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实用主义思想倾向探析

来源 :雨露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墨子》而言,其具有实用主义的倾向,主要表现为反儒家传统,重视物质利益。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将所谓的“下”全面落实到“个体”,只是以“类别”为实际的出发点,最终又回到了“整体”上,因此,以本质的角度来分析,并没有将“整体——类别”的传统思维完全摆脱掉,与儒家思想进行对比,有一种殊途同归的效果。在先秦时期,《墨子》独树一帜,为后代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墨子; 实用主义;思想倾向
  不论是《墨子》的平民立场,还是对于儒家的批判,又或者是对于“兼爱”思想的倡导,现代的学术界都有非常多的精辟阐述,而且有各个方面的观点,例如军事、科技、伦理等,但是并没有深入探讨其中实际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态度。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胡适曾经这样说过:“在哲学上,墨子非常重要,其根本原因,就是他的‘实用主义’。他将人生行为上的应用,作为了一切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该观点极有见地,但是却并没有深入剖析和探讨,因此整体反响一般。下面以该观点为出发点,对《墨子》的实用主义思想倾向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
  在《墨子》这部巨作中,不但包含了墨子的思想,还涵盖了墨子后学的思想。对于墨子思想而言,其主要表现的方向就是当时的政治文化,因此,对于其所谓的平民立场而言,使其实际的价值标准更上一个台阶,即走向了实用主义。而后学则是以两个方向进行发展,一个是逻辑学和应用技术理论方面,例如《经说》等;另一个是军事防御技术,例如《备城门》。对于这两者而言,其虽然都已经完全超脱了政治思想领域,而且也不具备墨子对于社会政治那般的执着与关怀,不仅如此,哲学层面的相关理论建设也并不充分,但是却一脉相承了实用主义倾向。
  实用主义兴起于本世纪,属于一种哲学思潮,在美国逐渐发展和壮大,具备开放性特点,影响极为深远。它反对以往过于纯粹的形而上学的讨论,反对依据于传统进一步形成的权威,必须以实际个人的基本需求为主要的出发点,不仅如此,还要以经验活动为依据,进而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虑,并且将相应的行动和效果全面统一起来,而对于行为价值的衡量准则就是效果。它不但极为强调个体经验活动的物质利益,还承认价值的多元化发展。与形而上传统的具体活动对比,它的整体思维方式也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而且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由下至上,由个别进一步转化到一般,由最初的经验进一步转变为信仰。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实用主义的方法,其结果并不具备任何的特殊性,只是将一种对方向的确定态度深入进来。而对于这个态度而言,其并非指的就是对最先的事物和原则进行看待,而是对最后的效果、事实以及收获进行看待。”在此种思想中,行动是其唯一的意义。在《墨子》这一著作中,相应的思想观点也正是将此种实用主义倾向全面地反映了出来。
  首先,对于《墨子》而言,其在看待儒家思想时,秉持着否定和批判的思想。早在墨子之前,相应的礼乐文化传统就已经形成。而孔子对周礼继承的过程中,则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发展,一方面,對量进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以私学为出发点,进而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推演了出来;其次,就是对于质的全面发展,将“礼”本身包含的“仁爱”原则揭示了出来,确保所有的社会成员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等级差别,与此同时,还要秉持着和谐相处的原则。此种政治文化传统不但源远流长,实际的影响范围也非常广,《左传》就可以证明。而墨子在一开始也接受了这种传统,他逐步认识到传统存在的问题,并且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于是他对传统开启了批判,创立了墨家学说。在《淮南子·要略》中有这样的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一位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扶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用而夏政。”对于墨子而言,其主张的“兼爱”思想就是要求整个社会成员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真正地跨越等级,相亲相爱。在《兼爱上》中有这样一句话,即“视人身若其身”。可见墨子对于孔子所谓的“仁爱”进行了全面的否定。此外,墨子的一些其他篇章中,例如《节用》《非乐》等,均对儒家在社会各个方面的要求和规范进行了全面且直接的批判。与此同时,与墨子所处于同一个时代的程子说过:“甚矣,先生之毁儒也。”
