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城市中的主要救济形式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rgreghrtgtr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重要转折时期,社会处于动荡状态。社会对于贫困人口的态度同时也发生从宗教向世俗、救济向惩罚救济相结合的转变。同时,行会的救济为社会分担了压力,同时政府在救济活动中的影响也逐步加深,并且形成体系。
  关键词 英国城市 福利救济 都铎王朝
  作者简介:赵建花,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攻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中图分类号:D75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9.292
  有学者对于这一时期的城市有这样的认识“过渡时期的城市‘是一代代移民的坟墓,是周边乡村不断流入的新人口的消费者,而非贡献者’”。有人谈到英国的流民时说,流民的出现“在15世纪和16世纪初才成为普遍而持久的现象”。这一时期为何流民现象如此常见?国家政府或者其他机构又采取了怎样的救济措施呢?
  一、都铎王朝时期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
  11世纪全球气候都处于“小冰期”。1200-1400年欧洲气温整体降低了一度,欧洲连续不断地降水引发农业歉收。英国在工业革命前是农业国家。1315-1317年和1321-1322年发生的两次大饥荒使英国农业遭受沉重打击。15世纪英格兰的纺织业兴起使得大量荒废的土地被用作饲养羊群,羊毛出口以及毛纺织品的销售刺激着英格兰人对于金钱的贪欲。他们进一步扩大羊群饲养面积,引发了“圈地运动”,造成粮食总产量急剧减少引发价格革命。农民被迫放弃自己土地离开庄园成为了流浪者。
  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增加,封建因素成为被削弱的对象。亨利七世时期对于旧贵族土地的掠夺标志着自上而下的反封建运动的开始。亨利八世时期,通过解散修道院没收教会土地等活动开始一场以宗教改革为先导的经济变革。教会是英国历史上主要救济机构,宗教改革使其实力削弱、对于流民的救助减少,加剧了社会中流民问题。
  14、15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动荡时期。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造成社会动荡,同时战后退伍军人因得不到妥善安置成为了“职业乞丐”。黑死病在15世纪初也传入了英格兰,造成大批人口死亡。在瘟疫中幸存的人也不愿意留守在土地上,他们游走在街巷,依靠别人的救济生活。
  二、都铎王朝时期城市中主要救济形式
  (一)行会救济
  行会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2世纪到13世纪中叶是其鼎盛时期,13世纪中叶到14世纪则由手工业行会独揽大权,从15世纪起公会成为城市经济领域中重要的一部分。行会救济是城市中最有特征的救济。城市中的行会是按照居民行业划分的组织,既保护某一行业的繁荣发展,又保证行会内的成员可以正常生活。
  第一阶段商人行会的救济仅针对本行会成员,其章程包括一些对落难成员的救济措施以保障行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南安普敦商人行会规定,当两名行会人员前去探视患病的成员时,他们必须给后者带去两只面包、一加仑酒和一盘熟食。 第二阶段手工业行会救济包括保护行会内部成员的工作不会被过多的竞争者抢夺,同时也对于生活在城市最底层手工业者有足够实物和生活物品。1333年伦敦木匠行会设置了一笔资金“如果行会成员由于上帝安排或疾病陷于困境,从落难的第3周起到未摆脱困境之前的这段时期,每周他将从行会得到14便士的援助。” 伦敦揉白皮匠行会规定不仅向年老的和因生病而贫困不堪的成员提供7便士的帮助,而且还规定在受资助者死后其妻若是洁身自好的人,并没有再嫁,每周可得到7便士的资助。行会内部成员的丧葬活动一般也由所在行会的专员出面主持操办。行会通常会鼓励富有成员在死后捐献财产,行会按照规章制度分发给贫穷的人。按照规定当行会内的成员去世时全體成员都应该参加丧葬活动,并且要护送死者入葬。第三阶段15世纪到16世纪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行会从一个懒散随意的行会转变为了更加正规的公会,其救济制度也逐渐成了体系,并且保留了下来。对于陷入困境的人来讲依靠行会重操就业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商人的捐赠
