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武术知识的三个特性:技击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明言性与难言性共存,内生型知识与外生型知识互补三个方面的探讨,进一步说明了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实践活动,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身体体验和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运动规律和价值追求的总和,其核心是对以身体为基础的武术技术的理解与把握。离开了对这些特性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就难以深入把握武术这门学科的真正內涵。
关键词: 武术知识 特性 理解和把握
武术知识,是人在人体和格斗经验的事实基础上,根据民族主体对其事物或现象的理解,通过身体动作、文字和图形方式来表达出来。武术(或技击)技术是基于格斗行为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作用下的认识成果,它包含武术的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技击操作性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实践活动,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身体体验和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关于武术运动规律和价值追求的总和,其核心是对以身体为基础的武术技术的理解与把握。离开了对这些特性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就难以深入把握武术这门学科的真正内涵。具体来讲,中国武术主要有以下特性:
1.技击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经历代武术精英的砥砺揣摩、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格的技击术。武术是技击性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统一。
技击知识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对格斗技术身体行为的总体把握。它受格斗规律的支配,同时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技击是主观的民族精神、思维活动与客观的身体格斗行为相互作用、不断统一的结果。这些关于技击操作性知识的取舍、总结与归纳,又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世界观、方法论,被打上了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习俗、民族历史的文化烙印。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在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下,武术传习讲求“道德追求、民族大义、国家为重”,形成的教育思想是“道德至上”。因而,传统武术对人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同时还渗透了民族的价值认同;它不是片面地强调知识的有用性,而是更强调个体精神的生成与提升,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知识的再生;它要求通过习练使习武者个体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精神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化。
传统武术与中华民族的统一性,首先表现在习武者将内心的体验与哲理结合,撰写出《越女论剑》、《太极拳论》等传世的拳学经典。这种来自于“自心认识世界”的知识“具有笼统性的严重缺陷”,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只能用“无形无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至此,真神品矣”[1]的内心的体会来叙说。其次,传统武术将同根同源的中医学理论作为生理学依据,以人体穴位、经络作为技术动作的体征标志,来规范相应的技术方法,或把“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的中医养生之道演化成“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习武三步曲。最后,观物取象,以形喻势的武术词汇,如青龙献爪、夜叉探海、白鹤亮翅等动作名词,又如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的动作势态要求,使习武者在习练时联想相应的动作形态,产生相应的“内景”意境,激发习武者完成动作的潜力。
我们要真正把握住武术文化的技术属性,在工作实践中,就要以传统武术技术为中心,使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相关的武术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学基础等课程之间相互进行横向联系;同时武术技术课程之间也要加强横向联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物化到技术中这一客观规律,真正把握住武术文化的技术属性。传统武术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发展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武术套路来涵盖它。学习传统武术不仅是学习它的技术体系和理论意识,更是学习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因而,我们要注重对历史上形成的武术的认识、了解与掌握,不仅要掌握技术体系,而且要掌握技术形成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认识观、生活观等。
2.明言性与难言性共存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英国的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认为:任何一项技术都是由可以清楚表达出来的技术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技术这两部分之合。[2]前者被称为明言知识,后者被称为难言知识。明言知识属于描述性的(描述事物是什么)和规范性的(关于如何行动才能达到目标,主要技术操作规则)正规知识,是可以在个体间以系统的逻辑的形式加以交流和传达的;难言知识属于未加编码或难以按照逻辑规则编码的,高度个体化的程序化知识,它直接依赖于个体在实践中的体验、直觉及洞察力。波兰尼曾指出,人类大部分技能和专门能力都是难言类型的知识。[3]
