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设计与效果检验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设计需要暴露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与实践过程。文献研究显示思维过程中显性化的知觉三阶段与创新思维“四阶段”存在对应关系。基于此,可构建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研究认为:创新思维形成过程可由思维过程的知觉三阶段的活动内容暴露;实践过程由知觉三阶段细分的思维层次嵌入的感知思维工具暴露。这种教育设计令创新思维成为了思维的必经阶段,有利于受教者创新思维习性的养成,进而培养主动创新意识与能力。实验法及问卷调查法的T检验显示这种过程导向的教育设计对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效果显著,且较结果导向的模式在效用方面的评价更优。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育;知觉三阶段;过程导向;创新思维四阶段
  一、引言
  上世纪中叶,思维科学的研究从思维结果转向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教育亦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国内时下主流的创新思维教育是一种以过往的创新案例阐释某种创新思维形式或技法的“印证式”设计:即从创新结果总结出的思维形式或方法作为创新思维培养内容并再以该结果进行例证,实质上仍是结果导向。
  思维无形无踪,成于潜意识。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必须解决“为何”和“如何”,通过显意识活动影响潜意识的思维方向与效果。首先,惯性思维是人脑自然的运作模式,创新思维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突破惯性束缚、主动创新的思维方式;这要求建立思维与创新思维之间的关联,建构创新思维进入思维过程的理论基础,实现创新思维习常化——这解决的是“为何”;其次,思维科学认为工具训练可以提升创新思维能力,但工具如何进入思维缺乏实践的路径,创新思维技能需要显性化——这解决的是“如何”。“为何”需要暴露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如何”则要求暴露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
  本文主要研究通过知觉三阶段暴露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与实践过程,从而构建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首先,梳理了创新思维教育现状及思维过程暴露的相关研究,明确了结果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困境、以及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设计的必要性与文献基础。其次,基于思维的知觉显性化模型及相关研究,梳理构建了知觉三阶段与创新思维“四阶段”对应关系的理论模型。再次,根据思维活动内容提出了创新思维形成过程与实践过程的暴露方式,及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最后,针对该模式进行了效果检验。
  二、文献回顾
  (一)创新思维教育现状
  笔者曾参与2018年9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进行的调查,其反馈结果显示:412位教师所在的296所高校,只有60位教师所在的高校(不到20%)开设了创新思维课程。作为公认最具创新力的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就在大学开设创新思维课程,现在遍布美国几乎所有大学。我国创新思维教育严重滞后,重要的原因就是创新思维教育模式存在不足。比如中山大学创新思维课后调查中就有学生质疑“如何证明自己学会了创新思维”,这种质疑也寓示着该种创新思维教育无法让受教者主动用于实践,即不能培养其主动创新的意识与行为。
  时下国内高校主流的创新思维教育主要包括思维形式、思维力及思维技法等训练内容。思维形式的训练认为创新思维是由不同的思维形式引发,如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其教育设计为:首先说明引发创新思维的思维形式的定义及创新案例;然后配合一些认为可训练该思维形式的游戏,目的是通过游戏锻炼该类思维从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如王哲(2009)编著的基于不同思维形式的500个创新思维训练题、及类似《哈佛给学生做的1500个思维游戏》(2014年)等。思维力训练则认为创新思维过程包含注意、观察、分析和推理四种能力。其教育内容亦是思维游戏,目的是让受教者通过思维游戏感受与训练这些能力;如张晓芒(2006)的《创新思维训练》。思维技法训练则是创新思维工具的学习。思维工具简单直观易应用,故在创新思维教育中最为普遍。其在教学中通常是先定义技法,再以创新案例诠释。如杜永平(2001)主编的《创新思维与创造技法》、王传友等(2006)编著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等。
