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畅想翅膀,提升共情能力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meiz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因其特殊的体裁风格,形式不拘一格,学生往往难以抓住作者的真实情感。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为学生的思维插上“共情”的翅膀,不但能够让学生离文章内核更进一步,提高阅读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他们发现美、欣赏美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笔者从苏教版教材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具体论述将“共情”与散文阅读教学结合起来的几点心得。
  一、摆脱传统范式,创设“共情”环境
  长久以来,“分数本位”催生了一大批所谓的“答题套路和模板”,教师和学生为了追求学习效率,自愿或不自愿地施加或接受“填鸭式”教育。更有甚者,课程安排流于形式化、阅读过程刻板化,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审美活力,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有些教师不能够正确对待和利用阅读课,甚至明令禁止学生进行与考试无关的课外阅读,不给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机会,这不但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会让他们对于高中阶段的阅读试题产生排斥和畏难心理。提升学生的共情自觉性,要求教师首先要走出传统范式窠臼,为学生創设“共情”的前提和条件。
  例如,苏教版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篇宣传环保主题的随笔,文体兼具抒情性和说理性,属于散文下的一个分支。面对这样一篇说理性浓厚的非典型散文,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哲理内核的需求。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共情”的良好环境。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狼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狼”这种动物的固有印象,联想人类惯常给狼赋予的色彩——消极、邪恶、狡诈……其次,让学生通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课文中的狼是怎样的一种形象。最后,引导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自然法则的资料,思考“山的思考”应该是怎样的思考方式和角度,在面对生活中的一株草、一条虫子时,是否也能自觉地像山那样思考。和谐自由轻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产生“共情”的前提条件和有力支撑。在以上案例中,良好的环境能够让学生产生共情,与作者的情感进行有效互动。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共情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养成看待问题的思辨意识和规律意识。
  二、触摸历史脉搏,“共情”贴近生活
  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为学生开拓了视野,但也在无形之中为阅读过程中“共情”环节的展开设置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展开思维碰撞,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从而打破时空的限制。例如,在进行必修一课文《想北平》的教学时,学生虽无法生活在当时的北平,难以对其风土人情有很好的把握,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结合自身所处的实际,进行思维的交流和碰撞。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是否去过北京,对北京的了解程度有多深。接着,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各自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风情人物如何,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并按照门类整理成细化的表格。最后,教师让学生找出作者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对故乡北平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学生把作者笔下的故乡和自己心中的故乡进行比较,辨其异同,教师引导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体悟作者的情感,这样得来的情感认同也更为深刻清晰。
  在以上案例中,学生虽然无法穿越回到老舍那个时代的北平,但是可以参照现代北京和自己家乡的见闻体验,把去今已远的北平风物和渺茫朦胧的作者情感落到实处。抽象的情感变得真实可感、撼人心腑。“共情”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同一份情感可以弥散千古。教师对此加以充分利用,能够使散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
  三、全面了解背景,把握“知人论世”
  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除了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作品情感,读者还要注重和作者建立有效的“共情”机制。文学理论中最重要也是最稳定的三角关系是“作者、作品、读者”,可以说,任何文学审美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这三者的良性互动。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往往注重文本本身,而忽略了文本背后的决定性力量——作者。
  向古取法,我们可以看到先人总结出的阅读的重要方法——“知人论世”。例如,在学习到《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史铁生的个人遭际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知人论世”,实现“共情”。教师先组织学生泛读课文,找出文本当中不能理解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采取讲授和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于作者生平资料的补充呈现,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心中疑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知人论世”并非绝对,要灵活运用。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知人论世”确实是散文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与作者形成“共情”的高效方法。文学作品是作者在特定遭际下受特定心态驱使而完成的,一个人的文风和文本内核不可能一成不变,它们往往随着作者的人生阅历的丰富而产生变化。以史铁生为例,他在写作初期和成熟期乃至于母亲离开人世之后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是有鲜明变化的。教师要认清这一点,把握作者文风和思想的变化。
  四、注重“共情”延伸,类型比较阅读
  文学体裁类型虽然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把握好散文阅读的三个基础分类,在类型内充分延伸,能够实现“共情”范围和深度的扩大。例如,在进行《荷塘月色》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习过的同类型、同作者或者相似的文章。先组织学生总结出同类文章的几种情感态度类型;再让学生通读、揣摩文本,解答《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情感与总结出的情感态度类型有何异同;最后引导学生追寻差异背后的原因,丰富“共情”阅读的范畴和层次。
