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职生人格与品质的形成时期。然而,德育理念是学校对于德育的本质、价值及活动的基本观念,它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在创新德育工作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学校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确定了“以文明德、以文笃行、以文立人”的德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理念;齐抓共管;模式创新;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G410
该德育理念的核心是“文”,即文化,是“以文润德”、“以文立人”的精髓;“文”又是手段,强调的是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生命力的德育。结合学校文化核心——“崇礼明德,日知日新;重道尊贤,亦师亦友;治文学理,求博求专;强体塑艺,且刚且柔”,创造出一种浸染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这种文化的精神对学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人格塑造、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有极大的影响,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一、创新思路,注重实效
德育的关键在于实效性,这就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德育突破口,才能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1、创新实施德育扁平化管理模式。坚持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统一领导、规划、部署,建立健全“三全”(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关怀)育人机制;整合优化资源,进一步规范、明晰学生科的行政职能;实行德育工作专业科负责制,加强专业科德育工作力量;建立和落实各部门、各岗位德育职责履行考评机制。
2、建设一支“悟性高、懂策划、能干事、干成事”的德育管理干部队伍。与学校管理体制相适应,优先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学习研究、培训考察、参观交流、挂职锻炼等途径,强化德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培养。
3、打造一支“有智慧、善管理、能创新、会总结”的班主任队伍。制定《班主任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制定《班主任聘任制度》,规范班主任的配备与选聘;制定《班主任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班主任与学校、与家庭、与企业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强班主任工作研究,优化班主任工作条件,提高班主任各项待遇,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二、齐抓共管,长抓不懈
德育工作是学校重要工作之一,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始终,长抓不懈;建立任课老师管课间、授课老师管课堂、班主任抓班、德育部督察、校领导督导、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的德育网络化。
1、制定考核制度,认真落实执行。除了《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职生守则》外,学校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学生文明用语》、《课堂点名制度》、《班级目标管理考核方案》等多项制度。在日常管理中强化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强化“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热爱班级和集体,维护学校荣誉。
2、形成德育网络,提高教育水平。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导向、推动和保证作用。学校形成:课堂德育—教导处—教研组—任课教师—学生;党团德育—党支部(团支部)—党员(团员)—教师—学生;自我德育—德育部—学生会—班委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并将工作落到实处,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3、各方齐抓共管,保持德育连续性。首先,实行了领导包班制度,各系领导负责监督、指导相应班级的全局工作。其次,发挥其他任课教师经常与学生接触的优势,与德育结合,把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第三,充分发挥团支部的作用,认真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坚持周一升国旗制度,全体师生共同参与。
三、方法创新,注重过程
1、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部主要管宏观,制定管理制度,统筹、指挥、策划、协调、考核全校德育工作,同时,统一负责管理全校德育课教学和教研工作,使全校德育工作全校一盘棋。教学系党支部抓落实,各班主任作为最基层的德育工作责任人,切实做好具体工作。把课堂教学灌输与课外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注重课外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把德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如从去年开始,在全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经贸系利用晚修前半个小时开展礼仪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机电系的每天国旗下的训话,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收到较好效果。
2、过程管理创新。德育成效来自德育过程,德育工作的艰巨体现在过程的繁杂。只有创新工作过程,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具体做法:班主任工作过程。(1)实施学生电子学籍卡,做好学生基础性信息资料的收集和管理,更好的实行针对性教育,更好与学生和家长沟通。(2)编印《班主任工作规范》和《学生手册》,规范和记录工作过程。注重把德育工作内容分解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当中,从老师进入教室开始,到讲课、下课等过程,融入礼仪教育、纪律教育、职业教育、养成教育等内容。这个过程由科任老师实施,扩大了德育教育的管理队伍,也使德育课阵地扩展到全部课程当中。教学实习课、实训课、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课和晚自习课,都是我们的德育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当中,系统开展艰苦朴素教育、纪律教育、感恩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等。
