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主观性程度副词的多维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i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觀性程度副词“何其”与“何等”具有共同词素且功能相近,两词的特殊句法功能和表达功用与它们从疑问到反问再到感叹的副词化路径有关,这一演化路径具有认知理据和类型学证据。韵律制约和代词并入是跨层结构“何其”成词的关键,而同类竞争是疑问代词“何等”向副词演变的诱因之一。
  何其; 何等; 主观性; 副词化; 动因
  H042A011510
  主观性程度副词“何其”与“何等”既具有一般副词的特征,又具有特殊的句法功能与表达功用。二者因具有共同词素而功能相近,但也存在差异,如“何其”可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而“何等”一般不能,“何等”兼有副词与疑问代词两种用法。顿婷①对两词的一般句法功能进行了描写而未对其演变动因及相关机制作深入的研究。刘丞②曾分别考察过两词的副词化。本研究拟从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视角,对“何其”与“何等”展开多维研究。具体如下:从共时角度考察两词在句法与表达方面的特殊性;通过对两词副词化的考察,分析二者演变路径的共性与差异,解释两词个性特征的成因;深入剖析两词副词化的动因与相关机制,通过共同动因的分析寻求两词的演化共性及其类型学依据,通过具体动因的考察解释两词用法的差异。
  一、 两词的句法功能与表达功用
  1.句法功能
  副词“何其”与“何等”具备典型副词的基本特征:修饰性质形容词AP和部分含有模糊量/性状义特征的VP,所形成的“何其/何等+AP/VP”结构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和补语。例如:
  (1) 青砖黑瓦,当年何等坚固,何等自负,依旧敌不过时间的风化。(《浙江日报》, 2014年12月2日)
  (2) 由此可见,一种既定的叙事,或者说叙述形式,对于历史的建构和书写可以产生何其深远的影响。(《东方早报》,2014年11月23日)
  (3) 即使生意失败,只能卖肉为生,他也显示出肯动脑、会用脑的一面,一个 “眼镜肉店”的店名,起得何等有创意!③(《人民网》 2014年11月17日)
  “何其”与“何等”在修饰AP/VP时又有特殊性的一面。
  首先,“何其/何等+AP/VP”结构经常与焦点标记“是”共现。例如:
  (4) 红顶,意味着背景和后台,意味着让他人仰望的无限风光,但很多人或许忘了,红顶商人胡雪岩,最后的收场是何其惨淡!(《每日商报》,2014年9月30日)
  (5) 那种将生命不管置身于何处,都尽其所能开得阳光灿烂的菊花,是何等洒脱。(《齐鲁晚报》,2014年10月21日)
  潘海峰:汉语主观性程度副词的多维研究
  之所以将上述例(4)、例(5)两例中的“是”看作焦点标记,而不是表示判断的系词,是因为两例去掉“是”后,在句法上仍成立。
  其次,该结构在与焦点标记“是”共现时,其中间常插入“的”,构成“何其/何等+的+AP/VP”结构。例如:
  (6) 在一向是西方发达国家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工程机械制造领域,中国企业要想分一杯羹,是何其的艰难。(《山西新闻网》,2014年11月26日)
  (7) 他们是何等的伟大,不求回报,那些让我们铭记于心的革命烈士,他们的牺牲是何等的高贵。(《天山网》,2014年11月17日)
  尽管现代汉语中有副词作定语的现象,但笔者认为上述“何其/何等+的+AP/VP”结构中“何其”与“何等”的句法功能仍是状语。理由如下:
  第一,此处的焦点标记“是”并没有改变该结构的陈述性特征。“是”隐现后,“何其/何等+的+AP/VP”仍是充当句法谓语。
  第二,关于结构助词“的”的功能,学术界存在定语标记、名词化标记和饰词化标记三种观点“的”是名词化标记,见袁毓林:《谓词隐含及其句法后果——“的”字结构的称代规则和“的”字的语法、语义功能》,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4期,第241255页;“的”是饰词化标记,见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载《当代语言学》,2000年第1期,第3752页。,而此三种观点皆不能解释上述例(6)、例(7)“何其/何等+的+AP/VP”结构中“的”的功能。上述两例中整个“何其/何等+的+AP/VP”结构是陈述性的。
