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zmh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在1935年5月的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重要战斗,也是红军长征途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在这场战斗中,22名勇士用大无畏的精神,冒着枪林弹雨,为中央红军顺利渡河,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这22名勇士中,有一人是江西宜春籍的,他就是革命先烈刘梓华。
  别妻离家 参加革命
  刘梓华原名刘友芝,1912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出生于江西省宜春县锦江乡(今宜春市袁州区水江镇)上洞村梓木六合堂。刘梓华的爷爷刘孟浚生子6个,其父刘孝辉系第四子,兄弟6人,人称“六合堂”。刘梓华两岁多时,他的母亲去世,1917年,他的父亲也去世了,不足6岁的他只有跟随兄嫂生活。
  因为家境贫寒,刘梓华读了几年私塾后,兄嫂让他进纸棚学焙纸。经历了苦难的童年和艰辛的生活,刘梓华自小养成了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性格。1927年9月20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路过宜春、萍乡交界处的锦江乡,并在锦江乡快荣村留宿,在那里播下了革命火种。1928年,16岁的刘梓华参加了当地农民赤卫队。1929年6月,刘梓华在舅父的介绍下娶锦江乡中源村彭氏为妻。
  其时,彭德怀率部由井冈山转战湘鄂赣边区,并在离梓木不远的湖南省浏阳县文家市休整。刘梓华下了跟着红军打天下的决心。他决定走的那天,上身穿着两件单衣,下身套条灯笼糙布裤,脚蹬一双草鞋,只拿了嫂嫂帮他做的一双布鞋。哥哥没在家,他就把自己的去向告诉了嫂嫂。在经小洞通往萍乡桐木的路上,刘梓华遇见了同村好友刘友文,刘友文见他要走,想拖他回去,刘梓华坚决不肯,说:“你不要拖,我是不会回去的。”就这样,刘梓华毅然诀别新婚妻子,告别恩重如山的兄嫂,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自己的生养之地——上洞梓木,孤身一人走到数十里外的浏阳县文家市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参加红军后,刘梓华在红四军军部通讯排当战士,193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进入红军彭阳步兵学校学习,结业后历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一营二连班长、副排长。1934年10月,党中央和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开始了长征,刘梓华担任杨成武领导的红四团三营二连的排长。
  不畏艰险 奋勇夺桥
  1935年5月初,红军强渡天险金沙江后,风驰电掣般地繼续北上。5月24日晚,红军先头部队一举夺取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渡口,缴获一只渡船。此时,担任排长的刘梓华与红四团三营二连的16名勇士,乘木船强渡成功。红军占领安顺场渡口后,发现用这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大渡河,最快也得一个月。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当地有“五月安顺不渡江”的古训。但是,红军必须渡过大渡河,抢占上游的泸定桥,不然就会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前后夹击而全军覆没。军情紧急,1935年5月26日,中央军委命令红四团去完成这一光荣而伟大的任务。
  接到电令的时候,红四团距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路程。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和路途的艰险,两天要赶240里路是很困难的事情。何况这个时候红四团刚经过鏖战,全团官兵都非常疲惫,加上当时正下着瓢泼大雨,山道又窄又滑,怎么才能完成中央军委交代的任务?
  “不完成就是死路一条!”在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的鼓舞下,全团士气高涨,高喊着:“走完二百四,赶到泸定桥!”1935年5月27日晨,全团人马朝泸定桥方向全速前进。经过两昼夜急行军,29日晨,红四团赶到目的地,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这时,部队其实也就到了三分之一,大部分人都因体力不支掉队了。刘梓华因从小做苦力,又练过武术,身板结实,不但没有掉队,还帮战友背行李。
  泸定桥架于大渡河上30多米的高空,没有桥墩,只有13根铁索,从河东岸拉到河西岸,长百余米,铁索用铁环扣成,桥上原有木板,已被敌人拆去了约80米,敌人还在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泸定桥桥面。5月29日中午,红四团在沙坝天主教堂内召开全团干部会议,经大家讨论决定,团里把部队分成三拨,一拨负责夺桥,一拨负责掩护,另一拨负责从下游偷渡过河,再和夺桥部队配合夹击守城敌人,其中,刘梓华所在的二连被指定为突击队。
  会后,二连召开了战前动员会,决定组成一支22人的突击队为先锋。战士们踊跃报名,纷纷要求参加夺取泸定桥的生死战。时任团总支部书记的罗华生亲自到二连挑选参加夺桥的战士,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要挑出来。此外,被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刘梓华完全符合上述条件。最后,经过挑选,部队组织了由红四团二连连长廖大珠、指导员王海云率领的22人夺桥突击队。
