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大学生冲动性的消费行为对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防范大学生冲动性消费,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意义重大。
【关键词】大学生;冲动性消费;防范
中图分类号:F0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5-0292-01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将来的生活方式甚至生活态度和良好社会品德行为的养成。而这一群体的消费因其主体的独特而存在独特性,自然会产生一定的非理性消费,冲动性消费便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类。
根据我国2007年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显示:青年群体(15-29)占了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虽然高校学生在总比例上仅为6.56%,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也显得相当重要。据《中国青年研究》的调查,大学生年人均支出均值为8435.73元,而其中隐藏的冲动性消费量也不可小视。
Sengupta 和Zhou(2007)把冲动性消费行为定义为“感受到一种突然意外的冲动,以一种取乐的方式行动,这种行动方式基于冲动,没有仔细考虑随后的不良后果,但该行动能带来立即的满足”。这种冲动的驱力往往是强烈的、执着的,有时甚至觉得不可抵制。
冲动性消费也是大学生攀比心理、炫耀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于安全和爱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特别是当今的大学生,由于现在学习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她们把购物作为发泄内心压力获取安全感的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同时,现在的年轻人也会把消费当做是彰显个人社会地位的一种标志,通过消费来表达一些关于自身地位和身份的信息,大学生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冲动性消费自然是炫耀心理的一种体现。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很不合理,并且发展不健康,因为冲动性消费所占的比重过高,并且炫耀攀比现象严重。加之网络购物的盛行,很多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会去逛逛淘宝之类的网上购物网站,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多岁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舒适的环境、条件下,心理应变能力及承受能力都较差,外界的变化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一次离开家自己生活,从小父母又没有注重对于孩子理财观念的教育,尤其是在当前大学校园中充斥着这种攀比的文化,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也难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冲动性消费行为的产生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从众心理:作为消费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群体,群众性的模仿行为尤其突出,即群体中一部分的情绪或行为激起另一部分人发生同样的反应。如果出现了参照群体,在群体压力下的大学生就会由于不愿被看作“异类”而自然或不自觉地想要加入其中,在这种暗示或提示下就很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2)追求时尚: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有资料显示,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面对新奇物品时,当今大学生便减少了判断的时间。
(3)精神宣泄方式:进入大学之前,这群人个个是关注焦点、仰慕对象。但进入大学之后,各地精英齐聚一堂,要获得曾经的地位并不容易。以前的优势不复存在,对于习惯了赞美的大学生无疑是一种打击。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心理支持,他们将会感到自己不能为他人接纳而感到不安和迷茫。为了摆脱心中的焦虑和不安、释放压力,通过消费来转移注意力、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复,也是冲动性消费的一个易被忽视的因素。
(4)恋爱支出:有调查指出,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在越来越开放的大学环境里,恋爱支出成了非单身大学生的重要项目之一。
出于这些原因,大学生在冲动性消费领域成了名副其实的领军团体之一。而针对这些成因,有一些小技巧也许能帮助减少冲动性消费的几率:
(1)十秒法则
当你准备购买时,暂停十秒钟再想想。想想你生活中的更大目标,问问你自己这次购买是否真的契合它。
(2)不要带信用卡或者现金,或者仅带够你准备买的东西的钱。
如果你手中有钱或者钱包里有信用卡,你会比身上没有他们时更容易买东西。如果你正准备去一个地方,在那里你有潜在可能在你知道你自己不该花钱的地方花钱,那么仅仅带必要的最少数额的钱。
(3)避开容易花钱的处境
如果有人建议去购物中心,你可以邀请他们到公园或博物馆之类公共休闲场所。充满着花钱机会的环境非常非常容易导致从你的兜里拿出钱来放进其他人的口袋。
(4)花更多时间和与你有相似理财目标的人在一起。
如果你有很多朋友,看看哪些人使你处于花钱的环境,而哪些人更喜欢那些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活动,选择能正确影响你的人。
(5)探索花费更少的兴趣爱好。
尽量放弃那些会花费你许多时间精力金钱的爱好,尤其是那些对你并不是非常有益的活动,转向一些有益身心又不会花销太多的活动。
(6)记账
记录下每一笔花费的时候,而后不定时的查阅对自己是一种警醒。这种随时的提醒能增加冲动性消费的负罪感,从而减少目前将要进行的花费。
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多多少少能起到一定效果。同时,学校、家庭与社会也应相应地对大学生有一些教育,用整个环境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 刘阳婧 等. 青年和中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比较——从冲动性消费、消费者间的互动、生活形态三个视角分析. 《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中旬刊)总第52期。
[2] 景奉杰,熊素红. 沖动性消费行为内在机制研究述评——提升调节点在冲动性消费行为中所起作用.