  这三种创新思维教育类型,本质上都是一种定义+案例(或游戏)的“印证式”教育。前两种以游戏方式进行,虽然有趣,但由于无法将游戏解答的思维过程暴露,受教者难以直接用于实践,无法保证与评价教学质量。第三种思维技法的教学,虽然头脑风暴、检核表法等工具在碰到解决不了的某些问题时能有效、被动的“偶一用之”,却无法培养出个体主动的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总之,这三种模式的创新思维教育并不告诉受教者创新思维产生过程,而只是基于创新思维成果的特性解析其产生的思维形式或总结出技法,再行针对性训练;其实质都是结果导向的模式,常常组合出现在高校创新思维教育中,如图1[1]。
  创新思维障碍的原因在于“认知缺陷”[2]。思维结果相同,思维过程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现象是大脑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个体的认知过程千差万别,结果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忽视了个体思维过程中的差异性,其实是忽视了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差异。这要求建立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通过影响思维过程而减少个体的“认知缺陷”,培养创新思维。
  (二)思維过程暴露的相关研究
  “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Edward de Bono)明确提出:创新思维是思维的智力表现,是思维方式或技能的培养[3];创新思维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林家金认为,暴露思维过程是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4]因而,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就是寻求创新思维过程的暴露方式。
  华莱士的准备、酝酿、明朗与验证等创新思维“四阶段”是流传最广的创新思维过程论,但此“四阶段”较为表面化,缺乏具体的心理操作。[5]欧阳群壮认为,(数学教学中)要做一名真正的出色的思想产婆,必须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题的思维过程[6],即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暴露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和解题的思维过程(实践步骤)。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解决“为何”(理论),而暴露解题的思维过程则是解决“如何”(实践)。同样,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暴露出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和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即解决创新思维“为何”与“如何”两方面的问题。总之,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需要确定并进一步暴露创新思维“四阶段”的形成过程和实践过程。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思维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图2为基于感知的人脑信息处理模型,知觉三阶段是思维过程中唯一具有外显性特征的。[7]该模型表示人们可通过显意识的活动施力知觉三阶段,进而影响潜意识的思维方向与结果,即思维形成可受知觉三阶段的显性化活动影响。
  梁欢欢(2012)通过实验证实创造性活动中存在四个知觉阶段。[8]首先是早期阶段,是刺激物引发的初级加工,这属于信息的展露阶段。之后出现的是冲突阶段,此时信息加工陷入困境;再接着是整合阶段,大脑神经活动将信息联结和整合为一个新的认识;这两个阶段属于信息的注意阶段。最后是对新认识的理解,这是信息的解释阶段。此四个知觉阶段与创新思维“四阶段”活动内容一一对应,因此知觉三阶段与创新思维四阶段存在对应关系(图3);这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二)研究设计
  “国际创新思维之父”德·博诺(Edward de Bono)是第一个将创新思维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并创立了在全世界广为应用的柯尔特创新思维训练体系。他认为思维是种感知-反应;学者陈林兴(2006)指出感知中的知觉三阶段是唯一具有外显性的,且知觉的展露、注意与解释三阶段存在很强的过滤性,几乎过滤了99%的信息。[8]正是这些过滤的信息导致了个体的感知差异,引起了思维研究者所认为的造成创新思维障碍的“认知缺陷”。德·博诺还提出创新思维就是在不同思维阶段嵌入不同的感知工具。这表明我们可以在知觉三阶段分别嵌入适宜的思维工具拓宽感知,减少信息过滤,进而减少“认知缺陷”,促进创新思维。基于此,本研究首先根据思维活动内容及思维层次探索创新思维形成过程暴露的知觉路径、及实践过程暴露的感知工具,进而建构一种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然后运用实验法及问卷调查法进行效果验证。
  四、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设计
  (一)创新思维形成过程暴露的知觉路径
