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我的好名声多亏了欧阳修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6873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祐元年(1056年),包拯外放池州时,欧阳修向宋仁宗力荐包拯,说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堪为大用,下放池州有点浪费,不如让他先代理一下开封市长。包拯坐镇开封府后也很是拼命,连破了几桩大案奇案,一时间“开封出了个包青天”名扬四海。
  不到两年时间,包拯被直调中央进了常委,委以谏议大夫之职。然而包拯“新官上任三把火”,却差一点把自己给点着了。嘉祐四年三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包拯竟然连续弹劾了前后两任“三司使”。三司使可是财政部长,那是肥得流油的缺,难道包拯惦记上三司使了?对包拯的非议风波开始在朝堂上流传。
  包拯直斥官员张方平是国库的大硕鼠,接着又直斥左丞宋祁乃好色奸淫之徒,可谓是一点面子也不给。此二人是当下响当当的人物,可包拯不管这些,他就信奉一句话:“身正不怕影子歪,爱啥啥!”
  单说宋祁那可非等闲之辈,他的诗词名扬于世,在民间粉丝很多。粉丝们听说宋祁被包拯告了“黑状”,还因此罢官,仕途坎坷,都对包拯大放厥词。再加上宋祁罢官后牢骚满腹,到处乱说包拯的坏话,一时间关于包拯的谣言满天飞。
  雪上加霜的是,两任三司使“下课”后,宋仁宗不知抽了哪根筋,竟然让包拯代理三司使。这不是明摆着想搞臭包拯的名声吗?任命下来的时候,大家议论纷纷,都说包拯反复打击同僚就是为了取而代之。
  这时欧阳修坐不住了,他站出来力挺包拯,还上奏皇上:“包拯两弹三司使,如今您又让他取而代之,这就像牵牛人踩踏了别人的田地,田主人责罚了牵牛人,还把牵牛人的牛也据为已有,实在是有点过了。您就看在包拯一向对您忠贞不贰的分上,也为了保全他的一世英名,还是让他另任他职吧?”
  然后欧阳修又奉劝包拯:“你敢于直言進谏是好的,可人言可畏啊,你还是低调一点,堵一堵别人的嘴,从而也保全自己的名节,不胜幸甚啊!”
  欧阳修曾是包拯的荐举人,包拯向来是对他既尊重又仰慕的,又被他这一番苦口婆心打动,赶紧上奏,请皇上“别选材臣为三司使,处拯他职置之京师,以平息外界喧然”。没想到宋仁宗却说,圣旨既下不可违抗!
  无奈的包拯打道回府,郁闷的他一病不起。皇上派人催他上任,他就称病不就。也就是小半年的工夫,人们看到包拯迟迟没有就职的意思,风波也就渐渐平息了。但皇命不可违抗,待风波平静后,包拯还是上任了。可自从上任的那一天起,他每时每刻都惴惴不安,牢记欧阳修的忠告,时刻想着能逃离这是非之职。不久朝廷便任命他为枢密副使,包拯终于松了口气.总算保全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嘉祐七年五月,包拯病逝在枢密副使任上,他临终时也得感激涕零欧阳修的一再提携吧,要不是欧阳修,他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身后名呢?