  其次,就是对物质利益非常重视。在《兼爱》中,对“兼相爱,交相利”进行了反复的强调,其中“利”主要指实际的物质要求,而且也是在现实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行为目标。“利”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指个人在实际生活和生存的过程中自身的温饱需求;另一方面,指整个社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整体可以实现一种互惠互存的目标和形式,通俗来讲,也就是指“义”。在《大取》中则有这样的言论,即“义,利;不义,害”。“义”本身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利”,但是对于“义”本身而言,其又属于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可以对“利”的普遍性和实在性进行全面的保障。与此同时,墨子还将“三表”的思想方法提了出来。其最为核心的思想和内容就是“利”,表现了墨家学说的实用主义态度。此外,墨子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应为实效,而且对于此种观点极为提倡,即“行必果”,侯外庐先生也极为认可“墨子注重结果”这一观点。
  最后,就是对经验实践进行重点强调。在《非儒下》中,墨子对于儒者的“怠于从事”进行了深刻的批评,要求墨家的门厅必须做到真正的“各从事其所能”。比如“非攻”的思想,整个墨家学派都没有仅仅局限于口头或者是理论的认识,而是真正进行了相应的实践,并且以《公输》的记载为依据,可以发现,曾经楚王和公输盘攻打宋国这一事,墨子是大力劝阻的,该行为在《鲁问》篇中也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记载。墨子出身在一个工匠家庭中,实际的技艺非常的高超,而且工匠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后代子孙将这一技艺经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因此,对实践操作极为重视。也正是此种传统的进一步发展,崇尚实践原则成为墨家思想的特点。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儒法诸家也对墨家思想给予了相应的肯定。此种实践精神需要人做到真正的身体力行,更是如今时代最需要歌颂的一种思想。   通过前面三点的叙述,可以发现,《墨子》实际蕴含的实用主义倾向非常的强烈。墨子以平民的立场为实际的出发点,对儒家的“害事”“贫民”等进行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之后,提出了“兼爱”与“利”的观点,重点强调了平民的物质生存和平民的主要价值。只有深入了解《墨子》思想的这一重要特质,才能全面理解和把握《墨子》各方面观点的统一性。例如在现代,有很多学者在看待《墨子》时,认为其整体的思想体系中存在与经验主义非常矛盾的东西,也就是“明鬼”。这是由于后学在理解的过程中,并没有全面把握实用主义倾向,而是以自身的主观意识,以及形而上学的知识结构为实际的出发点,对《墨子》文本进行浅显的解读。墨子不仅是以平民的个体为出发点,还以实际的利益角度为基础,以其个人的角度来分析,所谓实践代表的就是经验,而信鬼神也属于一种特殊的经验,两者可以在不同时空的实践中联合统一起来。
  与此同时,在《墨子》中存在“非乐”这一思想,其是否对文化艺术的价值进行了鄙低呢?通过《非乐上》的一些相关文字记载可以发现,其中所说的“乐”指的是生活享乐,而并非指文化艺术,艺术欣赏只是在整体的享乐中占据了一小部分的内容,“非乐”核心要义就是对奢侈的生活进行批判。此外,还有“不美也”等描述,并没有对艺术本身的价值进行否定。墨子的思想只是以平民利益的实际角度作为主要出发点,恰当批评了无法保存平民温饱的现状。对于“乐”本身而言,其能使民生的基本问题全面解决吗?在《非乐上》的相关文字记载中,也体现了此种实用主义思想倾向,因此,如果相关学者认为墨子以理论为实际的出发点,否定了相应的音乐艺术价值,则没有深刻理解《非乐》的本旨,实属妄断。
  二