  笔者认为,此结构中“的”的功能不在于句法结构而在于语用效果。此结构中“的”具有语用上的衬音功能,“的”字的添加延长了“何等/何其”的音节长度,语流上具有延宕效果,雷冬平等认为,“无比+的+AP”结构中的“的”也具有增加音节长度的作用,见雷冬平、覃慧娴、李要珍:《“无比”副词化的动因、机制及其功能扩展研究》,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第7483页。而这种语流上的延宕又具有使其后的“AP/VP”成为焦点的作用,从而更加凸显了“AP/VP”所表示性状的程度深。也就是说,此处的“的”是语用强调的一种手段。另外,“副词+的”作状语的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相当常见的。就类别差异而言,评注性副词做状语时,附加“的”凸显说话人的主观评价态度。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状语标记的选择》,载《汉语学报》,2012年第4期,第3243页。
  可见,不管是经常性地与焦点标记“是”连用,还是与其后的“AP/VP”中间插入“的”,不仅没有改变整个结构的陈述性,而且还证明了“何其”与“何等”是主观性程度较高的副词。
  2. 表达功用
  “何其/何等+(的)+AP/VP”结构中,“何其”与“何等”对性状量或程度的表达具有主观性的特征,是言者立场、言者态度和言者情感的体现。
  首先,“何其/何等+AP/VP”结构体现了言者的评价立场。不管是与焦点标记“是”连用,还是其后“AP/VP”中间插入“的”,都是为了聚焦与凸显,而聚焦与凸显的正是言者的评价立场。
  其次,“何其”与“何等”后的“AP”或“VP”常带有或褒或贬的情感色彩,此结构在表达程度深之外还能传递言者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信息。例如:   (8) 因為用眼过度让孩子永远地失去了光明,这是何其的悲哀和心痛!(搜狐母婴频道,2014年11月24日)
  (9) 背山面海,席地而坐,60个人同时吃着面包嚼着鸡蛋喝着矿泉水,是何等的惬意!(《重庆晚报》,2014年12月3日)
  上述例(8)中“悲哀和心痛”具有贬义色彩,画线部分不仅体现了悲哀和心痛的程度之深,而且还表达了言者对前述现象的不认可与批评。例(9)中的“惬意”具有褒义色彩,“何等的惬意”体现了言者对前述情景的喜爱程度之深。
  有时“何其”与“何等”修饰的“AP”或“VP”本身是中性的,但结合语境,整个结构仍能传递出褒贬色彩。例如:
  (10) 国内影视剧的配乐抄袭问题不是一两天了,东拼西凑甚至连主旋律都懒得改直接照搬,“拿来”式配乐何其多!(《长江日报》,2014年11月25日)
  (11) 在铁轨上摆拍的两个小伙儿终于“众望所归”地被绳之以法,……对于铁路大家是何等的熟悉,但对铁路相关法规却又是何等的陌生,问题的严重性足见一斑。 (《中国文明网》,2014年11月26日)
  上述例(10)、例(11)两例中的“多”、“熟悉”、“陌生”都是中性词,孤立来看,“何其”、“何等”与三词的搭配似乎单纯表示“AP/VP”性状的量大。但联系整个语篇的前后语境来看,例(10)的“何其多”体现了言者对“影视剧配乐抄袭”现象的不满和批评,例(11)中“何等的熟悉”与“何等的陌生”的对比,体现了言者对“大家不熟悉铁路相关法规”这一现状的担忧。
  此外,“何其”与“何等”的主观性还体现在两者在表示性状量大/程度深时,常出现于感叹句中,如上述例(8)例(10)等,而感叹句是最能体现言者情感的句类。
  综上所述,在句法方面,“何其”与“何等”既具有一般副词的特征,又常与焦点标记“是”共现,虽与其所修饰的“AP/VP”中间插入了“的”字,但整个结构的陈述性并未改变。在表达方面,“何其”与“何等”对性状量/程度的表达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能体现言者的评价立场与情感态度。
  二、 两词的副词化
  1. “何其”的副词化
  “何”与“其”共现,最早见于周代的文献中。“何”与“其”属于跨层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其”则是语气词或者是代词。笔者认为,与“何”共现的“其”位于句末时一般为语气词,而位于句中或句首时则为代词。例如:
  (12) 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小雅·庭燎》)
  (13)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曷予靖之?居以凶矜。(《诗经·小雅·菀柳》)
  上述两例中,例(12)“夜如何其”中“其”是句末语气词,整个结构分析为[夜[如何]]其。例(13)“于何其臻”中“其”是代词,指代其前的“彼人之心”,整个结构分析为[于[何[其臻]]],而“于何其臻”是疑问句“其臻于何”中“于何”提前的结果。
  马梅玉马梅玉:《“何其”的词汇化及其动因新探》,载《殷都学刊》,2013年第4期,第7982页。认为,副词“何其”的源结构是疑问副词“何”+ 指示代词“其”,笔者赞同这一观点。而从上述例(13)可以看出,古汉语疑问语序的影响,是疑问代词“何”与代词“其”能够紧邻共现的基础。跨层结构“[何[其]]”多用于谓词性的询问情状或原因。例如:
