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到学校听课,常发现有的老师将古诗中的个别词解释错了。即便是发表在刊物上的文章,也偶有误释古诗词义的。出现这种失误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古诗是古人写的,距今少则上百年,多则上千年,其间词义的发展变化十分复杂,哪能保证没有一点儿失误呢?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尽量避免释词上的失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诗诗义。古诗释词失误的原因何在呢?我以为这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一、 以今律古
我们阅读古诗,往往容易把两个意思相关、连在一起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双音词的单音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如《蚕妇》中的“城市”便是一例。这儿的“城”与“市”本是两个单音词。“城”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城市,所不同的是古代的城周围有城墙,城墙开有若干城门供人出入。“市”原指市场,后来亦用作动词,指贸易活动。“入城市”就是进城做买卖,即将缫出的新丝带到城里去卖,同时又以卖得的钱买回一些必需的日用品。由此看来,古诗中的“城”“市”与今天的“城市”虽然字面相同,而意思却有很大差别。
一些古诗中的词流传至今,其原来的意思有的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我们若仍用今义去理解,就会造成误读。如“怜”本有两个意思。《说文》:“怜,哀也。”(也就是“怜悯”的意思)《尔雅·释诂》:“怜,爱也。”这两个意思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后。后来,“怜悯”的意思保存下来,而“爱”的意思却消失了。我们若以今义去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怜”,那就难以说得通了。
此类例子还有不少。如将“最是橙黄橘绿时”中的“最”误释为程度副词,将“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快走踏清秋”中的“走”误释为“行走”,等等。
二、 望文生训
对于古诗中的一些词语,不是认真地去推求其真正的含义,而是根据字面作出附会的解释,也是造成误释的常见原因。如将《望湖楼醉书》中的“白雨”解作“白茫茫的大雨”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最近在一本刊物中还看到有人将“白雨”理解为“白亮亮的大雨点”,可见此类误释比较普遍。其实,“白雨”之“白”并非指颜色。白雨是指夏天的太阳雨,这种雨来得快,下不长,雨区小,下雨时还出太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便是这种雨的生动写照。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云:“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这分明写的是一边落雨,一边出太阳,可知“白雨”就是指的太阳雨。直到今天,广东、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还称太阳雨为“白雨”。
又如王维《杂诗》中的“来日”,人们往往从字面上理解为“来的那天”。其实“来日”是唐宋诗中的一个常用词,意思是往日,过去的日子。李白《来日大难》诗:“来日一身,携粮负薪。道长食尽,苦口焦唇。今日醉饱,乐过千春。”诗中以“来日”与“今日”相对举,可知“来日”就是“往日”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即持此说:来日,犹云往日也。……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言往日绮窗前之梅花,而今开未也。”
三、 主观臆测
作为语言结构单位的词,其基本含义应当是带有规定性的,是约定俗成的,是不能妄加揣测的;否则,便可能出错。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的“白屋”,有人便认为“此处的‘白’主要指颜色,和上句的‘苍’相对。若将‘白屋’理解为‘盖满白雪的茅草屋’(或房屋),似乎更为确切些”。
众所周知,“白屋”是古代诗文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是指贫苦人家居住的茅草屋,压根儿就与下雪无关。这首诗虽然写到了“风雪”,而且完全有可能“白屋”上面是盖满白雪的,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认为“盖满白雪”是“白屋”这个概念应有的内涵。
又如,将《小池》一诗中的“小荷”误释为池塘,也是因主观臆测造成的。
四、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个词只有一个意义的很少;相反,一词多义的现象倒是相当普遍的。如果我们只知道一个词的基本意思,却不了解其引申或通假的意思,就有可能造成误释。如《早春》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的“处”,有的人不了解它可以指时间,仍胶柱鼓瑟地解作“地方”,结果放到诗句里怎么也说不通。
诚然,在一般情况下“处”是方位名词,作地方、处所解,但在诗词曲中也有用它来表示时间的,即作“……的时候”“……之际”解。如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前曰“何时”,后面的“处”自应指时间,而且“月入斜窗晓寺钟”也分明是回答“思君”的时间。又如《汉宫秋》:“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处”与“时”为互文,其表示时间的意思就更为显豁。
“处”为什么可以用来指时间呢?有人引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中的话来解释:“律诗须谐平仄,词曲并严上去,声韵所限,下字易窘,斯字义宽假之处,当亦愈多。”我以为用此说来解释这个问题实在有点儿牵强,哪里能为了平仄、叶韵连字义也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呢?
