大事件,就是国家的高层领导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以及健康2030的高层规划会议,这两个事件标志着中国从重视经济快速发展型的社会,转向了更注重民生健康的方向,这个方向太重要了。前段时间习总书记提到“经济转型”,说到绿色经济,绿色发展,那么健康肯定是第一位的。过去是以煤炭,石油为主力的重污染的发展型经济,造成了空气污染,水污染,全国雾霾的环境,再加上西方化的生活习惯:摄入高糖饮食、高动物脂肪蛋白,尤其是人工添加剂食品,没有时间甚至地方去锻炼的不良生活方式。呼吸问题,饮食问题,再加上健康意识有待加强,健康观念传播不到位,这种情况下,过去二三十年经济发展并没有带来人民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还产生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在多重因素影响下,用中国前卫生部长,现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的话讲:中国的慢病井喷式的爆发。
  解放之初,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卫生大会,消灭控制了当年的很多传染病,大大提高人民健康指数,使人均寿命从三十几岁提到七十余岁,在经济条件困难的当时,这是巨大的成就。近三十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期望寿命却没有得到相当比例的提高,增加不够明显,大部分归因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带来巨大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尤其对于偏远地区农村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贫的现象非常严重。为此,前段时间的医改,希望在医疗保障方面有所改革,但这只是一方面,所谓“上工治未病”,光是建医院,增加床位,属于事后医治,这对于慢病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建医院和床位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社会老龄化和慢病发生的速度。
  上述两个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到“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以预防为主,以基层为主的方针政策非常英明,鼓舞人心,这次中美健康峰会,在这么好的时机下,我们聚中美两国医疗领域精英,初衷就是学习领会政策,共建交流合作,今年峰会的规模之大,论坛之盛,超越了以往,并获得领导嘉宾与参会者一致赞许,我也希望明年在波士顿召开的峰会能把这种积极交流合作的传统传承下去。
  健康中国:这次纲要有个亮点,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重要论述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焦点。“万金良药,不如无疾”。人民健康要从基层做起,要从小事抓起。您对“人民健康”有何见解?今后一个时期人民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和抓手是什么?
  马晶:我本人是学公共卫生的,我在中国学习了十年的公共卫生专业,在哈佛大学又做了二十年的公共卫生研究,目前,咱们国家能够把“全民健康,预防为主”上升到“国策”的地位,这确是空前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这样的形势下,既然大政方针已定,从北京到西安,我们所到之处,医疗领域人士、医务工作者都攒着一股劲,希望把中国人民的体质、素质,包括健康的素养、健康的知识、健康的行为,都提高到一个新台阶,真正能够把健康融入一切。 从政府来讲,健康融入一切政策,从个人,健康融入全生命周期的生活理念和实践。让老百姓知道,健康不光是医生的问题,也不光是官员的问题,健康人人有责,每个人都是参与者,用行动参与到这个政策中来,把个人的健康先做好,少得病,不得病,得了病能早期发現与治疗。
  健康中国:公共卫生,您是怎样理解的?从一个中西兼学的学者视野,中国的公共卫生有哪些是做的好的?哪些又是需要“补缺补漏”的?
  马晶:在闭幕式上,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老院长Barry Bloom提到:他曾是中国卫生部顾问马海德的学生,马海德是第一位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并取得世界范围内的成果。马海德总对他说:我们为什么闹革命,为什么要建设新中国,就是为人民服务。因此,众多方针政策就要实践这一理念,为人民服务,最基本的服务就是健康,联合国世卫组织有个口号:健康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这不仅仅是口号,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其实,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在控制传染病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中心转移为经济建设,公共卫生的平台被压缩,不够重视,资金短缺,缺乏各方面的支持,公共卫生方面的工作者亦觉寒心,不管是环境卫生,职业卫生,营养卫生,很多方面,我们需要补上的课太多。我希望这两个会议的精神能贯彻下去,中国的公共卫生会有新的视野和篇章,有更多年轻人投入到公共卫生事业中来,同时,公共卫生需要和医疗紧密结合,医学生、医务工作者也要有公共卫生方面的预防概念,健康概念,在行医过程中,传播健康知识,健康意识。
  健康中国:第六届中美健康峰会在西安举行,西安是唐朝的首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这次峰会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发展,迈向全民健康”。从“古”到“今”、“历史”与“创新”,这些哲学对应关系上,这次峰会暗含了怎样的意义?
