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与统一性——神经现象学的范畴-理论替代进路

来源 :心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现象学自提出伊始即面临着如何与自创生、生成认知等理论部件相兼容的理论统一性问题.神经现象学首要地强调了第一人称视角的不可还原性和第一人称方法的独立性,同时并没有否定第三人称视角的实在性和第三人称方法的合法性.于是,神经现象学更适合被理解为某种在两视角之间存在对应性关系的两面性理论.通过理论回顾和发掘,神经现象学在其提出早期可能已经暗示了可替代的范畴-理论进路,由此与之存在亲缘性的罗森复杂性可能有助于实现神经现象学的理论统一.
其他文献
博物馆申请注册的商标被驳回或部分驳回时,可通过注册驳回复审进一步争取权益.参加复审应按照驳回理由组织答辩内容,并提交有效证据加以证明.存在在先申请或在先注册商标是最常见的驳回理由,复审实践中应侧重论证博物馆申请注册商标与他人在先引证商标是否为相同或类似产品(服务)上的近似商标,以及引证商标是否仍为合法有效的状态.“异议”“撤三”“无效宣告”等辅助手段的运用可以提高复审答辩的成功率.
选人用人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对干部的精准考察是做好干部工作的基础.从“画象”“画者”“画具”三方面能够找到干部考察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需要多听广看、打牢画像的“底子”,深究细谈、压实画像的“里子”,综合分析、做精画像的“料子”.
现象学的意向分析应当先从感知开始,因为它是最具奠基性的意识行为,也就是说,所有其他意识行为都植根于感知,即使在感知本身中也包含着一些非原本的东西.通常意义上的感知可以分为三类:具有事物感知结构的物感知、具有他人感知结构的同感知、具有本己感知结构的自感知.意识现象学的分析表明,所有的感知意识——物感知、自感知和同感知——都是在各自特定意义上的超越意识,即在自身中都包含超越了原本意识的因素,因而都是某种意义上的“伪称”.这也意味着,我们对外部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以及对我们本己心灵世界的认知,都始终是不完满的,
证据开示制度探索权是《指导意见》赋予检察机关保障制度运行规范性和嫌疑人认罪认罚自愿性及真实性的重要权力.建立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根治我国目前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职权性逻辑”过分压盖“协商性逻辑”的桎梏,强化辩方协商的参与度和有效性,以提升制度运行公正性并助推落实检察“客观公正”义务.基于认罪认罚制度属性,将证据开示的内容和范围确定为证明嫌疑人所犯罪行的实体性证据材料和检察机关依法作出影响嫌疑人认罪认罚自愿性的两项程序性证据材料,并明确开示的时间、地点、程序以及不当证据开示的制裁措施,以实现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规
1946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闻一多相继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史称“李闻血案”.血案发生后,国内外舆论都极为关注,各方围绕查清案件真相,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战.rn特务在暗杀李公朴、闻一多时,使用的武器是手枪,而围绕凶器从何而来,舆论场上展开了一场争论.
期刊
社会支持的最优匹配理论认为,对社会支持现状的评定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考量.多维社会支持量表通过对实际感知的社会支持和个体期望的社会支持的测量,探讨不同来源(父母、同伴、老师)和类型(情感、工具、信息)的社会支持在需求和供给间的匹配情况(即充分性).采用自编的多维社会支持量表先后对182名大学生和931名大学生进行预测试和正式施测,结果发现:(1)多维社会支持量表由27个项目组成,可获得个体在不同来源和类型社会支持上的充分性水平;(2)信度分析结果显示,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9~0.95之间,总量表信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自尊量表和自杀意念量表对1040名大学生进行考察,以探讨抑郁和自尊在睡眠质量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在睡眠质量和自杀意念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而该中介模型的前半段受到自尊的缓冲作用,相比高自尊个体,睡眠质量对抑郁的作用在低自尊个体中更大;除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外,睡眠质量通过首先作用于自尊,再作用于抑郁这一链式中介模型作用于自杀意念.结果表明自尊在睡眠质量、抑郁作用于自杀意念的这一中介模型起着保护性以及中介机制的作用.
网络诈骗犯罪案发数量多、危害性大,在国家严打网络电信诈骗犯罪的政策背景下,网络诈骗仍高发、多发且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网络平台诈骗犯罪低成本、高收益的属性令刑罚效益较低,案件数量与犯罪金额居高不下.防控网络平台诈骗犯罪,应转变治理思路,明确事前预防优先原则.从情境预防视角出发,通过增加犯罪难度、增大犯罪风险、减少犯罪收益、减少犯罪挑衅和消除犯罪借口等策略防控网络平台诈骗犯罪,提升该类诈骗的预防效果.
采用网络道德量表、道德推脱问卷、去个性化网络行为问卷和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线上施测,探讨网络道德与去个性化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推脱和共情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网络道德与去个性化网络行为、道德推脱以及共情显著相关(r=-0.17,p<0.01;r=-0.13,p<0.05;r=0.23,p<0.01);(2)去个性化网络行为与道德推脱、共情显著相关(r=0.49,p<0.01;r=-0.24,p<0.01)(3)道德推脱和共情在网络道德与去个性化网络行为之间起平行中介作用,
2020年2月,由两高两部联合印发的《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提出了关于依法严惩疫情防控违法犯罪行为的十大解释性意见,规定的内容包含了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在内的数个罪名司法适用问题,其中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最为重要.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先前对此罪状应用较少,且存留部分立法空白,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此罪值得深入研讨.对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构成要件进行梳理,特别是对本罪的主体、行为及因果关系进行准确界定,厘清本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罪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