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20周年:“反恐战争”已结束,但恐怖主义未终结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23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8月30日,阿富汗喀布尔国际机场遭火箭弹袭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称实施了这起袭击。

  2001年爆发的9.11事件可谓改变国际进程的大事件,美国由此出兵阿富汗,开启反恐战争序幕。其打着反恐的“旗号”既反恐又谋霸,但事与愿违,美在此过程中难以为继,反恐越反越恐,反恐战线一缩再缩,反恐战略一调再调。今年,美终于从阿完成撤军,这标志着阿富汗反恐战争的彻底结束,但这并不代表恐怖主义的终结。由上世纪70年代抗苏“圣战”所引发,以“基地”组织及其继承者“伊斯兰国”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主义,仍然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威胁。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阿富汗塔利班的上台,美北约仓促撤军很可能给各类踞阿恐怖组织卷土重来提供可乘之机,鉴于阿富汗塔利班与国际恐怖势力的微妙关系等因素,国际恐怖主义的潜在风险很可能会增加,如何應对美反恐转向和阿暴恐乱局的此消彼长,将是国际社会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

美国反恐战争的结束与转向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内同仇敌忾,国际社会也对美报以极大的同情与支持。2001年10月7日,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出兵阿富汗,誓要将9.11事件幕后黑手“基地”组织绳之以法,并推翻塔利班政权。11月13日,在反塔武装配合下,美不到40天就攻克喀布尔,后又对阿富汗进行“国家建设”和“民主改造”,图谋反恐维稳,同时欲将阿打造成其重要的战略支点。然而,进展并不如其意,塔利班并未被击垮,转而回到农村山地打游击,实力缓慢复苏,一直对美军和阿政府构成重大威胁。而“基地”组织等也未曾消亡,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藏匿蛰伏期间还不时试图对美本土再制造袭击,美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不降反升。小布什之后,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都一度向阿增兵,但并未遏制这种态势,美反而越陷越深,遭致大量人员伤亡和惨痛的经济损失。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8月18日说,共有2448名美军在阿富汗战争中身亡,20722人受伤,还有更多美国军人留下了战争的心理创伤。美国布朗大学也有研究指出,20年来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共投入约2.26万亿美元,相当于每天花费超过3亿美元。拜登上台后,执行特朗普时期与塔利班签订的和平协议的同时,宣布将完全从阿撤军。8月30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国已完成从阿富汗撤军行动。
  拜登撤军之举遭到大量批评。外界舆论认为,此举破坏了美国的国际声誉,且阿有可能重新沦为袭美的策源地。也有声音称,美从阿撤军实际上也是一种战略止损。美反恐战争的结束也并不代表其反恐任务的终结,美此前早就在进行反恐布局,其专注于打恐本身,从而实现反恐的进一步收缩转向。一是从域外转向本土。奥巴马时期,美就发布新的反恐战略,开始强调本土防御,反恐资源由外向内倾斜。特朗普时期,美进一步强化本土反恐。美近年的极右恐怖主义威胁甚至超过伊斯兰极端主义成为其面临的最大恐怖主义威胁。6月,美发布打击国内恐怖主义的国家战略,极力遏制国内恐患。二是均衡应对全球各地的恐怖主义威胁。美不光面临来自南亚的恐怖主义威胁,近年来中东、非洲等地的恐怖势力对美的威胁也逐年增长。拜登在此次美撤军电视讲话中就称:“美在阿富汗耗费了大量资源,美须专注反恐本身,而美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远不止阿富汗,还需打击索马里‘青年党’、‘基地’半岛分支、叙利亚‘支持阵线’等。”可见,美未来在南亚的反恐资源将释放至中东及非洲等地。三是硬实力打恐转向“巧实力”打恐。长期以来,美都冲锋在前,直接武力剿恐,再推进社会治理,但这种手段收效甚微。美舆论近年对直接军事干预、武力打压的模式多有反思。美安全专家亚当·温斯坦表示,美失败在于其长期错误地认为可以通过武力促进有效治理,但这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美借反恐出兵阿富汗与伊拉克,耗费了国力,伤了士气,事后证明“竹篮打水一场空”。为此,美近年逐步强调“巧实力”打恐,即:一方面,从大规模军队围剿到借助无人机、特种部队的针对性打击;另一方面,从直接出兵、冲锋在前、他国搭便车到由美幕后主导、给予他国物质与情报等支援、借助盟友力量推动国际反恐合作的共同打恐模式。
2021年3月5日,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发生汽车炸弹袭击,造成至少20人死亡。极端组织索马里“青年党”声称对袭击负责。