  创新思维形成过程的暴露就是要探寻知觉三阶段显性化创新思维过程的“四阶段”。首先,外界刺激物展露在感官。在人们惯常的思维活动中,因经历、经验或知识的差异,有些刺激根本不会被个体察觉到,因而也不会在感官中展露。这些未被察觉的刺激便形成了过滤,要想减少过滤就必须让信息尽可能显性化;创新思维的准备阶段力图寻找到各种与问题相关或看似不相干的信息,其结果源于知觉的展露活动,即知觉展露期暴露准备阶段。其次,展露而来的信息与记忆联系而变得有意义,这是知觉的注意期;创新思维酝酿阶段也是刺激物与记忆尝试连接的“试错”过程,有效或有价值的连接构成顿悟即明朗阶段。可见,知觉注意期的活动引发了创新,思维的酝酿与明朗;即注意期暴露酝酿与明朗阶段。最后,知觉的解释期指的是注意得来的信息要符合个体的逻辑认知,形成知觉印象;这一加工过程也是验证期对于顿悟而来的想法进行逻辑推导与完善的阶段。信息可能有多方面的理解,寻求到符合特定情景的准确有效的解释正是创新思维的验证阶段,即知觉的解释期暴露创新思维验证阶段。
  综上,创新思维形成过程可通过知觉三阶段暴露,这构成了创新思维过程暴露的理论基础。思维过程中的知觉三阶段暴露了创新思维“四阶段”的形成过程,这表明创新思维可嵌入思维的知觉三阶段;创新思维因此可成为思维的必经阶段,进而为创新思维习常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创新思维实践过程暴露的感知工具
  知觉三阶段暴露创新思维形成过程,因而创新思维实践过程的暴露就是在知觉三阶段嵌入适宜的感知工具。这要求进一步显性化知觉三阶段的信息加工层次。
  首先是思维的展露期。要想对外来刺激进行正确的加工,就必须确保获得信息的全面性。这要求思维从“信息的重要性”转移到“寻找所有的信息”上,即要让信息尽可能暴露在感官之中,且能显性化。实践中可以应用两类感知思维工具:其一,信息来源工具,如环境要素及内部资源PEST、SWOT等模型,目标要素确定原则SMART等;其二,信息寻找工具,如运用提问工具5W2H法、列举法等,或应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拓展原本被忽视或看似不相干的信息等。凡能拓宽展露的感知思维工具也有利于信息搜寻与准备。
  其次是思维的注意期。要重视有价值的信息,思维主体就需要对展露期而来的信息进行充分、全面加工。这一阶段强调拓宽思维视角,与记忆进行各种可能的联想。思维层次可包含寻找、延伸、判断三阶段:第一阶段,思维主体围绕主题寻找各种可能的信息加工结果;第二阶段,思维主体在结果上进一步延伸思考,寻找更多的可能;第三阶段,思维主体对于可能的选择进行判断,以获得更多的思维结果。感知思维工具可以是:寻找类工具,如头脑风暴法、强制联想法等;延伸类工具,如检核表法、组合法、类比法等;评判类工具如PMI法等。
  最后是思维的解释期。这个阶段是对思维的结果进行查漏补缺,关注细节,以确保获得更准确且全面的理解。思维层次可细分为回顾、推演与总结三阶段。相应的感知思维工具可以是:全面回顾复核的工具如六顶思考帽;设想实施的推演工具,对人财物、时间等因素进行统筹的工具如甘特图;对经验及试点复盘总结的工具如PDCA等。
  综上,知觉展露、注意和解释各阶段细分思维层次后可嵌入适宜的感知工具。由于工具有实践性,创新思维实践过程得以暴露。
  (三)小结
  以上创新思維形成过程与实践过程的暴露,得以建构一种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如图4[9]。
  一方面,创新思维教育需要提供理论依据,即暴露创新思维的形成过程。这可应用知觉三阶段暴露创新思维“四阶段”来实现。此外,创新思维教育设计还要进行头脑的准备——这包括想象力与记忆力的训练、批判性思维及逻辑思维的训练等。这些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与前提。
  另一方面,创新思维教育要能指导实践,即暴露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这可以通过知觉三阶段嵌入适宜的感知工具来实现,即在创新思维每一阶段都应随着思维的层推递进而选用不同工具。工具的作用在于拓展知觉三阶段的感知,因而工具应不只限于通常创新思维教育中的创新技法,如头脑风暴法、组合法、类比法、检核表法等等。它还可以是企业实践中当前常用或者新开发的经典思维工具,如5W2H、SMART模型等。这些经典管理工具来源于实践,思维主体借助它们导向科学与高效的思维,实现工作或生活中的创新。此外,在思考具体岗位的问题时,专业知识可以直接作为思维工具中的要素之一来引导思维视角;与岗位性质相关的专业知识模型也可以直接作为感知思维工具;进而,个体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也可以总结、抽象为思维模型。   五、效果检验
  为了验证以上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的效果,本研究从两方面进行了对比检验。其一为该模式受教前后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比;其二是与结果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的效用性对比。
  (一)受教前后的创新思维能力对比
  创新思维能力的测试方式最普遍使用的是吉尔福特和托兰斯(1988)基于认知心理学提出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能力测验》,这也成为众多研究者编制创新思维测试的框架基础[10]。本研究采用其某一种测试方式,即“想象出一件物品的多种非同寻常的用处”的实验法。实验结果采用印第安纳大学的盖尔·道(Gayle Dow,2015)提供的评分方法细则进行评价[11]。每个样本的答案评出四个分数,即流畅性、变通性、新异性和清晰性,流畅性的得分为有效答案的个数;变通性的得分为有效答案的类别数(即提出了多少种不同类别的方法);清晰性指对答案描述的清晰性个数;新异性是指最后汇总所有的有效答案,出现频率不大于5%(即在本研究中只被他人重复了4次)的答案,每一个将为受测者赢得1分的新异性分数;而出现频率不大于1%(即在本研究中没有被他人重复)的答案,每一个将为受测者在此测题上赢得2分的新异性分数,并且两种新异性分数不可兼得。