  (14)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周易·小畜卦·第一爻》)
  (15)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经·邶风·旄丘》)
  上述例(14)(15)两例中,“何其”共现,前者用于询问情状,后者用于询问原因。
  在跨层结构[何[其]]中,“其”与先行语之间距离较远时,代词“其”的可及性会降低,指称也会弱化,不再表示具体的称代,而仅保留指示功能。用法上,除了用于真性询问,“何其”还可用于反问语境。例如:
  (16) 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子盍亦远绩禹功,而大庇民乎?对曰: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左传·昭公·昭公元年》)
  上述例(16)中,“何其”并非对“长”存疑询问,而是通过反诘对“长”进行否定。又由于先行语在句外,“其”的指代功能模糊,甚至可以理解为无所指。
  战国时期,跨层结构“何其”的使用语境由反问扩展为感叹。同时,“何”与“其”之间的界限愈益模糊,并且,受韵律影响,出现了分界转移,“何其”词汇化倾向明显。例如:
  (17) 孔子曰:“审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躁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吕氏春秋·季春纪》)
  (18) 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杂篇·列御寇》)
  从上下文语境来看,例(17)中问句“何其躁也”的感叹甚于询问。例(18) 中“何其偏也”居于话轮末尾,其后并无答句,理解为感叹更为恰当。从韵律角度来说,此两例中的“何其”可以称为韵律词。
  两汉时期,“其”语义进一步弱化,而成为“何”的后附性成分。同时,“何其”频繁用于“何其+AP/VP”语境中,强调其后“AP/VP”的程度深。“何其”副词特征明显。这一时期的“何其”多用于小句句首。例如:
  (19)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20) 从下地上变皇天,何其高也!(王充《论衡·变虚篇》)
  六朝时期,“何其”不仅可以用于小句前修饰“AP/VP”,而且还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强调谓语所表示情状/性状的程度。例如:
  (21) 呜呼!天道何其酷焉。虽历数斯穷,盖亦人事然也。(《梁书·本纪第三·武帝下》)   (22) 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世说新语·言语》)
  无论从句法位置还是功能来看,“何其”都具有副词的特征。至此,“何其”的副词化完成。在整个陕西师范大学《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未发现“何其+的+AP/VP”的用例,笔者由此认为,现代汉语中“何其+的+AP/VP”用例是受“何等+的+AP/VP”类推作用的影响而混用或选用的结果。
  2. “何等”的副词化
  “何等”最初组连共现时表达的是偏正词组,“大约上古后期词汇化为疑问代词”贝罗贝、吴福祥:《上古汉语疑问代词的发展与演变》,载《中国语文》,2000年第4期,第311326页。。东汉译经的兴起与繁盛是促发“何等”词汇化的重要因素。“何等”是东汉佛经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疑问代词。见卢烈红:《佛教文献中“何”系疑问代词的兴替演变》,载《语言学论丛》(第3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2264页。据考察,东汉译经中疑问代词“何等”在句法上以充当主语为主(还可充当谓语、宾语和定语等),语义上主要用于事物询问。
  例如:
  (23) 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四十二章经》第4章)
  (24) 寅与卯何等也?(《太平经·烧下田草诀》)
  (25) 子复欲问何等哉?(《太平经·校文邪正法》)
  (26) 菩萨当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揽万流?(《佛说般舟三昧经·问事品第一》)
  与此同时的中土文献中,“何等”除了表示真性询问以外,还出现了非疑问用法。例如:
  (27) 王夫人曰:“陛下在,妾又何等可言者。”(《史记·三王世家》(褚少孙补))
  (28) 衍曰:“夫人所言,何等不可者!”(《汉书·外戚传·上》)