  根据前文所述,可以进一步判断《墨子》具备实用主义的思想倾向,但是也不能以此为依据,断定墨子本身就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从思想倾向的表现到形成后面的思想体系,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形成一个新的思想体系,不但要理性且全面把握社会人生本质性和系统性,还要改造相应的思维模式,在表达非传统的思想观点时,将一种非传统的思维形式深入了进来,简单来讲,就是在创立新的思想体系过程中,必须保证与思维形式发展的一致性。大多数人在看待某一个思想观点的过程中,都会以社会影响的角度为实际的出发点,并且對其思维形式的特质过于忽略,但是以实际的历史影响角度来分析,在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已经将思维模式渗透了进来,与以往特定的思想观点相比,其更具有恒远意义。所以,在对任何一家思想学派进行认识和深入理解探讨的过程中,都要从两个层面分析,首先就是思想观点,其次就是思维形式。《墨子》思想的实用主义倾向是否进一步形成了相应的体系这一问题,也要在认识的过程中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
  对于传统思想而言,其在整体形成的过程中非常漫长。而且不论是儒家在政治上的建设,还是伦理上的建设,也在朝着越来越成熟的方向发展,进而在整个传统中,这种思维方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该思维形式最大的特征就是由上至下以及由整体到分类。主要的表现方向就是实际的政治文化观念,而且在人道政治中全面落实了天道信仰,并且以实际的分类设置形式为主要的依据,进而具体地操作人道政治。第一层的类别就是君、臣、民;第二层的类别主要表现的就是忠诚和奸佞的政治道德之风。但是由于实际的标准和目的各不相同,要对不同的内涵进行分类认识,但是有一点是具备共通性的,就是都以“类”为基点,因此,实际的对象出现的形式可能是个体,但是对于这一类而言,其典范就是这一个体。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在传统的文化历史以及政治思想中,不但包含了由上至下的思维形式,还包含了整体分类的思维。
  而墨子在对儒家进行批评的过程中,主要以平民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愿望为出发点,而相应的思维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了由下而上的特征。对于墨子的思想观点而言,其与儒家传统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也就是说,将实用主义倾向全面地表现了出来。以实际的逻辑角度来分析,所谓由下至上,其主要指从经验到理性。而所谓下,其实际代表的含义就是经验和体验,而且也具备个别性的特点,因此,对于“由下至上”的思维而言,则应该以个别认识为实际的出发点,对个别意义去认识一般进行全面的落实。如果这样成立的话,则表明与传统儒家思想对比,墨子的思维则是其质的变化,而墨子主张的实用主义也有可能属于一种真正的思想体系,并非仅仅局限于倾向的表现。但是对于《墨子》而言,则没有将这一质变全面完成,知识由类别到相应的整体,但是其整体的认识目标仍然停留在以往的整体上。墨子以自身的个体为实际的出发点,虽然清晰地认识了传统的不合理性,但是却没有将实际的个体作为认识的重要起点和终点,因此,从本质的角度来分析,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则属于殊途同归。但是墨家思维与传统的思维对比,其对于“类”的整体认识更加自觉和明显,而且对“以类行”进行了重点强调,并没有将此种思维脉络全面建立在个别认识的基础之上,仅仅是将实用主义的倾向赋予了进来。
  三
  本文对《墨子》实用主义思想倾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在当代,对于《墨子》的实用主义思想倾向而言,也具备一定的批判继承价值。所谓实用主义理论,其实际存在的谬误也非常多。人类从初生到后来的发展,呈现一种群体的形态,因此,相应的感性经验则对整体的理性意识进行了包容,对于此种整体理性而言,可以使人对经验的局限性进行全面的摆脱,进而传承人类的文明,此类意义并非个人经验就可以替代的。但是实用主义对个体非常重视,对物质利益的基本性进行了重点强调,其实际具备鲜明的时代特点,可以匡正传统造成的弊端。在如今阶段,我们就对“资”进行了抛弃,并且冠名以“社”,本质上来讲,就是要以实事求是为实际的发展基础,明确反对形而上学脱离实践的倾向,发展经济,积极鼓励个人的价值发展和致富,而在整个过程中,就包含了实用主义的合理成分。但是对于《墨子》思想而言,其同样存在相应的内在矛盾,因此,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该以平民立场为实际的出发点,并且承认个人生活中物质要求的根本性和生活价值的多元性。
  参考文献:
  〔1〕邵珠春.论墨子“非乐”及“非乐”批判下的墨子美学[J].荆楚学刊,2018,19(5):70-76.
  〔2〕艾雯静,张宗新.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启示[J].管子学刊,2010(1):72-75.
  〔3〕蔡子谔.墨子实用主义的“非乐”服饰美学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72-76.
