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意志先行,与语言一道思考

来源 :南腔北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engzhangchine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不是面对语言,而是与语言一道思想
  ——伽达默尔
  版画在大多数人心中就像是被扔在书架最顶层快要被遗忘的、落满灰尘的大部头书籍,与同样拥有永久历史的中国水墨画相比,版画更为沉默。当水墨画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形式上都被人“玩坏”了的时候,从事版画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们也按捺不住寂寞而追赶时代的潮流,寻求版画艺术在当代艺术中的新语境。
  今年3月,河南省版画艺术家程兆星在郑州的石佛艺术公社画廊策划了一场名为《意志的样式》青年版画邀请展。版画艺术在河南历史悠久,最有名的当属河南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在“当代” 概念风靡之下,版画自然也应该在新时代下开辟出新语境。程兆星策划这样的展览,一方面是展现河南青年一代版画艺术家的创作;另一方面,也是将国内其他优秀版画艺术作品引入,作为艺术交流,碰撞出更多的创作火花。
  观展后,我在友人的引荐下拜访了这次展览的策展人程兆星。在程兆星的版画创作室里,听他简单介绍了河南版画的当代历史,也简单交流了一下关于当代版画艺术的想法。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在笔者眼中,此次展览的版画艺术作品应当属于现代艺术,还没有走到当代艺术的范围内。
  向“当代”靠拢
  在经过“85”新潮的洗礼后,中国当代艺术已呈百花齐放之势,可昔日被作为“革命艺术”的版画却走上了式微之路,甚至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佼佼者中大多是创作版画出身,也纷纷“转行”,画起了油画、水墨画等。
  有人说,版画就像是艺术界的“鸡肋”,是其自身的语言局限了艺术所能承载的力量,这也使得版画不足以进入当代艺术的浪潮中去。版画艺术的边缘化,以及与观者之间的陌生化也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
  “每一代版画艺术家的创作内容都有每一代人的风格,50后、60后的艺术家的版画更加偏向一种宏大的叙事,那时的版画主要用于政治宣传,被人称为是‘革命艺术’。可是随着‘85’新潮[1]的影响,我国艺术家们在接受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国外艺术理论的洗礼后,版画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其创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程兆星说。这次展览主要展出的是80后版画艺术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不再表达符合时代主潮流的宏大内容,而是回归自身,回答生命本体和自身存在的问题。
  当然,我并不认同此次展览前言中说的话:“‘当下’即‘当代’,用半个世纪前的文字作为开篇是对于‘当代’这一伪命题的隐喻,艺术作品则仅仅是外部世界的内心投射、本体意志的秩序化表达和自身独特‘灵性’的创造,与宏大叙事无关,与样式体例无关。”
  近些年关于当代艺术定义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用當下的时间点来定义当代艺术的这种思想,我并不认可。在我看来,有人提出“不存在当代艺术,只有艺术家”的说法是一种回避的态度。王岳川曾说:“当代中国只能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全新融合及当代转型中,重建新的思想话语资源,才有可能使社会转型所导致的文化危机得以缓解。”翻看中国近30年的当代艺术史,会发现在“85”新潮之前,我国的艺术是封闭的,创作是单一的;而在“85”新潮之初的艺术家接受的是尼采、弗洛伊德的思想;1989年之后,艺术家们开始向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人汲取创作的理论与灵感。就目前为止,每一次的艺术批评所运用的理论、思想几乎都是西方的,我们的艺术语言还处于一种缺失状态。
  现代主义艺术是西方在二战后的废墟中兴起的艺术,反传统、反理性的自我表达是现代主义艺术的特征。从这一点来看这次展览,青年艺术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更多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
  张备争的《孤独的人》《都闪开》等作品,深刻有力的线条表现出了木板版画的苍劲儿,画面的力量感像是对外界的排斥,但作品中流露出的是艺术家本人内心的孤独与抗争。齐柠的《北纬34度》《双生—绰绰NO.4》是她个人沿着故乡的痕迹而创作出的作品,表达了人回归故土后的个体生命体验。庞辛森的《理想国》系列作品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制作出色彩鲜艳的画面,色彩在庞辛森的这组作品中起着很大作用,表达的却是艺术家又或者是观者心中的理想国。不管是桂江的《观经变》系列,还是何吉庆的作品《远山》《那山、那水》,张辉的作品《存在与不存在》,都是沉浸于个体生命存在论的探索,囿于个人世界的思索,并没有承载更大的命题。
