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ul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文化不仅是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源和技术源,而且是培养学生人生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审美情趣的思想源。以人为本的职业文化可为学生提供支撑职业生涯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帮助他们实现人与职业的和谐融合。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支点,以学生成功就业为起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原点,进行职业文化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 职业文化
  [作者简介]钟奇新(1968- ),男,广东高州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广东 佛山 528041)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08-0023-03
  职业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载体之一,职业生活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主要领域,而与职业伴生的职业文化则是一种思想观念和生活理念。职业文化对于人的一生具有多重意义,同时职业文化也对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的第一线需要而进行的。为了更好地适应所从事的职业,高职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和创新能力等在内的职业文化素质。一个人能否在职业岗位上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并从职业活动中获取幸福感,固然需要扎实的职业知识、精湛的职业技能,但具备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却是一切的起点。
  一、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概念分析
  职业文化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习惯、气质、礼仪与风气。它的核心内容是对职业使命、职业荣誉感、职业心理、职业规范以及职业礼仪的自觉体认和自愿遵从①。职业文化是在职业活动变迁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层面的文化是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了更好地完成职业使命、履行职业责任进而提升职业生活品质,从业者在长期的职业岗位实践中总结、凝练出以价值观念和制度规范为核心的职业文化,并使之成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高职院校职业文化,从内涵上看,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形成的职业文化观念,包括关于职业的知识与技能技术、职业思维方式与职业行为规范、职业精神及价值观等。就外延而言,应该涵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必备的职业文化素质以及符合专业特点的职业礼仪、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具体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的职业文化素质,如对职业生涯的认知与规划能力、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纪律观念等;二是依托于專业之上的职业文化,如专业认同与职业荣誉感、专业规范与职业价值观、专业发展前景与职业理想等。另一方面包括以职业为本的专业建设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从专业走向职业的课程建设体系,专业教师团队的影响力和榜样力,学生个体的职业技能水平和特色。就特色而言,高职院校职业文化源于企业与职业,依托社会具体的行业文化而成就,是学校与企业有效合作的融合点。
  二、以人为本理念要求重视职业文化建设
  教育是人的事业,应回归到以学生为原点,以满足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归宿。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一思想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
  现代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概括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硬件上,还更多地要求具备诸如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观等的职业文化素质。唯有这些隐含的因子才能激发人自身的潜在素质与内在动力,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全面、更长远、更持续的发展。
  隐含于职业文化中的元素是支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源泉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职业文化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职业人”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不断提升需求的层次,实现职业与人的和谐融合,使他们依靠职业实现完整价值;同时,关注他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使他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留下印记。
  三、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职业文化价值
  文化即人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创造的,同时又服务于人。③以人为本的职业文化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赋予职业人的工作以多重意义和价值,使人借职业知识技能的展现与内化来丰富自身的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职业文化不仅是高技能人才的知识源和技术源,而且是培养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审美情趣的思想源,这是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不同层次之分,职业文化在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第一,职业认知的价值。职业文化乃职业之灵魂,职业文化的薪火相传与创新是某一职业经久不衰、得以发展的源泉。职业文化既是人们在一定认知能力支配下从事职业活动的产物,又是形成新的认知并促进职业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职业认知的价值在于通过教育使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形成正确认识,学会用职业岗位的视野和思维方法去学习、理解职业活动、职业习惯、职业语言及职业行为的深层意义;结合岗位目标、职业理想和社会要求对职业进行分析、分解,从中析出职业岗位所必备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使他们学习活动的指向性和自觉性得以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正确认知,同时也会内化为对其他社会义务的文化自觉。
  第二,职业认同的价值。职业文化生成的过程是从业者基于职业认同而形成共同价值观的过程。在工业文明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往往由职业成就决定,而且职业认同正逐渐代替籍贯认同成为人们重新找回自我的依据。从事相同职业活动、处于共同文化氛围之中的人们,因为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范式、思维模式、职业心理和职业规范等,极易产生情感共鸣,形成相通的职业文化认同感,而由此所产生的认同抗异力量将是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培育学生植根于职业文化基础上的职业认同价值,从思想、情感上把他们与职业联结在一起,对其职业生涯乃至人生的影响无疑是最稳固和最持久的。   第三,职业需要满足的价值。实现人与职业的和谐共融是职业文化的重要目的。通过知识修习、实习实训以及职业指导等,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为未来职业生活的和谐发展做好铺垫。良好的职业文化素质能让学生懂得以自己的方式,在谋求与职业的和谐发展中满足自己各层次的需要,完整实现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第四,职业规范的价值。职业规范是引导和规约从业者职业行为的主要手段,其特有的规范体系使人们自觉遵行职业岗位所固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成体系的职业规范对人们的职业行为进行制约和塑模,以维护职业活动的秩序和效率。职业规范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职业规则的习惯,学会在规矩的方圆内进行职业活动,明白只有协调好个体与职业、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我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财富,同时使自我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而规范意识的拓展、扩散和迁移,有利于职业人形成多重社会角色的意识和遵守规则的习惯,减少个体各方面的活动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冲突。
  四、以人为本理念下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培育职业文化的主旨是为了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职业与职业人的融合,这与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所呈现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价值原点是高度契合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衡量职业教育是否完成社会使命的重要标准。
  第一,职业文化要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支点。“育人”而非“制器”是教育之本。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宽厚的文化积淀、科学的做事方法、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等,都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学生接受职业文化熏陶所形成的隐性动力,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行为规范的内化、职业道德的塑造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而且决定他们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他们将来的社会生活和人生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职业文化要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支点。
