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鹤琴先生说过:“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学校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可见,学校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加强学校和家长间的沟通,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从而充分发挥家庭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很多,其中,“家书”作为一种传统而颇具亲情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对学生教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为此,学校在孩子一入学就开展了沟通家校关系的家书活动,把学校教育辐射到家庭、社区中,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立体教育网络,把浓浓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校园文化渗透其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封家书——牵引孩子迈好上学第一步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也是永久的老师,他们在学生一生的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学校教育所不及的独特优势。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教育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比什么时候都强烈,“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他们送孩子入学时最强烈的愿望。作为学校,应该理解家长的想法和心愿,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好下一代,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角色转换,他们能否顺利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型期,牵动着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的心。为此,学校一年级组老师精心构思的《致一年级新生家长的一封信》新鲜出炉了。当家长们牵着自己的孩子来到新生报到处时,就会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 《一封家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感谢您和您的孩子能选择就读我们学校,也很高兴这学期能和您一起陪伴您的孩子步入小学生活。孩子是您的希望,也是我们的最爱。为了让您的孩子尽快融入到我们学校大家庭中,特作如下友情提醒,以方便您为孩子做好开学前的准备。
(一)准备学习物品
1.双肩书包、文具盒(实用,功能不必太多)、木杆HB铅笔(五支左右)、橡皮、尺子、卷笔刀(不要太花哨,尽量不带到学校来,铅笔在家削好)。2.水彩笔、剪刀(最好是没有尖的)、胶棒(不要胶水)(把这些物品放入一个袋子中,平时放在家中,上课需要时再带上)。3.水杯(最好是塑料的)、抹布(应定期清洗)、鞋套、卫生纸。4.小闹钟(卡通样式),教孩子会看。
(二)熟悉上学路线
上学前,请您抽时间带孩子到小学去走一走、看一看,熟悉新的校园环境和去学校的路,帮助孩子记住比较明显的标志,了解交通规则。学校中午放学时,会有专人举旗引导学生过学校门前的马路。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如果回家还需过马路,建议家长尽量接送孩子,以确保安全。
(三)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是孩子们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一旦孩子形成了良好而有序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仅他们,就是您自己都将受益终生。开学后请将学校发放的课本用透明塑料书皮(自制)包好,最好和孩子一起做。抄好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希望您能根据课程表教会孩子如何有序整理自己的物品和收拾书包(最好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您能亲自检查一下孩子的书包,看孩子是否带了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物品,如有请及时清理)。
家长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架设一座和谐的家校之桥,相信您的孩子一定能够健康成长!
家长朋友,真诚地希望得到您的回复,您的回复是我们的第一次握手!
新桥小学一年级组
这封家书快速拉近了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家长迅速建立起对学校的信任,并有效地配合学校引导孩子快速适应校园生活,帮助孩子们顺利地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角色转换。
第二封家书——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而习惯的养成需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训练。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一些孩子养成了随意花钱、挑吃挑穿的不良习惯;部分孩子不做任何家务,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还有一些孩子不懂得与人相处,不懂得谦让,不孝敬父母。
这些问题的解决仅凭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家庭、社会的支持。于是学校结合正在开展的系列活动,给全体家长寄出了第二封家书。在家书中,学校向家长宣传了德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向家长介绍了学校开展活动的情况,请家长积极配合,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感恩、热爱劳动、增强环保意识、团结友爱、文明有礼等方面的教育,还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封家书再次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评价,他们积极配合,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封家书——为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学校应负的责任。然而,现实社会让许多家长把学生的每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好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唯一标准,陷入了“以分数论英雄”的误区。而考试作为对学习情况的检测又是孩子在学习期间必须要面对的,每一次检测都是让家长、孩子挂心的一件大事。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需要关爱、提醒、支持、赞美,如果家长不能理性地面对、正确地引导、适时地肯定孩子,将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失去对自己的自信心。为此,在临近期末考试时,全校各年级组根据年段特点写出了家书,寄给家长朋友。其中,给六年级家长的家书中这样写道:
家长朋友们,分数只是评估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孩子考试分数高,绝不代表各个方面都好;分数不高的孩子,也绝不意味着别的方面都不行。其实,考试分数低,最着急、最不安的还是孩子。作为家长,必须正确看待分数,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请牢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在家书中,老师还教给了家长们一些帮助孩子学习的具体方法:
给孩子卸掉包袱;帮孩子找到优势和不足;和孩子一道制定学习计划。相信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的。
后来的测查结果表明,这封家书让家长和教师之间达成了共识,孩子们也在家长和老师的耐心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测查,升入了高一级学校。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们都欣慰地笑了。
第四封家书——为孩子建立假期成长记录卡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放暑假时,为了让孩子“离校不离教”,给孩子营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学校的第四封家书发出来了。和前几次不同的是,这封家书不仅寄给了家长朋友,还送到了街道、社区负责人手中。在家书中,学校建议社区和学校一起为孩子们建立“假期成长记录卡”,开展“读一本好书,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社区公益劳动”等活动,并随时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这封信受到了街道及社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社区在假期里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把自己的社会实践情况记录下来,反馈到了学校。从孩子们的“记录卡”中我们看到,孩子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看着这些成长记录,老师们都开心地笑了。