  虽然,这次展览的作品从思想上已经超越了前一辈的版画艺术家,但还是属于现代主义的东西。我认为当代艺术应该回归到文化本身,不再纠结于个体存在的问题,而是站在本民族文化的角度,用更加国际化的眼观来审视自身的艺术创作,并且回答社会学的问题。归根结底,当代艺术应该是一个文化问题,当代版画所承载的不再是时代的力量,而是文化的厚重。
  程兆星说,由于版画创作对工具、创作空间有着特殊的要求,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学版画出身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放弃这门艺术,转身投入到其他艺术门类中去。而河南的版画艺术创作这些年也在这些青年版画艺术家的不断努力中,有了很多新的突破,在不断向当代艺术靠拢。
  在这次展览中,程兆星也邀请了一些省外的版画艺术家,将他们的作品与河南本省的版画作品放在一起,有交流也有碰撞。外省优秀版画艺术家的创作思路也给河南本省艺术家带来了很多新灵感和新的思考维度。
  重要的不是“版画”
  策展人程兆星跟我说,在这次展览中,他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徐小鼎的装置作品《土星》。徐小鼎用制作好的模具放在地上,然后将配置好的五谷依次倒入模具当中,模具拿掉,就有了展览中地上的图形。程兆星说,这件装置艺术作品借用了版画中套色的概念,往模具中倒五谷,就像是一层一层地在版画上套色一般,这就让版画从本来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了。
  在版画的历史中,它的复制功能一直被强调。2006年,版画艺术家罗必武提出的“印在”的概念,打破了版画复制功能“印出”的概念,在艺术的当代性上,拓展了版画的创作边缘。罗必武独创的“印在”概念一提出就在版画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印在”其实是带着社会学文化分析意味而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版画艺术由印什么转为怎么印,甚至进一步转化为怎样运用印,怎样呈现一件作品,怎样理解一件作品。罗必武解释“印在”,就是具备对“在场”、“在物”、“在时空”中存在的哲学思考。他之所以提出印在,就是要使创作者从画草图开始,让创作观念贯穿从构思阶段到最终的作品呈现的整个过程,让创作者培养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版画一直未能走进当代艺术也是因为艺术家被版画语言所禁锢,而罗必武“印在”的提出,版画的当代性被激发了出来。现在的版画艺术家已经不谈刻板的技艺之精湛的问题,“除了水和空气,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版画的载体”(罗必武)的观点也只是打开了版画当代性的一点狭缝,版画艺术家们需要挣脱语言的禁锢,用更广阔的思维去思考版画艺术的多种可能。
  艺术批评家王林曾提出:“艺术的问题永远是人的问题,艺术的当代性即人的当代性。”抛开版畫是姓“版”还是姓“印”的问题,版画是艺术家的版画,真正让版画走进当代,重要的不是版画,而是艺术家思维的开拓。探索版画的新开辟版画艺术在当下的新语境,需要艺术家面对版画语言,不再局限在版画的载体上,不被语言控制,而是与版画语言一同思考。比如在这次展览中,罗智暇用影像呈现一幅幅版画作品(影像作品《梦·COM》),黄伟鸿的双屏影像作品《伤》展现了用逆向思维去创作版画的过程。不管是版画的装置艺术还是影像艺术都是打破版画载体语言的障碍。
  我将这次展览定位为现代版画艺术展,是因为虽然有些作品已经跳出版画姓“版”还是姓“印”的问题,拓展了版画创作的边缘,但是作品所承担的思想重量上还是略显单薄。我国版画虽然已经走过“举起时代大旗”的宏大叙事时期,但并不意味着放弃艺术家对社会的思考。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应当在其作品里表现出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担当,体现其知识性。
  在交谈的时候,程兆星评价这次展览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版画在互文关系之中碰撞出版画语言的多义性。“意志的样式”是参展青年版画艺术家们的个人自由意志,艺术创作需要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只有让艺术家的意志先行,版画艺术的创作边缘才会有更大的延展性。
其他文献
摘要:在回顾以往有关环境维权意识和农民环境维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两村的田野调查,认为在转型期的安徽两村,农民环境维权意识对他们的环境维权行为呈现出逐渐脆弱的影响力,对自身健康权益和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农民环境维权的重要原因,内心不满情绪的积聚催生了农民的环境维权行动,一些农民已经基于村庄脉络延续的考虑而进行环境雏权。  关键词:农民;环境维权;环境维权意识;农村环境【中图分类号】C912.82 
期刊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高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对社会发展主体的全面塑造、促使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础,大力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实行全面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87(2006)01—0