  高职院校要全面培育职业文化,建立起包括学生职业知识素养、职业技术能力、职业道德规范、职业价值观念以及创新意识等内容的职业文化培育体系,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校园文化活动等平台,利用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就业指导等环节立体灌注职业文化,在学习、生活、工作场所全方位渗透职业文化,让他们时时处处感受职业文化的熏陶,助推其成长成才。
  第二,职业文化要以学生成功就业为起点。相关调查显示,100%的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的人品;97%的用人单位看重应聘者的团队合作能力;93%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聘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85%的用人单位认为应聘者应具备自学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87%的用人单位愿意录用在校成绩一般,有一定工作经验而工作能力较强的毕业生;只有13%的用人单位愿意录用学习成绩优秀,但没有工作经验,工作能力一般的毕业生。④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更加关注环境适应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道德等职业文化综合素质。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决定了职业文化首先应以服务学生成功就业为起点。当前高职院校推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订单培养等模式,改變了以学校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空间扩展到企业的车间、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实训场所按照真实的工程或工厂的要求进行环境布置、工艺流程设计、设备摆放,按企业制度和标准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按工作标准或产品质量标准评价学生。从工作岗位、职业环境的认知到职业规范的接受与自律,从职业习惯的养成到职业价值观的确立,逐渐激发起学生修习职业文化的内在动力。持续处于仿真职业环境中,学生对企业环境氛围有更为直观的体验,更早更深地感知、认同自己将要从事职业的文化特点,更顺利地滑入职场起飞的社会“跑道”,利于缩短学生准职业人的磨合期,更好地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第三,职业文化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高级自觉和永恒追求,生命因生存和发展而绽放才有意义。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既获得适应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能力,又获得保证其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可以保证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活动中继续保持全面、和谐的发展态势。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绝不应满足于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能一时顺利就业,而应该着眼于让学生拥有深厚的发展后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职业、岗位、角色、地位必然会发生改变,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知识信息更不可能一成不变,但通过职业文化积聚而成的做人做事的行为模式、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等则是相对固定的,铭刻于心的职业文化核心元素可以成为支撑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深厚沃土。因此,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培育要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要支撑,结合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就业指导,从强化人文综合素质教育、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等全方位、多层次地展开,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创设条件、搭建平台。
  第四,职业文化要以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原点。“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联系起来,与人的自由联系起来,与人的尊严联系起来,与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使教育不只是人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手段,而且还能成为提升人的需要层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途径。”⑤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是使人的道德品质、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审美情趣、身心素质等各方面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
  职业教育固然要突出职业特性,把职业技能的授予作为首要任务,但其终极价值仍然是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职业文化要把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放于首位,使学生通过教育成为合格乃至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是,职业教育又不能将人的职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为此,高职院校要把职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同时,引导学生尊重职业、热爱职业、精通职业,在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有所创造,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人;引导学生修炼好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重视职业能力的储备,在不断提升的人生奋斗目标中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一名自由的职业人;引导学生正确判断自身的个体特征,科学设计职业生涯,驾驭人生方向,善于利用职业活动来提升生命质量,成为一名幸福的职业人。
  职业文化所展现的是一种职业心态、一种职业能力和一种职业品质,经职业文化濡染的高职院校学生应该是集技术高超的能者、品德高尚的智者、持续发展的强者于一身的应用型人才⑥。只有这样,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建设才能找回自己的价值原点——以人为本。
  [注释]
  ①汪长礼,李奇亮.从人文精神与职业文化相结合的角度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9):41.
  ②谢芷茵.从职业素质教育看高职校园职业文化建设[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03.
  ③杨柳.自觉挖掘职业文化的重要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88.
  ④杜天笋,邹蕾,胡晓红.大学生和谐就业差距还有多大[J].教育与职业,2009(9):43.
  ⑤喻永均,张光春,王莉.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11.
  ⑥汪文首.高校校园职业文化特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6):138.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当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发展,高职教育发展的规律要求校企合作办学继续深入开展,但其中存在缺乏良好的契机、难以深入持久进行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应当结合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和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包括寻找有力的合作契机、建立相互信任、与企业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使校企合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途径  [作者简介]王菱(1973- ),女,四川三台人
茶叶贸易是晋商与徽商两大商帮商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量的角度对比考察了晋商与徽商的茶叶对外贸易量。结果表明,大体来看,徽商的茶叶对外贸易量大于晋商。这对于进
【摘要】随着劳务派遣人员和退休人员党员的增多,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成为新形势下党员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如何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发挥模范作用,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流动党员; 管理思路与对策  随着劳务派遣人员和退休人员党员的增多,切实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及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机制,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积极参与党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是新形势下党员管理的一个新课题。
通过随时随地提供具有发育能力的卵母细胞,卵母细胞冷冻保存将赋予体外受精、核移植、转基因等胚胎工程技术的极大灵活性。本文综述了冷冻保存对家畜卵母细胞发育能力的影响。
【摘要】社会保险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做好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对于企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国内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存在一些不足,本文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創新的方法来解决,包括创新管理观念、完善管理制度、创新信息平台和创新人才建设四个方面。  【关键词】社会保险;管理;制度;创新  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它具有强制性、客观性和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步壮大,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竞争愈演愈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企业的核心问题。对于矿山企业,由于重型的机电设备多,所以
南美白对虾无公害养殖是将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控制、消除在养殖过程中,商品虾达到无公害食品质量标准的养殖模式。综合论述了目前国内南美白对虾无公害养殖技术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