一封封家书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一封封家书承载着浓浓的亲情,架起了学校、家庭、社会助孩子快乐成长的和谐之桥!学校将继续努力,送孩子一对会飞的翅膀,让他们从容自信地翱翔于人生绚丽的天空!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小学)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很多,其中,“家书”作为一种传统而颇具亲情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对学生教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为此,学校在孩子一入学就开展了沟通家校关系的家书活动,把学校教育辐射到家庭、社区中,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的立体教育网络,把浓浓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校园文化渗透其间,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一封家书——牵引孩子迈好上学第一步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也是永久的老师,他们在学生一生的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学校教育所不及的独特优势。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教育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比什么时候都强烈,“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他们送孩子入学时最强烈的愿望。作为学校,应该理解家长的想法和心愿,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好下一代,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角色转换,他们能否顺利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型期,牵动着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的心。为此,学校一年级组老师精心构思的《致一年级新生家长的一封信》新鲜出炉了。当家长们牵着自己的孩子来到新生报到处时,就会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 《一封家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感谢您和您的孩子能选择就读我们学校,也很高兴这学期能和您一起陪伴您的孩子步入小学生活。孩子是您的希望,也是我们的最爱。为了让您的孩子尽快融入到我们学校大家庭中,特作如下友情提醒,以方便您为孩子做好开学前的准备。
(一)准备学习物品
1.双肩书包、文具盒(实用,功能不必太多)、木杆HB铅笔(五支左右)、橡皮、尺子、卷笔刀(不要太花哨,尽量不带到学校来,铅笔在家削好)。2.水彩笔、剪刀(最好是没有尖的)、胶棒(不要胶水)(把这些物品放入一个袋子中,平时放在家中,上课需要时再带上)。3.水杯(最好是塑料的)、抹布(应定期清洗)、鞋套、卫生纸。4.小闹钟(卡通样式),教孩子会看。
(二)熟悉上学路线
上学前,请您抽时间带孩子到小学去走一走、看一看,熟悉新的校园环境和去学校的路,帮助孩子记住比较明显的标志,了解交通规则。学校中午放学时,会有专人举旗引导学生过学校门前的马路。由于孩子年龄较小,如果回家还需过马路,建议家长尽量接送孩子,以确保安全。
(三)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是孩子们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一旦孩子形成了良好而有序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仅他们,就是您自己都将受益终生。开学后请将学校发放的课本用透明塑料书皮(自制)包好,最好和孩子一起做。抄好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希望您能根据课程表教会孩子如何有序整理自己的物品和收拾书包(最好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您能亲自检查一下孩子的书包,看孩子是否带了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物品,如有请及时清理)。
家长朋友,让我们携起手来,架设一座和谐的家校之桥,相信您的孩子一定能够健康成长!
家长朋友,真诚地希望得到您的回复,您的回复是我们的第一次握手!
新桥小学一年级组
这封家书快速拉近了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家长迅速建立起对学校的信任,并有效地配合学校引导孩子快速适应校园生活,帮助孩子们顺利地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角色转换。
第二封家书——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而习惯的养成需经过反复的实践和训练。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中出现了一些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一些孩子养成了随意花钱、挑吃挑穿的不良习惯;部分孩子不做任何家务,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差;还有一些孩子不懂得与人相处,不懂得谦让,不孝敬父母。
这些问题的解决仅凭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家庭、社会的支持。于是学校结合正在开展的系列活动,给全体家长寄出了第二封家书。在家书中,学校向家长宣传了德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向家长介绍了学校开展活动的情况,请家长积极配合,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感恩、热爱劳动、增强环保意识、团结友爱、文明有礼等方面的教育,还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这封家书再次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评价,他们积极配合,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活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封家书——为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学校应负的责任。然而,现实社会让许多家长把学生的每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好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生学习能力强弱的唯一标准,陷入了“以分数论英雄”的误区。而考试作为对学习情况的检测又是孩子在学习期间必须要面对的,每一次检测都是让家长、孩子挂心的一件大事。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需要关爱、提醒、支持、赞美,如果家长不能理性地面对、正确地引导、适时地肯定孩子,将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失去对自己的自信心。为此,在临近期末考试时,全校各年级组根据年段特点写出了家书,寄给家长朋友。其中,给六年级家长的家书中这样写道:
家长朋友们,分数只是评估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只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孩子考试分数高,绝不代表各个方面都好;分数不高的孩子,也绝不意味着别的方面都不行。其实,考试分数低,最着急、最不安的还是孩子。作为家长,必须正确看待分数,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请牢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在家书中,老师还教给了家长们一些帮助孩子学习的具体方法:
给孩子卸掉包袱;帮孩子找到优势和不足;和孩子一道制定学习计划。相信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的。
后来的测查结果表明,这封家书让家长和教师之间达成了共识,孩子们也在家长和老师的耐心帮助下,通过自身的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测查,升入了高一级学校。看到孩子的进步,家长们都欣慰地笑了。
第四封家书——为孩子建立假期成长记录卡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参与。放暑假时,为了让孩子“离校不离教”,给孩子营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学校的第四封家书发出来了。和前几次不同的是,这封家书不仅寄给了家长朋友,还送到了街道、社区负责人手中。在家书中,学校建议社区和学校一起为孩子们建立“假期成长记录卡”,开展“读一本好书,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社区公益劳动”等活动,并随时记录孩子的成长足迹。这封信受到了街道及社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社区在假期里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把自己的社会实践情况记录下来,反馈到了学校。从孩子们的“记录卡”中我们看到,孩子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看着这些成长记录,老师们都开心地笑了。
一封封家书构建起了学校、家庭、社会的立体教育网络;一封封家书承载着浓浓的亲情,架起了学校、家庭、社会助孩子快乐成长的和谐之桥!学校将继续努力,送孩子一对会飞的翅膀,让他们从容自信地翱翔于人生绚丽的天空!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新桥小学)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