期刊
摘要:产生于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主要组织决定就是创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其职能是在环境全球管治中协调联合国相关机构的环境活动并担当新政策创议的发动者。自那时以来,国际社会已经在环境全球政策(以及最近在可持续发展政策)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并创建了大量的条约、组织和机制。从总体上说,进展是积极性的,并日益指向一种不断扩展着的全球环境管治体系。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尽管全球环境管治体系的规模和
期刊
摘要:文化环境保护是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阐明了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原则,指出其中对历史文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在对我国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以南京夫子庙为例,期望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的融合,逐步实现对城市历史文化环境的有效保护。  关键词:历史地段;文化环境保护;夫子庙  [中图分类号]C913.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87(
期刊
闲翻日历,蓦然发现一个让文化人百感交集的日子——五月四日,“五四”是青年的节日,更是诸多青年经历过的五彩斑斓却无法复制的历程,这恰恰与我正在细读的青年作家寇洵的几篇小说,在我的潜意识里交相辉映着:寇洵笔下的的青年形象,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青年,早已经相去甚远,甚至说有着天壤之别,他们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物质环境、文化土壤、生存际遇,形象、气息、趣味等迥异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与之同时,我还在内心
期刊
天闕三十三重,星云璀璨。三十三重天外荒芜之境,永世黑暗,永世不得轮回。  夜明石撑起穹顶,荆棘牢笼高悬崖边。  宁不情被锁在牢中。笼上荆棘又密了许多,一寸寸刺得她浑身剧痛。她叹了口气,拾起匕首,吃力地将枝蔓砍去。  她虽残存着些法力,却始终无法逃出这封印的牢笼。  荆棘有意识地收拢,忽而伸过一枝缠住她的手腕,狠狠一勒,鲜血霎时溢出,串串滴落。  远天剑光一点,疾风凛冽,“嚯一一”一声,荆棘瞬间断裂
期刊
近年来,“官场小说”发展迅猛,影响日渐扩大,出现了一批被人热捧的代表性作品。如,张平的《抉择》、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周梅森的《人间正道》、王跃文的《国画》、阎真的《沧浪之水》。这些作品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场景上,表现了官场上的各色人等,写出了正面力量的英气与时代正气,读来既引人深思,又令人振奋。  同时,也有一类作家也写官场,但他们把视点放得很低,只把笔锋对准身处夹缝中的中层干部或底层公务员,
期刊
摘要:在疫情防控期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皆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抗疫”战争。作为知识分子的艺术家,纷纷通过手中的笔来描绘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对彰显新时代的人性,实现艺术的功能,传递社会正能量,完成重大“主题性”艺术创作的目标,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艺术家在“疫情”下的艺术创作观念进行分析,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关
期刊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着时下中国社会的民众生活,一时间,乡下人纷纷涌入城市寻找生计,这成为了一种新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文坛的注目。不少作家从成人文学的角度来透视这一现象,通过作品将“乡下人进城”落实为生活的写真,致力于描绘现代化背景下我们民族的游走,从而展现城与乡交接流变中的不和谐图景。曹文轩则独辟蹊径,从被大众忽视的盲点处作叙事选择,在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
期刊
随着电影《你好,疯子!》上映,饶晓志于话剧、舞台剧、电视剧的导演身份之外,又多了一个头衔——电影导演。对于这部同名话剧的电影改编,观众与媒体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不仅保留了话剧的精髓,同时电影特殊的表现形式使文本叙事内容更宽广、层次更丰富。鉴于电影《你好,疯子!》的话剧背景,时间因素在叙事进程中被弱化,空间的切换、套叠、交错构成影片的主要叙事线索。在这犹如俄罗斯套娃般的叙事结构中,虚构与真实的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