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史”学习教育强化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路径研究

来源 :大学·思政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da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做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四史”学习教育作为党建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对“四史”学习教育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间关系、目标、路径、价值进行剖析和探究,明确“四史”学习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铸魂作用,让“四史”学习教育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基石。
  关键词:“四史”学习教育;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2-0116-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1]。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规定,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2]。高职院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牢牢抓住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理想信念铸魂育人这个关键。“四史”中沉淀出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宝藏,是高职院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本文对“四史”学习教育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间的关系、目标、路径、价值进行剖析和探究,让“四史”学习教育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培根铸魂的基石,成为根植于当代大学生灵魂深处最核心、最本质、最有牵引力的精神支柱,以期为高职院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四史”学习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意义
  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决定着其人生的价值取向,每个人从小我走向大我,从不自觉的渐悟到自觉的顿悟的人生成长之路,始终在回答人生的三个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哲学“三问”与新时代的教育“三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一脉相承。
  (一)有助于大学生从思想上坚定选择共产主义
  历史沉淀荟萃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的兴衰决定着民族的兴衰。要让当代大学生从思想上坚定选择共产主义,回答好哲学“三问”与新时代的教育“三问”,首先就要回答好这三个问题,即共产主义是什么?中国为什么选择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到底能不能实现?对于共产主义,一些人认为距离我们很遥远,有的人甚至被西方国家利用,成为“和平演变”的“代言人”。但回顾“四史”,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一百年前的中国,一群有志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了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奋起拼搏的“大我”之中,也为中华民族选择了光明的前途和命运。一百年來,无数革命前辈不懈奋斗,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献出生命和热血。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到21世纪中叶,很多大学生还只有五十岁,是亲身参与并亲眼见证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现几代中国人夙愿的一代。
  高职院校要让大学生弄清这三个问题,就要用具体的历史为大学生答疑释惑,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四史”了解清楚共产主义的起源、发展,明白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是人类求解放求自由探索出来的;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四史”搞清楚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清晰认识到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四史”搞清楚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清晰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立足于现阶段,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二)有助于大学生从情感上深刻认同共产主义
  回顾“四史”,从国际上来看,20世纪后半期,东欧剧变对世界政治格局影响深远。从国内来看,20世纪后半期,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曲折。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开启了改革开放进程,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才从贫困走向全面小康,国家也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历史和实践证明,“四史”是有血有肉,有魂有根的,“四史”围绕党史这一核心构建了强大的精神谱系,“四史”的主基调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奋起史、奋斗史、奋进史,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阶段的艰辛而又光辉的历程[4]。
  沿着“四史”的历史脉络和轨迹,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所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革命先辈所汇聚而成的时代精神。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位于红色资源丰富的株洲,位于株洲市区的杨得志故居、株洲市烈士纪念园以及醴陵市李立三故居、攸县谭震林墓、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了学生热捧的红色历史文化遗迹学习体验地。其正在打造的“红色影厅”以放映经典红色影片为主,邀请人物原型、嘉宾进行互动交流,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四史”学习教育形式。这些红色人物、事件和文化遗址,生动再现了党在株洲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这些有血有肉的英雄模范最能感动学生,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最能激发学生模仿学习,这些英雄模范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流血牺牲的,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深刻认同共产主义。
  (三)有助于大学生从行动上主动投身共产主义
  “四史”对社会主义和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进程,的生动讲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理解共产主义、探究共产主义发展规律,从而在思想上接受共产主义、相信共产主义。“四史”蕴含的最丰富的红色文化、红色传统、红色基因,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上相信共产主义的基础上,在一批先进模范榜样的带动下,主动追寻先辈足迹,在行动上主动投身于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共产主义理想要经过不断努力才能实现。在株洲这片红色热土上,涌现出了很多革命理想大于天的感人故事,如左权将军保家卫国,舍小家为国家的赤子情怀,陈觉、赵云霄夫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义无反顾把生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可歌可泣精神等,充分展现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国家和人民的“大我”之中,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就是让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把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国梦相联系,把个人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幸福相联系,在实现中国梦中实现个人梦,在实现共同理想中努力拼搏,为实现最高理想打好基础。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是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开展了系列活动,如开展“四史”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师生结合所学专业与社区党支部共同开展“关爱健康、安全用药”和“电器义务维修”等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开展暑期“三下鄉”社会实践活动,向当地村民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奋斗的故事,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等,将“四史”学习教育成果写在株洲大地上,引导学生在“四史”学习教育中讲政治、勇担当、比贡献。