  文学体裁纷纭多样,门类也很庞杂。但是,就散文文本而言,大体可以按其倾向性分为写人类、记事类和说理类三大类。这三类之间并不是界线鲜明、毫不相容的,偶见有写人记事类、记事说理类等类型。学生把“共情”能力在同类型文章中延伸,能够提升他们对于问题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语文学科在高中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阅读文章、品味语言文字情感之美,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综合来看,素质教育背景之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显然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要,而共情能力是人类重要的社交能力之一,将其引入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具有深远的实践和创新意义。本文的创作目的在于给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教学思路,激发创新热情。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中学(226400)
其他文献
閱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作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五步教学,旨在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性,让学生深入到课文阅读中并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下面就以五年级上《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一、自主阅读,了解背景  在阅读教学中不难发现,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少学生并不能较好地回
期刊
2011 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句话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性,即“综合性”“实践性”,同时也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为此,统编版教材在每个年级的教材中都精心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旨在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综合性、实践性的平台,推动学生语文综合性能力的发展。 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六下综合性学习“难
期刊
帮助小学生掌握汉语动词并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动词,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小学生语言构建能力的培养,使小学生学有所得,以更好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就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重视对动词的详细讲解,往往是“一闪而过”,忽视了动词教学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高。基于此原因,本文以小学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这篇
期刊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主,由《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三篇课文组成。其中将《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设定为精读教学,《牛郎织女》(二)设定为略读教学。教学时,要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来设计导读打开方式,通过对课内习得方法的学习,指引学生迁移运用到民间故事的自主阅读实践中,提高学生阅读素养。  一、围绕语文要素,做好课外阅读衔接  本单元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界定了整本书阅读教学学习目标: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路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可见,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并学会灵活运用。  吴欣歆教授将整本书阅读大致梳理出五种基本策略:
期刊
新课改提出后,花样翻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层出不穷,但我们看到的是学生成了配合教师的“合桌聊天的演员”。客观地讲,智慧的教学应是形神兼备的。语文教师应摒弃浮华的外表,将潜心的备、有效的导、静静的等、适时的讲有机结合,学生的心智之花才会在我们的智慧课堂绽放。  一、潜心的备  要上好一堂课,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的环节。课前,教师必须潜心研读文本,并做深入剖析,力求全面而透徹地解读文本。然而,由
期刊
语文教材中有一定量的自读性课文,在教学设计上如何对其定位,在学生自主阅读时应该发挥怎样的调度作用,如何让学生展开卓越的阅读学习,这是教师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倡导主体学习,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成为主流认识,教师要在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思路规划、阅读活动设计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服务和启示,确保自主阅读也能够酝酿巨大的回响。  一、创新设计原则,讓学生情绪活跃起来  自读阅读教
期刊
文言经典引领人们在文化熏陶中不断成长,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然而,高中文言文教学还停留在浅层,主要围绕文言文大意进行解读,简单地对内容进行梳理,缺乏思维的参与,思辨性不足,导致文言文阅读教学“冷场”,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引入思辨性阅读,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思辨性阅读活动中触摸文言经典的温度,感受文言经典的魅力,从而亲近文言经典,从中汲取精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期刊
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是初中语文必读名著篇目,该小说记叙了汤姆历险的经历,情节跌宕起伏,极具语言魅力,适合初中生阅读。教师在阅读指导上,需要重视学生思辨性思维指导,培养学生思辨思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强思考,能够更深入理解名著的主题和情感,提高阅读收获。  一、细读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通读文章是名著阅读第一步,还需要对主要情节细读分析,了解主人公人物形象,感受名著
期刊
亚里士多德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正是这种美妙绝伦,才使文人墨客将诗情画意付诸笔端,钟情于美景与心灵结合的一刹那迎来的智慧与想象。所以,与其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古人为某次游景所写的美文,不如说是因自然之景,古人从己身挖掘的富饶精神情感。但是,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终不能直接目睹作者最后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还是要从景色本身的文化内涵、精心布置的语言“棋局”,以及作者的人生迹况入手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