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并非人们期待的那么美好,校企合作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合作的层面上,有些合作完全是学校对企业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人力投资,有些合作一直陷于“有‘合’无‘作’”或“有‘作’无‘合’”的消极与被动状态。其结果是有的在“腹中夭折”,有的在“途中殒命”。就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而言,基本上都是学校为了对学生的就业负责而主动出击“找锅下米”或“送货上门”。主动来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微乎其微,一些企业门槛很高,合作的形式无非是单一的人才投资,学校把人培养好了,企业乐意笑纳。这种合作,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乐意、优势互补、校企共赢的合作。要使校企合作真正达到优势互补,真正体现“校企共赢”,就要在“合”字上下工夫,从培养目标的结合、培养方式的吻合、教学资源的组合、教学形式的融合、专业选择的适合、校企主体的配合等方面向深层次发展,使学生毕业后与合作企业真正产生“零对接”,从而加速企业急需人才的培养进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一、培养目标的结合
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明确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未来的准员工,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初步具备员工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企业的人。其次要树立“以就业为根本”的服务学生理念,一切以学生需要和对口就业为宗旨,着力解决校企合作中主体缺失的问题,形成促进双方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制度框架和动力机制,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谐的团队精神。再次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对口培养,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生产与教学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二、培养方式的吻合
校企合作的双方都在为培养“准员工”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而企业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此,可以选择以下培养方式进行尝试:①让学生尝试入校后先到企业进行见习,然后返校学习的方式。尽管学生没有岗位生产技能,甚至不会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他们对工厂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产生了好奇心和许多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了他们学技能的信心。②经过在校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学生有了一定实战基础,再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训练,让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再返回学校学习,这样学生的自理能力就会明显增强,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③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既可缓解学校的实习压力,又可满足企业岗位用工需求,学校可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共同完成培养计划。
三、教学资源的组合
一是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可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熟悉企业化管理,以培养更贴近企业的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教学资源组合的另一目的是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全程参与到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的三大环节中。二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课程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这决定了课程制订的逻辑起点,目的是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析的对象是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人本身。三是课程的转换来自于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其目的是形成完整的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便于学生完成所学专业的某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使学生获得所学专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四、教学形式的融合
在教学形式上,一种是以学校为主体,采取“工厂式学校”的教学方式,采购与企业生产相配套的设备,参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通过企业提供的项目进行教学,实现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体,实行交叉式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如学生第一年用约3个月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7个月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用约7个月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3个月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正式顶岗;使学生理论与实践两不误。以上两种形式,其共同特点就是力图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具体表现为: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尽可能促进学生独立完成包含“咨询、计划、决策、实施、评价”的行动过程。②对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技术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综合性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过程与能力形成过程的结合。因为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五、专业选择的适合
在寻求合作企业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本校的专业设置,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追求;企业找到了专业对口,能顶岗工作的人才,学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我们必须利用现有的优势,扩大就业范围,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实现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局面,只有出口畅通,学校在企业站住脚,学校就会有生命力,效益好的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宣传渠道自然形成,进口问题自然解决。让学生能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好学生就业时就得去好企业。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学好学坏都一样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自然能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六、校企主体的配合
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配合是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技工教育是一种具有人才培养行为和人才输送行为的双重教育形式,人才培养应根据企业的要求,人才输送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因此,技工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必须真正变成以企业为主的合作,企业要把校企合作作为“迎亲娶媳”来看待。为“媳妇”进门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进门的“媳妇”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作为技工学校也要把校企合作作为“我的责任”来重视,为“女儿”出嫁准备好充足的“嫁妆”,让出嫁的“女儿”在“婆家”有大显身手的资本。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在于:一是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二是提高技工院校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四是破解了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解决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存在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四个零对接”,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对接,课程安排与职业活动零对接,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对接,毕业生与准员工零对接,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海职业技术学校)
文摘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双元制”培养模式探讨
1.“双元制”模式的培养目标。“双元制”模式培养人才的主要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两个育人主体共享资源,以双方的共同发展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岗位的社会适应性。
2.“双元制”模式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安排。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置安排为综合素质教育模块、专业素质教育模块、素质拓展教育模块、专业拓展教育模块、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
3.“双元制”模式的实践教育体系。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三元宾馆深入融合,创建专业与宾馆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经营与教学相结合、管理人员与师资培养相结合、工作质量与教学绩效考核相结合。
