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高等教育的雙重使命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17f117f11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門高等教育局在2020年12月發佈了《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2030)》,勾勒出澳門高等教育未來10年的總體目標和發展方向,是澳門高等教育發展乃至澳門特區發展的一個重要規劃文件。筆者認爲,未來澳門在促進經濟適度多元、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祖國內地的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高等教育的角色和作用,凸顯澳門高等教育“完善自身”和“輻射灣區”的雙重使命。為實現澳門高等教育的雙重使命,必須尋求通過制度和機制的變革創新來促進澳門高等教育的華麗轉身。
  加強澳門高等教育的
  自身建設
   回歸祖國21年來,澳門經濟社會取得全面的發展和進步。其中,澳門的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均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對此,第三、四屆行政長官崔世安就曾經明確指出任內較為滿意的決策是教育政策:非高等教育實現15年免費教育,而升讀高等教育的青年人超過9成。資料表明,只有30多平方公里和68萬常住人口的澳門,擁有10所高等院校(包括4所公立學校和6所私立學校),提供300個高教課程,註冊學升每年超過3萬人(2018/2019年註冊學生為36,107人)。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方面,澳門已穩定地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澳門2019/2020 學年的統計數為95.02%;在本地就業人口中的高等教育學歷人口比例上,澳門2019年本地就業人口中具高等教育學歷人口比例為39.53%,已經和香港等先進地區的水平大致相同。
   進入新的發展週期,澳門高等教育在迎來新的歷史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新挑戰:澳門本地的中學畢業生人數呈下降趨勢、外地學生來源過於集中在中國內地、師生比需要進一步優化,等等。當中核心的問題和挑戰聚焦在,澳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的質量上,依然任重而道遠,仍然存在較大的完善空間。
   在教學質量上,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的來臨,給澳門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帶來了嚴峻的考驗。當前,澳門本地高中畢業生為4000人左右(2019/2020學年澳門的高三學生為4047人),而澳門高等教育的註冊學生人數為36,000左右(2019/2020學年註冊學生人數為36,107人)。加上澳門相當一部分高中畢業生選擇去國外、中國內地、臺灣、香港留學,澳門本地的高等教育已經完全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在澳門現有限制外地生源的高等教育政策底下,近些年澳門高等院校對本地生源的爭奪日趨白熱化。這在提升澳門高等教育競爭氛圍的同時,也隱藏著澳門高等教育生源質量下降的隱憂。如何澳門在高等教育招生數量蓬勃發展的同時保障澳門高等教育的質量,是當前澳門高等教育“修煉內功”、“強生健體”最為核心的挑戰。
   隨著澳門2017年《高等教育制度》法律以及2018年《高等教育素質評鑑制度》的通過和頒佈,澳門正式確立了高等教育素質評鑑制度,為以保障澳門高等教育素質和促進高等教育質量提供了切實的制度保障。2019年,澳門設立高等教育素質評鑑專家組,進一步推動了高等教育素質和質量保障的發展。儘管如此,澳門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水平的發展仍然處於“整體水平偏低”的狀態。對此,一項關於回歸20年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的研究就指出,澳門高等教育規模和結構的主要問題是:除了外地招生規模受限、本地學生流失率較大以及課程結構失衡之外,就是高等教育整體質量較低。也就是說,雖然回歸後澳門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卻存在高等教育質和量發展失衡的內在問題。與世界一流水準相比較,澳門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偏低,澳門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的教學質量和國際化等方面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澳門高等教育十分注重科研的發展,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就,建立了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了珠三角西岸重要的科研基地。澳門高等教育的科研建設起步較晚,2004 年才成立了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來組織和推進科技研究上,但成就卻可媲美其他大灣區城市。當前,澳門已經擁了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包括: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由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共同開辦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澳門高等教育的科研發展後勁,從根本上受制與澳門特殊產業結構下高等教育的學科和課程結構不盡合理。澳門高等教育的課程和學科機構設置有明顯的市場導向特徵,澳門高等院校普遍開設旅遊、酒店管理等專業和課程,而人文社科課程較為分散,理工和科技類的課程更是處於較為弱勢的地位。根據澳門《高等教育局高教統計資料彙編2019》的資料,2019/2020學年各級程度課程註冊學生人數有36,107人,其中教育學科2,104人,人文及藝術學科5,554人,社會科學學科4,005人,商務管理及法律12,268人,理學919人,資訊與通訊技術1,435人,建築及工程1,207人,健康及社會福利2,751人,服務行業5,779人。可見,商務管理、服務行業以及人文藝術學科是澳門高等教育的支配性學科。這種學科格局必定對澳門的科研能力產生制約和阻礙。事實上,澳門高等教育的科研一直就存在著重大的高水準的立項課題不多、成果數量和成果轉化也不多的困境和問題。因此,提升澳門高等教育的科學研究水平,也是澳門高等教育提升質量的迫切問題,它不僅關乎澳門高等教育的品質,更澳門的科技競爭力以及澳門經濟發展動力的深層問題。