  魏晋六朝时期,“何等”仍是佛经中较为常用的疑问代词之一,但其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高列过:《东汉佛经疑问代词“何等”、“何”地位演变差异探究》,载《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957页。而在同时期的中土文献中,“何等”经常性出现于反问语境中,在句法上多作定语。例如:
  (29) 镇即下车,时节诏之。景曰:“何等诏?”因斫镇,不中。(《后汉书·宦者列传》)
  (30) 陈宫曰:“逆贼曹操,何等明公?今日降之,若卵投石,岂可得全也!”(《三国志·魏书七》(裴松之注))
  通过上下文语境可知,上述例(29)(30)中的“何等”句都不是真性疑问,而是通过反问对“诏”、“明公”进行否定。
  两宋时期,“何等”句法上仍以作定语为主,语义上疑问性进一步减弱,可出现于陈述和感叹语境。例如:
  (31) 三思既猜嫉正士,尝言“不知何等名作好人,唯有向我好者,是好人耳”。(《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外戚》)
  (32) 奏议用古言,如“仰给县官”、“万马蹄”,有司不晓何等语,人訾其不适时。(《新唐书·列传第九十·三郑高权崔》)
  (33) 仍是浅陋,内有“山是天上物落在地上”之说,此是何等语!他只见南康有落星寺,便为此说。(《朱子语类·易三》)
  (34) 是何等议论!小人如何不去得?自是不可合之物。(《朱子语类·本朝三》)
  上述例(31)(32)“何等”用于否定性陈述语境,其前的“不知”、“不晓”表明“何等”的中心语仍旧是说话人存疑的部分。例(33)(34)中“何等”句明是感叹实为对其后“语”、“议论”的否定。
  在元代,“何等”不仅可以用于“NP”前表示对事件或事物的感叹,而且还可用于“AP/VP”前,强调其后“AP/VP”所表示性状的程度深。例如:
  (35) 平人尚不可杀,况知县乎?此何等事,而使我为之。(《宋史·列传·忠义十》)
  (36)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何等受用!(《全元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
  上述例(35)“何等事”仍是“何等+NP”结构;例(36)中“何等”充当形容词“受用”的状语,表示其程度深,此例中“何等”具有了副词的句法和语义特征。
  在明代,“何等”的副词特征进一步完备,出现了“何等+的”作状语的用法,而这也可以视作主观性程度副词“何等”副词化完成的标志。例如:
  (37) 况我弟兄向来友爱,何等安乐!(《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
  (38) 今日事何等重大,而诸公以西曹郎吏,擅自臆决。(《万历野获编·刑部·乙卯闯宫》)
  (39) 你看他何等的逍遥快活,何等的种因受果!(《三宝太监西洋记》第1回)
  上述例(37)(39)中的“何等”都是副词。句法上,“何等”在例(37)中用于小句首,例(38)中用于主谓之间,例(39)中“何等”与其后“AP”之间出现了衬音标记的“的”。功能上,三例中的“何等”都强调其后“AP”所表性状的程度深。其用法基本相当于现代汉语副词“何等”。
  综上所述,尽管副词“何其”与“何等”副词化的源结构不同,前者是由跨层结构“[何[其]]”直接演化而来,而后者是由偏正词组“何等”先演化为疑问代词“何等”,再演化为副词,但两者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演化路径,即:疑问→反诘→→强化程度。
  三、 動因与机制分析
  1. 认知动因及相关机制分析
  “何其”与“何等”的这一演变路径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首先,作为疑问代词/结构的“何其”与“何等”本身就是句子的自然焦点,因为“疑问代词的固有词义里含有一个焦点特征”石毓智、徐杰:《汉语史上疑问形式的类型学转变及其机制》,载《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第454480页。。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疑问代词所询问的是未知信息,同时也是言者需要的新信息。而感叹句的作用是表达情感,但同时也报道信息。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4页。石毓智③石毓智:《疑问和感叹之认知关系》,载《外语研究》,2004年第6期,第18页。曾将感叹句的语义结构概括为“被焦点化的新信息(信) + 超越以往的知识经验(疑)”。可见,疑问与感叹蕴含共同的语义特征。“何其”与“何等”正是在这一语义基础上由疑问代词/结构演化为主观性程度副词的,这一过程中语境变化及语用推理起到关键作用。   “何其”与“何等”最初都用于表示真性询问的语境中,二者的功能一方面询问未知信息,另一方面将所询问部分焦点化。例如:
