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相声演绎谦和的交际人生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elian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2月20日,一代相声艺术大师马季先生与世长辞了。马季先生经典的相声段子,欢乐了生活,增添了笑声,深受民众喜爱和推崇。然而,大师“专心致志,宠辱皆忘”的相声情怀,谦和厚道的人格魅力,独树一帜的交际风范,同样为世人怀念、称道和传唱。
  
  一、登门求徒,聚才兴业
  
  马季收授徒弟之奇,在曲艺界堪称一绝。为了繁荣相声事业,发掘相声人才,凡遇可造之材,马季必主动邀约,登门游说,想方设法揽于门下以栽培。大有揽尽天下相声英才而育之的先贤之风。
  在2006年10月2日晚全国相声新秀大赛上,坐在专家席上的马季,看到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黄金星、米海鹏表演的原创相声《历史会考》后,兴奋不已。比赛一结束,72岁高龄的马季就急匆匆来到后台,主动找到两位年轻演员,为他们辅导相声。已多年不收徒弟的马季握住选手的手,兴奋地说:“孩子啊!你们是学历最高的演员,一定要好好学相声,我愿意免费收你们为徒!”
  这让人联想到30年前的另一幕。1976年,姜昆和师胜杰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调演。作为评委的马季,独具慧眼,看中了这棵新苗,他要把姜昆调进京。那时,姜昆在黑龙江已小有名气,被誉为“曲苑新葩”。要调姜昆进京,对马季来说,属于伯乐式的识才、聚才,而对兵团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肯定不会轻易放姜昆走。马季思虑再三,想出一个妙招。他带领一支曲艺演出队,直奔姜昆所在的兵团,打着慰问演出的旗号,走一处演一处,演了一场又一场,搞得兵团领导笑过之后,满腹疑团:“马季专程从北京跑到黑龙江来,他这是要干什么?莫不是欲取之,先与之?”马季坦然相告:不错,目的是调姜昆入京。兵团领导深为马季识才、爱才的精神所感动,慨然允诺。
  马季收徒弟别具一格,别人是等人上门拜见,他却是四方寻觅求得。马季收授徒弟,不讲师承门派,不搞论资排辈,甚至师徒相忘,唯才是举。姜昆、赵炎、王谦祥、李增瑞、刘伟、冯巩、笑林、黄宏这些享誉当今曲艺界的名人皆出自马季门下,很多都是莫逆之交。马季虚怀育才的风格为中国相声培育了一批家喻户晓的笑星,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二、扶植新人,甘当配角
  
   马季既是相声大师又是前辈,表演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可谓德高望重。但为了培养新人,帮助新人成长,马季在与新人的交往合作中,不顾个人名利得失和面子,主动承担起培养呵护的责任,甘愿陪衬,甘为绿叶,一心一意帮扶新人顺利成才。
   马季和姜昆搭档时,刚开始,马季是主角。演出了几场后,马季发现姜昆更适合做主角,于是让姜昆当主角,并根据姜昆热闹风趣的特点,为他挑选了以冷面滑稽著称的李文华为搭档,形成一冷一热,相辅相成的风格,得到亿万观众的喜爱。
   相声演员刘伟对于马季无私的提携更有切身体会。刘伟的小姨子在澳大利亚定居,邀请刘伟及家人前往探亲观光,顺便寻求新的发展。也许是名人效应吧,刘伟还没有成行,媒体就开始纷纷猜测和传说:刘伟出国不回来啦!刘伟到澳大利亚不到一个礼拜,就发现说相声在那儿没饭吃,更甭说什么求发展了。逗留数月回国后,刘伟一时找不到好的搭档和剧本,很少有演出的机会,呆在家里,心情落寞,情绪低沉。马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找机会帮扶刘伟一把,让他重新活跃起来。
   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马季选定了相声《送别》,找到刘伟合演,并且主动提出让刘伟担任主角。刘伟听后激动地说:“您的心意我明白,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搭档过,这次,又不是平常去处,春节联欢晚会,万一我演砸了,给您丢了脸,怎么办?”刘伟心里顾虑重重。马季笑呵呵地说:“的确,这次演出非比寻常,我选的就是这种场合!叫你放心,你就把心放在肚子里。我说没问题就没问题。”结果,演出效果非常好,刘伟深受鼓舞,重新振作了起来。
   马季在与众弟子交往中,心里装的是怎样发展相声事业,想的是弟子们如何成长,却很少考虑自己的得失。姜昆从配角改为主角,对马季来说,无疑是忍痛割爱,有失无得;而对姜昆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马季对刘伟的扶携更是用心良苦,为了让刘伟重新活跃在相声舞台上,他精心挑选了万众瞩目的春节晚会与刘伟合演,并且主动要求当配角,为刘伟捧哏。充分显示了马季爱事业胜过爱自己、甘为人梯的开阔襟怀和高尚品格。
  