  马晶:我们非常高兴第六届中美健康峰会能在古城西安举行,这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有他的历史意义。我在峰会召开的前一天参观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印象非常深刻,真正体验到了祖国文化的精髓,五千年历史在这里的展现。中美健康峰会在西安举行,通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有承前启后的作用。首届峰会于2011年在哈佛大学举办,陈竺部长也参加了,当时他就建议峰会在两国交替举办。我们采纳了领导的意见,影响力着实更加深远,我们把中国的故事在哈佛的平台上讲给全世界,同时,也把国外的产学研精英请到中国来,让他们看到中国的变化。实际上,过去五年来,随着经济,医改的发展,中国人民的健康意识有很大提高,我们的平台也越做越大,从最开始的5,600人,到今年的参会人数1700人,今年的主题论坛有很多同步进行,每一场都非常精彩,我主持的医学科技前沿和精准医学也引发了极其热烈的讨论,演讲嘉宾和观众的投入都是空前的。   健康中国:今年的主题是“创新驱动发展,迈向全民健康”,您怎么看待这个比较大的话题,如何落实到每个省份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各个地区?
  马晶:中国地大物博,是三个世界都有的共同体,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发达国家区别不大,梯度下来,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等等,所以,无论任何事情,尤其是健康领域里,我们能在中国做的,施行的,就可以推广到世界去。比如习总书记提到“精准扶贫”,那么相同的,也有“精准预防”,“精准医疗”,我们的很多经验,我们做出来的试点,就可以推广到许多不发达地区,包括非洲,东南亚一些地区,印度等等,这次峰会就有很多印度专家前来交流探讨。我们做中美两国交流的健康峰会,有个很深的体会:如果把中美两国的事情搞定了,那么全世界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中美两国的经验,全世界都可以借鉴。正因为这一点,美国学界,政界和商界人士都非常重视在中国发生的所有事情,尤其是最近召开的高层的健康卫生大会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会议,这两个大会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我们這次峰会,也是在传播这方面的好消息,带来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健康中国:我们在脑卒中论坛的讲座里听有关专家学者讲到,美国脑卒中问题治疗方法和中国是基本相同的,但是他们前进了一步,即在脑卒中发生之前,先进行健康干预,让人们少得,不得,或是轻得这种疾病,这也算是医改中的一个大的方向吧?
  马晶:说到脑卒中的预防,实际上就是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最危险的因素。控制血压的方法,传统上有很多药物控制,但是哈佛医学院的教授于几年前就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了很好的临床试验,即完全的膳食控制,非常有效。少盐,低脂,多蔬菜,多干果的营养均衡的把握。很多慢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完全可以通过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改变来调整。保持不吸烟,少量饮酒,多运动,健康饮食,充足睡眠等五项指标达标,基本上你罹患慢病的几率会降低80%到90%。
  健康中国:我们认为六届健康峰会都非常成功,您认为达到了创立峰会时的预期和初衷了吗?
  马晶:我个人感到很欣慰,我们在创办之初也有自己小小的理想,我们希望这不光是中美两国在卫生健康领域里的“G2”,也希望由此建设一个相当于健康界的达沃斯的平台,当然,这个目标还很遥远,我们还在继续努力,但是,至少中美两国“G2”的水准还是达到了,从2011年创办伊始,我们的中美健康峰会就已经纳入中美两国经济战略对话框架的协议里,两年前又被纳入中美两国人文交流磋商协议,一个是经济战略对话,一个是人文交流磋商,所以我们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对话平台,与会嘉宾有卫生领域的部长级领导,中美两国顶级学者,再加上举办地的医疗脊梁,我们有很好的筹备委员会,这次峰会也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各界同仁都鼎力支持,在此我也再次感谢从各地赶来的所有领导、嘉宾、院士院长们从百忙之中抽空与会,昨天的院长论坛你也看到了,水泄不通。还有广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人员,他们辛勤的付出和劳动。
  健康中国:在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进来,而不只是中美两国间的峰会?
  马晶:其实我们第一届峰会就有来自加拿大、英国、墨西哥、非洲,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代表参会。虽然叫“中美健康峰会”,但是今年的讨论中,Barry Bloom先生就提到了中美非合作,中美如何联手帮助非洲在健康领域,尤其是应对传染性疾病、慢病管理方面取得成绩。中国的经验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很有益的。
  健康中国:谈谈您对未来的峰会有什么愿景和期待?