其他文献
汉景帝即位后重用御史大夫晁错,一心想削藩,但他不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是另有目的。  起先,景帝通过正常手段收回没有子嗣的诸侯王的领地,分封给六个儿子,但其余诸子的封国仍没着落。怎么办?那就只有找非文帝一系的诸侯王开刀了。  这时,“善解帝意”的晁错跳了出来,提出一个耸人听闻的建议——诬指吴国蓄谋造反,企图以此为突破口,给景帝夺来几个诸侯国。《史记》中载:“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
雍正登基时已四十几岁,不算年轻,但对驾驭整个官僚机器的能力仍自信满满。  官员任免一直是治国的关键问题之一,雍正打破了清代的一些人事规章制度,说:“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他认为任用官员要看做事能力,不必排资论辈。  雍正在位13年间,有序而又频繁地召见地方官吏,亲自参与选拔并决定基层官吏升降。据统计,他曾引见文官5800余人、武官约1400人。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不起眼,然而考虑当时的交
“窃国大盗”袁世凯制造了83天的称帝闹剧,成为中国史上的一大笑话。他的人生也很快落幕,但其子女之间的争斗才刚拉开序幕。  从小热爱追逐权力的袁克定为父亲的“大业”忙前忙后,甚至不惜“坑蒙拐骗”,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袁克文则恰好相反,一方面努力突出自己“皇二子”的身份,表明对“袁家江山”没兴趣;一方面又坚决地站在父亲的敌对立场,甚至写诗讽刺父亲。  可以想见,他们已没多少手足情义可言,袁世凯死前就曾
正德六年(1511年)的一次会试中有一道题目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这道题出自《论语》中孔子的一段话,列举了他的弟子在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四科中成绩最优秀的十个人。可之后公布的优秀考卷却张冠李戴,把四科中的十个人和后世祭祀孔子所配享的孔门“十哲”混为一谈。落第的考生表示不服,写了篇《颜渊告状文》进行讥讽,并到处张贴,一时间风云骤起,弄得主考官们缩头藏脸,不敢辩解。  光绪十五年(
民国女性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特殊,既不同于古代女性的矜持拘谨,也不同于现代女性的放肆张扬。她们是大胆出走的“娜拉”,却也是时代洪流中的浮萍。接受现代教育的女学生无疑很有特色,她们一律放足,身穿制服,洋袜、皮鞋俱全,会说英文、弹钢琴、吃西餐。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她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追求独立、平等、个人解放。  到20世纪20年代末,传统审美符号在城市中已基本消除,新的审美符号迅速建立起来,
如果把家庭比作一根扁担,最易于行走的方式是爸爸、妈妈在扁担的两头,孩子在正中间。要想让孩子走得稳,爸爸、妈妈施予的力量应是均衡的。如果一方太轻松,就会让另一方很吃力,双方不协调,中间的孩子则左右为难。成功的教育总有惊人的相似,失败的教育虽各有原因,但追根溯源,无非是家庭这根扁担挑得不平。妈妈这个角色很重要,但妈妈更要演好自己。如何演好自己呢?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孩子的功课交给孩子、把爸爸的职责交给爸
与零情商的王安石相比,司马光绝对算得上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圣斗士。  当年,仁宗病逝,继承人英宗因自己生父没能如愿追封而大闹情绪,装病躲在深宫里,不肯出面为养父仁宗送丧。愤怒的臣子或苦口婆心地游说,或破口大骂地攻击,英宗都不予理会一他装得了病,也装得了傻。这时,司马光非常巧妙地找了个发力点,他把太医院的医生都抓起来,查看相关医疗记录,并晒出英宗的体检报告一“六脉平和,体内无疾”。  在铁打的证据
一  提起苏辙,大家的第一反应多半是:苏轼的弟弟嘛!第二反应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嘛!不过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苏辙对后世的影响力和苏轼完全没法比。老爹苏洵的地位虽然也不及苏轼,但好歹有个典故流传于世,“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而且有一篇《六国论》入选语文教科书。  苏辙呢?在普通人的认知里,除了“苏轼弟弟”这个响亮的头衔,其他几乎一片空白,说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缺少广为流传的代表作。
说起曲折漫长的学车历程,淘编个个抛了一把辛酸泪。在驾校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炼狱,教练就是阎羅本人,每句吐槽都如刀剐油烹般冷酷。  教练:看见前面那棵大树了吗?  决微:看见了。  教练:撞过去!  决微:啊?我不敢!  教练:那你还不赶紧踩刹车!在找撞的角度吗?  子玉:没办法,我一紧张就死拽方向盘。  教练:怎么,看中我的方向盘了,想拽下来带回家?  小荷:怎么觉得我开歪了?  教练:哪能啊,是路
说起鲁迅,你一定不会陌生。毕竟对于上了多年语文课的人来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口号不是白喊的。  他穿着旧式长衫,吹着小胡子,晃着藤椅,叼着烟袋……须发直立,横眉冷对,看上去一本正经、不怒自威。但实际上,鲁迅是个很可爱、很好玩的人,用人格魅力一次次颠覆着大众的认知。  有趣  鲁迅有种本事,能让爱他的人特爱他,讨厌他的人特讨厌他。但无论旁人对他是爱是恨,鲁迅都像打哈哈一般翻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