  提高澳門高等教育的
  灣區輻射力
   2019年2月頒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將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心城市的使命和責任在於,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核心引擎,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受澳門博彩業難以輻射周邊地區的制約,澳門如何利用自身特殊優勢,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名副其實的中心城市,就是擺在澳門在融入大灣區過程中一個必須直面的難題。當前,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比較優勢集中體現在“一中心”、“一平臺”和“一基地”,即“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以及“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筆者認為,在彰顯“一中心”、“一平台”和“一基地”的比較優勢輻射大灣區的過程中,澳門需要尤為強調和重視高等教育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力。    提高澳門高等教育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力,首要的任務是發揮澳門作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中重要節點的積極作用。眾所周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是大灣區未來發展的戰略重心。基於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地位,澳門特區政府必須高度重視並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才能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而澳門科技創新的發展無疑與澳門高等教育的發展密切聯繫。事實上,在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過程中,推進產學研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因此,發展高等教育,加強科研建設,是加強澳門高等教育灣區輻射力的重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政府、企業、高校在澳門以至在大灣區範圍的產學研協同合作機制,鼓勵高校、企業進行科技創新,不斷調動高校、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性。
   提高澳門高等教育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力,還可以透過澳門高等院校的協調發展,把澳門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等教育樞紐,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區域高等教育中心,以增強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的輻射帶動。配合特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發展定位,利用澳門“一國兩制”、“國際城市”、“多元文化”等核心優勢,澳門應該不遺餘力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力爭早日實現成國際性的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以及中葡雙語人才培訓基地。
  實現雙重使命有賴
  澳門高教體制的變革創新
   北京大學的張維迎教授曾經在《大學的邏輯》一書中指出,大學治理的基本問題是,用什麼樣的制度才能保證大學的目標和理念的實現。同樣,澳門高校目標和使命的實現,從根本上也取決於高校管理和大學治理的制度。為實現澳門高等教育的雙重使命,特區政府需要在高等教育掀起一場放鬆管制和促進良性競爭的改革運動。一方面,需要切實確立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理念,推行高等院校的放鬆管制,為高等院校特別是公立大學鬆綁;另一方面,應該形成高等院校良性競爭、公平競爭的競爭格局,通過良性競爭與有效監管的結合來促使澳門高等教育質量和素質的提升。
   澳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一個最為突出的問題是,高等院校特別是公立學校的自主性不足。有研究曾經指出,在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的幾個階段中,高等學校在自治方面表現得比較脆弱,甚至成為了政府的輔助角色。長期以來,澳門的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接受了大量來自政府的撥款,無論是課程設置和調整、資源配置體制、學術管理的決策都納入了政府的意志範疇,高校顯然不是一個法人組織,而是政府麾下的管理部門。可以說,澳門高等教育要融入大灣區乃至發揮輻射灣區的使命,首要的一點是要突破現有的體制障礙,增強高等院校辦學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因此,放鬆管制改革,應該成為未來澳門高等教育改革的主線。自主和彈性的管理體制,能夠促使高等院校採取更加靈活機動的辦學策略,也能夠促使澳門高校產生尋求經費來源多樣化的動力,還可有利於學術人員在自由、寬鬆的環境下傳承、創造和發展知識。
