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辰鱼散曲题材中的怀才不遇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own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人散曲,既如是之富,而其间享盛名传丽制者,当以康海、王九思、陈铎、冯惟敏、梁辰鱼、施绍莘最为著”,“皆清丽整炼,与元人手笔不同”,这是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的论述,后者更是对于梁辰鱼《咏帘栊》的单独评价。相较于戏曲作品,梁辰鱼的散曲名声稍弱,但其华丽辞藻与和谐的音韵美都引起时人关注,既有世家公子和青楼歌姬追捧,也有文人雅士青睐,可谓是兼具雅俗,上下共赏。
  与大篇幅的传奇和昆曲创作不同,梁辰鱼的散曲创作更能体现自身的情绪,是其心路历程的写照。古代文人墨客在失意时,或流连山水,如五柳先生山水田园放歌,或沉溺于酒社勾栏之中,如柳三变一般“今宵酒醒何处”,而梁辰鱼兼具此二者,既有寄情山水,亦有声色纵情。这些类型的散曲作品中,创作情感也并非独立,它们相互联系,并指向梁辰鱼创作的核心情感,这是一种洒脱与郁结相互纠缠的怀才不遇。
  一、闺怨散曲
  梁辰鱼善写女子,他的文学作品有大量的女性形象,其中较为典型的有细腻温婉的闺中思妇、纯洁娇憨的怀春少女、年华逝去的酒肆歌姬,她们共有的情感都是对爱情的期许和向往,苦思而不得的情绪以梁辰鱼男子的身份却也描绘得分外传神。以《白练序·暮秋闺怨》为例,作品写道:
  西风里,见点点昏鸦渡远洲,斜阳外,景色不堪回首。寒骤,谩倚楼,奈极目天涯无尽头。消魂久,凄凉水国,败荷衰柳。
  【醉太平】罗袖。琵琶半掩,是当年夜泊,月冷江州。虚窗别馆,难消受暮云时候。娇羞,腰围宽褪不宜秋,访青镜为谁憔瘦?海盟山咒,都随一江,逝水东流。
  ……
  【余文】荏苒年华还九九,登临怕惹无限愁。尽开遍黄花不上钩。
  此作以铺叙的方式,将“昏鸦”“斜阳”“败荷衰柳”的凄凉晚景堆叠,华丽的辞藻浓墨重彩地铺陈开来,营造出凄清的画面感与感情基调,其后的“雁南归”“寒生兔窟”“露凝鸳瓷”种种秋景与前文晚景相结合,透露出思妇的孤寂与哀怨之情。整支曲体现出浓郁的词体风格:意象与意境的结合,反复锤炼,将思妇的情绪写得透彻。但是,曲中深邃的闺情之后也暗藏梁辰鱼的情感。中国古代文人常有怀才不遇的忧思,自屈原始借“香草美人”意象写自身,美好的事物逐渐蕴含压抑的情绪。深闺美人,凄凉愁怨,该作明写伤情闺怨,实则譬喻自身,暗含梁辰鱼失意的忧愁之感。自身的带入更加深了抒情的深度,情感更为真实和强烈,他笔下女子的愁苦情态既归功于多年磨炼的笔力,也离不开情感的共鸣。
  此类闺情曲在梁辰鱼的作品中占据多数,注重情感铸造的梁辰鱼借闺怨写失意,一个个鲜活的思妇形象背后是一个思“遇”不得的梁辰鱼。
  二、纪游抒怀散曲
  “幼有游癖,每一兴思,则奋然高举”是梁辰鱼对自己的描述,他喜好游历,幼时便已向往四处游冶,待到而立之年便长期在外,曾“南到永嘉,西至荆州,北达幽燕,东窥海市”,这给了他充沛的时间和强烈的情感进行文学创作。
  相较于其他题材的散曲作品,梁辰鱼吊古伤今类散曲在后世的评价更高,更受人赞赏。梁辰鱼追随前人足迹,阅览诸多历史风光,心中感慨万千,留下了众多篇章,如小令《玉抱肚·过湘江》《玉抱肚·怀江陵旧游》《玉抱肚·铜雀台怀古》《销金帐·夜宿穆陵关客舍》等,套数《小桃红·过湘江吊屈大夫》《夜行船·拟金陵怀古》等。屈原在古代文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是所有怀才不遇、命途多舛之士的偶像,明代特殊的历史情况造就了许多抱憾于仕途的文人,这样的情绪促使他们向屈子追寻安慰,梁辰鱼亦不例外。《白练序·暮秋闺怨》便是梁辰鱼对屈原的一种模仿,借深闺女子,表面写闺怨情愁,实则写怀才不遇的失意之情,这种对于“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间接表现出他对屈原的接受与崇拜。故而梁辰鱼游历湘江,自然回忆起屈原,一时间情难自已,心中的共鸣喷薄而出,挥笔写就《小桃红·过湘江吊屈大夫》:
  【小桃红】星沙旧国,罗水空江,极目多风浪也。为吊孤忠魂,迢递下潇湘。携桂酒,奠椒浆,试问放何时,黜何方?鱼腹是何年葬也?岁久沉沦徒相像,看烟水微茫,玉殿锁荒凉。
  【下山虎】江蓠漠漠,山树苍苍。庙閟精灵肃,残碑半叠砌傍。神何在?月冷兰桡,香消药房。应是魂兮归故乡,珮环时来往,云惨江昏徙倚望,遣范空追想。落月屋梁,赢得年年荐客觞。
  【蛮牌令】江燕语集危樯,神鸦舞送征航。千载游魂招不返,只落得泪彷徨。况凄凄鹃啼庙口,更青青竹映船窗。挹清风山高水长,碌碌浮生,甚愧行藏!