  马晶:过往五届,我们都是一个会场,讨论医改和医学前沿的问题,今年,我们首次有并行的主会场和分会场,如您所见,分会场也达到了很好的预期,不管是精准医学,医学前沿,健康城市,慢病防控,院长论坛,我听说“健康城市”会场听众中有众多市长和院长,过去我们说“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则是更加优化、更加全面、更高层次的概念。
其他文献
控制脑卒中,全世界都在攻这个难题。因为它发病急预后差,在国民死因调查中,它的贡献率最高,我国每年有两三百万人在它身上栽了跟头。  防患于未然,治愈于未病。对于脑卒中来说,相比于完善的防治体系、领先的治疗技術以外,在前期的筛查等防御方面,我国最早做了周密部署。因为,只要掌握其发病规律和发病前征兆的大数据,防控脑卒中将有迹可循。  63万人的数据筛查,覆盖了31个省级行政区,215个地县级行政区。从建
期刊
“赛车的技术如果用于生活中,有的时候能救命”  车技的体现不仅仅是在赛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开普通车掌握了赛车知识,有的时候甚至能够救命。车手宋亮给记者举例:“比如漂移,如果迎面开过来一辆车快要相撞,旁边又是一堵墙,如果你这个时候打方向盘躲避对面车的后果就是车头撞上墙,人也会受伤。但是如果你会漂移甩车尾来躲避,就只是车尾撞上墙,坐在车头的人都没事。”    既然车技过人,那么这一大帮人出去开着赛车一
期刊
69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前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第六届中美健康峰会的会场一出现,引起一片惊叹:“王部长好年轻啊”、“看上去起码比实际年龄小十岁”…… 他一头银发,他儒雅而平易近人,他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他告诉记者,“我的旅行箱里一直放着拉力器,无论到哪里出差都带着它,用它锻炼,这个习惯已经保持十多年了。”关于慢病和卒中防控,作为官员和学者,他习惯于强调两个字“常识”,并希望媒体把
期刊
第六届中美健康峰会9月4日上午在西安圆满落幕。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上千名中美专家围绕“创新驱动发展,迈向全民健康”的峰会主题,共话“健康中国”。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在开幕式上表示,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美具有相似的战略和共同的利益追求。中美两国国情不同,都面临着很多健康领域挑战,当前中国正在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美国也正在全力实现健康美国2020目标,双方正面临全球性新发
期刊
中美健康峰会旨在通过高层战略对话、领导力拓展以及应用性研究,积极推动中美及各国当今与未来领袖在医疗卫生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全球健康事业发展。  在中美经济发展战略合作框架之下,首届中美健康峰会于2011年9月在哈佛大学成功举行,过去的五年中,中美两国交替举行年度峰会。参会嘉宾包括国际、国内政策制定者,知名专家学者,杰出产业代表。各届中美健康峰会均在国际健康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峰会得到
期刊
成都有一种小餐馆因为常有苍蝇出没而被称为苍蝇馆子,但是这种老店价格、菜品的味道深得老客户喜爱。很多常规餐厅老板都会担心人气、客源、菜的味道不合客人口味,客人不满意等等问题,但是对于下面的这几家餐厅来说这些根本不是问题。    夜夜排队吃不到  绝城火锅店      ■指数:★★★★  地址:龙王庙正街66号(龙王庙正街小学对面)  特色菜:芋儿鸡(另外还有特色卤菜、干锅鳝鱼)    营业时间:中午
期刊
白领女性创业的动机除了迫于生活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和本身胸怀创业大志以外,最独特是怀着小资情怀的、梦想多于底气的白领创业。那么在成都,她们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创业梦想和困惑呢?《成都女报》独家策划,至少这5个陷阱你得当心了!    “新手上路”的5大误区      创业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除了启动资金等硬件外,创业比打工应对的问题更复杂,从筹集资金、制定营销计划,到招聘员工等等都得一个人扛下来。在我们的调
期刊
在提出想要采访徐胜时,同事告诉笔者,采访徐胜颇有难度。因为徐胜是业内有名的工作狂人,要在他的工作时间里挤出半个小时来完成一次人物的访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在后来的采访当中,问到业余爱好时,徐胜给出的回答是:“我几乎没有业余爱好,爱好就是工作。”这印证了同事的说法。  每一个工作狂人的背后,都会有其为之奋斗的目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徐胜在采访当中没有表现出一般“狂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扩张欲
期刊
美国携手抗击慢病组织理事长  大家好,很荣幸受大会邀请来给大家做一个报告。  我来自于“携手抗击慢病组织”,致力于建立一个由患者、医生、劳动组织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使得我们能够提升对慢性病的关注程度,有效的治疗慢性病。我们观察全球在应对慢性病方面的做法和最佳经验。我们也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组织,我们和公司部门、政府、私营企业,包括各种组织都有着广泛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应对慢性病管理和控制慢性病的医疗成
期刊
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很高兴有机会代替杨叔禹主任来西安参加这个论坛,同时来汇报,厦门如何通过三师共管的模式对慢病进行管理。  大家知道医改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厦门跟全国各地一样,也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的问题,包括门急诊量,人满为患,财政、服务、药品价格、慢病的费用等等,跟全国都一样。改革从什么地方入手,我们厦门选择分级诊疗为突破口,大家知道很多领导人说过,医改能不能成功就看你分级能不能成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