  (40) 王曰:“何其小也?”对曰:“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国语·楚语下·观射父论祀牲》)
  (41) 春申君果问:“汝家何等远道客?”对曰:“园有女弟,鲁相闻之,使使求之。”(《越绝·外传春申君》)
  上述两例中,例(40)“何其”询问原因,并标记其后“小”为句子焦点;例(41)“何等”询问人物,并标记其后“远道客”为句子焦点。
  言语交际中,言者使用疑问代词/结构的目的是想获得未知的新信息,言者已知的信息(或上下文中已经出现的内容)则不需要询问,而如果此种情况下言者仍使用疑问代词/结构,无疑而问则疑问代词/结构的功能便不再是询问而是标记焦点,并召请听者推理,听者通过语用推理而得出言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例如:
  (42) 王子闾曰:“何其侮我也?杀我亲,而喜我以楚国。我得天下而不义,不为也,又况于楚国乎?”(《墨子·鲁问》)
  (43) “今是过小微,何故乃致此乎哉?” “事阴过阳,事下过上,此过之大者也。极于此,何等乃言微乎? ……”(《太平经·事死不得过生法》)
  上述两例中,例(42)言者先问“为什么侮辱我(何其侮我也)”,接着言明“侮我”的原因,听者通过回溯推理得出此处的“何其”是通过无疑而问来强化对“侮我”的不悦。例(43)前面已经说“事阴过阳,事下过上,”是“大过(此过之大者也)”,而“何等”后却言“是小过(言微)”,听者通过回溯推理得出言者真正想表达的是“这并不是小过”。
  如果说“何其”与“何等”出现于反问语境是通过询问已知信息引发推理的话,那么二者用于无疑无问的感叹语境则是通过标记焦点而引发推理。例如:
  (44) 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史记·卫康叔世家》)
  (45) 近世士大夫多是如此,只要徇人情。如荀林父邲之役,先縠违命而济,乃谓“与其专罪,六人同之”,是何等见识!当时为林父者,只合按兵不动,召先縠而诛之。(《朱子语类·春秋》)
  例(44)的“何其悲”体现了司马迁对“宣公太子与弟寿因恶伤父之志而卒死亡”的事件感到非常悲哀。例(45)“是何等见识”是朱子对“与其专罪,六人同之”的评价,再通过其后的“只合按兵不动,召先縠而诛之”推理得出“何等见识”真正想表达的是“士大夫们(韩厥)的见识太短浅”。“何其”与“何等”分别体现了言者对前述内容的态度与情感,体现了感叹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在感叹语境中,谓词性疑问词“何其”演变为主观性程度副词很容易被理解,因为“感叹句使用的场合多为:在人们感知现实现象时,其性质、数量或者程度,超越了人们的知识背景或者生活经验”③。“何其”通过焦点化其后“AP”而凸显了“AP”的属性特征,超越了人们的知识经验范围,当“何其+AP”结构进入感叹语境时,“何其”激活了“AP”的量性,特殊会话含义经一般会话含义凝固为构式义,进而又转移到激发“AP”量性的焦点标记“何其”上,疑问代词“何其”演化为主观性程度副词“何其”。
  体词性疑问代词“何等”演化为主观性程度副词也能从认知上得到解释。当“何等+NP”进入感叹语境时,与“何等”发生语义联系的不是“NP”所表示的事物本身,而是“NP”所指事物具有的性状或属性,也就是说感叹语境中的“何等+NP”结构,“何等”焦点化的是“NP”的性状或属性,凸显的也是这种性状或属性的程度。例如上述例(45)中,“何等”凸显的是“(士大夫们)见识短浅的程度”。再例如:
  (46) “我哥哥是金枝玉叶,你是何等人,敢称我哥哥为贤弟!你来,我和你斗三百合!” (《三国演义》第13回)
  上述例(46)的“何等人”体现了张飞认为吕布无论人品还是社会地位都不能与刘备相提并论的情感,“何等”凸显的是“人”的道德品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中,“何等+NP”很容易通过转喻机制演化为“何等+AP”,相应地“何等”也演化为程度副词。
  2. 类型学依据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何等”与“何其”的副词用法是一种主观性的程度表达,是言者在感叹语境中通过焦点化其后的“AP/VP”而凸显了“AP/VP”的性质或程度,超越了人们知识经验的范围。换句话说,感叹语境是“何等”与“何其”能进行主观性程度表达的关键。
  疑问和感叹之间的认知联系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共性。世界上许多语言的疑问代词都发展出了感叹标记的用法。比如英语中表示“什么”的体词性疑问词“what”,表示“怎么”的谓词性疑问代词“how”;韩语中表示“多少”的疑问代词“”;日语中表示“多少、若干”的“どれほど”等,都发展出了强调程度深的用法。例如:
  (47) What什么 a beautiful美麗 girl!女孩——英语
  “多么美丽的一个女孩啊!”
