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恶搞”扼杀在校园的净土上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一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re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背景】
  “恶搞”又被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当前的“恶搞”主要从网络上开始流行,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它的滑稽和颠覆以及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让一些青少年模糊了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认识,所谓的“正常”已成为一种荒诞。随着“恶搞”在网络上“新作不断”,课文恶搞、语言恶搞、短信恶搞、视频恶搞等正潮涌般侵蚀着中学生稚嫩的思想。那么,“恶搞”对中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它的兴起又对中学生存在哪些消极影响?就此现象,笔者对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笔者调查】
  调查一:“恶搞”变脸大全
  ◆课文恶搞
  在一本封面标有“全国重点幼稚园小学优秀教材”字样的《Q版语文》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变成了促销女郎,而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摇身一变成了古惑仔,孔乙己偷窃光盘称“资源共享”……该书将一些经典名著改写得另类而幽默,从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Q版语文》是很典型的对语文课文的恶搞,也是“恶搞”文化对教育的一次猛烈冲击。
  ◆图片恶搞
  通过图像处理软件修改、拼接数码图片,达到搞笑的效果。其中最常见的是换头术,不经意侧目一瞥的“网络小胖”(某中学学生)就是经过这类恶搞的“代表作”,原图无意中被人拍了下来,而且被传到了网上。这回可惨了,他的头像被世界各地的好事者安插在各种各样的图片中,包括《魔戒》、《泰坦尼克号》、《兄弟连》等大片剧照上。
  ◆声音恶搞
  有的是篡改歌词,把一些流行歌曲重新填词;有的还像模像样地找人重新翻唱,制作成搞笑版的新曲目。歌曲《吉祥三宝》脍炙人口,其“恶搞版”目前至少已有20几个,还有“馒头无极版”数量也不少。
  ◆短信恶搞
  “白雪公主穿着泳衣打猎,孔乙己不偷书改偷光盘……”这是一首很多中学生耳熟能详的手机短信。如今,这样的短信在城市校园里颇为流行。还有内容类似于“这是一个高考前的咒语,转发便可升入理想大学,如不转发或删除,将高考落榜”的短信,让人心烦意乱,无心备考。
  ◆视频恶搞
  此类“恶搞”,影响最大的非《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莫属。作者巧妙地把《无极》片段与央视《法制在线》节目片段结合起来,重新剪辑,再找来《MATRIX》主题曲等,做背景音乐,制作十分用心,其创意让人叫绝,在网上掀起一阵不小的风波。
  调查二:“恶搞”大家说
  对校园内流行的“恶搞”文化,人们是怎么看待的呢?笔者采访了经历“恶搞”的学生、家长和老师,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对“恶搞”的看法和意见。
  初二学生王瑞:网络上到处有“恶搞”作品,同学们都会说一些诸如“抬头肯德基,低头麦当劳”之类的“诗”。刚开始看到“恶搞”作品时,觉得挺新鲜、挺好玩的,后来发现自己的思维出问题了,什么东西都想“恶搞”一下。这种思想很可怕,如果你搞,他搞,我也搞,这个世界非被搞乱了不可。
  初三学生张云开:“恶搞”文化有利有弊,利是可以用更直白、有效的方式,讽刺社会的丑恶现象,弊是会让青少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错误认识。
  语文教师何杰:《Q版语文》我没看过,但从介绍看,根本不是语文,因为它根本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一群“小玩闹”外,不会有什么积极作用,只会让孩子们更浮躁。我认为,写这些“恶搞”性质东西的人,不理解经典的意义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性,另外,他们也不肯下功夫钻研文本,钻研教学,靠这种办法取悦学生,除了让学生觉得挺逗以外,不会有什么积极作用。
  初二学生家长孙静:我对“恶搞”没有什么好印象,我绝对不会让孩子看这类东西。它既没有知识,又粗俗,孩子看了有百害而无一利。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发育时期,缺乏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鉴别能力,他们的成长需要引导。这种把无聊庸俗当作幽默有趣,以及用语极不规范的“恶搞”,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德育主任郭松刚:“恶搞”并不是外来文化,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近代鲁迅先生所著的小说集《故事新编》,几乎可视为“恶搞”的典范。但鲁讯先生是针对当时黑暗的社会势力进行“恶搞”的,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可是,现在网络上和部分媒体上的大部分“恶搞”作品,缺乏思想性和教育性,有的甚至突破了人们的道德底线和感情底线,这对正处青春期的中学生无疑是极大的误导。
  调查三:“恶搞”流行原因
  校园流行“恶搞”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思想比较超前,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刺激,对“恶搞”等一系列恶作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并在校园里广为传播。
  其次,过去人们比较强调崇高,现在一部分中学生自制能力较差,没有生活目标,缺少真正的信仰,因此就会嘲笑崇高,并以各种低俗的形式向崇高“开炮”。这种叛逆、另类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着,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再次,网络使得那些处在所谓草根阶层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办法,让全世界都知道他,因为网络就像一个大黑板,人人都可以看,如果他写得醒目,知道他的人就多。出名容易了,人也就浮躁了,“恶搞”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后,许多中学生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他们没有对社会生活进行认真的思考,也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因而谈不出较深的认识。
  
  【详细剖析】
  为未成年人撑起“过滤伞”
  对成年人来说,歪曲事实、低级趣味的“恶搞”,可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或笑料,但是对世界观、道德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来说,就势必会影响到他们对是非和美丑的判断。如果由此把那些与传统价值观念相悖、违背历史、侮辱英雄的“恶搞”,看作笑料而予以赞赏,甚至人云亦云,就是对当代中学生理想追求的亵渎。
  当下,“恶搞”正侵袭着宁静的校园,渗透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它的出现和蔓延必将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对此,我们认为,“恶搞”是一种低俗的娱乐元素,它的存在虽然有其土壤和空间,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中的危害和消极影响。中学生可以自娱自乐,可以放松心情,可以调节情绪……可是方式却不一定是“恶搞”,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亲朋好友郊游等等,都可以让你拥有愉悦的心情。
  面对校园里的“恶搞”旋风,本刊建议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给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撑起一把“过滤伞”,帮助他们吸取精华,剔除糟粕,沿着正确的人生轨迹健康成长。比如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网络的管理和监护,学校多举办一些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加实践,家长多抽出时间陪孩子聊天等等。我们相信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过程中,一定能提高中学生明辨是非、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