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那么一所大学,它并不如“清华”“北大”那般声名赫赫,却独有一份闲旷气韵;它不像“武大”那样繁花满目,却多了一份清雅闲情;它不如“厦大”那般落笔皆情,却是最适合邂逅的地方……在校四年,一千多个日夜,我已无心细数,有多少人在听到我的大学名字时露出吃惊的表情——
“华中农业大学?这年头种田的都有大学了?”
这类疑问总是弄得我哭笑不得。每个人的大学都是自己灵魂的伊甸园,是青春的驻扎地。我们在这里哭过笑过,爱过恨过,最后挥手离开的时候,才惊觉它早已融入骨血,再无分离。
不知道还有哪个大学像我们学校这般爱花。
先是梅花,一朵两朵地点缀在遒劲的枝干之上,花瓣雪白,花心粉红,远远望去,还以为落了满园的春雪;再是油菜花,小小的杏黄色花朵,绵延数百米,风起时,便是一阵暗香浮动;当然还有桃花,浅红、粉红、艳红……热热闹闹地挤满枝头,吵得整个桃花园都是溢出的春意;樱花也是有的,比起“武大”的人头攒动,这边倒是多了几分风雅,那怯嫩的粉白色,如同自晴空中揪下的大团大团的浮云,在夜间也是明亮的,有风吹过时,细碎的花瓣便如漫画场景一般,泼得行人满头满身。
狮山之上,有一栋小小的房子,白墙红瓦,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它便是我校的历史起点,也就是当年农科院的主楼。风雨飘摇,这栋楼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见证人。除此以外,狮子山还有其他值得流连的地方。山顶终年郁郁葱葱,有挺拔的杉树和雪松,阳光如碎金般从密密的树叶间隙洒下来,仿佛俄罗斯油画里的场景。常有人在树下支起画板写生,黏稠的颜料涂抹其上,空气里有辛辣清凉的气息,在夏日里竟比空调房还舒爽些。
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选大学的标准之一就是学校的伙食。幸好,“华农”的小吃街虽然不出名,但是想吃的都可以吃到。喷香的鱿鱼串,酥烂的黄焖鸡,好吃到可以吞下舌头的粉丝汤汁饭……當然了,最有特色的还属食物链上的自给自足。学校占地七千多亩,有山林,有湖泊,田里还种着水稻和蔬菜,世界忽然变得很小,好像什么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到。吃何时的稻米,喝何时的茶叶,尝何时的鲫鱼,都有讲究。我吃过刚从地里摘下的番茄,不用洗,只需用袖子擦一擦就好,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每天散步的时候还会经过茶叶园,半人高的茶树玉雕一般碧绿,偶尔有白色的大鸟衔着枯枝飞过,画面简直和电影场景一样文艺。
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五谷杂蔬,鱼肉珍禽,我都保持着十二分的兴趣,连看见一只七星瓢虫都会欣喜不已。当人与自然的交流十分密切之时,会觉得自己如一棵树般自在,那些负面情绪也会被代谢掉;在发现找一个人一起吃饭是很重要的事情后,才发自内心地去热爱生活。
“所有的食物都显得喜气洋洋,情意十分充沛。”这是我在大学里所感受到的最好的生活状态。
聊过花香与美食,就到该聊点儿残酷情景的时候了。
说出来可能有人不相信,我从大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享受过暑假。
在其他学校的学生舒心地吹着空调的时候,我和我的师兄师姐正在田间挥汗如雨,记录着水稻生长的数据;在她们讨论哪一款裙子更好看的时候,我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努力提取DNA;在他们纠结喜欢的明星的真假绯闻时,我正在小黑屋里测样本后代的基因型……不只是我,我身边的所有同学都如此。
“大学很轻松的。”“随便你们怎么玩也不会有人管。”被这样的谎言骗到大学的我们,在第一次知道还有这样的假期安排后,差点儿哭出声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的导师一年到头只休除夕一晚的假,我的师兄师姐读研三年,假期却不超过20天,我的同学连周末都耗在实验室里……正是这些在其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才让他们有能力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有能力发表一篇又一篇重量级论文,有能力获得全A的好成绩。
“我们必须非常努力,才能活成普通人的样子。”因此,我大学四年不曾翘过课,不曾漏写过任何作业。每天骑车从林荫道穿行而过,往返于教室、寝室和实验室之间,梦想的重量和肩上的书包是等同的。从前听人说起在伦敦读大学四年还没时间去伦敦桥时总觉得不可思议,但等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才有恍然大悟之感:我在武汉读书四年,连黄鹤楼都没有去过。
同学曾笑言,“华农”没有一处风景是单纯为了美而设置的:名满华中的油菜花海是研究性试验田,夜听风雨的梧桐路是园林院学生的研究课题点,连雅致的狮子山景都是为了方便植物学的孩子辨认植物而已……在校园漫步一圈,有架着画板写生的,拿着仪器测距的,戴着草帽做杂交的,就是很少有闲逛的。
这样的“华农”简直单纯得傻气,让人又怜又爱。它没有奇装异服,却有着享誉世界的一流学者;它没有光怪陆离的校园生活,却有着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作为终身信仰的不懈奋斗;它不是迷茫者的失乐园,而是独上进者的乌托邦。
大学四年时光,转瞬即过。犹记得那年9月,我拉着沉重的行李箱,一脸拘谨地站在校门口拍了照片。
有学长帮忙拿行李,有学姐说“欢迎”,而我仰着头,一字一句地读出刻在巨石上的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当时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能为他人带来幸福的人。”
“华中农业大学?这年头种田的都有大学了?”