  【尾声】孤臣自分波心丧,襄王何事梦中忙。至今遗笑云雨高唐。
  该作开篇便情感强烈,以“试问放何时,黜何方?鱼腹是何年葬也?”此处最为鲜明,三重发问的方式流露出强烈情感,这既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与愤慨,也是由屈原的遭遇联想至自身的感叹。“庙閟精灵肃,残碑半叠砌傍。神何在?”同样是问句,此处以庙宇的残破渲染出凄凉之氛围,把情感突出得愈发明显。而“挹清风山高水长,碌碌浮生,甚愧行藏!”则是对自身碌碌无为的愧怍,屈原之“山高水长”与“吾”之“碌碌浮生”形成对比,明写愧怍,实则也暗含了怀才不遇的无奈,最后以对楚襄王的讽刺收尾,亦是以襄王代指统治者,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与愤慨。梁辰鱼生活的年代接近明朝末期,宦官干政弄权,致使官场风气恶劣,这也导致他有意建立功业,但只能四处游历不得入门,这是一种外力干预难以改变的局势。
  三、羁旅思乡散曲
  漫漫长路,迢迢归途,梁辰鱼喜游历,在他长期远离家乡的游历途中,难以排解的思乡之情也化作文字流传下来,虽然数量不多,影响也相对其他题材较小,他创作的思乡之套数有《画眉序·秋日登瀔水驿楼感旧作》《香罗带·壬申秋何昭华访余玉山下扁舟西归赋别》等。这些思乡之情却又不是纯粹的羁旅思乡,其中还夹杂着别样的情感。随着年岁的增长,羁旅在外的他也愈发容易感到寂寥。比如,《销金帐·夜宿穆陵关客舍》曰:“松窗半掩,月落空庭暗,笑孤身在关门店。怎奈夜永不寐,剔残灯焰。西风透入,透入茅檐破苫。起弄双剑,惊落疏星千点。谁怜变了,变了苍苍鬓髯。”独宿荒村野店,夜不能寐,拔剑起舞。虽有“惊落疏星千点”的豪气,却掩盖不了人已老去、仍然一事无成的叹息,这其后也依然流露出几分不得志的苦闷。
  当然,梁辰鱼的散曲作品体式和内容都不止于此,但从本文列举出的几类作品来看,闺情愁怨的《白练序·暮秋闺怨》、吊古伤今的《小桃红·过湘江吊屈大夫》以及羁旅途中的《销金帐·夜宿穆陵关客舍》,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三者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情感核心。年岁的增长就像是一把刻刀,多年难以入仕的苦闷逐渐堆积,在梁辰鱼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从“不屑诸生试”到“勉游太学,竟亦弗就”,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兼具游侠豪气与建功立业大志的梁辰鱼难以释怀,故而怀才不遇的执念困扰一生。
  四、结语
  独特的经历和痛苦给予了梁辰鱼个性化的创作,这与太史公的“发愤著书”不谋而合,大抵古代文人可贵之处正是在于他们能将苦难转化为动力,去展开不一样的人生。抛开他郁结的情感,梁辰鱼在明代曲坛上的独特作用依然是不可忽略的,其功绩放之古今,皆是不容忽视的。
  (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簡介:李臻良(1995-),男,江西高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其他文献
新媒体时代,为了用影像资料直观地记录新农村变化,讲好新农村故事,人们需要充分利用摄影艺术的强大表现力,记录与传播更多的信息。所以,有必要研究影像的表现形式,用多种形式语言更好地记录和传播新农村故事。作为纪实与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摄影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当前,人们要合理运用摄影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作,以达到更好的艺术表达与传播效果。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
期刊
色彩作为影视艺术的基本构成元素之一,在当代影视作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色彩作为亚语言,它的陈述和表现力在影视艺术中越来越突出。本文将结合色彩心理学原理,从现代影像色彩逐渐艺术化的手段到影视色彩设计的作用,从对中外影视精品的对比剖析到揭示中外电影对色彩的理解运用之异同,系统地分析色彩在当代电影中的运用。  色彩无处不在,人们会因色彩而转变心情,也会因色彩而改变一个决定,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技术逐渐应用到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为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其中就包括三维动画技术。因此,本文首先分析美术元素在三维动画中的应用现状,然后论述美术元素在三维动画中的作用,指出美术元素在三维动画中的应用方向,以期将美术元素更好地应用在三维动画中。
期刊
