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归宿

来源 :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en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利华租用“中华”品牌15年也未得手,如今东家换了,恐怕也只能一租到底。
  
  近日,历来“会折腾”的*ST白猫再次亮出重组计划,然而,这次却直接关乎成千上万“中华”牙膏消费者的感受了。
  须知,“中华”品牌已租用给联合利华长达15年,而“中华”通过重组将落入*ST白猫第一大股东新洲集团的“孙公司”鹏丽投资之手,“中华”是租是卖,已经箭在弦上。
  
  事实上,“中华”的归宿在15年前,便注定难有定论。
  1994年,联合利华赶到上海滩,立马就看中了上海牙膏厂的“中华”与“美加净”。经过谈判,双方签下“租约”并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上海联合利华以年销售额的1.8%,租用“中华”与“美加净”(“美加净”后被收回)。
  2001年,上海牙膏厂的“娘家”白猫集团亲自做主,将上海牙膏厂全部资产与其实际控制的上市公司双鹿股份进行了整体资产置换,上海牙膏厂成功借壳,白猫股份横空出世。
  此后,“中华”租金调整为年净销售额的2.5%。虽然联合利华一直有收购“中华”之心,然而白猫股份一系列震动,却使联合利华一直找不到接洽点。
  受日化业激烈竞争影响,白猫股份一直以来业绩不佳,2004年净利润只有312.95万元,这让大股东白猫集团渐生去意。2005年,白猫集团拉入新洲集团,促使其持股29.99%,成为第一大股东,自己则屈居次席。
  不过,新洲集团也并非救世主。白猫集团属于国资公司,几年来其主管方从轻工集团到电气集团再到徐汇区国资委,每次变更都要重新审议重组事宜。如此“折腾”下,2007~2008年白猫股份连续亏损,从2009年3月带上*ST的帽子,再亏一年就要退市!
  新洲集团和白猫集团早已心急如焚。2008年4月,新洲集团欲把两个房地产项目注入*ST白猫,从日化转向房地产,然而却又遭打击:一个哈尔滨项目发生了土地归属界定问题,一个北京项目则发生了工程款纠纷。
  此时,上海联合利华却把“中华”推至核心地位,每年不仅投入上亿广告费用,助推“中华”成为一线品牌。并且独撑总公司压力,将联合利华自有牙膏品牌“洁诺”赶出中国,并将另一品牌“皓清”转为中华牙膏的子品牌,命名为“中华皓清牙膏”。
  同时,联合利华在2008年付出的“租金”已经高达2607万元,成为*ST白猫危难之间的主要收入来源——如此恩威并重,“中华”似乎必嫁联合利华。
  不过,*ST白猫似乎并不想亲自将“中华”这个光辉的“老上海”品牌送给外资企业。
  2009年9月15日、30日,*ST白猫先后发布公告,*ST白猫计划将全部资产与新洲集团的“孙公司”鹏丽投资100%股权进行整体置换,这其中还包括“中华”等无形资产。
  联合利华这才发现,“东家”已经改变,即便要收购“中华”,洽谈对象也不再是熟悉的白猫集团,而是鹏丽投资,一个完全陌生的对象——联合利华追求了15年也仅仅是一个“租客”,如今遇上“新东家”又怎能轻易取得“中华”芳心?
  并且,此时趁火打劫必将引起一阵保护民族品牌的旋风——早在2001年,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就专门“揭露”过联合利华的野心。不过,业内也有人认为,无论如何联合利华都是“中华”这15年来的真正经营者,如果一味排除外资,无疑有违公平。
  也许,对于联合利华来说,发扬“一租到底”的作风,在“新东家”面前争取一个好价钱,可能才是目前最好的策略。
  编 辑 周云成
  E-mail:zyc@caistv.com
其他文献
我本无心图富贵,却恐富贵来逼我。    2009年4月27日,紫金矿业49.25亿股限售股解禁,上至公司老总、重要股东、下至普通员工、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的平头百姓,纷纷被巨额财富砸中,遭遇富贵逼人。  福建紫金山本是一座品位极低,开发难度大的贫瘠金矿,地质专业出生的陈景河经过20多年的技术攻关,终将其变废为宝。紫金矿业年利润亦从成立时的5万元,跃升至2008年的30多亿元。  同时,紫金矿业职工股
2013年国际橡胶与塑料展览会(K2013)“创新指南针”(Innovation Compass)正式上线。聚合物研究和技术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www.k-online.de上发表专题文章,论述该领域的最新主题,强调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