作为一种身体实践活动,武术既包含许多明言知识,更包含大量的难言知识。武术的难言知识,是指无法用文字、图表和语言进行叙说,有“言外之意”,必须在身体练习和武术技术掌握过程中方能领悟、体会到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言传,只能意会。吴殳在《手臂录》中“非可教可说”、“精妙入神之法,……须心领神会”的表述,说明武术技术知识非明言之说;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懂劲后愈练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难言之意,说明武术中大量存在“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明确表达、需要认识主体靠整个身心体验和理解的知识”。
武术知识的难言性除了武术技术本身的身体动作造成难以用言词表达的原因外,还有广大下层习武者不擅于用文字记载文化的原因,和拳家不肯言说的自珍保守的原因。除此之外,还受中国哲学“无务为主”,“重了悟而不重论证”的思想影响。温力先生在《墨家思想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影响》一文中认为:“墨学重口述不重著书,贵实行不贵文采,……这种传统一也在民间的武术团体中得到了继承。……民间武技多身传口授而少著述,拳谱也多为口语化的东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墨家学派的特点。”
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使得武术技术的隐性知识更加难以言说,大量的武术信息存在于难以言说的知识之中。由于隐性知识的难言不可表述,因此它常常被武术课程所忽视,但是这并不说明隐性知识在武术实践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微不足道,相反,武术的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例如,“劲”,“外家拳”强调明劲、刚劲,而“内家拳”强调暗劲、柔劲,这种劲的差异性和特性只有通过身体的体验和感知才能把握,无法通过语言详细准确地表达。在技术层面上,它把握住了人体运动技术的力的客观与意识支配的核心关系;在文化层面上,是习武者求通过身体练习,“求劲悟道”,达到“技进于道”和“太极”的精神彼岸。可以说“劲”是中国人认识武技的特殊方式,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我们可以认为“劲”在武术知识中具有“优先性”和“文化性”。武术隐性知识的特征提示我们要重视武术知识中隐性知识的地位及其教法的研究,将原本只能“须心领神会”的隐性知识纳入武术专业课程体系,选择能够准确实现课程目标的隐性知识成为武术专业课程内容。
3.内生型知识与外生型知识互补
根据武术理论的生成途径,传统武术理论包括内生型传统理论和外生型传统理论。内生型传统理论是在传统社会条件下,直接从具体的习武实践中形成的对武术经验的认识,它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加以总结形成的。其形成具有较强的个体性,有时甚至依靠个人的灵感和直觉。从这个意义上讲,内生型理论无疑是最贴近武术实践的。
外生型知识是指“并非直接从武术技术实践中产生,而是将其它文化领域中某些既成的概念、范畴或理论,通过推衍、类比等方式引入传统理论之中,从而建立起来的观念系统”,[4]是将其它文化领域的思想观念引入武术理论之中。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太极”、“阴阳”和“五行”等思想观念,以及中医与兵学对武术发生、发展的引导和强烈影响。这些哲学观念实为对武术技术的理性认识,主要是指对武术技术作用的人、过程、程序等事物或现象的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形成的认识。其形态主要是武术的技术原理、训练法则、道德法则等。
长期以来,内生型传统理论通过各拳门内部流传的拳谱图籍和“寡其词,协其韻,以文其言,俾得易于记诵”的拳谚秘诀,对一代代的习武者发挥着精神上和实践上的驱动作用,同时,这些拳谱图籍也是我们今天窥视传统武术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料源。[5]武术中的经验知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体现现象的偶然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它也有着对事物的一般性、规律性和共性的反映和把握,并以一定的关系和原理来呈现。例如“三尖相照”、“气沉丹田”等武术术语,是历代习武者在格斗与演练的技术实践中摸索出身体技术规律。“三尖相照”是武术中“守中用中”原则的技术体现,“气沉丹田”是对习武者力与意的技术要求。但它们之所以是经验知识,是因为人们对技术所作用的现象、所作用的方式等问题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能说明其所以然,未能从理性的角度、从理论与方法上做出因果性的解释与说明。
外源型知识植入更多是在理性活动方面,是习武者借助其它传统文化领域思想观念,进行逻辑的推论、判断、分析得出结果。外源性知识属理性知识,它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由于经验性内源型知识对技术形成、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具有独特意义,因此,经验知识是技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内源知识,就使技术丧失了实践的基础,就自然会影响到有效建构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否认理论性外源性知识在技术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也是有害的,它将使学生的技术能力更多地充满经验色彩,缺乏理论的深度,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受到制约、受到限制,缺乏良好的后劲。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有人认为技术课程就是一种身体技术的课程。事实上,技术课程不仅要身动,而且要心动,应在动脑的基础上进行身体练习,在技术的练习过程中开发和发展智力。
内源型理论和经验型理论在武术知识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在武术专业教育实践中,就是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理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原理和法则的同时,注重学生丰富的、感性的实践,努力使学生在丰富的武术技术感性中走向深刻的民族文化理性,从而获得武术专业能力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142.
[2]王大洲.论技术知识的难言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2):42.
[3]王大洲.论技术知识的难言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2):43.
