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ab?0P 1?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bi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4月,清华x-lab启动,有16个院系共建参与,我们搭建了这个跨学科的平台,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团队发挥他们的潜力,共同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几年,x-lab接收了大量的學生团队,参与教育,接受教育及参与实践。从覆盖人群来看,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学生、校友人群大概35000多人,我们接收了1400多个团队加入到x-lab,这些团队中将近60%的团队是处在创意阶段,是指刚刚起步,只是有比较早期的初期的想法;有37%是在创新阶段的团队,不到7%的团队加入的时候已经是初创的创业公司。这些团队当中,我们知道有500多个团队和清华科技园的孵化器进行对接,注册成立公司。我们跟踪情况了解到,有200多个团队获得了至少一轮的投资,总的融资额已经达到63亿人民币。这是不完整的统计,但反映了总体的创新创业的成效。
  这样的成效让我们产生了一些心得,概括为四点:以创业的方式做“双创”教育;以行动的方式做“双创”教育;以生态的方式做“双创”教育;以公益的方式做“双创”教育。
  同时,我觉得我们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这里,我把学术界的一些研究,结合我们平时的工作和对学校中现状的理解,梳理了“10P 1”的价值创造链条,进而想通过这样的链条再来看看大学的定位和文化。
  通常我们理解的大学可能开展的工作,特别是以老师带领下的课题或者研究项目,希望能发现一些问题、做一些研究,进而产生样机和专利。这些工作所形成的成果以论文或者奖项或者以教师的晋升,成为大家的目标和导向。我们把它概括为传统大学的一种定位,虽然它表现为提法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是这几个部分的范畴还是比较窄的,所以更多的就是课题(Project)、问题(Problem)、样机(Prototype)、专利(Patent)。
  我们认为这链条还应该进一步向前延伸,延伸到产品(Product)、工艺(Process)、营销(Promotion),进而要创造利润(Profit),所以又有4个P。创办的企业如果以利润、以财富为追求,可能还是不够的,更多的应该表现为它的意义、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所以我们把它表述为追求(Pursuit),这样在这个链条上已经有9个P了,这个链条中还有最重要的组成,就是人(People),早期这些人表现为研究的教授、学生,后期就表现为创业者和商业社群中的各方面的人员,包括企业家,还有各个方面的角色,加起来一共有10个P。“ 1”是什么?整个链条一定会指向我们所从事的这些工作,组织创新创业工作所对应的问题或者社会的挑战(Problem Challenge),大家需要在脑中不断地去思考并加以努力,要针对社会的问题和挑战去开展创新创业创造。
  如果把整个“10P 1”都涵盖进去,我们觉得是更大的故事和更大的范畴。也就是说,从早期的论文、获奖这种导向性的大学文化和定位,到创办新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创造价值,进而企业要获得盈利,这样的一个范畴,到进而我们还继续努力,去为社会解决大的问题和挑战,有这样的一种追求,我们所追求的努力和意愿,如果整个大学把自己的定位和培养人才的努力范畴最大化的话,就是最大的圈。所以,我认为大学应该思考定位在追求价值创造和影响力,进而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这应该在中国的大学中形成更普遍的一种追求和共识。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从科研投入到价值创造的死亡谷。