国际“圣战”运动的两轮高潮


  9.11事件至今,恐怖势力的发展经历了两轮高潮,即“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引领的国际“圣战”运动。作为9.11事件的肇事者,“基地”组织此后20年里几多沉浮,至今仍有余威;而从“基地”组织蜕变而来的“伊斯兰国”更是趁着伊拉克和叙利亚乱局突兀而起,一度给国际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搅动国际关系和地区局势,其威胁甚至超过“基地”组织。两者至今仍然是国际社会尤其是美西方及地区国家面临的主要恐怖威胁,并难以消散。
  “基地”组织这20年里的发展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巴阿核心发展受限,但其分支及个体支持者却在其他地区蓬勃发展,分支力量及个体支持者一度成为袭击美西方最重要的力量。如,2001年后,“基地”组织策划的几起重大恐袭事件,包括2004年3月11日的马德里铁路连环爆炸案、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连环爆炸案以及2010年11月的包裹炸弹袭击美航班等,都是由“基地”组织分支或其相关支持者完成。这主要由于美国一直对“基地”组织保持高压打击态势,不仅借助特种部队、无人机对巴阿的“基地”头目发起“斩首”行动,还动用外交、经济等手段对“基地”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多种制裁,使得“基地”组织总部人员常年被困巴阿,对外袭击能力被严重削弱。美打击“基地”组织的资源重点在南亚,其他地区缺乏投入,而这些地区国家反恐能力又不足,所以“基地”组织的分支常能对其发起突袭。二是拉登被毙是“基地”组织发展的分水岭。拉登2011年5月1日在巴基斯坦被美特种部队击毙,这成为“基地”组织进一步衰落的象征。拉登对“基地”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死对“基地”组织的声望和号召力影响较大。“基地”组织2011年后大多在巴阿处于自保状态,鲜有对美袭击成功的案例。   除了“基地”组织以外,这段时间主导国际恐情走向的便是“伊斯兰国”。“伊斯兰国”从“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演变而来,但其成立后一路“高歌猛进”,到处攻城略地,并于2014年6月宣称建立所谓“哈里发国”,一度控制了伊拉克西部、北部以及叙利亚北部、东部和中部大片土地。“伊斯兰国”的成立可谓“基地”组织的升级版,其实现了恐怖分子长期以来的“建国”夙愿,后有数十个恐怖组织宣称对其效忠,并有超过100多个国家的“圣战”分子赴伊、叙并加盟其中。自此,“伊斯兰国”在全球各地兴风作浪,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首要恐怖威胁。为打击“伊斯兰国”,国际社会建立起多个反恐联盟,全力打击,终于在2017年12月及2019年3月分别收复“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最后据点,至此“伊斯兰国”的恐怖实体才被摧毁。同时,2019年10月,美特种部队击毙“伊斯兰国”头目巴格达迪,“伊斯兰国”也开始进入“后巴格达迪时代”。值得注意的是,“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虽然都遭到了重大打击,但其威胁仍不可小觑,两者仍然繼续在其老巢巴、阿及叙利亚苟延残喘,并借助地方分支、虚拟网络和外围个体支持者图谋再兴。

