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文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翻译便会同时体现源语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本文采用了后殖民翻译理论,为翻译中的杂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对《今日中国》中软新闻翻译文本的研究,笔者得出结论:新闻译文是杂合的译文。更确切说,新闻译文是以异化为主的杂合译文。这种双重特质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杂合;归化;异化;后殖民翻译理论;新闻翻译
根据多元系统论,世界语言文化可被看作是一个多元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英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化会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一些汉语的语言文化特点会进入英语语言文化,从而产生杂合的译文。根据孙会军以及韩子满对翻译杂合的研究,译文杂合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和文学规范这三个方面。本文将主要从语言,尤其是单词层面对新闻翻译中的杂合进行研究。笔者选取了《今日中国》中的软新闻作为语料。
一、新闻词汇翻译中的异化
异化,即让目的语读者直面语言文化的差异,很少隐瞒和擦除文化和语言上的区别,使得目的语读者熟悉源语的语言文化。译文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怪异,因此译者必须对目的语读者的智慧和想象力有信心。在新闻翻译中,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法,即音译、音译加解释、直译、直译加解释。
1.音译
这是一种以原语言读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一般根据原语言的发音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内容进行替代翻译。
2.音译加解释
音译加解释指在把汉语翻译成拼音后再做一个解释说明。拼音可以使目的语读者对源语言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而其后的解释则可以更好地阐释文化差异。
例1:阴阳。
翻译:Yin and Yang(opposite principles or forces existing in nature and human affairs). (China Today,October 2010)
3.直译
直译注重意义的准确传达,如果必要,可以不顾及原文的结构成分和意义的某些隐含成分。
例2: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翻译:Thirdly, countries should obser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 (China Today,October 2010)
例3:而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还不长。
翻译:At that time China was only recently embarked on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 Today, October 2010)
在这两个例子中,“可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都使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
4.直译加解释
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历史、政治、文化和语言上都有很大差异,这无疑使得直译会导致误解。
例4: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如何破解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慢难题?
翻译:The enhancement of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in an“eight-one-one”area(mountains take eight parts,rivers one part,and arable land the remaining part,out of a total ten),has been a great challenge for local leaders,especially while trying to maintain a healthy income for farmers into the bargain.(China Today,October 2010)
如果直译会导致译文没有意义或产生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在直译后需要为目标读者进一步解释。
二、新闻词汇翻译中的归化
归化可以消除源语言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和陌生感,通过减少文化障碍和冲突,翻译成为了一个沟通并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此外,归化翻译会强化目标语的文化习俗和规范(韦努提,1995)。本文中,将用三种方法分析新闻翻译中的归化:适应、释义和淡化。
1.适应
适应是一种把编辑和翻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译者必须适应和重组源文本,然后再做翻译。适应和重组的目的是,一方面使源文本更加完美,可以使目标读者接受,另一方面使译本变得清晰有序。
例5:如果企业不主动增加工人的工资和福利,“用工荒”在中国将愈演愈烈。
翻译:If companies do not improve wages and welfare benefits,the“label shortage”phenomenon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acute.(China Today,October 2010)
在上面的例子中,译者显然明白记者每句话的隐含义,并且在翻译过程中消除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通过改编,翻译将放弃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对等形式的字面意思和结构。译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目标读者的接受上,用更直白的语言传达给目标读者正确的意义。
2.释义
这是对源语言进行放大说明或是进一步的解释。也就是说,释义意味着用不同的词汇重写原文本,重在强调内容,而不是原文本的格式。当很难完整或直接地保留源语言的民族色彩的时候,解释性的翻译策略是处理这些难题的最好方法。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传递原文中的暗示或联想意义来传达信息,但与此同时,国家和文化特征将会丢失。 例6:不要班门弄斧。
翻译:Don’t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
释义法主要用在文化词汇、文化背景比较多的翻译文本中。当把他们翻译成英语,首先要考虑的是目标语读者可以很容易理解它们。因此,解释翻译在新闻翻译中是必须的。
3.淡化
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在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时,增加信息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内容都需要通过添加背景资料的解释和转述,因为解释并不总是保证成功的沟通,特别是在中国的新闻报道中,会有很多华丽的修饰。因此,直译会使外国读者很难理解或不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删除或简化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例8:上海夜是最美的风景,如今赤橙黄绿青蓝紫,给黄浦江镶上了斑斓的框。
翻译:Shanghai has the most stunning night vistas of any mainland city, when its light-framed buildings and rivers glisten with a rainbow of colors. (China Daily, October 2010)
在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特点基础上,译者可能会删除或忽略源语言的一些词语或表述。上面两个例子中,译者省略了目标语读者不太熟悉的内容,比如彩虹的具体颜色。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新闻翻译中,尤其是在词汇的翻译中,译者会采用归化、异化等不同策略,形成利于目标语读者接受的杂合翻译文本,从而使得中国的语言文化能够更好的进行传播。新闻译文是以异化为主的杂合译文,这种双重特质对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具有积极意义,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2.Routledge,1995.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孙会军,郑庆珠.翻译与文化杂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