  这是学术界已经有的,做了很多研究的。这条曲线,前端表现为学术性的活动,可能有一些学术活动会产生一些早期的初创公司,但是这些初创公司都要面临渡过死亡谷的问题。在另一侧是投资机构或者是产业界的企业,他们这边是用市场化的方式在配置资源、在形成产业,从科研早期的阶段到科研进一步的发展到进行商业化,到最终形成成功的企业,这个过程中前期表现为投入而后期表现为价值的创造和产出。
  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思考:为什么这个领域已经有那么多的科技园,那么多的科研投入,还有那么多其他方面的资源配置,包括政府的产业政策,为什么今天国家仍然在大力地呼吁开展创新创业?总书记也提出创新创业和创造这样的要求。
  我想把刚才的10P链条和大学的使命,和科技创造价值的死亡谷结合起来看,也就是说,这个链条当中,我们要看整个大学是不是能够在这个体系当中去发挥一些作用,更好地定位整个大学的教育、科研和创新。
  我们可以把这“10P 1”链条和整个死亡谷对照起来看,看看我们的教育、人才资源配置做得怎么样。
  从科技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链条是一个轮子,而我们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际可以看成是第二个轮子。我们提出要构建人才培养和科技转化并举的双轮驱动的大学创新体系,进而培养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双创”,会产生更多的idea、更多的团队,加上持续的努力,希望可以对整个国家的创新创业和创造作出更大的贡献和有更好的作为。
  可以这样归纳:现有的大学中的科技研究、成果到专利授权转让,这条曲线一定是递减的。从最早期的,如果说一个亿的科研经费能够立多少科研项目开始,到逐渐经过工作,产生专利,专利授权、转让,创办企业,其中有的企业能够成为成长性的成功企业,个数一定是递减的。希望能够通过创新创业的教育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到这个系统中,成为掌握更多的创新方法和理念,和投身其中的创业者、创新者。我们希望能够提升整个曲线的数量和转化率。这就是我说的双轮驱动新的效果和效应。
  用双轮驱动的思想思考,从早期的想法到成为项目团队,到成为创意团队,希望成为成长期的团队,最终成为有影响力的企业,为社会带来重大的改变,所有这些形态的企业都成长在这样一条向上发展的路径上,这个路径最前端是教育的阶段,进而一些早期的项目会进入到培育的阶段,再进一步到孵化的阶段,再进一步到加速的阶段。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各方面的工作和安排就可以对应这样的一些不同的阶段来做安排、做设计。早期可以是学生广泛参与的课程、活动,到培育阶段可以做一些新兵营、训练营,到孵化阶段可以做一些更进一步的创业营或者是一些跟初创的,和一些产业企业对接的挑战活动等等。到加速阶段可以是加速器或者是加速计划、加速营,给这些更具有一定规模和潜力的项目做一些帮助和支持。希望通过这样的路径,源源不断的创业团队有创意方法,其中有很多能够努力地往前推进、往前成长,有的就能够成为独角兽,进而未来可以期待他们能够成为我们社会有影响力的企业,进而实现创新创业创造价值,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成为推动的力量。
  (整理自“2019年未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论坛”的发言,有删减)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爱上星空,不过是在某个夜晚偶然间回头,对灿烂星河惊鸿一瞥。即使紧邻光污染严重的中关村,燕园里仍有一群追逐星空的孩子,在每个晴朗的夜痴痴地仰望,静园草坪明亮繁星、未名博雅温柔月色共同造就了我们——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学生社团)。  曾几何时,我们被肆虐的疫情困在家中,徘徊于四壁之间,对自然的向往从未如此迫切。但头顶星空永远不会吝啬它的浩瀚与美丽,它成了我们几乎唯一还能看见的自然,唯一的慰藉与希冀。