   三、真诚坦荡,以和为上
  
   马季是中国相声界里程碑似的人物,是真正的大腕,但马季从不“耍大牌”,无论是在台上还是台下,也无论是在圈内还是圈外,马季与人交往始终保持着真诚坦荡,谦恭为人,以和为上的交际态度。
   马季挚爱相声,对相声发展的不太景气忧心忡忡,对相声界的浮躁风气十分反感,多次直言批评相声演员拍影视剧,演小品,不务正业,邀名逐利。2000年12月29日,牛群到安徽蒙城当挂职副县长。马季得知后批评说:“不务正业!”两人有一段时间闹得很不愉快。后来,牛群给马季写了封信说:“我这是下去体验生活,将来还会把这些经验用到相声创作上。”马季看了信,深感错怪了牛群。
   2006年10月7日,在央视相声大赛颁奖典礼的晚会上,马季见牛群一个人坐在第一排,想着这是同牛群和解的一个好机会。于是,马季悄悄拉住一位记者的手说:“记者同志,帮帮忙,过去我批评过牛群,他可能对我有些小意见,为了缓和一下关系,也是为了相声界团结,我马上过去找牛群说说话,解释一下,然后,就请你帮忙拍一张纪念照。”记者听马季说要主动和牛群和好,就跟着马季来到牛群的面前。牛群一见马季老师来了,立即站了起来,两人亲切握手,开始了交谈。经过沟通交谈,两人的小疙瘩很快就解开了,顿时烟消云散,和好如初。记者按照马季事先的叮嘱,悄悄拍下了这张珍贵照片。
   马季对待圈内的晚辈如此地真诚、用心、谦恭,实在是令人感动。马季打心底欣赏牛群的相声表演才华,他对牛群“不敬业”的行为直言批评,是对相声事业的高度负责,并无个人恩怨。当他知道自己误会了牛群后,后悔不已,主动找机会和解,还是为了相声界的团结。
  