  二、“四史”学习教育强化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路径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还未形成,是非甄别能力可变性大,理想信念的培育可塑性强,兴趣爱好范围广,容易受到各类网络思想影响,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学习方向,才能避免学生误入思想误区,通过重点引导,达到育人要求。“四史”学习教育内容广泛深刻,如何让“四史”学习教育的成效根植于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需要高职院校努力探究一条能达到“四史”学习教育价值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以党建工作引领“四史”学习教育
  高职院校要把党建工作统领作为“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保障,充分发挥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深入“四史”的重要指示精神,多措并举将“四史”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推动学校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从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高职院校顶层设计上,要准确把握“四史”学习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四史”学习教育目标作为高校办学方向、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作为思政育人主要内容;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上,以“四史”学习教育引领塑造大国工匠精神,引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引领创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
  (二)以教学工作抓实“四史”学习教育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渠道也是教师、课堂。高职院校要结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并将“四史”学习教育内容有机融入教育教学中;要用好“四史”大学生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等读本读物[5];还可以重点挖掘校史、校训、校歌中的红色教育元素,形成德育教育校本教材,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机补充,讲好身边故事,进而讲好“四史”故事等。高职院校要让“四史”学习教育成效走进学生内心,让教师与学生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同频共振,还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关键作用、主导作用。教师自身要熟知“四史”中的历史脉络、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等,有能力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学生释疑解惑,做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感召学生;要把“四史”作为备课重要内容,让“四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引路人。
  (三)以社会实践抓深“四史”学习教育
  “四史”不仅是看得见的,也是摸得着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四史”学习教育模式,把实践教学深度融合于理论教学,充分挖掘高职院校所在地的红色资源,鼓励学生开展游学、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以研讨、演讲比赛、视频拍摄大赛、重走长征路等大学生喜欢乐见的方式,让学生实地感悟革命先辈如何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感受改革开放的变化、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让道理生动化,让道理从有形变无形,让无形道理变为学生有形的信仰,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成长。如通过组织研讨,让大学生了解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面对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中国如何迅速摆脱疫情冲击,迅速恢复经济高质量、高水平快速增长的故事,从内心深处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结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四史”学习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丰富文化资源,强有力的思维内核,坚定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要通过“四史”学习教育,让当代大学生在历史的一个个伟大成就面前,发自内心地感受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清晰看到并从心底认同,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国家、民族、个人才能有光明未来;让当代大学生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让“四史”学习教育成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成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支柱,奠定当代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的基石,成为其薪火相传的传家宝;同时也要让教师在“四史”学习教育中受到再教育,在教书育人中不断矫正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1-07-15). http://www.xinhuanet.com/2021-07/ 15/c_1127658385.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EB/OL]. (2021-04-22). http://www.gov.cn/zhengce/2021-04/22/content_5601428.htm.
  [3] 孙来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N]. 人民日报,2019-05.
  [4] 李元鹏. 牢牢把握党史、国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J]. 红旗文稿,2016(10):25-28+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EB/OL]. (2021-05-25). http://www.gov.cn/xinwen/2021-05/25/content_5612097.htm.
  (荐稿人:刘艳艳,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其他文献
摘 要:红色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其作为一种隐性的激励和榜样,引领中华儿女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我国实现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红色资源更是在先烈的英勇抗战和改革建设中不断形成、发展起来的珍贵资源,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红色资源的运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高校在未来的教育中,要切实注意问题所在,及时采用相应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本文通过阐述红色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红色资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益处
摘 要:一直以来高校教育以其特殊的教学地位备受人们关注,高校教育影响着社会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在高校教育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两个重要的教育方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培养出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推动经济发展。本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析了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以
摘 要:湖湘红色记忆是近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留存在湖南的珍贵记忆,其存量大,且有价值引领、追忆便捷、直观真实等特点,是可靠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湖湘红色记忆融入高职思政教育,实现思政育人功能,需要通过重构湖湘红色记忆的内容体系、创新湖湘红色记忆的话语表达、强化湖湘红色记忆的实践体验、落实湖湘红色记忆进高职院校的“三全育人”机制。  关键词:湖湘红色记忆;高职思政教育;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基层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基层电大的转型发展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电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重视、师资力量的薄弱以及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有效地开展,本文针对现存问题,结
摘 要: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作用。会计职业道德与操守架起了思政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的桥梁,本文主要探讨了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与操守课程的必要性以及和专业课程结合的切入点,并探索了教案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路径。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