在芝罘  我想带你去看这里的海。在冬天  它有铁灰色冷峻的面容。远处白色的帆船  如一声童年的呼唤。如果是夜晚到达  你的双脚会认识岛上的砂石和酸枣树  它们将踏平帝王东巡时  凿出的台阶。  几百米外,是烟台山高处的灯塔  吸引黑暗大海上的舟船朝此围拢。一道  雪白的光,映出码头上挥手告别的身影。  打鱼人,种苹果的人,酿酒人  屈辱的继承人,曾坐在灯下吃饭  吞咽他们的玉米和屈辱。  一座陆连
必有一場绝恋,让岁月如此沧桑  繁华尽处,必有一处禅寺  除却尘世的纷扰  然而扬州不止有一处禅寺  禅智寺、上方寺、竹西寺  沿竹西以西,二十四桥风景变幻  杜牧、姜夔……还有许多诗人  他们看惯秋月春风  来此地寻找心中一节节拔高的禅  于是有那些锦绣诗篇  有香火绵延  晨钟暮鼓,一敲就是千年  竹西,哦,竹西  不断敞开的窗口  仿佛有多情女探出窈窕的身子  桃花般伸手召唤  在春天想象一
作为一个前航空人,我对于空难的消息比寻常人敏感得多,  看到埃航空难的新闻,  尤其是看了技术人员在事后模拟的坠机前视频,  从飞机失控、机头反复上升下降,到整个机体几乎180度转弯最终坠毁,我揪心得无法呼吸。  曾经,我在培训时的模拟舱和实际飞行中都经历过强烈颠簸的情况,  也就是空难前机头反复升降的失重感,  所以更能切身体会到空难中死去乘客的恐惧和绝望。  空乘不只是天上的服务员  我曾效力
夜市街  小城的高烧终于退了  昼伏夜出的人群和车流开始接管  鸣笛声、嬉笑声、叫卖声……  小小的山城,用分贝解读盛夏的喜悦  从夜市街的一头踱到另一头,我  弃用所有感官。仅用跋涉过山河的双脚  去走访调查夜里的幸福指数  这期间,我有过三次驻足:往流浪歌手的  吉他箱里放几枚回馈;捡起脚下的钱包  原地等到一颗行色匆匆的粗心;以及  在一个有视听障碍的女孩手里买一只气球  微笑,微笑,微笑。
片断  一只勺子在寒冷的春天里  闪着银色的光  若隐若现的年景  岸上奔跑的孩子  跟着流水  他们的明眸使水流清透  那一年倒叙着回来  途经的车站  我必须路经你的站台  人群熙熙攘攘  好像只有我们可以驱散  迷乱  你不用挥手西山就落下了余晖  你不用打开车窗  春天的花就先于南方开  故乡的冰雪归我  车轮归你  南方的蜀地归你  对,我们都不回头  都不指鹿为马  都不能画江河为纸上
返乡  那么多墓碑紧紧地挨着  占了半面山坡。  想想也觉得踏实啊那么多墓碑  父亲频频点头表示赞叹  而那些墓碑们岿然不动  不对生者作任何回应。  它们是对的,它们理当傲视一切  它们只在过路人不注意的间隙  让脚下的小草暂时替白己  向四边颔首弓腰  以示近邻间的礼貌  周末  无意间将一根烟头  隨手丢到窗外  其后愈发感到惊乱  不停起身往窗下望  什么也没有发生  我感到懊恼,  最后
我与萤火虫的一次次邂逅,不是在印象中那古朴而诗意十足的南方乡村,而是在拥有百年文化底蕴的北京大学北部的园林里。北部园林指未名湖区及其以北的区域。这里主要是低矮的红色仿古建筑,属于各院系的办公区,自然古朴的建筑与土丘上葱茏的草木天然地融合在一起,各大池塘彼此聯通,几乎微缩了东亚平原湿地景观的所有类型。漫长岁月的积淀,使这里孕育出一个美丽富饶的生态系统,夜里蛙鼓蝉鸣,水里鱼虾结群。徜徉在如此优美的环境
仿佛退高尘世  呼吸和脚步,慢下来  地平线外,大把风推动的  云朵,相继怒放  多少年啊,被秩序固囿的人们  隨着湖水开始融化  一切如此安宁。此刻,花茫草原  或许能听见,一颗心上奔跑的蹄音  望秋风  这是无法拒绝的拥抱  哪怕隔着河流,或者山脉  秋巳萌芽,枝丫上  披挂的蝴蝶,准备拿出最炫耀的姿态  扑簌簌一片,放眼望去  如同盛大的典礼  就像高岗之上,晚霞正是被收割的部分  美啊,即
彼岸  磁石引针,隔着云  隔着水,隔着一片渺茫  野渡?无人,小船静横  木舵自身亦不能明辨方向  江水不言,猿声啼吼  岸那边,没有围城  一衣带水的距离  我在静观波动的思想  夜色  大地上,百孔千疮  一张网,支离破碎  月亮尽力以清辉涂抹  星星仍眨巴着茫然  人间似乎很寂静  不被发现,不等于没有发生  太阳若一露锋芒  万物立马显现原形  惑  都说路在脚下,还有人说  路,是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