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论述了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创新思路、以及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构建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实践与效果,以期为我国高校生物技术专业提高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与就业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G633.91
项目来源:“十一五”国家教育规划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点子项目“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FIB070335-A10-01);武汉工程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X2012018)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一系列巨大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生物热”的兴起以及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随着招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2010年,全国省内地方院校,生物毕业生就业率为87.8%,其中,在非生物类领域就业率高达29.5%,而在生物类领域就业率仅为58.3%[1]。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强化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构建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研究探讨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对于丰富我国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劳动与就业能力以及就业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的内涵与主要构成要素的思考
劳动能力,是指人类进行劳动工作的能力,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就业能力定义,因研究视角不同而各有不同,还没有统一定义[2]。我国较早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3]。关于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以及构成要素,根据研究者研究视角不同,没有统一定论[4]。
二、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创新思路
1. 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现状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劳动与就业能力,我国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最早提出“提高就业能力对策”的是1999年东北财经大学的韩淑丽。而之前主要是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社会就业率(陈玉民,1997;李桂圣,1998)等方面的报道。随着高校扩招,2000年以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能力培养的呼声逐渐增强。2000年,药朝诚在《山西发展导报》上提出:“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广泛重视与研究(张晓洪,2001;苗天慧,2003;赵颂平,2004)。2005年以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发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等研究(阎大伟,2007;郭志文,2007;张新娅,2012);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问题、对策研究(张进,2007;孙长缨,2007;朱新秤,2009;周静,2010;沈金峰,2011);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调研报告与具体做法(李颖,2005;肖云,2007李连营,2008;杨芝等,2010;易佩荣,2011)等等。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涉及大学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立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欧盟将终生学习策略纳入劳动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美国高校将校企合作、生活技能培养、设立就业指导中心等纳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等等。
上述研究都是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内涵、措施与对策探讨。关于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构建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形成具有广泛价值的高校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与模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
2. 构建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创新思路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着力解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以及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等劳动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劳动就业竞争力与就业率。
(1)要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的创新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率。根据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实际情况,探讨高校对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拟定解决对策和措施。根据大学学科专业特点,探讨将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途径,以及大幅度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技术措施,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的创新模式,解决高校对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以及学生就业率低下的问题。
(2)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改革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解决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差,操作动手能力弱、知识开发应用能力优势不突出的问题。
(3)要加强实习教学改革,切实转变学生劳动就业观念。要形成学生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的实习新机制,让学生在实习中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磨练意志、砥砺品质、陶冶情操、了解国情、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大幅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热爱劳动的思想道德观念,解决大学生劳动观念不强,怕苦怕累,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
(4)要建设高校思政工作与大学生劳动就业工作联动新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就业素质。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劳动与就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新体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的方法与机制,提高大学生劳动与就业素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劳动与就业工作脱节的问题。
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与实践
劳动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有三点,一是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与专业技术能力,二是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较好的劳动就业观念与思想道德素质。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术能力;以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习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劳动就业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环境适应能力;以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改革,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品质。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构建与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术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核心,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基于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创新模式,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生物技术专业与生物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生物技术产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诸多产业,如:农业、能源、环保、化工、医药、卫生、矿产、材料、食品等等。研究构建“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对生物人才“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需求。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探索大幅度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技术措施和将劳动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途径与方法,优化构建与劳动就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强化人才研究开发应用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
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在学校化学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等优势学科基础上设立的。通过10多年的建设,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生物+化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5],培养具有“生物化工与生物制药”鲜明特色的本科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2.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实践教学改革、实践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创新实习、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改革体系,大幅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产学研合作,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着力提高生物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技术措施,营造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人才劳动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实习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劳动就业观念。
以劳动素质、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培养为导向,加强实习教学改革,改革实习教学模式,创新实习教学方法,改革参观式、袖手旁观式实习教学模式,构建能够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劳动观念形成和转变的实习教学模式。为此,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近5年来,进行了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施“顶岗实习”教学模式[6],让学生在实习中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磨练意志、砥砺品质、陶冶情操,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务实工作作风和热爱劳动的思想道德观念。
4.重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
以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培养为导向,充分发挥社会育人和大学育人的双重功效,以就业素质培养为主导,以就业观念改变为核心,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将思政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强烈的事业心的方法与机制,改变学生眼高手低、就业观念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率。
四、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效果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有力的提升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2007年以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黄亮平、魏桂英、李金林、革伟同学分别荣获武汉工程大学“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季李影、徐雪娇、革伟等同学分别荣获“国家奖学金”;赵鸿雁、易沭远同学分别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张红同学荣获“第十三届奥林匹克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龚雯同学荣获“湖北省第一届大学生生物实验竞赛(综合赛)三等奖”; 10多名同学荣获“国家专利”;19人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其获奖比率是学校平均获奖比率的近3倍;60多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暨南大学、江南大学、海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
以我校近两年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情况,说明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我校生物技术专业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就业率高,多项指标,在我校理科专业中,均位居前列。例如:2012届毕业生革伟同学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标兵”; 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入党人数多,入党比例高,入党比率分别为50%、40%;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38.1%、22.22%;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为90.91%、93.33%;毕业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的比例分别为13.64%、7.41%;一次就业率均为100%;高质量和高端就业率分别为9.52%、55.56%。
参考文献
[1] 乔守怡.生物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
[2] 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7
[3]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
作者简介:韩新才(1963-),男,湖北仙桃人,教授,生物化工学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人才培养
【中国分类号】G633.91
项目来源:“十一五”国家教育规划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点子项目“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FIB070335-A10-01);武汉工程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X2012018)