4.“双元制”模式的实践教育平台。严格按照酒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来安排学生上岗工作。按专业核心能力建设和运营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酒店各岗位的服务技能和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从而解决目前高职学生在酒店顶岗实习“岗位单一、轮岗困难、岗位以基层服务为主”的问题,满足学生在各岗位轮岗实训的需要。
(沈洁红、凌跃华 《教育经济》2011年第4期)
一、培养目标的结合
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明确学校的学生就是企业未来的准员工,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初步具备员工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企业的人。其次要树立“以就业为根本”的服务学生理念,一切以学生需要和对口就业为宗旨,着力解决校企合作中主体缺失的问题,形成促进双方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制度框架和动力机制,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谐的团队精神。再次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企业的技术骨干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放矢地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员工。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对学生实行对口培养,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生产与教学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二、培养方式的吻合
校企合作的双方都在为培养“准员工”这个准成型产品而相互考证,学校既要保证培养技能人才的需要,又要关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问题,而企业更加关心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爱岗敬业、技术熟练的高素质员工队伍,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把学校和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为此,可以选择以下培养方式进行尝试:①让学生尝试入校后先到企业进行见习,然后返校学习的方式。尽管学生没有岗位生产技能,甚至不会工作,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学习,他们对工厂的生产环境、生产状况、从事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产生了好奇心和许多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了他们学技能的信心。②经过在校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训练,学生有了一定实战基础,再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训练,让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再返回学校学习,这样学生的自理能力就会明显增强,就会自觉自愿地学习。③学生在校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既可缓解学校的实习压力,又可满足企业岗位用工需求,学校可派专业教师进行跟踪管理,共同完成培养计划。
三、教学资源的组合
一是合作中企业专家可到学校兼职授课,学校教师可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让教师成为“专家型职业人”,教师在企业中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熟悉企业化管理,以培养更贴近企业的人才,学生毕业即可上岗工作,大大缩短企业用人成长周期。教学资源组合的另一目的是企业可向学校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地,改善学校的实习条件。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全程参与到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的三大环节中。二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课程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能力,这决定了课程制订的逻辑起点,目的是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分析的对象是任务,而不是完成任务的人本身。三是课程的转换来自于工作任务分析。任务模块转化为课程模块其目的是形成完整的课程门类和课程结构,便于学生完成所学专业的某个典型的综合性任务,使学生获得所学专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
四、教学形式的融合
在教学形式上,一种是以学校为主体,采取“工厂式学校”的教学方式,采购与企业生产相配套的设备,参照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通过企业提供的项目进行教学,实现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整合。另一种是以企业为主体,实行交叉式在岗培训与脱产学习,如学生第一年用约3个月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7个月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用约7个月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约3个月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正式顶岗;使学生理论与实践两不误。以上两种形式,其共同特点就是力图让学生对工作任务有一个完整的体验。具体表现为: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深刻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尽可能促进学生独立完成包含“咨询、计划、决策、实施、评价”的行动过程。②对完成工作任务相关的知识、技术等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完成生产任务所应具备的、符合工作需要的综合性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过程与能力形成过程的结合。因为技能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合理运用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种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过程。
五、专业选择的适合
在寻求合作企业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规模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本校的专业设置,找到与企业的对接口、切入点。企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我们就开设什么专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追求;企业找到了专业对口,能顶岗工作的人才,学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知名度。我们必须利用现有的优势,扩大就业范围,选择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实现以“出口拉动进口”的局面,只有出口畅通,学校在企业站住脚,学校就会有生命力,效益好的企业愿意与我们合作,宣传渠道自然形成,进口问题自然解决。让学生能找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好学生就业时就得去好企业。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学好学坏都一样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自然能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使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六、校企主体的配合
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配合是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的关键。技工教育是一种具有人才培养行为和人才输送行为的双重教育形式,人才培养应根据企业的要求,人才输送应根据企业的需求,因此,技工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校企合作必须真正变成以企业为主的合作,企业要把校企合作作为“迎亲娶媳”来看待。为“媳妇”进门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进门的“媳妇”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作为技工学校也要把校企合作作为“我的责任”来重视,为“女儿”出嫁准备好充足的“嫁妆”,让出嫁的“女儿”在“婆家”有大显身手的资本。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在于:一是学校培养与企业直接挂钩,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二是提高技工院校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人才的要求;四是破解了教学“硬件”滞后于生产应用的“瓶颈”,解决长期以来技工教育存在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只有这样,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四个零对接”,即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对接,课程安排与职业活动零对接,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对接,毕业生与准员工零对接,达到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江海职业技术学校)
文摘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双元制”培养模式探讨
1.“双元制”模式的培养目标。“双元制”模式培养人才的主要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两个育人主体共享资源,以双方的共同发展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岗位的社会适应性。
2.“双元制”模式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安排。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设置安排为综合素质教育模块、专业素质教育模块、素质拓展教育模块、专业拓展教育模块、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
3.“双元制”模式的实践教育体系。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与三元宾馆深入融合,创建专业与宾馆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模式:经营与教学相结合、管理人员与师资培养相结合、工作质量与教学绩效考核相结合。
4.“双元制”模式的实践教育平台。严格按照酒店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来安排学生上岗工作。按专业核心能力建设和运营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酒店各岗位的服务技能和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从而解决目前高职学生在酒店顶岗实习“岗位单一、轮岗困难、岗位以基层服务为主”的问题,满足学生在各岗位轮岗实训的需要。
(沈洁红、凌跃华 《教育经济》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