   四、亲近观众,有求必应
  
   马季是一位典型的“平民艺术家”。他慈眉善目,永远乐呵呵的,举手投足间都闪现着谦和厚道的人格魅力。观众喜欢和他亲近,他也喜欢亲近观众。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多忙多累,马季都尽力满足观众大小不同的各种要求和心愿。
   马季视观众若上帝,他多次说:“作为一个相声演员,每到一处,观众围观你,呼喊你,说明上帝没有忘记你,你应该感到高兴。”马季从不会让观众失望,更不会耍大腕脾气、端大腕架子。在一次春节文艺晚会演出后,马季意外接到首钢一位当班工人打来的电话,那位工人不知道是马季接了他的电话,说他非常喜欢马季的相声,可惜离不开工作岗位,如果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听到马季的相声,那就太幸运了。马季听后,非常感动,毫不犹豫地对着电话为那位首钢工人开起了“相声专场”,说了一段长达十几分钟的单口相声。那位工人听后,感动得热泪满面,说没想到马季这样的大腕明星一点架子也没有,真的为他一个人说了相声,真是太少见了!
   马季喜欢亲近观众,观众也喜欢亲近马季。马季在徐州铁路段有一个特别的称谓:“徐州铁路段荣誉职工”,马季非常珍惜这个荣誉。徐州铁路段的干部和工人都非常熟悉马季,马季每次到徐州,都会到工厂看望他们,为他们演出。工人们听说马季来了,也会蜂拥而至,围住他问长问短。工人们知道马季字写得好,一次,一个工人要求马季为他题了字。不一会,工人们听说马季给谁写了字,大家都要求马季为自己写一幅,马季一一应允,一写就是几十幅,两个多小时,还答应没有拿到墨宝的回家后写好了再托人捎来。就是这样,马季对待观众有求必应,从不让观众失望。
   马季热爱观众,为了能让观众满意,为了回报观众的厚爱,无论观众提什么要求,也不论与观众认识或不认识,他都全力以赴,满腔热情地尽力满足,显示了大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质朴无华的高贵品质。
   马季被称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得到世人交口称赞。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相声领域内那令人佩服的艺术功力,还在于他谦虚厚道的人格魅力!
其他文献
韩和良皆是我大学时要好的哥们,那时候我们最常做的,就是在值勤的老师检查完毕,哐当一声将宿舍楼门落锁之后,三个人从窗户里,翻身而出,骑上没有后座的“宝马”,去市区的烧烤城大快朵颐。其实那时的目的,似乎并不是吃,吃时谈的话题,倒才是真正需要宣泄的。那时候我们都是单身,看到漂亮的女孩,虽然嘴上会从头到脚将人家刻薄一番,但一旦女孩笑盈盈过来打招呼,立刻就如那胆怯的蜗牛,把软了的躯体,缩到安全的壳里去。所以
期刊
曾经我嬉皮笑脸打架斗殴,曾经我年少无知轻狂无忌。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17岁那年我放荡不羁,是学校里出了名的“小混混”,学校里有个“地下组织”叫“青龙帮”。  一天黄昏,有宗“生意”来了。我们学校有个女生被邻校一男生给骗了,愿出五百块让我们替她出气。老大拍拍我肩膀道:“我今天有事,这事就由你来操办吧,五百块到手,你和兄弟们分了,我一文不要。”嘿,我等的就是这句话!再过两三个月,老
期刊
她执意要辞掉小城安稳的工作,为了一份并不明晰的爱情,去北京寻找梦想的时候,父亲跟她大发了脾气,且说,你这么自以为是,那有本事就在北京呆一辈子,永远别再回来!她生性与父亲一样地倔强,并不怯他,只淡淡丢下一个字:好。  她到北京后的第一个星期,便开始后悔。但在母亲打电话来问的时候,却是强装了笑颜,跟母亲撒谎,说,北京真好,处处繁华,与你擦肩而过的那个人,都有可能是电视里的明星呢。又说,爱情也好,我们在
期刊
母亲回信了,只有四个字和一个感叹号:别再来信!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我做错了什么?还是家里出了什么事?为了揭开谜底,便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回家探望母亲。  到了村头一下车,发现乡亲们一见我就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多少年来,我已经习惯了乡亲们的夸赞,心里揣着乡邻的赞誉来到久未谋面的母亲面前。母亲脸上却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也没有和颜悦色的慈祥,只有满面的冰霜,我心头的疑惑更重了。  小心翼翼地叫了一声:
期刊
口述:晓冬  整理:肖保根    2005年春节,也就是我刚大学毕业半年,几个铁哥们约好在母校聚会。看见我开着公司配的小车前来,而且年薪十万,这些家伙羡慕得眼睛里都快喷出火来!纷纷打听我遇到了哪路财神?他们有几个现在还没找到工作、在家啃老呢!不过洋洋得意的我,也得装出谦虚轻描淡写的样子:“也没什么,还不因为我从大一就开始实习了?”他们不信:“这一招有那么厉害?是不是用‘美男计’把董事长、总经理的女
期刊
求职面试,考察的是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应聘者一定要力求想到事情的方方面面,辩证思维,正反思考,灵活反应,合理应对,特别是要处理好“突发性的事情”和“细节上的问题”。    你当然要知己,但更要知人    清醒地认识自己,对于求职来说太重要了。自己学了什么、想做什么、能干什么、不足的是什么,自己可能超过竞争对手的优越之处,可能让考官产生好感、心动的地方……都要作一个冷静、客观的自我评估。  知己更要知
期刊
朝九晚五的工作使得办公室的同事总是会听到一些闲言碎语,若是真的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但若是有一天你听到别人在议论自己,或是有人拉你“控诉”领导,想从容应付一定很难吧。    “十面埋伏”的洗手间    虽说公司还算个大公司,但由于处在寸土寸金的地面上,写字楼空间还是窄的可以,想透气都难。果果和同一个部门的几个同事就经常借着去厕所的工夫,一边遛达,一边闲聊放松,当然也就不免会聊到公司的事情。  最近
期刊
我从小到大没骂过人,至少没用过中文里公认的脏话骂过人,甚至就连TMD都说不出口。即便气急的时候说个T字,自己上下就都痿了,只有脸红得像亢奋的器官。  既然不会骂人,于是在与人交往中格外小心,尽量避免陷入自己无从应对的对骂处境,其结果,使自己的性情多了几分忍让与谦和。不会骂人,既是优点也是缺点,总的来说缺点大于优点。一是缺少了口头上的宣泄途径,不得不偷偷增长文字上的险恶;二是缺了许多蛮奸式的雄霸气势
期刊
初秋的一晚在首尔的“弗二我”餐厅,参加中文系老师聚会。宾客老师中三个复旦,一个北大。韩国教授呢,除去S,余四位皆去过复旦,其中H是既去过北大,也到过复旦。其余两位韩籍华裔老师也与北大渊源,C在北大任教过,M是北大本科毕业的。为什么这里要里唆北大复旦的,盖因韩国教授的酒喝到几分醉意时,饭局关键词变成了喜欢复旦不喜欢北大了。北大来的C老师心里不同意,也不能说什么啊,人家教授喝醉了。我们可也不会喜从言表
期刊
根据一份盖洛普调查显示:“全球仅20%员工适才适所。”这意味着多数的人都必须在反复的摸索中,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所以大胆转职也不是件坏事。每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会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之路,只是你要如何确定此刻转职对自己的人生,是种加分而非扣分呢?在真的跳槽前,不妨先想想以下10件事:    ●现在的工作真的缺点多过优点吗?    你的困惑:眼前的工作,工时长、一人当两人用就算了,待遇也没多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