随着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一系列巨大进步,促进了我国社会“生物热”的兴起以及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随着招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2010年,全国省内地方院校,生物毕业生就业率为87.8%,其中,在非生物类领域就业率高达29.5%,而在生物类领域就业率仅为58.3%[1]。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强化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构建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研究探讨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对于丰富我国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可以大幅度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劳动与就业能力以及就业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的内涵与主要构成要素的思考
劳动能力,是指人类进行劳动工作的能力,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就业能力定义,因研究视角不同而各有不同,还没有统一定义[2]。我国较早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郑晓明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3]。关于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以及构成要素,根据研究者研究视角不同,没有统一定论[4]。
二、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创新思路
1. 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现状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劳动与就业能力,我国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最早提出“提高就业能力对策”的是1999年东北财经大学的韩淑丽。而之前主要是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社会就业率(陈玉民,1997;李桂圣,1998)等方面的报道。随着高校扩招,2000年以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能力培养的呼声逐渐增强。2000年,药朝诚在《山西发展导报》上提出:“大学首先要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广泛重视与研究(张晓洪,2001;苗天慧,2003;赵颂平,2004)。2005年以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发表,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就业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等研究(阎大伟,2007;郭志文,2007;张新娅,2012);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问题、对策研究(张进,2007;孙长缨,2007;朱新秤,2009;周静,2010;沈金峰,2011);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调研报告与具体做法(李颖,2005;肖云,2007李连营,2008;杨芝等,2010;易佩荣,2011)等等。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涉及大学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建立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欧盟将终生学习策略纳入劳动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美国高校将校企合作、生活技能培养、设立就业指导中心等纳入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等等。
上述研究都是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内涵、措施与对策探讨。关于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构建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形成具有广泛价值的高校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与模式,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实践。
2. 构建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创新思路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着力解决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不强、素质不高,以及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等劳动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劳动就业竞争力与就业率。
(1)要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的创新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大学生就业率。根据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人数增加、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实际情况,探讨高校对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拟定解决对策和措施。根据大学学科专业特点,探讨将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途径,以及大幅度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技术措施,构建我国高校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全过程、全方位培养的创新模式,解决高校对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以及学生就业率低下的问题。
(2)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改革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解决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差,操作动手能力弱、知识开发应用能力优势不突出的问题。
(3)要加强实习教学改革,切实转变学生劳动就业观念。要形成学生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的实习新机制,让学生在实习中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磨练意志、砥砺品质、陶冶情操、了解国情、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大幅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热爱劳动的思想道德观念,解决大学生劳动观念不强,怕苦怕累,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问题。
(4)要建设高校思政工作与大学生劳动就业工作联动新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就业素质。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劳动与就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的新体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的方法与机制,提高大学生劳动与就业素质,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劳动与就业工作脱节的问题。
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探讨与实践
劳动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有三点,一是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与专业技术能力,二是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较好的劳动就业观念与思想道德素质。以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优化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术能力;以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习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劳动就业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环境适应能力;以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改革,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品质。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构建与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相适应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术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核心,构建生物技术专业基于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创新模式,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生物技术专业与生物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生物技术产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与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的诸多产业,如:农业、能源、环保、化工、医药、卫生、矿产、材料、食品等等。研究构建“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生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对生物人才“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的需求。根据生物学科特点,探索大幅度提高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技术措施和将劳动就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途径与方法,优化构建与劳动就业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强化人才研究开发应用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
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是在学校化学工程、制药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等优势学科基础上设立的。通过10多年的建设,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形成了“生物+化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体系[5],培养具有“生物化工与生物制药”鲜明特色的本科生物技术专业人才。
2.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实践教学改革、实践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创新实习、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方法与模式,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改革体系,大幅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教育资源,产学研合作,加强“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研究着力提高生物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技术措施,营造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人才劳动就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3.加强实习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劳动就业观念。
以劳动素质、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培养为导向,加强实习教学改革,改革实习教学模式,创新实习教学方法,改革参观式、袖手旁观式实习教学模式,构建能够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劳动观念形成和转变的实习教学模式。为此,我校生物技术专业近5年来,进行了实习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施“顶岗实习”教学模式[6],让学生在实习中亲自参加生产劳动,磨练意志、砥砺品质、陶冶情操,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务实工作作风和热爱劳动的思想道德观念。
4.重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
以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培养为导向,充分发挥社会育人和大学育人的双重功效,以就业素质培养为主导,以就业观念改变为核心,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将思政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纳入大学生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强烈的事业心的方法与机制,改变学生眼高手低、就业观念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大幅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就业率。
四、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实践效果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劳动与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有力的提升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和就业率。
2007年以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黄亮平、魏桂英、李金林、革伟同学分别荣获武汉工程大学“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季李影、徐雪娇、革伟等同学分别荣获“国家奖学金”;赵鸿雁、易沭远同学分别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张红同学荣获“第十三届奥林匹克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龚雯同学荣获“湖北省第一届大学生生物实验竞赛(综合赛)三等奖”; 10多名同学荣获“国家专利”;19人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其获奖比率是学校平均获奖比率的近3倍;60多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主要分布在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暨南大学、江南大学、海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
以我校近两年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情况,说明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我校生物技术专业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政治素质高,学习成绩好,就业率高,多项指标,在我校理科专业中,均位居前列。例如:2012届毕业生革伟同学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两次荣获“国家奖学金”,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标兵”; 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入党人数多,入党比例高,入党比率分别为50%、40%;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38.1%、22.22%;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为90.91%、93.33%;毕业论文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的比例分别为13.64%、7.41%;一次就业率均为100%;高质量和高端就业率分别为9.52%、55.56%。
参考文献
[1] 乔守怡.生物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2
[2] 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性研究[J].高教探索,2007
[3]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
作者简介:韩新才(1963-),男,湖北仙桃人,教授,生物化工学科部副主任,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