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肃:华发教授的古建筑保卫战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99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颁奖词:柳肃先生对保留民族记忆、审美和技艺倾注饱满的感情,就像爱护他的孩子一样面对先辈留给我们的古建筑、古文化,看到它们在眼前被破坏,甚至永远消失,他会落泪,会哽咽。在课堂上他把这种感情传达给学生,尽可能地扩大受众范围,希望在年轻人群体中进行观念播火;课堂之外他是一名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者和公共参与者,他为此而呼吁,而陈情,而斗争,并在耳顺之年,新起炉灶,为保护古村落积跬步以致千里。
  获奖感言:
  建筑是文化,是艺术。我们是否有文化修养,懂不懂得审美,看我们的街道和周边的建筑就可知道。古建筑是古人留下来的文化和艺术,它们能留下来就已经是幸运了,而到我们手里被毁掉,这是我们文化的大不幸。我希望更多的人懂得建筑艺术,更多的人珍惜我们自己的文化。
  2014年8月18日,一棵200多年的枫树齐根折断,倒向岳麓书院大成殿,将殿宇压垮。在一张网络照片里,一位挽起裤管的老先生擎着伞站在雨中,心疼地望着垮掉的古建筑。
  他就是湖南大学建筑学教授柳肃。1981年到1986年,岳麓书院纵越5年的修复工程,就是由柳肃主持,他对岳麓书院可谓“视如己出”。
  柳肃对古建筑和古文化的深情,不仅仅寄托于岳麓书院。2012年,为了保护长沙一段800年历史的古城墙,他曾以一己之力与地方政府、资本集团鏖战数月,舆论汹涌。2014年起,他又以实际行动致力于改造贫困地区古村落,做出保护的样板,以供效仿。他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影响民间,更影响官方,给传统古建筑留下最后一席生存之地。
  人已满头华发,但他面对古建筑、古文化,始终精力沛然。

有回响的课堂


  柳肃的声望很高,和他在湖南大学校园里交谈之时,有学生认出了他,会主动要求合影。
  然而他又不是像许多高校名教授那样的“名嘴”,并不喜欢以激越的情绪与表达去感染他人。课堂上,他就是一位让渊博的学识平静地流淌的长者。
  他就那样波澜不惊地叙说,学生渐渐就被拉进了他脑子里构设的情境当中。一开始可能觉得柳老师讲课好冗长,后来就渐觉其短。他的选修课,教室里总是挤不进去,以至于许多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还在抱怨留下了遗憾。
  为了让对古建筑的审美理解影响更多的年轻人,柳肃在2014年开设了MOOC公开课,摆脱了课堂容量的限制,而且学生范围遍及全国。在关于MOOC公开课的网络讨论中,柳肃被尊称为“老爷子”。
  一名校外MOOC课程学生说:“老爷子的课充分证明,有爱才能生动。”
  2015年7月,柳肃应山东卫视之邀,参加《我是先生》真人秀,讲一个7分钟的题目—“克己复礼”。“平时我连电视都不看,但听说让我讲古建筑、古文化,我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时间有限,柳肃选择了中国传统里的祭祀仪式作为切口。“我一生努力奋斗的就是两件事,文化保护和环境保护。中国人祭天地、祖宗,祭天地是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就是今天所说的环保意识,不要去破坏生态环境;祭祖宗、先人和圣贤是对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不要去破坏文化。”
  共鸣如潮,柳肃赢得了山东卫视《我是先生》年度“十大先生”称号。