  (48) How怎么 beautiful美丽 flowers!花——英语
  “多么美丽的花啊!”
  (49) 多少 美丽 地方 ——韩语
  “多么美丽的地方啊!”
  (50) どれほど多少 美しい漂亮 花花 わ!语气词——日语
  “这花多么漂亮啊!”
  再比如,现代汉语中疑问词“多”既可以用于疑问语境来询问连续量的多少,又可以用于感叹语境表示形容词的量度深。例如在“你今年多大了?”中询问年龄,在“那个房间多大啊!”中表示形容词“大”的量度高。
  又比如,在汉语史上用于询问离散量的“多少”曾经也可以用于感叹形容词的量度深。《朱子语类》中就有多处用例。例如:   (51) 颜子不是一个衰善底人,看他是多少聪明!(《朱子语类·历代二》)
  (52) 城外皆是番人,及不能得归朝廷,又发兵去迎归,多少费力!(《朱子语类·本朝一》)
  上述例(51)、例(52)中的“多少”都用于感叹语境中表示性状或程度深。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明代。
  “多少” 表示程度高的这种用法在一些方言里还得以保留,如在上海话中还有“搿(ghěk)地方多少漂亮啊”(这个地方多漂亮啊!);“搿物(mek)事(ssi)多少挺刮啊”(这个东西多么精致啊!)的说法。
  3. 其他促动因素及机制分析
  (一)代词并入与重新分析。与“何等”由偏正词组经由疑问代词阶段再进一步虚化为程度副词不同,“何其”是由跨层结构直接演化为程度副词的。这一过程中,代词“其”指称的虚无化和结构上的并入是“何其”副词化的关键。
  在跨层结构“何其”连用共现之初,代词“其”的指代成分比较明显,比较容易提取其先行语。例如:
  (53) 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请进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墨子·非儒》)
  上例(53)中“其”指代的是前文中的“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何其”句的结构分析为[何[其与陈蔡反]也]。
  但是代词的指代功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因素,如先行語本身比较长或者代词与先行语之间的距离较远等都会影响到它的可及性。随着可及性的降低,直至“其”无所指,成为“何其”的词内成分。例如:
  (54)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左传·僖公·寺 人披见文公》)
  (55) 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何其工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6) 金日磾夷狄亡国,羁虏汉庭,而以笃敬寤主,忠信自著,勒功上将,传国后嗣,世名忠孝,七世内侍,何其盛也!(《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上例(54)中,“其”的先行语是“蒲城之役,……,女中宿至。”一方面这一先行语本身比较长,另一方面又有“虽有君命”将之与“其”隔开,这必然影响听话人对句子的认知理解,听话人有可能不再将“其”与其复杂的先行语联系起来,而是将居于小句句首的“何其”当作一个整体来处理。例(55)中“其”的指代功能更加模糊,既可以指“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画策”,也可以无所指,后者的可能性更大,表明此处“其”已向词内成分转变。例(56)“何其盛也”表达的就是一种程度,句中“其”无所指,“何其”已完成副词化。
  (二)韵律因素的制约与促动。受古汉语疑问语序的影响,由疑问代词“何”组成的跨层结构“何其”与偏正词组“何等”经常出现于小句句首,在“何”与“其”、“等”共现之初,它们在读音上并非属于同一音步,音节划分为“何/其/X”或“何/等/X”,随着“其”与“等”后双音节“X”的不断出现,由于韵律的不和谐和结构的不稳定使得语音停顿发生改变,形成“何其/X”或“何等/X”,而这一韵律组合又使得人们将“何其”与“何等”作为一个整体“组块”加以处理。因“何等”在副词化以前已经成词,此处以“何其”来说明韵律因素对词汇化的影响。例如:
  (57)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
  (58) 神歇灵绎,海水群飞,二世而亡,何其剧与?(扬雄《剧秦美新》)
  (59) 孔子所望,何其末也!(王充《论衡·问孔篇》)
  上述例(57)例(59)三例中,例(57)“何其”居于句中,其韵律结构为“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虽“何其”在反问句中且“其”的指称虚无化,句中也未出现其先行语,但受韵律制约,“何其”仍未成词。例(58)虽然“其”仍具有回指性,其先行语是“二世而亡”,但“何其”居于句首,其韵律结构为“何其/剧与”,“何其”构成一个韵律词。例(59)“何其末也”的韵律结构为“何其/末也”,且“其”的指称虚无化,成为词内成分,“何其”在韵律和句法上都已成词。