[4][5]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2.
关键词: 武术知识 特性 理解和把握
武术知识,是人在人体和格斗经验的事实基础上,根据民族主体对其事物或现象的理解,通过身体动作、文字和图形方式来表达出来。武术(或技击)技术是基于格斗行为在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作用下的认识成果,它包含武术的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的技击操作性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实践活动,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身体体验和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关于武术运动规律和价值追求的总和,其核心是对以身体为基础的武术技术的理解与把握。离开了对这些特性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就难以深入把握武术这门学科的真正内涵。具体来讲,中国武术主要有以下特性:
1.技击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是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经历代武术精英的砥砺揣摩、千锤百炼而形成的具有民族性格的技击术。武术是技击性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统一。
技击知识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对格斗技术身体行为的总体把握。它受格斗规律的支配,同时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技击是主观的民族精神、思维活动与客观的身体格斗行为相互作用、不断统一的结果。这些关于技击操作性知识的取舍、总结与归纳,又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世界观、方法论,被打上了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习俗、民族历史的文化烙印。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在儒家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响下,武术传习讲求“道德追求、民族大义、国家为重”,形成的教育思想是“道德至上”。因而,传统武术对人的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专业技能教育,同时还渗透了民族的价值认同;它不是片面地强调知识的有用性,而是更强调个体精神的生成与提升,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知识的再生;它要求通过习练使习武者个体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精神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化。
传统武术与中华民族的统一性,首先表现在习武者将内心的体验与哲理结合,撰写出《越女论剑》、《太极拳论》等传世的拳学经典。这种来自于“自心认识世界”的知识“具有笼统性的严重缺陷”,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只能用“无形无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至此,真神品矣”[1]的内心的体会来叙说。其次,传统武术将同根同源的中医学理论作为生理学依据,以人体穴位、经络作为技术动作的体征标志,来规范相应的技术方法,或把“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的中医养生之道演化成“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习武三步曲。最后,观物取象,以形喻势的武术词汇,如青龙献爪、夜叉探海、白鹤亮翅等动作名词,又如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的动作势态要求,使习武者在习练时联想相应的动作形态,产生相应的“内景”意境,激发习武者完成动作的潜力。
我们要真正把握住武术文化的技术属性,在工作实践中,就要以传统武术技术为中心,使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相关的武术理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医学基础等课程之间相互进行横向联系;同时武术技术课程之间也要加强横向联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物化到技术中这一客观规律,真正把握住武术文化的技术属性。传统武术是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发展的,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武术套路来涵盖它。学习传统武术不仅是学习它的技术体系和理论意识,更是学习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因而,我们要注重对历史上形成的武术的认识、了解与掌握,不仅要掌握技术体系,而且要掌握技术形成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认识观、生活观等。
2.明言性与难言性共存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英国的科学家、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认为:任何一项技术都是由可以清楚表达出来的技术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技术这两部分之合。[2]前者被称为明言知识,后者被称为难言知识。明言知识属于描述性的(描述事物是什么)和规范性的(关于如何行动才能达到目标,主要技术操作规则)正规知识,是可以在个体间以系统的逻辑的形式加以交流和传达的;难言知识属于未加编码或难以按照逻辑规则编码的,高度个体化的程序化知识,它直接依赖于个体在实践中的体验、直觉及洞察力。波兰尼曾指出,人类大部分技能和专门能力都是难言类型的知识。[3]