其实,“处”字的此种用法早就存在于古白话中,在一些古代白话作品中此种用例俯拾皆是。如《水浒传》第二回:“正没理会处,只见远远的林子里闪出一道灯光来。”《西游记》第三四回:“拖出轿来看处,原是个九尾狐狸。”其中的“处”都只能解作时候。众所周知,诗词曲每每吸收民间口语成分,“处”字的这种用法极有可能是诗人创作时撷取民间口语成分所致。
找到了古诗释词失误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
首先,我们必须有历史的观念,知道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古今的词义也是有变化的。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词所代表的事物、现象本身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循着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点,往往将某个词拿来指称与原义有某种联系的新事物或新认识;等等。这种变化大小不等。变化大的,令人看不出其间的联系;变化小的,又令人不易觉察其间的细微差别。例如,“红”在上古只是指浅红、粉红,直到中古仍偶用此义。如《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就是浅红色的杏花。至于大红则称为“赤”,如“赤日”“赤旗”,等等。明乎此,我们就能历史地看待古诗中的词语,不致犯“以今律古”的错误。 其次,对于一些疑难词,我们应仔细地了解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轨迹,弄清它们在每个历史时期的确切含义,切不可囫囵吞枣,满足于差不多。
词义的发展变化总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说,词的概念如果发生了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它只能转化为邻近的或与原义有关的概念,而不能任意转换。这种转化叫做引申。引申是从本义衍生出的新义,新旧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予以说明的。如“瑟瑟”本是一种珠宝的名称,因其颜色晶莹碧绿,故又用它来表示碧绿色。“半江瑟瑟半江红”就是用的引申义。此外,古代使用汉字还有所谓“通假”现象,即用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本字。
古人读书读得多,所谓“涵泳其中”,故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能够心领神会,对于汉字使用中的通假现象也非常熟悉。我们今天没有可能像古人那样博览群籍,这就必须靠勤查各种工具书来弥补。《辞源》是一部内容比较充实的古汉语辞典,对于词的解释一般都能按本义、引申、通假的顺序罗列义项。我们只要仔细加以寻绎、推究,就能够弄清词义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弄清通假字的本字,以求得对古诗词义的准确理解。又如《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部分,也都颇有实用价值,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方面的许多疑难。
“教参”经过多次修订,其中对古诗词义的说解也大都允当、准确。虽然仍有个别地方语焉不详或值得商榷,但从整体上来看,对于我们理解古诗词义还是很有用处的。
如果通过查阅工具书、“教参”仍不能解决问题,那就要联系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多角度地予以考核、推求,尤其要注意查找书证,让证据来说话。如前面提到的“小荷”,作池塘解对不对呢?我们可以先作这样的推想:“小荷”是个偏正词组,“小”修饰、限制“荷”,“荷”是中心词。然而“荷”本指植物,怎么能解作池塘呢?我们推测,“小荷”很有可能是指幼嫩的荷叶,因为幼嫩的荷叶包卷成梭状,两头有“尖尖角”;嫩荷叶起初隐没在池水下,后来才渐渐地“露”出水面。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推测,要想证实这个推测,还需要找出可信的证据。与杨万里同时代的诗人范成大有诗云:“小荷拳拳可包蚱”,意思是:幼嫩的荷叶包卷着,用它来裹鱼鲊倒挺合适。有了这个例证,小荷是指幼嫩荷叶的推测便得到了证实。因而这个结论也就比较令人信服。
除了从同时代的作品中寻找例证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异文、互文等来确定词义。如“最是橙黄橘绿时”,其中的“最”不是程度副词,而是时间副词,当“正”“恰”讲,“最是”意即“正是”。何以见得呢?如杨万里《和陈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十里沙河人最闹,三千世界月方中”,诗中的“最”与“方”互文见义。“方”是时间副词,当“正在”讲,可知“最”也应当是时间副词。《冬景》一诗的另一种版本此句即作“正是橙黄橘绿时”,从不同版本的“异文”也可看出“最”与“正”是同义的。
此外,我们还要懂得一点古代的名物制度、风土人情、天文地理等。这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古诗词义也是很有用的。如古时侯称伞为“盖”,我们如没有这个常识,就会把“荷尽已无擎雨盖”的“盖”误解作盖子。这样解虽然也勉强可通,但却湮没了诗人巧妙而又生动的比喻,难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人感到大煞风景,索然无味。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我们如能了解一些唐代的地理知识,就知道是指华山以东,而不致误认为今天的山东省了。