  实验实施为选取同一专业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的学生(2018级),要求写出“铅笔的用途”或“纸的用途”。课程前让学生不限时尽量思考,写出能想到的所有答案;课程后要求应用所学课程知识,尽量呈现思维过程,用工具来思考答案。两个班级分别为53人与37人,均在课程前后进行了对比测试,回收样本中去除三份无效样本,共取得87份样本。结果如下表1。
  数据显示,课程后较课程前流畅性成长137%,变通性成长78%,清晰性成长156%,新异性成长16%。成对样本t检验显示,课程前后思维主体在流畅性、变通性及清晰性方面有显著差异(P<0.001),而新异性则差异不显著(P=0.604)。
  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要求呈现思维的过程,并且在每个阶段应用模型来作决策。在这种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受教者很容易突破定势思维的障碍,或者说很容易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比如针对一个决策可能应用多个模型,这对于有效答案的数量、类别及清晰性方面将会有较大的促进。新异性成长较小则说明在掌握并应用是种创新思维技能后,对群体的思维拓展均有较大的提升(因为对于答案的数量及类别的拓展是群体性的);即缩小了创新思维能力的个体认知差异,减少了“认知缺陷”。这恰验证了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性。此外,在统计样本数据时发现,即使选用的工具不是最适合的,也能部分地刺激新答案的产生。究其原因,应该是这些工具转换了思维视角从而激发新设想,这一点也佐证了思维工具有突破思维定势的作用。
  (二)两种模式的效用性评价对比
  本研究针对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两种教育模式的效用性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针对学生在受教后的训练与实践感知进行的效用性评价。具体题项包括:是种创新思维教育有助于“1-生活与工作中的运用”、“2-生活与工作中将尝试运用”、“3-小组作业运用”、“4-有意识运用突破定势”、“5-内容的可信与价值性”、“6-对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等。测试对象为同一专业先后两年上课的大二学生(2015、2016级),分别接受不同模式(结果导向、过程导向)的教学后进行的效用性评价。问卷回收有效样本数分别为127份与101份,结果如下表2。
  结果显示,過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受教者的反馈更能体现出效用性。比如能够更有效地应用于实践(生活、工作及小组作业过程中的运用等);对于突破思维定势有明显助力;内容的可信与价值性上更认同;有利于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等等。这表明能培养受教者主动创新意识与能力。
  综合以上两种测试,我们还可以发现二者在测试结果中存在的一致性或相互验证性。其一,“受教前后”的“流畅性”“变通性”及“清晰性”有大幅成长差异,可以印证“两种模式的对比测试”中过程导向教育模式的受教者对于“4-有意识运用突破定势”的认同度高。创新思维的实践过程要求在不同思维阶段嵌入不同工具,其实就是围绕一个问题的解决应用多个工具。这势必会增加思维的视角,产生更多的思维结果,因而受教者能通过工具的“4-有意识运用突破定势”。其二,正是因为多个工具的嵌入使用,更多受教者拓展到了相同的新用法而使“受教前后”的“新异性”差异减少。这验证了“两种模式的对比测试”中过程导向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受教者“6-对自身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此外,过程导向的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受教者应用工具进行思维的习惯或方式,相较时下主流教育模式中思维工具的被动、偶尔使用,创新实践的效果显然大相径庭。
  六、总结
  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建构了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模式,并通过实验法与问卷调查法进行了检验。得到的结论:(1)创新思维形成过程可通过知觉三阶段的活动暴露,即知觉的展露、注意、解释阶段可分别暴露创新思维过程“四阶段”的准备、酝酿与明朗、验证阶段。创新思维因此嵌入到了思维的知觉阶段,为创新思维习常化提供了理论依据。(2)创新思维实践过程可通过在知觉三阶段嵌入不同的感知思维工具来暴露。工具的实践性,使创新思维过程有了实践性。其中,工具包含三种类型,分别为既有创新思维教育中普遍包含的创新技法、企业常用的经典管理工具及个体基于知识与经验等形成的思维工具。(3)过程导向的创新思维教育设计在受教前后、以及较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均能更好地提升受教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本研究有利于创新思维教育的实践。创新思维教育设计可以建立在应用知觉三阶段暴露创新思维过程的理论基础上,帮助受教者建立起创新思维的知识体系,培养受教者创新思维习性,进而主动创新。
  本文的研究局限在于目前关于知觉三阶段与创新思维过程的直接关联的脑科学研究相对较少,这也提示未来可从这一方面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许冬梅.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育的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2):19-22.