[3]曹永军 等.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科技信息》2008年16期。
【关键词】大学生;冲动性消费;防范
中图分类号:F0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5-0292-01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将来的生活方式甚至生活态度和良好社会品德行为的养成。而这一群体的消费因其主体的独特而存在独特性,自然会产生一定的非理性消费,冲动性消费便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类。
根据我国2007年人口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显示:青年群体(15-29)占了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虽然高校学生在总比例上仅为6.56%,但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也显得相当重要。据《中国青年研究》的调查,大学生年人均支出均值为8435.73元,而其中隐藏的冲动性消费量也不可小视。
Sengupta 和Zhou(2007)把冲动性消费行为定义为“感受到一种突然意外的冲动,以一种取乐的方式行动,这种行动方式基于冲动,没有仔细考虑随后的不良后果,但该行动能带来立即的满足”。这种冲动的驱力往往是强烈的、执着的,有时甚至觉得不可抵制。
冲动性消费也是大学生攀比心理、炫耀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对于安全和爱的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特别是当今的大学生,由于现在学习以及工作压力的增大,她们把购物作为发泄内心压力获取安全感的一种最便捷的方式。同时,现在的年轻人也会把消费当做是彰显个人社会地位的一种标志,通过消费来表达一些关于自身地位和身份的信息,大学生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冲动性消费自然是炫耀心理的一种体现。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越是能够体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越是能够将消费者与其他人区别开来,它的符号价值也就越高。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很不合理,并且发展不健康,因为冲动性消费所占的比重过高,并且炫耀攀比现象严重。加之网络购物的盛行,很多大学生几乎每天都会去逛逛淘宝之类的网上购物网站,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多岁的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舒适的环境、条件下,心理应变能力及承受能力都较差,外界的变化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第一次离开家自己生活,从小父母又没有注重对于孩子理财观念的教育,尤其是在当前大学校园中充斥着这种攀比的文化,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也难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冲动性消费行为的产生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从众心理:作为消费心理不成熟的大学生群体,群众性的模仿行为尤其突出,即群体中一部分的情绪或行为激起另一部分人发生同样的反应。如果出现了参照群体,在群体压力下的大学生就会由于不愿被看作“异类”而自然或不自觉地想要加入其中,在这种暗示或提示下就很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2)追求时尚:大学生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等。有资料显示,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面对新奇物品时,当今大学生便减少了判断的时间。
(3)精神宣泄方式:进入大学之前,这群人个个是关注焦点、仰慕对象。但进入大学之后,各地精英齐聚一堂,要获得曾经的地位并不容易。以前的优势不复存在,对于习惯了赞美的大学生无疑是一种打击。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心理支持,他们将会感到自己不能为他人接纳而感到不安和迷茫。为了摆脱心中的焦虑和不安、释放压力,通过消费来转移注意力、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复,也是冲动性消费的一个易被忽视的因素。
(4)恋爱支出:有调查指出,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在越来越开放的大学环境里,恋爱支出成了非单身大学生的重要项目之一。
出于这些原因,大学生在冲动性消费领域成了名副其实的领军团体之一。而针对这些成因,有一些小技巧也许能帮助减少冲动性消费的几率:
(1)十秒法则
当你准备购买时,暂停十秒钟再想想。想想你生活中的更大目标,问问你自己这次购买是否真的契合它。
(2)不要带信用卡或者现金,或者仅带够你准备买的东西的钱。
如果你手中有钱或者钱包里有信用卡,你会比身上没有他们时更容易买东西。如果你正准备去一个地方,在那里你有潜在可能在你知道你自己不该花钱的地方花钱,那么仅仅带必要的最少数额的钱。
(3)避开容易花钱的处境
如果有人建议去购物中心,你可以邀请他们到公园或博物馆之类公共休闲场所。充满着花钱机会的环境非常非常容易导致从你的兜里拿出钱来放进其他人的口袋。
(4)花更多时间和与你有相似理财目标的人在一起。
如果你有很多朋友,看看哪些人使你处于花钱的环境,而哪些人更喜欢那些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活动,选择能正确影响你的人。
(5)探索花费更少的兴趣爱好。
尽量放弃那些会花费你许多时间精力金钱的爱好,尤其是那些对你并不是非常有益的活动,转向一些有益身心又不会花销太多的活动。
(6)记账
记录下每一笔花费的时候,而后不定时的查阅对自己是一种警醒。这种随时的提醒能增加冲动性消费的负罪感,从而减少目前将要进行的花费。
这些方法不一定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多多少少能起到一定效果。同时,学校、家庭与社会也应相应地对大学生有一些教育,用整个环境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当今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 刘阳婧 等. 青年和中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比较——从冲动性消费、消费者间的互动、生活形态三个视角分析. 《商场现代化》2007年11月(中旬刊)总第52期。
[2] 景奉杰,熊素红. 沖动性消费行为内在机制研究述评——提升调节点在冲动性消费行为中所起作用.
[3]曹永军 等.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科技信息》2008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