  (三)同类竞争与功能转移。“何等”在上古末期(西汉时期)就已经由偏正词组演化为体词性疑问代词,主要用于询问事物,但用例较少。据贝罗贝、吴福祥(2000)的统计,疑问代词“何等”在上古时期的文献中一共出现6次,其中,《史记》1次,《论衡》5次。东汉时期,随着汉译佛经的兴起,“何等”一度成为用频最高的疑问代词,随后逐渐衰落,这与“何等”的用法整体比较单一有关。体词性疑问代词“何等”在中古佛经中主要用于事物询问,以作主语为主,且其与谓语的搭配形式过于单调,因而,在佛经语言面貌逐渐汉化的过程中被事物疑问句逐渐冷落。高列过:《东汉佛经疑问代词“何等”、“何”地位演变差异探究》,载《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957页。而在同时期的本土文献中,用作真性询问的“何等”也主要用于询问事物,而这与中古时期新兴的“何者”“何所”“何物”“何事”等在用法上又有相似重合之处,并且在竞争中并不占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唐宋时期新兴起的表示事物询问的疑问代词“什么”以其丰富的功能、灵活的用法迅速成为占据优势主导的地位。也就是说,自东汉以后,主要表示事物询问的“何等”因其句法和语义功能的单一性,在与同时期共存发展的其他疑问代词的相互排挤与竞争中处于劣势,日益衰落。因此,“何等”逐渐开辟出新的阵地,用于反问和感叹语境中,并进一步演变为程度副词。
  四、 结论
  “何其”与“何等”在句法和功能上不同于其他副词的这些个性特征及两词之间存在的用法差异,皆能从两词副词化历程中找到合理的解释。“何其”是由跨层结构[何[其]]在频繁连用共现过程中层级界限消失而成为固化结构,再经过代词“其”并入而演化为副词,固化结构“何其”在演变为副词的过程中,经历了从真性询问到反问再到感叹的过程。“何等”是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等”构成的名词性的偏正词组,先词汇化为用于事物询问的疑问代词,经历非疑问用法和反问用法,然后进入感叹语境,在语用推理机制的作用下语法化为副词。两词的副词化历程如下图1和图2所示:
  两词的副词化历程存在共性,都经历了“疑问→反问→感叹”的演化路径。“何其”与“何等”的这一演变路径具有认知上的理据性。首先,疑问、反问和感叹都具有使信息焦点化的功能;其次,疑问和感叹蕴含共同的语义基础:疑问是询问未知信息,而感叹是已知信息超越了一般认知经验,因而也可以理解为某种意义上的未知信息,正是这种相同的功能和相通的语义基础使“何其”与“何等”演化为副词成为可能。
  感叹语境中“何其”与“何等”激活的是其后“AP”的量性,在语用推理机制的作用下,二者最终演变为程度副词。“何等”与“何其”的这一演变路径具有类型学的证据,世界上许多语言的疑问代词都发展出了感叹标记的用法。当然,在两词副词化的过程中,韵律的制约与促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代词“其”的并入是固化结构“何其”成词的关键环节,而“何其”能修饰单音节形容词与其固化结构形成较早有关。同类竞争是疑问代词“何等”向副词演变的诱因之一。
其他文献
文章首先说明了游戏在尼采成熟的哲学立场中的重要位置;进而集中于早期尼采,特别是《悲剧的诞生》和《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试图勾勒出尼采思想发展中的一条隐蔽线索。通过分析《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的赫拉克利特式世界游戏,文章指出,尼采所谓的“审美之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或审美观众,而是能用既严肃投入又超越静观的双重视角来看待生命的人。狄奥尼索斯状态基于主体的变形,《悲剧的诞生》中对生命的审美证成和审
期刊
摘要:博托 ·施特劳斯主要以其戏剧创作蜚声当代德语文坛。他总是一再尝试不同的戏剧表现形式:在空间上打破统一的空间方案;在时间方案上,长于运用表演时间与被表现时间之间变化的关系。时空框架、角色身份与关系、情节关联等显在要素的游戏性处理,一直以来就是施特劳斯结合剧本内涵与形式、舞台因素所做的探索,其间既体现了作家早年考察他人戏剧时所获得的艺术经验,也反映了其多元观展开的过程。施特劳斯对戏剧多有寄寓:在
期刊
摘要:人民防空工程是城市地下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鼓励人防空间的多元主体建设和平战结合利用;但因制度建设滞后和权利边界不清,围绕“结合民用建筑配建”(简称“结建”)的人防工程的权利冲突和利益矛盾时有发生。文章回顾人防工程的立法和建设历程,分析当前存在的权利矛盾,进而辨析人民防空工程的“平时权利”与“战时权利”及权利行使边界。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要依据