  商人救济在社会整体救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但因为其数量多、分布广,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巨大。中世纪早期社会将投机倒把认为是一种不高尚的行为,大商人多是受到中世纪教会的鼓动,想通过出资的方式来为自己赎罪,希望免受地狱之苦。商人的慈善行为最多的是遗赠。许多商人会在遗嘱中写明在举行葬礼时向穷人分发救济物资。按照传统商人去世后会将财产的三分之一交给教会或行会用于救济穷人。商人的救助很大一部分是生前的援助和捐赠。商人除了捐赠外还会捐助一些实物。
  商人的救济则表现的更加世俗。有学者做过统计,在1480到1660年期间总计7391名商人捐赠多达大约190万英镑。商人的捐赠缓解了社会的压力,对于英国全社会共同救济贫穷政策的出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政府救济
  中世纪的英格兰教会救济和民间救济占慈善救济的绝大部分。中世纪后期政府开始关注穷人,逐步走上了救济贫穷的道路。
  都铎王朝早期政府对于穷人一般采取惩罚的措施。1495年颁布的法律中规定给流民套上脚镣、不给食物和水,并惩处三天三夜,而不给予救助。没有劳动能力的乞丐被指定在居住地附近乞讨。后来亨利七世时期政府稍微减轻了对流民的刑罚,规定流民带枷不可超过一昼夜。1530年给部分行乞者颁布了准许证,持有准许证的行乞者可以沿街乞讨,否则则会施以鞭刑或者戴脚镣三天,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行乞者则被鞭打或是监禁,然后将他们遣返故乡。在爱德华统治初期流民问题变得愈加严重,政府组织专员商讨如何处置流民。在颁布的“劳工条例”中规定禁止对那些身体强壮而又不自食其力的流民进行施舍,以迫使他们依靠劳动挣得必要的生存条件,不服从者要受到严格的惩罚! 。这一救济政策是救济政策走向世俗化的重要标志。
  社会中的乞丐并没有因为政府增加干预而减少。1547年政府又颁布新的法律,规定成年流民被依据顺服程度烙上“V”和“S”。被烙上“V”的乞丐将被送到富有大户家去做两年奴隶,如果没人愿意接受这名奴隶,那么这名奴隶将会被用铁链系在公路或者桥梁边做工。如果他拒绝这份工作,则要在额头或者脸上烙上“S”,并且将他视为终身奴隶,如果他还是拒绝,则要被处死 。对于未成年的流民政府相对宽容的,规定5到13岁的小孩子被送去学习手艺,为未来的就业做准备。 流民越反抗这种严厉的法律,政府则越加重惩罚力度,实行1547年颁布的法律。十六世纪中期才逐步恢复1536年相对宽松的救济政策。   16世纪中期政府开始转变态度。16世纪末政府开始废除惩罚流民的死刑、监禁以及烙印刑法,济贫法开始走上了人性的道路。1572年政府颁布了新的法律,对穷人登记在册,根据身体,年龄状况划分应该获得的救济等级,为了更好地推行救济,分别向各家收取定额的济贫税。济贫税根据居民所有财产为交纳依据,并成为其必须履行的义务,否则将被送进监狱。1576年颁布的救济法令规定城市内的储备物资中必须有一部分是属于无生活来源的人的。1572年和1576年颁布的法律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流民的态度从严惩到帮助救济,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济贫税,它不仅标志着一项长期有保障的济贫政策的出现,同时也标志着济贫政法走向了法制化。
  1597年国会议员提出关于“济贫法”、“建立感化院”等17项法律。济贫法最引人瞩目,它提出应该普遍征收济贫税,将乞丐划分成三类:有劳动能力的、无劳动能力的和儿童。没有劳动能力的流浪者政府要通过种种渠道给予赡养;有劳动能力的穷人,按照规定由政府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凡不愿做工的要受到惩罚;在教区监督下的贫困儿童要安排其学习一门手艺,教会有权把21岁以下的穷孩子送去学习手艺,女童学习到21岁,男童学习到24岁。
  1601年伊丽莎白执政时期也颁布了济贫法,这部法律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正规的关于济贫的法律,对都铎时期之前的救济政策做了总结,并一直使用到1834年新济贫法的出现。法律将贫困人口分为三类:身体强壮但拒绝工作的人;老弱病残不能谋生的人;因自身残疾或障碍找不到工作的人 。这项法律的颁布标志着政府在救济方面开始起主导地位,英国政府成功地从惩罚为主的救济转变成了以救济为主的救济主体。
  三、结语
  都铎时期无论是教会的慈善救济还是世俗世界的慈善救济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从宗教观念走向世俗观念。这种分等级的政策不仅使得社会中的救济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分配,而且标志着英国在这一时期救济政策走向成熟。行会更是城市救济中最有特征的团体,我们看到了与以往认识中不一样的中世纪晚期,一个相互协助,互相救济的社会。伊丽莎白救济法的出现在英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都铎时期政府的慈善救济成为救济中的主体,政府也承担起了对于穷人救济的重担,政府也逐步发展成熟。
  注释:
  Ephraim Lipson, The Economic History of England: Volume ,The Middle Ages, Adam and Charles Black ,1949.272.
