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治疗126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体会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te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142-01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是老年皮肤病中最常见病之一,多见于6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晚间瘙痒较白天严重。常因情绪波动、温度变化等诱发,该病常被看作“鸡毛蒜皮”多不易引起重视。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变薄,表面有糠秕状的脱屑,长期的搔抓,皮肤上会出现许多抓痕、血痂、色素沉着、苔藓样变,重者可以发生皮肤感染。因迁延不愈而病情时轻时重,久而久之会影响老人情绪,造成失眠,甚至于变得脾气暴躁,烦躁不安等。多年来,笔者以“养阴润燥、熄风止痒”的方法,运用中药治疗126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均获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年龄均为60岁以上,其中男性70例,女性56例;70岁以上30例,70岁以下96例。
  2 基本方药组成:
  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白蒺藜、红花、玄参、荆芥、女贞子、枸杞、丹皮、枳壳、甘草等
  加减:①便秘加胡麻仁、莱菔子、桃仁;
  ②失眠加夜交藤、炒枣仁、珍珠母;
  ③五心烦热加白花蛇草、地骨皮、龟板。
  3 疗效观察及结果:
  治愈:皮肤表面光滑、瘙痒消失、皮疹消失;好转:瘙痒减轻、皮疹减少;无效:治疗2周后症状无改善。
  4 典型病例:
  例1.李X X,男,70岁,农民,2009年10月29日初诊。患者皮肤瘙痒2年余,昼轻夜重,解衣后即痒,抓痒至皮肤出血后有痛感时痒方止。近半年来痒甚,五心烦热,少寝,便秘。检查:四肢皮肤散在抓痕,血痂,皮肤干燥,脉弦细数,舌红苔薄少津,证属:血虚生风,日久化燥,肌肤失养,津液不足,气化失,以养血息风,滋阴化燥之法。方药:黄芪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红花10克、玄参15克、荆芥10克、女贞子、枸杞、丹皮、枳壳15克、甘草10克、胡麻仁15克、炒枣仁15克、莱菔子10克、女贞子15克、枸杞子15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20剂,痒止夜安,精神愉快。随访2年未复发。
  例2.王X X,女,66岁,农民,2010年8月26日初诊。患者述全身皮肤瘙痒夜间尤甚2年。在家曾自用“肤轻松软膏及各种止痒药水”治疗,但终未治愈。近1年来,出现少寝、头晕、烦躁、神疲。检查:四肢、胸腹及腰背部可见抓痕、血痂,部分皮肤增厚呈苔藓样,脉弦数,舌淡红、苔薄白。证属:老年血虚阴伤,化热生风,风盛则燥,血燥肌肤失养,风动则痒,热拢神明则少寝多烦。治法:養阴润燥,熄风安神。方药:黄芪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白蒺藜15克、红花10克、玄参15克、荆芥10克、枳壳15克、胡麻仁15克、枸杞子15克、龟板15克、珍珠母15克、白花蛇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2剂痒止夜安,病愈。随访1年未复发。
  5 体会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属中医“血风疮”范畴。其发病特点是全身性皮肤瘙痒,常在解衣或夜间卧床是起病,抓挠不止,以痛代痒,常出现皮肤抓痕,血痂等等,秋冬易患,主因年老体衰、气血俱虚、精血俱耗,随脏器的老化而使皮肤老化。现代研究证明。老年性皮肤瘙痒症的发生,与老年人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从皮肤上说,则多为皮肤腺功能退行性萎缩所致,因而出现许多皱纹,皮肤变脆,抵抗力下降;从内脏系统来说,多与内分泌改变、过敏性因素、动脉硬化、糖尿病、贫血、习惯性便秘及肝脏疾病等有关,有时还是某些恶性病的信号。祖国医学认为,人一旦进入了老年,天癸数穷,精血亏耗,血虚经,肌肤失养,腠理不能致密。精亏血燥易生风,风盛则痒甚。本方以“养阴润燥,熄风止痒”,扶正固本为主,使血虚得复,风邪自除。方中用黄芪以补气扶正,以纠正血虚,实乃此方之妙处,效用不凡。如《灵枢·决气》篇所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上焦开发,主要指肺的宣发作用。可以认为,肺为皮毛之母,只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皮毛才能固密而外卫坚强。否则皮毛憔悴枯稿,卫外不能而易遭邪侵。又,如东晋时期葛洪所著《抱朴子》篇云:“若要长生,肠中常清;若要不死,肠中无屎。”因此,清肠通便有助于生津润肤,方中酌加胡麻仁润肠,佐以莱菔子、枳壳通便行气。
  126例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中,共治愈75例,占59.9%;好转49例,占38.9%;无效2例,占1.6%。总有效率98.4%。疗效较为理想,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样本整理、总结,并广应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