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一个虚数和一个寓言

来源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le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年前,曾跟随抗战老兵郝柏村将军参观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郝先生谈起他的心愿,就是想利用人生最后的时光,宣传抗战的历史以及中国军人不投降的精神。彼时郝先生已经90多岁,稳健的步伐,让人遥想起当初的抗战岁月。
   今年郝先生去世了,让人更深刻地理解到他那一代人身上的紧迫感:牢记历史,既要记住抗战的精神,也要吸取当初的教训。这种紧迫感,也是看电影《八佰》给人的感受,谢晋元团长声嘶力竭地呐喊,要让“小湖北”活下去,看到这个国家的未来。
   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作为一场战役,双方牵涉的兵力并不多,但它是标志性的一役。几百名中国士兵英勇守卫,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不投降的精神。尽管双方实力相差甚远,但是中华民族这种不投降的精神,支撑起了中国军民的8年——某种意义上,“八百壮士”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入新的血液:抗争的、勇敢的、团结的。
   战斗场面拍摄得非常精彩,在21世纪的电影工业体系中,这不是难事,难的是你要借战争来展示什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行仓库保卫战比台儿庄战役这样更宏大的战斗,更适合作为电影题材,因为它看上去“更小”,却更为复杂。
   要拍四行仓库保卫战并不容易,导演选取的视角,更偏重“散兵游勇”而不是“正规军”,更偏重“底层”士兵,而不是指挥官,这是非常聪明的。两位湖北农村青年,连县城都没有去过,却莫名其妙来到上海,卷入到这一场战役中。被歧视的“杂牌军”,最终成为一个紧密的团体。“八百”是一个虚数,却也象征着参与抗争的全体中国人。
   “小湖北”们,从胆小怕死的普通人经历生死考验,最终成长为“战士”,平凡人克服生命体的恐惧,变得勇敢,这是战争片的常见套路。但是,在“小湖北”们身上,还有另外一个转变,他们变成了“现代”人。他们向往着对岸租界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一种现代性),却也不得不接受自己注定牺牲的命运,为了民族国家(另一种现代性)。
   这也是当时无数中国人命运的写照,从一个“前现代”的分散状态,主动、被动地卷入到民族的现代化转型中,成为一个共同体的一员。抗战初期的中国,连货币都还没有实现统一,“雜牌军”(地方军)各自为战,但是最终,被“八百壮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唤醒”,在外敌面前,成为一个“坚强的共同体”,这才是这部电影更深刻的主题。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一主题,导演设置了一个“双重观看”的结构。在上海,隔着苏州河,一边是歌舞升平的租界,一边是浴血的战斗。租界中的人,甚至可以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观看对面的战斗,而西方国家的战争观察团,则可以坐在一个奇怪的“飞艇”上,看着下面的生死搏杀——影片就此提供了一个双重观看的视角。租界中的“看客”看着对岸,而影院中的观众,则看着他们。
   这样,观众关注的重点,就不限于让人激动的战争本身,还包括片中人的“转变”。赌场的“打手”为了送电话线而冒死过桥,当然也破坏了租界的“不介入”规矩。这也成为现实世界的写照,不光是上海的租界,包括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以及英美两国,最终都卷入了时代的大洪流。
   就像后半部分“特派员”和谢晋元的对话所显示的那样,人们必须对那场战争进行反思。这种“双重观看”视角,有利于这种反思的达成。离开眼泪,人们必须要问自己那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了什么?如果影片的主题是关于“参与”,那在现实世界,个人又如何理解自己和时代以及一个更大的共同体的关系?