“没文化”的结果


  “到今天为止我们的文化保护还是问题严重,可以说形势严峻。”
  柳肃认为,这缘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低下,包括政府官员和开发商,都根本没有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懂得文物的价值以及它的不可再生性。“老百姓中间反而有一些人有这样的意识,但他们无权无势,起不了作用。”
  社会整体“没文化”的状况,导致了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往往以对古建筑的破坏为起点。老百姓拆掉古建筑,是因为住起来不舒服,而政府官员拆掉古建筑,则是因为这将带来更高的经济收益。
  “我们在地方上保护一个街区,一个古村落,老百姓的反应就是:保护有什么用,对我有什么好处?”
  他们想要过上现代化的生活,这一点柳肃能够理解。但他认为,居住于老建筑当中与现代生活并没有冲突。“真正的现代化是内部改造,没有现代化的厨房、卫生间、抽水马桶、自来水、煤气灶、微波炉、彩电、冰箱、空调,这些我们都可以解决,可以做到一应俱全,买就是了嘛。这跟古建筑有什么关系?”柳肃说,“厨房、卫生间需要动用工程技术手段加以改造,埋设管道,但可以不破坏古建筑。欧洲、日本都是几百年的老房子里面过着现代化的生活,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
  柳肃认为,在居住生态上,过去大家都向往着一种文化,但今天完全看不出谁在向往着一种文化。“比比谁的楼高,是今天的取向。”
  按照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他们可以对美丽的古建筑弃如敝屣,但如果内部被改造出舒适度,就会舍不得扔掉了,就会真正爱上它。然而在没有人加以引导和资助的情况下,这一思路并不容易实现。
  2012年,为保护长沙万达广场地下的一段120米宋元古城墙,柳肃孑然荷戟,鏖战数月,终归无法达到目的。这一役,让他深刻感受到地方官员观念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中国人基因里就有破坏欲,今天的某些地方领导就继承着这一基因,‘我就是要变成一个新城市,老城市关我什么事’,甚至有的与上一任也要切割,刻意拆建。”
  而要转变地方官员观念,则有赖于改变中央对他们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此,柳肃甚至给中央领导人写了一封信,力陈改变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文物、文化保护之迫在眉睫。

要行动的先生


  “文化水平低,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柳肃说,今天教育的普及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高,但文化却事实上在退化。
  “我是国家文物局和国家住建部的专家,这两个身份让我看了无数古建筑、古村落。你去看,原来家家户户雕梁画栋,现在则是又破又烂,还是这些人的后裔居住着。那我就提一个问题:我们的文化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思考研究之后我的结论是文化在退化。”
  “祖先把建筑做得这样美轮美奂,如果他们在世,绝对不会允许又脏又破到今天这个程度,满地鸡屎牛粪,坏了的地方就拿两块烂板子钉在上面,就这么自我忽悠着过日子,实在不能住就废弃了,或者拆掉了。”
  不过柳肃知道,埋怨老百姓缺乏保护意识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必须找到一种出口,需要有人去引导。“否则他们就只能拆掉,新建一些方盒子,没有任何艺术感,也谈不上任何审美。就贴了一下瓷砖,因为没有钱,还只是贴了一个正面,其余三面都裸露着红砖,里面照样没有现代的生活设施。”
  所以除了说,除了呼吁,柳肃也在行动。“我想通过保护几个古村落,做几个样板出来,起到示范效应。老早以前就想做,但主要在学术和舆论上下功夫,没有实际的手段。”
  2013年开始,湖南大学对口支援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隆回县花瑶,帮助他们开发旅游业和特色农产品以增加经济收入,而他们所居住的古村落,则让柳肃有了一展胸中宏图的机会。他使用政府提供的经费,改造村落里的基础设施,铺设管道、给水排水,水电气进户,资助农民改造厨房和卫生间,而建筑上则仍然维持古风古貌。
  “我喊了十几年,现在上面已经关注了。”柳肃说,现在如果评上全国传统古村落,国家会给300万元资助,这一笔钱用于改造基础设施,可望将更多古村落保护下来。
  柳肃半生致力于保护古建筑、古文化,但伴随这半生的,却是他珍视的东西一件件在视野内消失。而他一直保持着行动的积极性,因为主动的责任担当意识一直都在。
  “这一点,我可以毫不隐讳。”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立德树人,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是在教育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激励,来运用教育手段来塑造学
政工职务是我国特意为国企制度创设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别技术员工岗位,最原先只有国企里面有这个技术岗位,但是时代在不断发展的这段时间慢慢涉及到了很多企业单位.这一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在当今整个电网企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传统的财务管理机制需要不断革新和升级.本文结合现阶段电网企业的财务管理形势,对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