  5月29日下午4时,经过一番充分准备,22名勇士身挂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10来颗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大渡河东桥头猛扑。敌人负隅顽抗,用各种轻重武器阻拦突击队队员的前进。但是,在红军西岸火力的掩护下,敌人的火力被压了下去。勇士们个个精神抖擞,越战越勇,顾不得随时都有掉入河中的危险,攀爬在铁索上稳步前进。其中3名战士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突击队队长廖大珠一跃而起踏上桥板,扑向东桥头。勇士们冲过火海,紧跟着也扑了上去,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一身武艺的刘梓华一马当先,挥舞着闪光的马刀砍向敌人。此时,杨成武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了敌人的反扑,迅速扑灭了桥头大火,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仅用了两个小时,红四团便奇绝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屡立战功 英年早逝   红军到达陕北后,屡立战功的刘梓华升任红三军团四师十二团参谋长,1937年9月任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團参谋,参加了著名战役——平型关战斗。
  1937年9月,日军向晋西北的平型关、雁门关一线进攻,八路军一一五师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9月23日,第一一五师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动员会议。会上,师长林彪分析了战局,讲明八路军的胜利条件,副师长聂荣臻作了政治动员,确定了具体兵力部署。刘梓华所在的六八六团在战役中担任“腰斩”任务,即占领老爷庙至小寨村一线南侧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沿公路进攻之敌,然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动进攻。在这次战斗中,刘梓华为获得敌人真实可靠的情报,凭着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带领侦察员潜入敌人前沿阵地侦察敌情。一天晚上,他用楼梯爬上一处建筑物观察时,不慎从楼梯上跌了下来,脊梁骨严重受伤。伤好后,他的脊梁一直是凹凸不平的。
  之后,刘梓华历任八路军东进纵队作战科科长、第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参谋处处长、第一一五师干部学校校长等职。1942年,刘梓华进入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任抗大七分校教育长、教导一旅二团参谋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刘梓华任热河十七军分区警卫第一团参谋长。刘梓华身经百战,五次荣立战功,九次负重伤,其中三次死里逃生,其腹部、胸部、下颚都被敌人的子弹击伤,成为二等残疾军人。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安排刘梓华在华北军区医院休息疗养。身体稍好后,他就找领导要求分配工作,领导不答应,他再三对领导说:“我不能长期休息,可以做些工作。”最后,领导只得答应让他担任廊坊军分区副参谋长。
  由于长期劳累,战斗中多次负伤流血,刘梓华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最后因患恶性淋巴肿瘤,经多方抢救无效,于1951年4月17日病逝于北京陆军总医院,时年39岁。次日,《解放军报》刊发了刘梓华去世的消息,并刊登了他的照片,其遗体被安葬在河北石家庄烈士陵园。后来,华北军区授予刘梓华烈士称号。
  家乡人民没有忘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为让红色文化代代传承,将革命精神发扬光大,近年来,袁州区水江镇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占地120亩的梓华公园,内设红旗广场、梓华广场、刘梓华铜像、革命烈士纪念馆等。2019年4月12日,袁州区水江镇党委、政府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梓华广场举行了红军长征英雄、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之一刘梓华铜像揭幕仪式。刘梓华的儿子及孙女,宜春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袁州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及水江镇干部群众共2000余人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责编/文邦
其他文献
他离南昌很远  他离福建很近  他是武夷山的儿子  躺在武夷山的懷中  坚韧纯朴的毛竹  曲曲弯弯的流水  忽左忽右的盘山道  亦真亦幻的大森林  有讲上海话的知青  有讲扬州话的学生  有讲南昌话的老表  红军揭竿的旧址  藏龙卧虎的山寨  壮士登高的雄关  注:德胜关,邵式平同志20世纪30年代在这里领导创建了闽赣苏维埃省政府。
期刊
云抱村溪安淡泊,双桥叠锁通幽。林花香散竹边楼。几阶青石路,斑驳记春秋。  行至仙源開眼界,坑深殊绝光浮。山家今也说风流。豪车开进户,梦绕古樟头。
期刊
皮如白玉体圆圆,  入口香濃任煮煎。  十五元宵团聚日,  民间美味万家延。
期刊
瓯江夜夜共潮生,疑是先公屐履声。山水诗吟开始祖,春塘草绿寄高情。  吾來寻迹江心屿,日已衔楼白鹿城。两塔相望初上月,伤怀每在客辞行。
期刊
昔日峥嵘化雨烟,  韶华流逝顺其然。  高龄八秩从头越,  詩海扬帆不羡仙。
期刊
许多影视剧里,老上海大店小铺鳞次栉比、百业俱全,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在繁荣的老上海街市,每个店主都希望为自己的商铺取上一个好名字,因为店名对商店来说不仅有关声誉,有时甚至还会影响生意。一些店铺名沿用至今。那么,上海的老字号都是怎样取名的呢?  以姓名作为店名  以自己的姓名作为店名最为简单,既可表示产业为己所有,又能建立自己的声望。这类命名方法,一种是将姓名全部上牌,如广东路上创办于1933年的“杨
期刊
艰辛无所惧,豪气贯长虹。  探水鱼潜底,勘崖鹫绕峰。  制图择比例,设计莫雷同。  野外山川秀,奔波樂此中。
期刊
宅后芳园伴岭岗,  涓涓涧水入池塘。  客來旋宰塘中鲤,  煮酒烹茶论宋唐。
期刊
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家家吃饭都用瓷碗。记忆中,我吃饭最喜欢用的是家里的花碗,碗边沿有一圈细小的金边花纹,碗侧还有几排半透明的圆点,整个碗晶莹剔透。碗底有个字,是父亲名字中的“高”字。  那时,农村吃饭有个习惯,只要天气好,村民都喜欢端着碗来到村中一棵大树下,蹲在地上边吃边聊天。吃完饭后把碗往地上一搁,或下象棋,或抽口旱烟。大家把碗摆在一起有时难免会搞混,为了避免拿错碗,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户户都
期刊
吾生何憾?布褐尘埃满。涉水爬山霜为伴。风雨行程辗转。  歲老蓬荜生辉。庭前燕掠莺飞。欣喜家添才俊,呢喃寄语春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