(本文原载《小学教学参考》
1992年第3期)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当尽量避免释词上的失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诗诗义。古诗释词失误的原因何在呢?我以为这与以下几种情况有关。
一、 以今律古
我们阅读古诗,往往容易把两个意思相关、连在一起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双音词的单音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如《蚕妇》中的“城市”便是一例。这儿的“城”与“市”本是两个单音词。“城”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城市,所不同的是古代的城周围有城墙,城墙开有若干城门供人出入。“市”原指市场,后来亦用作动词,指贸易活动。“入城市”就是进城做买卖,即将缫出的新丝带到城里去卖,同时又以卖得的钱买回一些必需的日用品。由此看来,古诗中的“城”“市”与今天的“城市”虽然字面相同,而意思却有很大差别。
一些古诗中的词流传至今,其原来的意思有的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我们若仍用今义去理解,就会造成误读。如“怜”本有两个意思。《说文》:“怜,哀也。”(也就是“怜悯”的意思)《尔雅·释诂》:“怜,爱也。”这两个意思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后。后来,“怜悯”的意思保存下来,而“爱”的意思却消失了。我们若以今义去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怜”,那就难以说得通了。
此类例子还有不少。如将“最是橙黄橘绿时”中的“最”误释为程度副词,将“儿童急走追黄蝶”和“快走踏清秋”中的“走”误释为“行走”,等等。
二、 望文生训
对于古诗中的一些词语,不是认真地去推求其真正的含义,而是根据字面作出附会的解释,也是造成误释的常见原因。如将《望湖楼醉书》中的“白雨”解作“白茫茫的大雨”便是一个典型例子。最近在一本刊物中还看到有人将“白雨”理解为“白亮亮的大雨点”,可见此类误释比较普遍。其实,“白雨”之“白”并非指颜色。白雨是指夏天的太阳雨,这种雨来得快,下不长,雨区小,下雨时还出太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便是这种雨的生动写照。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云:“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这分明写的是一边落雨,一边出太阳,可知“白雨”就是指的太阳雨。直到今天,广东、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区还称太阳雨为“白雨”。
又如王维《杂诗》中的“来日”,人们往往从字面上理解为“来的那天”。其实“来日”是唐宋诗中的一个常用词,意思是往日,过去的日子。李白《来日大难》诗:“来日一身,携粮负薪。道长食尽,苦口焦唇。今日醉饱,乐过千春。”诗中以“来日”与“今日”相对举,可知“来日”就是“往日”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即持此说:来日,犹云往日也。……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言往日绮窗前之梅花,而今开未也。”
三、 主观臆测
作为语言结构单位的词,其基本含义应当是带有规定性的,是约定俗成的,是不能妄加揣测的;否则,便可能出错。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的“白屋”,有人便认为“此处的‘白’主要指颜色,和上句的‘苍’相对。若将‘白屋’理解为‘盖满白雪的茅草屋’(或房屋),似乎更为确切些”。
众所周知,“白屋”是古代诗文中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是指贫苦人家居住的茅草屋,压根儿就与下雪无关。这首诗虽然写到了“风雪”,而且完全有可能“白屋”上面是盖满白雪的,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认为“盖满白雪”是“白屋”这个概念应有的内涵。
又如,将《小池》一诗中的“小荷”误释为池塘,也是因主观臆测造成的。
四、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个词只有一个意义的很少;相反,一词多义的现象倒是相当普遍的。如果我们只知道一个词的基本意思,却不了解其引申或通假的意思,就有可能造成误释。如《早春》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的“处”,有的人不了解它可以指时间,仍胶柱鼓瑟地解作“地方”,结果放到诗句里怎么也说不通。
诚然,在一般情况下“处”是方位名词,作地方、处所解,但在诗词曲中也有用它来表示时间的,即作“……的时候”“……之际”解。如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前曰“何时”,后面的“处”自应指时间,而且“月入斜窗晓寺钟”也分明是回答“思君”的时间。又如《汉宫秋》:“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处”与“时”为互文,其表示时间的意思就更为显豁。
“处”为什么可以用来指时间呢?有人引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一书中的话来解释:“律诗须谐平仄,词曲并严上去,声韵所限,下字易窘,斯字义宽假之处,当亦愈多。”我以为用此说来解释这个问题实在有点儿牵强,哪里能为了平仄、叶韵连字义也随心所欲地加以改变呢?