关键词:杂合;归化;异化;后殖民翻译理论;新闻翻译
根据多元系统论,世界语言文化可被看作是一个多元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英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语言文化会互相交融、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一些汉语的语言文化特点会进入英语语言文化,从而产生杂合的译文。根据孙会军以及韩子满对翻译杂合的研究,译文杂合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和文学规范这三个方面。本文将主要从语言,尤其是单词层面对新闻翻译中的杂合进行研究。笔者选取了《今日中国》中的软新闻作为语料。
一、新闻词汇翻译中的异化
异化,即让目的语读者直面语言文化的差异,很少隐瞒和擦除文化和语言上的区别,使得目的语读者熟悉源语的语言文化。译文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怪异,因此译者必须对目的语读者的智慧和想象力有信心。在新闻翻译中,异化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法,即音译、音译加解释、直译、直译加解释。
1.音译
这是一种以原语言读音为依据的翻译形式,一般根据原语言的发音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发音相近的内容进行替代翻译。
2.音译加解释
音译加解释指在把汉语翻译成拼音后再做一个解释说明。拼音可以使目的语读者对源语言有一个更清晰的概念,而其后的解释则可以更好地阐释文化差异。
例1:阴阳。
翻译:Yin and Yang(opposite principles or forces existing in nature and human affairs). (China Today,October 2010)
3.直译
直译注重意义的准确传达,如果必要,可以不顾及原文的结构成分和意义的某些隐含成分。
例2: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翻译:Thirdly, countries should obser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 (China Today,October 2010)
例3:而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还不长。
翻译:At that time China was only recently embarked on its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 Today, October 2010)
在这两个例子中,“可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都使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
4.直译加解释
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在历史、政治、文化和语言上都有很大差异,这无疑使得直译会导致误解。
例4: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如何破解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慢难题?
翻译:The enhancement of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in an“eight-one-one”area(mountains take eight parts,rivers one part,and arable land the remaining part,out of a total ten),has been a great challenge for local leaders,especially while trying to maintain a healthy income for farmers into the bargain.(China Today,October 2010)
如果直译会导致译文没有意义或产生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在直译后需要为目标读者进一步解释。
二、新闻词汇翻译中的归化
归化可以消除源语言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和陌生感,通过减少文化障碍和冲突,翻译成为了一个沟通并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此外,归化翻译会强化目标语的文化习俗和规范(韦努提,1995)。本文中,将用三种方法分析新闻翻译中的归化:适应、释义和淡化。
1.适应
适应是一种把编辑和翻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译者必须适应和重组源文本,然后再做翻译。适应和重组的目的是,一方面使源文本更加完美,可以使目标读者接受,另一方面使译本变得清晰有序。
例5:如果企业不主动增加工人的工资和福利,“用工荒”在中国将愈演愈烈。
翻译:If companies do not improve wages and welfare benefits,the“label shortage”phenomenon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acute.(China Today,October 2010)
在上面的例子中,译者显然明白记者每句话的隐含义,并且在翻译过程中消除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差异。通过改编,翻译将放弃在目标语言中找不到对等形式的字面意思和结构。译者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目标读者的接受上,用更直白的语言传达给目标读者正确的意义。
2.释义
这是对源语言进行放大说明或是进一步的解释。也就是说,释义意味着用不同的词汇重写原文本,重在强调内容,而不是原文本的格式。当很难完整或直接地保留源语言的民族色彩的时候,解释性的翻译策略是处理这些难题的最好方法。这种做法的目的是通过传递原文中的暗示或联想意义来传达信息,但与此同时,国家和文化特征将会丢失。 例6:不要班门弄斧。
翻译:Don’t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
释义法主要用在文化词汇、文化背景比较多的翻译文本中。当把他们翻译成英语,首先要考虑的是目标语读者可以很容易理解它们。因此,解释翻译在新闻翻译中是必须的。
3.淡化
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讨论了在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时,增加信息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内容都需要通过添加背景资料的解释和转述,因为解释并不总是保证成功的沟通,特别是在中国的新闻报道中,会有很多华丽的修饰。因此,直译会使外国读者很难理解或不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删除或简化似乎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例8:上海夜是最美的风景,如今赤橙黄绿青蓝紫,给黄浦江镶上了斑斓的框。
翻译:Shanghai has the most stunning night vistas of any mainland city, when its light-framed buildings and rivers glisten with a rainbow of colors. (China Daily, October 2010)
在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特点基础上,译者可能会删除或忽略源语言的一些词语或表述。上面两个例子中,译者省略了目标语读者不太熟悉的内容,比如彩虹的具体颜色。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在新闻翻译中,尤其是在词汇的翻译中,译者会采用归化、异化等不同策略,形成利于目标语读者接受的杂合翻译文本,从而使得中国的语言文化能够更好的进行传播。新闻译文是以异化为主的杂合译文,这种双重特质对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具有积极意义,对当下的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参考文献:
[1]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2.Routledge,1995.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韩子满.文学翻译杂合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孙会军.普遍与差异—后殖民批评视阈下的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孙会军,郑庆珠.翻译与文化杂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