期刊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风险社会时期,特大城市出现了急速转型的社会结构、多元复杂的人口规模以及深刻调整的利益格局,为此,亟需探索其社会稳定风险的量化评估和治理架构。文章以上海市Z“城中村”动迁事件为调研对象,从依法决策、民众态度、补偿安置、舆情反馈、社会影响五个维度出发,分析得出Z“城中村”动迁事件的整体风险系数,并提出特大城市社会稳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策略,以促进特大城市社会稳定风险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期刊
摘要:从经典著作《物的追问》出发,海德格尔重新触及了形而上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事物的事物性到底是什么?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正是通过跨越事物才得以建立起一种形而上学。文章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重新抓住在现代物理学中被科学化了的事物,还原其形而上学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经典哲学家们(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洛克)和现代现象学家们(胡塞尔、梅洛庞蒂、萨特)的思想被努力联结在一起,现象学家们对物的概念
期刊
纵览人类文明历史,在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之前,《新约》中的耶稣、柏拉图的苏格拉底、佛教的释迦牟尼、儒家的孔子,作为不同文化类型的开辟者或领航人,早已被相应文化领域的人们追随、尊崇了千年。这些伟大人物以其“师垂典则,范示群伦”的智慧和德养,把亿万服膺者吸引到自己周围,其情形就像人们所赞叹的:“日立中天,明被万方”。①  尼采说过,创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为了给人类提供“第五福音”,他的雄心是令查拉
期刊
在园林史上,明代吴彬的《赏雪》与其所绘的西圃(瞻园)一直被忽视。文章从画中不同寻常的透视法出发,还原吴彬的作画过程,揭示出该园林的空间特点。吴彬对透视法的选择正是来源于他对这一园林的特殊空间结构的感知。  赏雪; 透视法; 吴彬; 园林画  TU986.1;J205A007608  对于曾经繁盛一时但视觉资料却几近空白的明代南京园林史,《岁华纪胜图》是仅存的一份写实图像记录。①这套册页为明代画家吴
期刊
摘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经历了一个从“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批判”到“资本形而上学批判”的深化过程。既然如此,我们应着力批判和警惕任何有关“资本形而上学”的理论及其现实运动。在“资本”业已成为一种创新动力及文明机制的事实语境下,“要资本,不要资本主义”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一个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世界化的理论与实践内容。与任何“改良的社会主义思潮”不同,我们所坚持的“要资本”
期刊
摘 要: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的解释是他自己的思想转向和形而上学之克服的重要环节。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与黑格尔展开了本质性的哲学争辩。从形式上看,争辩(Auseinandersetzung)具有彼此分離而又相互设定的双重含义。《否定性》手稿为争辩提供了一个实质性的例子。海德格尔指认否定性为黑格尔哲学的基础规定而黑格尔哲学并没有严肃对待之。黑格尔从意识的区分出发来思考否定性,因而在某物和他物的关系中
期刊
中国动画产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动画内容创意的问题。动画创意已成为当下推动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文章从人才供给、人才需求和产业秩序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动画创意缺失的原因,并从技术、政策、学术研究和教育四个角度提出了解决中国动画创意问题的方案。  动画创意; 区块链; 动画产业; 转型升级  G206A003007  动画创意的缺失,或者说动画编剧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而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