其他文献
摘要:文学史习惯性地将1980年代的文学分为几个连续的意识形态序列。结果,许多作品被有意或无意地排除在外,或在不同的意识形态趋势之间来回移动,最终将其身份移到边缘。这些作品的发掘和分类,对其历史背景的分析和深入阅读以及所遇到的文学批评,是深入了解文学史的演变机理和历史话语相互作用的有效途径。本文以《钟鼓楼》为例,仔细挖掘《钟鼓楼》作为“京味小说”和“寻根小说”的可能性以及批评与实践之间的差异,重新
期刊
摘要:在《北方的河》中,作者主要对北方的几条河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中国土地上,这些河流已经流淌了千年,虽然非常古老,但是生命力极为鲜活,在体验北方的河的过程中,主人公从这些河流中感悟到了很多人生的真谛,北方的河流使其自身拥有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赋予他顽强的性格,并且在北方的河流中他深刻体味到了激昂的生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北方的河》中的生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北方的河;生命力
期刊
消息  唐欣  这种时候思想似乎是  多余的他也成了傻瓜  一刻不停地翻着手机  坏消息铺天盖地并不  意外可还是让人沮丧  好消息要少一些但也  一直都有就像人心里  固有的善就像人群里  隐藏的君子就像希望  和光明一点一点驱散  他内部和周围的黑暗  奢侈  伊沙  早早起床  在洒满阳光的书房  对着电脑  静静写作  这是多么奢侈的事  有人在受苦  有人在死去  是坚持还是放弃  更对
期刊
摘要:刘心武的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了第2届茅盾文学奖,由此可见,其在艺术上的思想特色十分突出。从总体构思来看,长篇小说《钟鼓楼》借助了四合院中9戶人家、40多个主要人物,在12个小时内的活动,探究了亲情、人生、友情、励志、成长、美德等多个热点话题。在《钟鼓楼》的描述中,刘心武对人物的生活进行了敏锐的探查,通过理性的宏观把握,控诉人性的现实层面,实现了巨大的艺术超越。他的小说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同
期刊
摘要:随着京剧的不断发展,旦角中的女性角色逐渐突出,成为京剧魅力的代表,促使京剧旦角的唱腔逐渐变得多样化,呈现出流派纷呈的情况。基于此,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京剧旦行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京剧旦行;传统文化  京剧旦角是京剧中扮演各种不同年龄、性格、身份的女性的一类角色的总称。旦角又分为正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老旦等专行。  一、京剧旦行的分类  (一)正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也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结构体系,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学现实。网络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作用,而且提供了更多新鲜的写作经验,使通俗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使中国当代文学朝着多样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网络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网络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发展  当前,网络媒体的诞生进一步扩大了文学的
期刊
摘要:《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的经典著作,其小说读本以及影视版本均受到了读者及观众的喜爱。小说与影片通过不同的叙事形式、人物设置以及主题风格,展现了影视作品与小说读本的差异性,但同时在精神内涵上,两者通过人物性格、主题思想、形象塑造,对主人公不屈服于自然的奋斗精神形成了一致的阐述。尽管在某些方面电影与小说呈现了不同的诠释特征,但仍然让观众通过影视的表达,感受到了海明威想要表现的思想内涵。可以说电影版
期刊
摘要:悲剧在人类文明史上始终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自古以来,悲剧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的灵魂。人们进行悲剧研究后发现需要对自己和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古希腊人敏锐地意识到了人类的悲剧,希腊的悲剧充满了对人类及其命运的追求。实际上,悲剧是实际发生的事情,个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代表着特定的社会力量,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是发生变化最直观的表示。我们今天的工作是通过隐喻、符号和直观表达来揭示悲剧诗人内心文明发展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视觉心理角度分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色彩,色彩的使用加强了主题,并具有表达意蕴的功能,引发观众更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大红灯笼高高挂;色彩;电影意蕴  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关键元素之一,不仅可以参与造型、营造氛围,还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恢复时代习惯,提高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尤其是,它可以加强情节,表达象征意义,引导听众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赋予
期刊
摘要:《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献。其主要以哲学为实际的基础,进而将政治作为落脚点,不但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理论命题,还藉以为永贞革新张目,为革新志士正名,彰显了其高妙之处。《天论》以其无可辩驳的周密论证,使得唐代元和年间的哲学论战圆满告终。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天论》与唐代元和年间的哲学论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天论;唐代元和年间;哲学论战  永贞革新全面失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