  放鬆管制的改革並非意味著政府減少對高等教育的監管。正如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宣導者所提倡的那樣,放鬆管制的確切含義不是“放鬆”或“解除”管制,而是“再管制”。在高等教育放鬆管制的改革中,放鬆管制的要旨是形成“讓管理者管理的體制”,而不是政府完全放任不管高等教育。相反,政府負有保障高等教育質量和公平的不可推卸的神聖職責。因此,在推行放鬆管制的改革運動中,政府需要轉變工作重點和職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宏觀統籌管理效能和品質監控方面,例如為澳門高等教育制定合理中長期發展規劃,為澳門高等院校提供科研開發的資源支援,建立高等教育素質評鑒的外部監督、督促與考評體制;此外,特區政府應著力對澳門高等教育格局進行合理的規劃,實現澳門高等院校的均衡發展,避免之前存在的有關高校一枝獨秀的問題,促成良性競爭格局的生成和持續展開。
其他文献
在中國西北,有座名為“賀蘭”的高山,橫亙在騰格裡沙漠和寧夏平原之間。遠遠望去,巍峨險峻,如群馬奔騰。   它是古代邊防重地,曾目睹了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多次戰爭,也見證了燦爛的西夏文明;它是天然的生態屏障,阻擋風沙,守護寧夏平原良田萬頃;它富有煤炭資源,為新中國的工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也因過度開發而“傷痕累累”。   賀蘭山對於寧夏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要瞭解寧夏的“根”,首先要上賀蘭山,它是這片
期刊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品标准化建设,驱动农村“三产”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表明发展农村绿色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虽然其发展还存在农村绿色技术创新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但通过加大财政扶持金融支持力度,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实施绿色农产品开发生产战略,可不断提升农村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达成城乡融合发展的美好景况。  关键词:农村;绿色经济;逻
期刊
5月30日,澳門政府新聞局公佈消息,電子消費優惠將於6月1日開始使用,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和消費者委員會於當日深入社區,向多家商戶派發宣傳單張,提醒商戶必須嚴格遵守優惠使用規則。同時,消委會也到多家商戶張貼“消保易”二維碼標貼及海報,方便居民善用“消保易”的各項功能,保障消費權益。   經科局及消委會將持續進行價格監察工作,密切留意物價變動情況,迅速跟進市民舉報的個案。自去年5月1日至今年5月28日期
期刊
公共行政,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行政機構(通常所說的政府或者行政當局)依法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活動。而公共行政改革是指政府為了適應變化了的公共行政環境而實施的公共行政發展時所採用的途經和步驟,是政府有意識地對公共行政從結構、功能、過程到行為方式諸方面進行變革的活動。  清楚了以上的基本概念,可以讓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環境管理的如何,民眾感受到的公共服務如何,主要是通過當地的行政機構或者說是政
期刊
本會的成員都是年輕、有朝氣的公務員,從日常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他們態度正面,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是積極向上,而且很願意學習,透過各種方式提升自我,持續不斷地令自己進步,我們相信,這也是大多數特區公務人員的狀態,積極、勤奮和盡責。雖然公務人員日常的工作開展的還比較順利,但可能與市民的要求還存在一定落差,這要求我們不能只活在自己認知的層面,應該適應社會的需求不斷改進自身工作。同時亦不能否認,人員士氣不足
期刊
澳門立法會,是澳門的立法機構,共33名議員組成,當中,直選議員14名、間選議員12名及官委議員7名分別經直接選舉、間接選舉和行政長官委任進入議會。今期本刊議員專輯欄目,邀請了上一屆間選、今屆直選組別的李靜儀議員,請她分享她在議會近八年間,個人成長的得與失、心得與經驗。  鼓勵青年及時裝備自己  本刊記者如約前往位於司打口公園一旁的工聯總會議員辦,一身裝扮僕實大方的李靜儀,親自來到樓下大門口,她打開
期刊
黃潔貞,護士專業本科畢業,應用心理學碩士,昔日的“白衣天使”,年紀輕輕便晉升為鏡湖醫院的副總護士長,如今以澳門婦女界別代表連任兩屆的立法會直選議員,成為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副理事長、共建好家園協會理事長、婦聯青年協會會長。她時常為澳門婦女兒童及不同群體發聲,成為本澳婦女兒童及市民可信賴的朋友。  用醫護之心對待工作   見到黃潔貞,給人的第一感覺是樸實之美,年輕且不乏穩重。提及如何選擇走上社會服務和立
期刊
新冠疫情何時結束目前還是未知數,政府的財政儲備也有限,依靠政府持續推出經濟援助措施渡过難關是否為長久之計?如何打破澳門社會過分依賴政府這一慣性模式?澳門的經濟通過怎樣的方式才能真正擺脫被動發展的局面和困境?   澳門管理學院唐繼宗院長:目前全球還不知疫情何時結束,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所以認為政府為了紓緩經濟下行壓力及避免疫情引起的中長期負面影響,需做好細緻的政策預案,當疫情或再出現反覆即需適時推出
期刊
這些援助措施是否公平、合理?是否真正幫助到了本澳的中小企業以及失業人士、弱勢群體?未來如何改進和細化相關援助政策?   澳門管理學院唐繼宗院長:從公共政策的目的分析來看,第一輪和第二輪經濟援助措施是互為補充的,如自由職業、中小企業都包括在內。消費卡是較多流入了超市和餐飲,但兩輪經濟援助措施基本都覆蓋了大部分群體。弱勢群體屬於社會福利政策照顧,如失業、單親家庭等是由澳門社工局的相關社會福利措施照顧。
期刊
5月29日,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部分鄰近澳門的地區近日的新冠疫情出現反覆,澳門早前亦出現一宗感染新冠病毒印度變異株的病例,市民須做好防疫措施,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建立免疫屏障。歐陽瑜指出,雖然現時歐美國家的疫情有所緩和,然而,在亞洲,特別是鄰近地區,例如臺灣地區和內地的疫情出現反覆,與澳門來往密切的內地城市,如廣州、佛山和深圳都成為中風險地區。此外,澳門早前也出現了一宗感染新冠病毒印度變異株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