  [2]方展画.关于“思维过程”的心理学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88(4):52-54.
  [3]爱德华·德·博诺.12堂思维课[M].韩英鑫,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4]林家金.暴露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14(23):48-50.
  [5]GUILFORD J P.Creativit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0(5):444-454.
  [6]欧阳群壮.在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种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3):126-127.
  [7]Hawkins D l,Motherwbaugh D L.Consumer Behavior[M].New York:McGraw-Hill Irwin,2013:272.
  [8]梁欢欢.创造性知觉的神经活动阶段:来自ERP的证据[D].西南大学,2012.
  [9]陈林兴.基于知觉理论的我国企业广告策略的调整[J].商场现代化,2006(4):173-174.
  [10]许冬梅.创新思维培养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20:3.
  [11]叶仁敏,洪德厚,保尔·托兰斯.《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TTCT)的测试和中美学生的跨文化比较[J].应用心理学,1988(3):22-29.
  (责任编辑 赖佳)
其他文献
摘 要:博士生招生规模事关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与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储备。文章以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为时间节点,基于对近十年招生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博士生招生的总体规模呈从“渐进”到“突进”的扩张趋向、学科结构呈应用性学科为主的局部扩张、学位类型呈以专业学位为主的跨越扩张、举办者呈从中央转向地方的延伸扩张。然而,虽然我国博士生规模扩张的幅度逐渐增大、结构逐渐优化,但立足于文献、事实与数据审
摘 要: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呈现上升态势。从行为发展规律来看,当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存在主体对网络社群高度青睐、互联网信息议题多元化、快速化以及网络场域条件舒适度高等特征,而这些特质也在无形中给当前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埋下行为主体“非理性”、信息议题“难把握”、环境载体“欠约束”、组织保障“不到位”等风险点,风险一旦失控,不仅会对校园日常秩序稳定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可能演化为社会问题。鉴于此
重叠是晋语普遍使用的一种语法手段,晋语汾阳方言中有一种“AXX”式形容词。通过田野调查法获取语料,研究发现汾阳方言“AXX”式形容词的重叠规律性:有单音节词根加叠音后缀和以双音节词根为基础进行某一音节的重叠、减缩和易位两种重叠方式,重叠后缀在语音上重读。“AXX”式形容词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AXX”式形容词具有主观性语义特征,具体表现为“主观量”程度等级的差异和主体不同的感情色彩。
社会的文明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道德文化是市民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根基。潮汕道德文化以海洋文化为基础、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海洋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双重特点,对潮汕市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个方面的道德素质具有深刻的影响。新时代要与时俱进、扬优汰劣,加强潮汕道德文化建设,提高市民道德素质。
虚拟现实技术近几年发展迅猛,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载体,其优异的沉浸式交互体验也正在逐渐改变以往固有的信息传播形式。目前,世界范围内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研究空前高涨,产品涉及多个领域,在我国,该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播并已有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铜文化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内容,也是铜陵这座城市形象的根基,文章探讨虚拟现实结合博物馆与游戏的传播形式与铜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为铜文化传播探求新的可能。
高层次人才是高校不断提升内涵建设和整体竞争力的主要内生动力,“双一流”大学建设让引才用才更加凸显,开展高层次人才工作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有利于高校人才工作推进与各
摘 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对接区,是多元思想文化的集散交汇地。共建“人文湾区”,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是湾区建设目标,也是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环节。但作为包含“一国两制”的特殊区域,客观存在制度、价值等差异,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着世界其他湾区、国内其他区域集群无法比拟的难题。发挥文化的作用,培育具有差异性和同一性共存、稳态性与创新性兼具、长期性和渐
在审美的终极意义上,画家笔下的一方天地,应是心灵的万里长空.在欣赏张宜中国画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笔墨的气势和力量,会体会到形象的洒脱和奔放,也会感受到画面的激情张扬.
期刊
摘 要:全面抗战时期,教育部在国统区中等以上学校推行“导师制”,由各校专任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作为推行训导制度的主要载体。但该制度一直饱受各校及舆论界的诟病。从中央大学的实践可见该校专任教授担任导师的意愿较低,导师承担训导任务流于形式。究其原因,除教师本身对政治性的训导缺乏认同外,该制度的设置本身即存在问题。要求导师对学生的终生行为负责、担任导师义务化、训导任务复杂繁重且无薪资待遇方面的改进,都成为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规划的核心任务,财务数字化转型事关重大。文章对大数据背景下财务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基于决策支持的角度,从财务共享数据服务、业财融合、财务绩效、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财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