作为一种身体实践活动,武术既包含许多明言知识,更包含大量的难言知识。武术的难言知识,是指无法用文字、图表和语言进行叙说,有“言外之意”,必须在身体练习和武术技术掌握过程中方能领悟、体会到的知识。这种知识不能言传,只能意会。吴殳在《手臂录》中“非可教可说”、“精妙入神之法,……须心领神会”的表述,说明武术技术知识非明言之说;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懂劲后愈练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难言之意,说明武术中大量存在“不能用语言文字表达明确表达、需要认识主体靠整个身心体验和理解的知识”。
武术知识的难言性除了武术技术本身的身体动作造成难以用言词表达的原因外,还有广大下层习武者不擅于用文字记载文化的原因,和拳家不肯言说的自珍保守的原因。除此之外,还受中国哲学“无务为主”,“重了悟而不重论证”的思想影响。温力先生在《墨家思想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影响》一文中认为:“墨学重口述不重著书,贵实行不贵文采,……这种传统一也在民间的武术团体中得到了继承。……民间武技多身传口授而少著述,拳谱也多为口语化的东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墨家学派的特点。”
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使得武术技术的隐性知识更加难以言说,大量的武术信息存在于难以言说的知识之中。由于隐性知识的难言不可表述,因此它常常被武术课程所忽视,但是这并不说明隐性知识在武术实践活动中没有价值或微不足道,相反,武术的隐性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例如,“劲”,“外家拳”强调明劲、刚劲,而“内家拳”强调暗劲、柔劲,这种劲的差异性和特性只有通过身体的体验和感知才能把握,无法通过语言详细准确地表达。在技术层面上,它把握住了人体运动技术的力的客观与意识支配的核心关系;在文化层面上,是习武者求通过身体练习,“求劲悟道”,达到“技进于道”和“太极”的精神彼岸。可以说“劲”是中国人认识武技的特殊方式,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我们可以认为“劲”在武术知识中具有“优先性”和“文化性”。武术隐性知识的特征提示我们要重视武术知识中隐性知识的地位及其教法的研究,将原本只能“须心领神会”的隐性知识纳入武术专业课程体系,选择能够准确实现课程目标的隐性知识成为武术专业课程内容。
3.内生型知识与外生型知识互补
根据武术理论的生成途径,传统武术理论包括内生型传统理论和外生型传统理论。内生型传统理论是在传统社会条件下,直接从具体的习武实践中形成的对武术经验的认识,它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加以总结形成的。其形成具有较强的个体性,有时甚至依靠个人的灵感和直觉。从这个意义上讲,内生型理论无疑是最贴近武术实践的。
外生型知识是指“并非直接从武术技术实践中产生,而是将其它文化领域中某些既成的概念、范畴或理论,通过推衍、类比等方式引入传统理论之中,从而建立起来的观念系统”,[4]是将其它文化领域的思想观念引入武术理论之中。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太极”、“阴阳”和“五行”等思想观念,以及中医与兵学对武术发生、发展的引导和强烈影响。这些哲学观念实为对武术技术的理性认识,主要是指对武术技术作用的人、过程、程序等事物或现象的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所形成的认识。其形态主要是武术的技术原理、训练法则、道德法则等。
长期以来,内生型传统理论通过各拳门内部流传的拳谱图籍和“寡其词,协其韻,以文其言,俾得易于记诵”的拳谚秘诀,对一代代的习武者发挥着精神上和实践上的驱动作用,同时,这些拳谱图籍也是我们今天窥视传统武术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资料源。[5]武术中的经验知识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体现现象的偶然性和特殊性的知识,它也有着对事物的一般性、规律性和共性的反映和把握,并以一定的关系和原理来呈现。例如“三尖相照”、“气沉丹田”等武术术语,是历代习武者在格斗与演练的技术实践中摸索出身体技术规律。“三尖相照”是武术中“守中用中”原则的技术体现,“气沉丹田”是对习武者力与意的技术要求。但它们之所以是经验知识,是因为人们对技术所作用的现象、所作用的方式等问题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能说明其所以然,未能从理性的角度、从理论与方法上做出因果性的解释与说明。
外源型知识植入更多是在理性活动方面,是习武者借助其它传统文化领域思想观念,进行逻辑的推论、判断、分析得出结果。外源性知识属理性知识,它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由于经验性内源型知识对技术形成、对技术的熟练掌握具有独特意义,因此,经验知识是技术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忽视内源知识,就使技术丧失了实践的基础,就自然会影响到有效建构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否认理论性外源性知识在技术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也是有害的,它将使学生的技术能力更多地充满经验色彩,缺乏理论的深度,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受到制约、受到限制,缺乏良好的后劲。在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有人认为技术课程就是一种身体技术的课程。事实上,技术课程不仅要身动,而且要心动,应在动脑的基础上进行身体练习,在技术的练习过程中开发和发展智力。
内源型理论和经验型理论在武术知识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在武术专业教育实践中,就是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注重理解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原理和法则的同时,注重学生丰富的、感性的实践,努力使学生在丰富的武术技术感性中走向深刻的民族文化理性,从而获得武术专业能力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86:142.
[2]王大洲.论技术知识的难言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2):42.
[3]王大洲.论技术知识的难言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2):43.
[4][5]周伟良主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