笙为我国古代的“八音”乐器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吹奏乐器。笙具有音色优美、和声丰富、艺术表现力强的特征,在演奏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既能演奏独奏曲,也可与乐队合奏。笙在我国许多地方戏曲和民间乐种中均有运用,是民族音乐演奏中不可缺少的融合剂。在民族乐队中,演奏乐器几乎都离不开笙。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笙在民族乐队中合奏与独奏时的不同表现作用,以供参考。  一、笙的历史与特性  笙属于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一种古老
期刊
图形是视觉语言形式之一,也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艺术符号,其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图形表达形式越来越丰富,这与人们的审美追求有直接关系,设计师不断创新和发展图形表现形式与手法,以增加品牌及作品的美感。而图形分解重构的设计方式表现出个性化与自由性的审美特征,基于传统设计风格彰显新理念的表现力,给接收者带来新的视觉魅力。因此,人们要分解图形符号,形成新元素,根据现代审美规律进行重构,塑造
期刊
生态美学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生态审美创造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审美理想,体现了对人、对自然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从学科性质上说,生态美学主要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集合,是一种崭新的伦理观、价值观,对美学学科、对人类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美学的内涵  (一)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主要是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肯綮,研析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等的多元
期刊
图像是指眼睛看到的形象和形式。图像学研究前提是认为所研究的形象和形式是有含义的。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导言部分阐述了图像学研究方法论,即图像意义三层次的解释理论:第一层解释的对象是自然题材,这一解释为前图像志描述;第二层次上的解释称为图像志分析,其对象是约定俗成的题材,这些题材组成了图像、故事和寓意的世界;第三层次上的解释称为更深层意义上的图像志分析,或称图像学分析,它的对象是艺术作品的内在含
期刊
从西塞罗“美的判断力”到朗基努斯的“崇高与美”“文艺审美快感”,再到赫拉克利特的“协调之美”,从古至今,美的研究不断更迭,目的在于揭示作品中的内在逻辑和美学特征,以期达到更好的审美共鸣。在散文《城市过客》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采用内聚焦的叙事模式,通过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心理活动来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增加其表达效果,使文本具有更强的张力。如何在维护其自律性审美的前提下,借由散文抒发作者的
期刊
《格萨尔》在藏族文化中有非常独特的地位,而康区作为英雄格萨尔的故乡,也是《格萨尔》的文化创作发源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等因素造就了康巴藏区独一无二的文化特点,康巴藏区人民更是具有强悍、勇于拼搏、勇于开拓创新的性格。该地区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格萨尔》也在多元文化中孕育而生,其对藏族文化中对于人性的歌颂、尊敬和肯定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康巴藏区人民张扬进取的性格特点。本文将从
期刊
明末清初,清言小品创作蔚然成风,张潮所作《幽梦影》一书以“幅短而神遥,墨稀而旨永”“所发者皆未发之论”而闻名。  张潮(1650-1709),字山来,号心斋居士,又号三在道人,清初文学家、出版家。张潮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以文名大江南北”。少时励志举业,却累试不第,以致“壮志雄心,消磨殆尽”。此后仕进之心日淡,迁居扬州,“杜门著书”。  一、文人交游网络的形成  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