  金志霖.英国行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95.
  Glassby Richard, The Business Community of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248,282.
  姜守明.英國前工业社会的贫困问题与社会控制.史学月刊.1997 (2).77-84.
  Paul Slack, The English Poor Law 1531-1782.51.
  [英]施脱克乌尔.十六世纪英国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11.
  [英]克拉播.简明大不列颠经经济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411.
  [英]屈勒味林著.钱端升译.英国史.商务印书馆.1930.356.
  参考文献:
  [1]尹虹.16世纪和17世纪前期英国的流民问题.世界历史.2001(4).
  [2]尹虹.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历史研究.2003(3).
  [3]向荣.英国“过渡时期”的贫困问题.历史研究.2004(4).
  [4]向荣.论16 17世纪英国理性的贫穷观.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5]罗淑宇.中世纪晚期英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救济政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6]史青青.1300-1640年英格兰慈善救济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
  [7]丁建定.中世纪晚期英国的济贫法制度.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0(5).
  [8]丁建定.中世纪后期英国的民间慈善救济.学习与实践.2010(9).
  [9]雍正江.15-17世纪英国农民福利保障模式转型研究——以土地和劳动关系演变为视角.南京大学硕士论文.出版信息不详.
  [10]雍正江.15-17世纪英国弱势群体的流动与福利保障主体的转型.江苏社科界第八届学术大会专场应征论文.2014.
  [11]贺惠惠.评析中世纪晚期英国济贫法.政法论丛.2013,12(6).
其他文献
“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是一种由省直接领导县的财政管理体制.它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一月开始,我省决定对全省35个
连日来,北方暴雨,让多地遭遇洪灾。据《石家庄日报》报道,2016年7月19日深夜,河北省井陉县多个乡镇出现险情,数万名群众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但险情有多么严峻,直到22日才让
的养生理论集中反映在.它的中心思想是,形神兼养,重在养神,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养神的重点在于“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源”.当代重视养生的人,要细心领会中的以下几段话.
过去5年中,马来西亚从国外购买了大最高技术装备,以此为基础,马军正在从一支只能镇压反政府武装的“武警”式部队,转变为一支可执行全方位作战任务的常规军事力量。马来西亚
顶岗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方式,是提高学生思想水平、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本文将着重从学
我国近几年来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加快.公路施工也相应增加,而与此同时,道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工程的质量问题.其中,软土地基的问
“两课”课堂教学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个体品德培养的主渠道.然而大学生在“两课”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逆反心理,不仅影响“两课”教学的实效性,还影响个体良好品德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储备战略实施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出现人才缺口,并满足企业战略发展需求,进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指出储备人才要坚持储用结合,避免形成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提升,新媒体一词逐渐的被众多国人所知晓.本文将就当下社会新媒体的发展情况进行大概论述,探讨新媒体时代对电视节目所产生的影响,并总结生活实践经验,阐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建筑广受大众喜爱.因为建筑的运行和使用是一项耗能的工作,它对环境会带来较大的污染,所以在建筑设计中提倡绿色,以此改善生活环境与居住水平,减小资源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