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生“绝交信”看学术圈的“帮会化”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YouNeverCh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0日,一篇题为《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的文件在微信朋友圈中广为传播,公开信称,“生之交首重道义”,相关导师因新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在朋友圈发布的微信“居然对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教授无端嘲讽”,令导师“极为震怒”,以致决定断绝与该生的“师生关系”云。
  公开信发出之后,引发媒体和网民的议论。值得关注的是,这一事件并未改善公众对当下中国所谓“学术圈”的不良印象,相反,它加剧了人们对“学者”的恶感,尽管当事人或许有清扫学术的“奥吉尼亚牛圈”的初衷。
  该导师在公开信中写道,自己“当即发出公开评论,怒斥狂徒。我的评论,无法显示。随后,我发现他把狂言撤销了。但是,问题已经暴露无遗。学界自有学界的规矩与尊严。”暂且不论学界的那些可疑的“规矩”与“尊严”,公开信中的这一番表白,与其说是说给公众听的,不如说是说给那些遭指摘的学术权威人士以及相关的学术同行们听的,同“狂徒”划清界线,以致不惜以公开断绝“师生关系”的方式,来撇清自己。具体的当事人有诸多人事顾忌,或许自有其道理。撇开这个问题不谈,我感兴趣的是这一事件所折射出来的当下“学术生态”之情形。从表面上看,这一事件仅仅是师生之间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差异,但闹出公开“绝交”的结果来,就不再只是师生之间的私事。
  在现代大学教育制度下,所谓“师生关系”,并非师生二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大学是公共教育机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权益和表达自由,都有相关的制度保障,并且,它只能是一种公共关系。在这一点上,许多人的观念仍停留在古代的“私塾”概念上。有人用传统的师徒模式来比附现在的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并强调师生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师道尊严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古代的师徒模式并不完全合适。尤其是在带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师徒关系”方面,是一种陈腐的教育理念的残余,甚至是现代学术发展的阻碍。它带来门户之见,将以真理为追求的学术,蜕变为一种人际关系。
  在我看来,这一场“师生绝交”的闹剧,并非因为观点分歧,跟学术本身几无关联。乃是因为学生狂妄的言论,可能影响到导师的关系网,触动的是学术成功人士的利益圈,破坏了这个利益圈内部的潜规则。
  对于一些人来说,重要的不是学问,而是“关系学”。如何维持跟学界内部的各种势力之间的良好关系,是其利益的保证。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那些善于在学术交际圈里左右逢源、长袖善舞的学术“交际花”们,频频出没于各种跟学术有点沾边的场合,在各种学术论坛、会议上,是他们交际的好时机。他们大多并不在乎交流学术信息和观点,而是先去混个脸熟,伺机寻找利益交换的机会。甚至有老师在一些场合公开向学生传授“关系经”,称搞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与学术权威之间的关系,比学术真理本身来得更为重要。与其认真研究学问,不如经营好学术社交圈。这当然是那些“为人师表”的老师们的经验之谈,而且,在实利的层面也确实是行之有效的。
  由此看见,所谓“学术圈”亦日益“行会化”,依靠所谓行会内部默认的规则,来维持各方面的关系。于是,所谓“清理门户”的行会习气,也就成为学术规则之一。由于种种“行会习气”的存在,学术上正常的学术争鸣和学术批评,也就难以形成,即便有,也是看上去一团和气、隔靴搔痒的“商榷”。导师则依照学生是否听话,是否忠于自己的学术路径,来选定学术继承人,成为自己行将终结的学术生命的延续。行会化的学术圈,进一步“帮会化”,也就是说,是否在行也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要依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纠结成帮,不断扩充同门及其师友在行业内部的势力范围。同时,也因为导师经营多年的交际网络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便利,学生们也乐意接受与导师之间的依附关系,形成所谓“师门”。一旦出现门徒悖逆的情况,就会祭出“清理门户”的家法,严惩“孽徒”。
  有趣的是,在这一“师生绝交”事件中,作为当事人的导师,最终采取了求助于行政权力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声称自己本有更多的话要说,但在向单位领导汇报之后,领导不同意他进一步发声。校方企图通过消声来弱化媒体和公众对事件的关注,避免事件进一步升级而导致本单位的声誉受损,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当事导师在事件发生之初,却并未遵照学校的规则行事,而是根据自己的行会化的潜规则,公开宣布师生绝交,置学校的教育规章于不顾,只是在私人性的“家法”被公众指责之后,才将事件当作一个公共事件来处理,求助于学校行政当局,这本身就暴露出这种“行会规矩”的荒谬可笑。它既不应该成为《公开信》中声称的“学界规矩”,更无益于学术“尊严”。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国有铁路施工企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人事管理局限于消极地"管人",忽视了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限制了企业
该文通过对一家大型现代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管理进行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其生产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和辅助生产管理职能,并指出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
该文就在生龙达风险投资基金的组建和运作过程中,对目前中国风险投资的法律组织形式、风险控制的制度安排、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以及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如何与风险投资基金
各会员及有关单位:rn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质性推动国家三部委《关于加快烧结砖瓦行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结合后疫情时期砖瓦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国家
期刊
中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遗产的有47处,我到过40处,你去过的不一定比我多。2014年上海推荐老百姓去参观的博物馆(含纪念馆、展示馆、故居、美术馆等)有130个,我参观过64个,虽然一半都不到,你也不一定比我多。请允许我随看、随想、随说——  上海电影博物馆里,孙瑜和赵丹不在显著位置,也没有专门区域作专门介绍,好像上海电影界多了或者少了这两位无所谓。想想也是,这两人辞世前有多长日子没有出镜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赫鲁晓夫在莫斯科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20次党代表大会上做了总结报告,题目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这就是后来的《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因为“报告”的出笼,苏联的文学和电影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爱伦堡在1954年斯大林去世以后写的《解冻》重新被人重视,这正暗示着一个新的文学艺术时期的开始。就像文革结束以后,卢新华的《伤痕》一样。他们小说的标题,直接成为那个时期作品类型的代名
什么是标准语?我们汉语的标准语即普通话,英语标准语是什么呢?国人比较认可的是英式和美式英语。现在出国求学的人越来越多,英语是第一道坎儿,不少人担心自己的发音不够标准,包括很多英语统考高分者出国后还是常常不愿多说或不敢多说。在我看来,牛津英语毫无疑问是标准语。《牛津英语词典》被认为是全球最全面和最权威的英语词典,被奉为英语世界的金科玉律。然而,在牛津大学老师们的眼中,牛津英语不过是一种“口音”而已。
暑假两部亿元喜剧,《港囧》和《夏洛特烦恼》,不约而同讲的都是中年男人的出轨危机,当然无一例外以珍惜现在、回归老婆身边为结束。按照常理,电影通常是现实的反面,越是经济危机时,电影越是奢华明丽;越是富裕安定时,就越是会有奇谈怪论。所以我的一个在美国结婚生子归国探亲的女友就叹了一口气说,中国的中年男人的出轨一定很盛行吧,不过,好像原配都很淡定喔。我笑着说,你看过复旦小三门就知道中国原配有多不淡定了。  
自70年代以来,世界国有企业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生存挑战,这个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以发达国家为首的国有企业的大规模私有化;其二,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各国伴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