四、优化环境,创造平台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德育的实效,良好的德育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提高人的内在素质的需要,学校坚持把素质建设与环境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文明、向上、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目标,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用特殊的情感关爱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
2、创造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广阔平台。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加强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工作,加强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做好学生推优入党工作,大力推行“班干部轮岗制”、“学生干部竞岗制”。
五、策略到位,活动育人
1、积极推进德育内容分专业分年级规划落实策略。将德育内容概括为“围绕一个重点——做好八个主题教育——突出三德四自五美十大关系”:一个重点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综合素质;八个主题教育是爱国爱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感恩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三德”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四自”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五美”是语言美、行为美、仪态美、心灵美、环境美;“十大关系”是与学校、与老师、与同学、与社会、与工作、与同事、与上级、与异性、与父母、与自己的关系。该策略的目标是让每位学生“一年级充实、二年级自信、三年级成熟”。在这一策略的指引下,不同专业、年级的德育活动各有侧重,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目的性、系统性、层次性和操作性更强。
2、“活动育人”引领校园文化更具品位、更有内涵、更显特色。一是全力推进社团建设,让社团活动蓬勃兴起。加强社团的管理和统筹,将社团工作成绩纳入各系德育工作加分项目进行考核;在指导老师、经费、场地、时间、内容、管理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更有力支持,组织社团优秀成果展示活动以及优秀社团评选表彰。二是提升环境育人水平。三是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艺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
结 语
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思路及方法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效果,他们所选取的方法会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质量,而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实效性又对德育工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根据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处处体现育人的功效, 抓住德育工作的有利契机,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以生动的形式对学生“及时而教”而不是生硬灌输,才能保证青少年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的同时接受扎实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展示德育工作本应具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理念;齐抓共管;模式创新;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G410
该德育理念的核心是“文”,即文化,是“以文润德”、“以文立人”的精髓;“文”又是手段,强调的是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生命力的德育。结合学校文化核心——“崇礼明德,日知日新;重道尊贤,亦师亦友;治文学理,求博求专;强体塑艺,且刚且柔”,创造出一种浸染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这种文化的精神对学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选择、人格塑造、道德情操以及行为习惯有极大的影响,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一、创新思路,注重实效
德育的关键在于实效性,这就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找准德育突破口,才能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
1、创新实施德育扁平化管理模式。坚持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统一领导、规划、部署,建立健全“三全”(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关怀)育人机制;整合优化资源,进一步规范、明晰学生科的行政职能;实行德育工作专业科负责制,加强专业科德育工作力量;建立和落实各部门、各岗位德育职责履行考评机制。
2、建设一支“悟性高、懂策划、能干事、干成事”的德育管理干部队伍。与学校管理体制相适应,优先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通过学习研究、培训考察、参观交流、挂职锻炼等途径,强化德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培养。
3、打造一支“有智慧、善管理、能创新、会总结”的班主任队伍。制定《班主任工作条例》,进一步明确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制定《班主任聘任制度》,规范班主任的配备与选聘;制定《班主任工作考核实施方案》,加强和改进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创新班主任与学校、与家庭、与企业的工作联系机制;加强班主任工作研究,优化班主任工作条件,提高班主任各项待遇,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与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二、齐抓共管,长抓不懈
德育工作是学校重要工作之一,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始终,长抓不懈;建立任课老师管课间、授课老师管课堂、班主任抓班、德育部督察、校领导督导、全体教师齐抓共管的德育网络化。