其实,“处”字的此种用法早就存在于古白话中,在一些古代白话作品中此种用例俯拾皆是。如《水浒传》第二回:“正没理会处,只见远远的林子里闪出一道灯光来。”《西游记》第三四回:“拖出轿来看处,原是个九尾狐狸。”其中的“处”都只能解作时候。众所周知,诗词曲每每吸收民间口语成分,“处”字的这种用法极有可能是诗人创作时撷取民间口语成分所致。
找到了古诗释词失误的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
首先,我们必须有历史的观念,知道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古今的词义也是有变化的。词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词所代表的事物、现象本身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循着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点,往往将某个词拿来指称与原义有某种联系的新事物或新认识;等等。这种变化大小不等。变化大的,令人看不出其间的联系;变化小的,又令人不易觉察其间的细微差别。例如,“红”在上古只是指浅红、粉红,直到中古仍偶用此义。如《游园不值》中的“一枝红杏出墙来”,“红杏”就是浅红色的杏花。至于大红则称为“赤”,如“赤日”“赤旗”,等等。明乎此,我们就能历史地看待古诗中的词语,不致犯“以今律古”的错误。 其次,对于一些疑难词,我们应仔细地了解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轨迹,弄清它们在每个历史时期的确切含义,切不可囫囵吞枣,满足于差不多。
词义的发展变化总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说,词的概念如果发生了变化,在正常的情况下它只能转化为邻近的或与原义有关的概念,而不能任意转换。这种转化叫做引申。引申是从本义衍生出的新义,新旧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可以予以说明的。如“瑟瑟”本是一种珠宝的名称,因其颜色晶莹碧绿,故又用它来表示碧绿色。“半江瑟瑟半江红”就是用的引申义。此外,古代使用汉字还有所谓“通假”现象,即用音同或音近字来代替本字。
古人读书读得多,所谓“涵泳其中”,故对于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能够心领神会,对于汉字使用中的通假现象也非常熟悉。我们今天没有可能像古人那样博览群籍,这就必须靠勤查各种工具书来弥补。《辞源》是一部内容比较充实的古汉语辞典,对于词的解释一般都能按本义、引申、通假的顺序罗列义项。我们只要仔细加以寻绎、推究,就能够弄清词义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弄清通假字的本字,以求得对古诗词义的准确理解。又如《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部分,也都颇有实用价值,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方面的许多疑难。
“教参”经过多次修订,其中对古诗词义的说解也大都允当、准确。虽然仍有个别地方语焉不详或值得商榷,但从整体上来看,对于我们理解古诗词义还是很有用处的。
如果通过查阅工具书、“教参”仍不能解决问题,那就要联系这个词的语言环境,多角度地予以考核、推求,尤其要注意查找书证,让证据来说话。如前面提到的“小荷”,作池塘解对不对呢?我们可以先作这样的推想:“小荷”是个偏正词组,“小”修饰、限制“荷”,“荷”是中心词。然而“荷”本指植物,怎么能解作池塘呢?我们推测,“小荷”很有可能是指幼嫩的荷叶,因为幼嫩的荷叶包卷成梭状,两头有“尖尖角”;嫩荷叶起初隐没在池水下,后来才渐渐地“露”出水面。然而这毕竟是一个推测,要想证实这个推测,还需要找出可信的证据。与杨万里同时代的诗人范成大有诗云:“小荷拳拳可包蚱”,意思是:幼嫩的荷叶包卷着,用它来裹鱼鲊倒挺合适。有了这个例证,小荷是指幼嫩荷叶的推测便得到了证实。因而这个结论也就比较令人信服。
除了从同时代的作品中寻找例证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异文、互文等来确定词义。如“最是橙黄橘绿时”,其中的“最”不是程度副词,而是时间副词,当“正”“恰”讲,“最是”意即“正是”。何以见得呢?如杨万里《和陈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十里沙河人最闹,三千世界月方中”,诗中的“最”与“方”互文见义。“方”是时间副词,当“正在”讲,可知“最”也应当是时间副词。《冬景》一诗的另一种版本此句即作“正是橙黄橘绿时”,从不同版本的“异文”也可看出“最”与“正”是同义的。
此外,我们还要懂得一点古代的名物制度、风土人情、天文地理等。这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古诗词义也是很有用的。如古时侯称伞为“盖”,我们如没有这个常识,就会把“荷尽已无擎雨盖”的“盖”误解作盖子。这样解虽然也勉强可通,但却湮没了诗人巧妙而又生动的比喻,难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人感到大煞风景,索然无味。又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我们如能了解一些唐代的地理知识,就知道是指华山以东,而不致误认为今天的山东省了。
(本文原载《小学教学参考》
199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