  (摘自《中国青年报》)
  【品读】
   每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其内核都是反战的。《八佰》也不例外,但我们从《八佰》中看到的不该局限于这点,团结抗争的精神、战争的残酷、人性的考量、民族的现代化转型,都是需要我们铭记和反思的,也正是在一次一次的反思中,中华民族才历经风雨而不倒,中国才能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让看客不再是看客,人民真正变得“现代”。
其他文献
流血的眼睛、狰狞的笑脸、破碎的身体……一些暗黑、病娇的“哥特式作品”,原本是“藏在圈内人未识”,而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它们肆意“出圈”,成为许多青少年的选择。家长们纷纷担心,这会不会是一种视觉暴力?   提到哥特风格,人们通常会想到哥特式建筑。其实,它也是西方的一种通俗文学,以黑夜、古堡、蝙蝠、吸血鬼等为特色,常给人一种“邪恶感”。然而,暗黑的背面,是对光明的渴望,哥特风格旨在揭示人性阴暗面,激
期刊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兰,宁静即至雅。那一个小院,一盆兰草,为我的前行指明了方向。   坐在桌前的我,被眼前堆积如山的作业和淅淅沥沥的雨声扰得心烦意乱。我抬起头,窗外那碧绿的生长茂盛的兰草,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于是思绪被带到那个阳春三月。   那正是三月的一天,雨后初晴,天空中飘浮着绚丽的流云,那缤纷的色彩向着四周蔓延,渲染了整片天空。我来到外婆家,推开那扇掉漆的大门,外婆慈祥的面容与笑颜便
期刊
一yì天tiān,天tiān气qì晴qínɡ朗lǎnɡ,小xiǎo兔tù子zi带dài着zhe心xīn爱ài的de气qì球qiú到dào公ɡōnɡ园yuán玩wán。突tū然rán,一yí阵zhèn风fēnɡ把bǎ小xiǎo兔tù子zi的de气qì球qiú吹chuī走zǒu了le,小xiǎo兔tù子zi急jí得de大dà哭kū起qǐ来lái。  小xiǎo鸟niǎo听tīnɡ到dào小xiǎo兔t
期刊
在这繁华且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戴着一张面具企图伪装有着高贵的灵魂,有多少人装着淡然自若却模仿不来骨子里的优雅,有多少人执着于购买奢侈品装点颜面却仍然遮不住内里的粗鄙。这些如镜中花、水中月的浮华,总是掩盖不了浅薄与夸张。因此,我们唯有沉醉书香,才能健康成长。   静心沉淀,品味书香,应耐得住独处。儒家讲求“慎独”,是指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仍旧能够一丝不苟,即强调自律。《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孜孜不
期刊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
期刊
—— 根据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秋天的图画》仿写  原句  梨lí树shù挂ɡuà起qǐ金jīn黄huánɡ的de灯dēnɡ笼lonɡ……  仿写  1. 板bǎn栗lì露lù出chū开kāi心xīn的de笑xiào脸liǎn(陶 倞)  2. 棉mián花huā吐tǔ出chū雪xuě白bái的de棉mián花huā糖tánɡ(查 睿)  3. 菊jú花huā仙xiān子zǐ露lù出chū美měi丽l
期刊
今jīn天tiān中zhōnɡ午wǔ,我wǒ写xiě完wán作zuò业yè,看kàn见jiàn阳yánɡ台tái上shɑnɡ还hái有yǒu两liǎnɡ双shuānɡ脏zānɡ袜wà子zi没méi有yǒu洗xǐ,于yú是shì,我wǒ就jiù拿ná起qǐ袜wà子zi洗xǐ了le起qǐ来lái。  首shǒu先xiān,我wǒ把bǎ袜wà子zi放fànɡ进jìn水shuǐ里li浸jìn湿shī,之z
期刊
在今天的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00后”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挑大梁、担主角,把奋斗作为青春的底色,点亮自己的人生,也照亮无数人的心灵。青春花正红,追梦人最美;奋斗青春,圆梦中国。   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人的接力奮斗中变为现实。   奋斗青春,坚定志向。王守仁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期刊
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韶光易逝,时不我待。吾辈应惜时如金,不负芳华,努力奋斗,铸就辉煌。   志存高远,用梦想之火照亮前行的道路。人生有梦想,才有前进的动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立下鸿鹄之志,决心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为实现“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苦心孤诣,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很多人眼里,“90后”是一个常常与“自我”“个性”相联系的代际群体。然而,面对2020年新春时期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这群被视为最具个性的青年,却义无反顾地投入抗疫的大军中。(披上白衣,他们就是捍卫群众生命安全的白衣天使;穿上警服,他们就是守护城市安全防线的钢铁战士;戴上袖章,他们就是维持社区运行的基层干部……)当国家需要他们时,这群青年没有临阵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