这类疑问总是弄得我哭笑不得。每个人的大学都是自己灵魂的伊甸园,是青春的驻扎地。我们在这里哭过笑过,爱过恨过,最后挥手离开的时候,才惊觉它早已融入骨血,再无分离。
不知道还有哪个大学像我们学校这般爱花。
先是梅花,一朵两朵地点缀在遒劲的枝干之上,花瓣雪白,花心粉红,远远望去,还以为落了满园的春雪;再是油菜花,小小的杏黄色花朵,绵延数百米,风起时,便是一阵暗香浮动;当然还有桃花,浅红、粉红、艳红……热热闹闹地挤满枝头,吵得整个桃花园都是溢出的春意;樱花也是有的,比起“武大”的人头攒动,这边倒是多了几分风雅,那怯嫩的粉白色,如同自晴空中揪下的大团大团的浮云,在夜间也是明亮的,有风吹过时,细碎的花瓣便如漫画场景一般,泼得行人满头满身。
狮山之上,有一栋小小的房子,白墙红瓦,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它便是我校的历史起点,也就是当年农科院的主楼。风雨飘摇,这栋楼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见证人。除此以外,狮子山还有其他值得流连的地方。山顶终年郁郁葱葱,有挺拔的杉树和雪松,阳光如碎金般从密密的树叶间隙洒下来,仿佛俄罗斯油画里的场景。常有人在树下支起画板写生,黏稠的颜料涂抹其上,空气里有辛辣清凉的气息,在夏日里竟比空调房还舒爽些。
作为一个资深吃货,我选大学的标准之一就是学校的伙食。幸好,“华农”的小吃街虽然不出名,但是想吃的都可以吃到。喷香的鱿鱼串,酥烂的黄焖鸡,好吃到可以吞下舌头的粉丝汤汁饭……當然了,最有特色的还属食物链上的自给自足。学校占地七千多亩,有山林,有湖泊,田里还种着水稻和蔬菜,世界忽然变得很小,好像什么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做到。吃何时的稻米,喝何时的茶叶,尝何时的鲫鱼,都有讲究。我吃过刚从地里摘下的番茄,不用洗,只需用袖子擦一擦就好,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每天散步的时候还会经过茶叶园,半人高的茶树玉雕一般碧绿,偶尔有白色的大鸟衔着枯枝飞过,画面简直和电影场景一样文艺。
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五谷杂蔬,鱼肉珍禽,我都保持着十二分的兴趣,连看见一只七星瓢虫都会欣喜不已。当人与自然的交流十分密切之时,会觉得自己如一棵树般自在,那些负面情绪也会被代谢掉;在发现找一个人一起吃饭是很重要的事情后,才发自内心地去热爱生活。
“所有的食物都显得喜气洋洋,情意十分充沛。”这是我在大学里所感受到的最好的生活状态。
聊过花香与美食,就到该聊点儿残酷情景的时候了。
说出来可能有人不相信,我从大一开始就再也没有享受过暑假。
在其他学校的学生舒心地吹着空调的时候,我和我的师兄师姐正在田间挥汗如雨,记录着水稻生长的数据;在她们讨论哪一款裙子更好看的时候,我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努力提取DNA;在他们纠结喜欢的明星的真假绯闻时,我正在小黑屋里测样本后代的基因型……不只是我,我身边的所有同学都如此。
“大学很轻松的。”“随便你们怎么玩也不会有人管。”被这样的谎言骗到大学的我们,在第一次知道还有这样的假期安排后,差点儿哭出声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的导师一年到头只休除夕一晚的假,我的师兄师姐读研三年,假期却不超过20天,我的同学连周末都耗在实验室里……正是这些在其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行为,才让他们有能力在课堂上引经据典,有能力发表一篇又一篇重量级论文,有能力获得全A的好成绩。
“我们必须非常努力,才能活成普通人的样子。”因此,我大学四年不曾翘过课,不曾漏写过任何作业。每天骑车从林荫道穿行而过,往返于教室、寝室和实验室之间,梦想的重量和肩上的书包是等同的。从前听人说起在伦敦读大学四年还没时间去伦敦桥时总觉得不可思议,但等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才有恍然大悟之感:我在武汉读书四年,连黄鹤楼都没有去过。
同学曾笑言,“华农”没有一处风景是单纯为了美而设置的:名满华中的油菜花海是研究性试验田,夜听风雨的梧桐路是园林院学生的研究课题点,连雅致的狮子山景都是为了方便植物学的孩子辨认植物而已……在校园漫步一圈,有架着画板写生的,拿着仪器测距的,戴着草帽做杂交的,就是很少有闲逛的。
这样的“华农”简直单纯得傻气,让人又怜又爱。它没有奇装异服,却有着享誉世界的一流学者;它没有光怪陆离的校园生活,却有着将“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作为终身信仰的不懈奋斗;它不是迷茫者的失乐园,而是独上进者的乌托邦。
大学四年时光,转瞬即过。犹记得那年9月,我拉着沉重的行李箱,一脸拘谨地站在校门口拍了照片。
有学长帮忙拿行李,有学姐说“欢迎”,而我仰着头,一字一句地读出刻在巨石上的校训:“勤读力耕,立己达人。”当时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善良的能为他人带来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