阿富汗局势将决定未来国际恐情方向


  随着阿富汗塔利班重掌政权,美军从阿撤离,阿富汗局势走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一段时间国际恐情的走向。一是阿富汗塔利班虽然夺权,但其在国家治理领域还将面对一系列现实问题,政治分权、粮食、难民、经济发展等问题均是阿富汗塔利班必须跨过的坎,否则阿内乱仍然可能持续,一旦阿再次陷入内乱,极端思想有可能在此迅速滋生,恐怖主义将借机孕育、孽变。二是阿富汗塔利班解决恐怖主义问题面临挑战,这其中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阿富汗塔利班如何应对“伊斯兰国”的挑战。“伊斯兰国”在巴阿的势力多由前阿富汗塔利班及巴基斯坦塔利班内部的极端“圣战”派构成,过去几年其与阿富汗塔利班在阿争夺地盘并多次大打出手,加上其与巴阿其他暴恐势力亦盘根错节,已成为现阶段阿面临的最大恐怖威胁。8月26日,“伊斯兰国”分支在喀布尔国际机场制造特大恐袭,造成20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13名美军人员。另一方面,阿富汗塔利班如何与外籍“圣战”分子切割。“基地”组织、巴基斯坦塔利班、“乌伊运”和“东伊运”等国际恐怖组织在阿人员过万,过去长期受阿富汗塔利班庇护,与阿富汗塔利班共建营地、合搞恐袭。阿富汗塔利班现在应对这些人员面临两难处境,若纵容这些人员发展,其自身将面临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况且阿富汗塔利班已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等国保证严格约束这些人员行为,不会让阿成为国际暴恐策源地。若阿富汗塔利班为了生存对这些势力六亲不认,或将面临这些势力的强烈反弹,甚至导致其与阿富汗塔利班为敌,这显然也是阿富汗塔利班不愿看到和承担的后果。分析认为,短期内阿富汗塔利班将会对这些人员严加约束。目前,阿富汗塔利班已对这些人员进行登记、集中管理。但长期看,鉴于阿富汗塔利班的管控力度以及阿局势走向都有较大不确定性,这些人员仍将是暴恐隐患。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其他文献
受新冠疫情影响,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的盛大庆典被迫推迟,但还是举行了空中阅兵。更让莫斯科高兴的是,在俄美关系降到冷战后冰点之际,两国总统于4月25日发表联合声明,强调二战期间美苏军队的易北河会师“预示纳粹政权的最终失败”,盛赞“易北河精神”是俄美摒弃分歧、建立信任和为实现共同目标开展合作的典范。  然而,在鲜花和掌声之外,也有一些批评让俄罗斯很是烦恼。5月8日,白宫在介绍特朗普参加二战纪
中国领事认证,是指中国领事认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对国内涉外公证书、其他证明文书或者国外有关文书上的最后一个印鉴和签名的真实性予以确认的活动。领事认证的目的是,使一国出具的文书能在另一国境内得到承认,不会因为怀疑文书上的印鉴和签名的真实性而影响其域外的法律效力。  实际上,新中国外交部成立至今,其办理领事认证的机构先后经历了办公厅秘书处护照科、办公厅签证处、领事司综合和外事处管
日前,民进党在“立法院”临时会以人数优势强行表决通过《政党及其附随组织不当取得财产处理条例》,预示民进党开启对国民党党产问题的全面追杀。国民党庞大党产的来源与演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虽然国民党一直都因为外界压力在被动处理党产,但还是低估了形势发展的速度,错失了主动处理党产的时机。如今,民进党在实现全面执政后决意强势清算国民党党产,将对国民党未来发展造成深远影响,其对岛内政局演变掀起的强大后坐力也将
7月10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并签署了《北京宣言》《论坛2018年至2020年行动执行计划》和《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行动宣言》等三份重要成果文件。近些年来,阿拉伯国家求发展的意愿普遍强烈,对共建“一带一路”普遍持积极欢迎的态度。但谁也不能否认,阿拉伯世界所处的中东地区一直是个“火药桶”,冲突不断、战火纷飞,向来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今天的中东更是“一反历史
7月13日,尼泊尔大会党主席谢尔·巴哈杜尔·德乌帕宣誓就任尼泊尔总理,并于7月18日顺利通过信任投票,这标志着尼泊尔最近一轮政局变动进入新阶段。这是德乌帕第五次出任尼泊尔总理一职。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南亚地区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德乌帕将如何施政和处理与大国关系,引起舆论关注。施政面临多重挑战  一段时间以来,尼泊尔受国内政局动荡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经济发展严重受挫。本届德乌帕政府将面临来自政
全球15亿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受新冠疫情影响  联合国4月16日发表报告说,新冠疫情已导致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停课,超过15亿儿童和青少年受影响。  报告说,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受到严重影响,虽然一些学校提供远程教育,但在互联网服务薄弱或资费昂贵的国家,儿童和青少年明显处境不利。另外,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中有近3.69亿儿童依靠学校提供餐食,占全球学龄儿童总数的近一半。疫情爆发后,这些儿童吃饭成了
8月20日, 奥地利首趟维也纳—西安中欧班列上午从奥首都维也纳启程,开往中国。列车预计运行16天,行驶里程10460公里,途经捷克、俄罗斯等国后抵达中国西安,终点站为上海。据介绍,这趟货运列车从维也纳铁路南站启程,载有41个集装箱,运载的全部是奥地利兰精集团制造的化纤产品,价值180万欧元(约合210萬美元)。  奥地利交通部长莱奥诺蕾·格韦斯勒、兰精集团首席执行官杜博思、奥地利国家铁路货运公司董
胡欣  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的艰难时刻,美国再次落井下石。3月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一致通过所谓“2019年台湾友邦国际保护及加强倡议法”(简称“台北法案”),要求政府協助台湾巩固“邦交”和参与国际组织。该法案是对中国内政的又一次粗暴干涉。  台湾问题一直是美国制衡中国的工具,也是美国国内友华与制华、立法与行政、外交与安全、政治与商业等利益诉求长期纠缠的一个关键点。近年来,随着美国公开将中国定位为战略
2019年10月23日至24日,首屆“俄罗斯—非洲”峰会在索契举行,非洲大陆的54个国家均有代表参与本届峰会,43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峰会。  2019年10月的国际舞台,俄罗斯无疑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除积极斡旋中东事务外,规模宏大的俄罗斯-非洲峰会(以下简称俄非峰会)同样吸引了全球的目光。10月23日至24日,首届俄非峰会在索契召开。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与埃及担任本届峰会的联合主席
2020年7月22日,世贸组织(WTO)在瑞士日内瓦总部举行总理事会例行会议。会上,土库曼斯坦正式成为WTO观察员。  土库曼斯坦地处中亚腹地,地理位置独特,以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著称。1991年独立后,土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中亚其他国家的内政外交之路。在对外方面,土奉行中立外交政策,获得了联合国承认的“永久中立”地位。土很少参加国际组织,对俄罗斯主导的一系列区域性国际组织也都拒绝加入。当时领导人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