1、制定考核制度,认真落实执行。除了《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职生守则》外,学校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学生文明用语》、《课堂点名制度》、《班级目标管理考核方案》等多项制度。在日常管理中强化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强化“好习惯伴我行”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热爱班级和集体,维护学校荣誉。
2、形成德育网络,提高教育水平。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导向、推动和保证作用。学校形成:课堂德育—教导处—教研组—任课教师—学生;党团德育—党支部(团支部)—党员(团员)—教师—学生;自我德育—德育部—学生会—班委会—学生四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并将工作落到实处,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3、各方齐抓共管,保持德育连续性。首先,实行了领导包班制度,各系领导负责监督、指导相应班级的全局工作。其次,发挥其他任课教师经常与学生接触的优势,与德育结合,把政治思想、道德情操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第三,充分发挥团支部的作用,认真落实“三会两制一课”,坚持周一升国旗制度,全体师生共同参与。
三、方法创新,注重过程
1、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部主要管宏观,制定管理制度,统筹、指挥、策划、协调、考核全校德育工作,同时,统一负责管理全校德育课教学和教研工作,使全校德育工作全校一盘棋。教学系党支部抓落实,各班主任作为最基层的德育工作责任人,切实做好具体工作。把课堂教学灌输与课外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注重课外和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把德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如从去年开始,在全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经贸系利用晚修前半个小时开展礼仪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机电系的每天国旗下的训话,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收到较好效果。
2、过程管理创新。德育成效来自德育过程,德育工作的艰巨体现在过程的繁杂。只有创新工作过程,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具体做法:班主任工作过程。(1)实施学生电子学籍卡,做好学生基础性信息资料的收集和管理,更好的实行针对性教育,更好与学生和家长沟通。(2)编印《班主任工作规范》和《学生手册》,规范和记录工作过程。注重把德育工作内容分解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当中,从老师进入教室开始,到讲课、下课等过程,融入礼仪教育、纪律教育、职业教育、养成教育等内容。这个过程由科任老师实施,扩大了德育教育的管理队伍,也使德育课阵地扩展到全部课程当中。教学实习课、实训课、寒暑假的社会实践课和晚自习课,都是我们的德育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当中,系统开展艰苦朴素教育、纪律教育、感恩教育、团队意识教育等。
四、优化环境,创造平台
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德育的实效,良好的德育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提高人的内在素质的需要,学校坚持把素质建设与环境建设密切结合起来,以文明、向上、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为目标,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和各类创建活动为载体,全方位优化育人环境,“用特殊的情感关爱教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
2、创造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广阔平台。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加强共青团组织建设,加强学生业余党校、团校工作,加强团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加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做好学生推优入党工作,大力推行“班干部轮岗制”、“学生干部竞岗制”。
五、策略到位,活动育人
1、积极推进德育内容分专业分年级规划落实策略。将德育内容概括为“围绕一个重点——做好八个主题教育——突出三德四自五美十大关系”:一个重点是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综合素质;八个主题教育是爱国爱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感恩教育、就业创业教育;“三德”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四自”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五美”是语言美、行为美、仪态美、心灵美、环境美;“十大关系”是与学校、与老师、与同学、与社会、与工作、与同事、与上级、与异性、与父母、与自己的关系。该策略的目标是让每位学生“一年级充实、二年级自信、三年级成熟”。在这一策略的指引下,不同专业、年级的德育活动各有侧重,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目的性、系统性、层次性和操作性更强。
2、“活动育人”引领校园文化更具品位、更有内涵、更显特色。一是全力推进社团建设,让社团活动蓬勃兴起。加强社团的管理和统筹,将社团工作成绩纳入各系德育工作加分项目进行考核;在指导老师、经费、场地、时间、内容、管理等方面给予学生社团更有力支持,组织社团优秀成果展示活动以及优秀社团评选表彰。二是提升环境育人水平。三是广泛开展科技文化体艺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
结 语
科学有效的德育工作思路及方法仍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效果,他们所选取的方法会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质量,而德育方法的科学性、实效性又对德育工作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根据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应处处体现育人的功效, 抓住德育工作的有利契机,把“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以生动的形式对学生“及时而教”而不是生硬灌输,才能保证青少年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的同时接受扎实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展示德育工作本应具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