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理诗意入画来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wwwbushi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些许年前的一天,留有一撮白胡的画家沈维才走进我的视野。因性情相近、钟爱相邻,由初时的偶有把酒言欢,到不时的长谈古今,渐次发展为常常一边观其挥毫泼墨,一边与其奉茶说天,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维才早年得金陵四大画家之一胡国仁真传,后喝了几年中央美院的高级墨水,在江河山川的游历中又添了许多灵性与悟道,画作在画界评价颇高。留有一撮黑胡的书法家祁斌曾有一文,不妨摘录一段:沈维才善画喜书,常有左书右画之美誉。其枝蔓道劲盘绕,多有中锋草篆之法,花叶疏密错落,常存山间野逸之风。笔墨飞动,收放行止、方圆正侧,无不合乎气韵,充分体现千壑于胸,错落穿插,似断若连,密不厌密,疏更喜疏,潇洒自如。即使重彩,尤见淡雅典润、浑厚苍茫。沈君非但爱花,其人物、山水更是勾勒万象、直抒胸臆……
  关于维才的画作被业内所推崇,我不想费太多笔墨,只想就其画作讲究状态和画中之禅理诗意,略表一二。
  “没有状态,不入笔。”这是维才多年的信条。在维才看来,一幅画作,就是作者特定环境中的心灵告白,在向人们展示一幅画作的同时,捧出的是内心的情感和认知世界的境界。所以,看维才的画作,你能从整体中看到一些有禅理的微妙细节,从细节中又有让人思考的文人情調,禅理诗意入画已渗透到骨子里。细瞧维才作画,深思、捻笔、挥洒……那种心无旁骛、沉醉其中的快意和洒脱,活脱脱就是一尊佛的模样。
  “画不出物的情感和状态,不入笔。”在维才的意识里,万物皆有情感,也都有特定的状态。荷花是维才擅长描绘的对象,四时不同,荷花的状态、情感也就各异。维才笔下的荷花,盛夏之荷,微风过处,荷叶翩翩起舞,有种磅礴与婷美,其渲染的是盛夏荷花生命旺盛的状态,展现出的是一种幽雅高洁的神韵。秋天之荷,在常人眼里,已是枯枝败叶,而在维才眼中却有老者历经风霜的深邃和睿智,他用线条展现荷之瘦骨嶙峋的同时,呈送给人们的是生命的弥坚之美。
  维才所画的水中之荷,常给人以遐想。是水的波动,邂逅了荷花的情感,还是情感触动了水的眷恋?水与荷融入的是“一世一相思,一生一相见”的曼妙语言。于是,“荷生绿泉中,碧叶齐如规。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照灼此金塘,藻曜君玉池。不愁世赏绝,但畏盛明移”晋代张华的《荷诗》的意境,艺术的呈现在你的面前。
  维才的画作崇尚写意,追求状态与情感,大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也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无穷品味。而他的画作,其中的禅理诗意,构成了其空灵流动的意境。可谓,飞舞走蛇的画笔构绘出的是万千世界,而泼墨和颜色闪耀的是天地万物中生命的生生不息。
  说维才的画作有强烈的禅理诗意,不妨请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诗佛”称誉的诗人王维来做一比照。
  试看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书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以移情和拟人的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情感。
  细观维才的《一泓莲香多禅意》作品,在运用传统的水墨手法的同时,又有现代摄影所展现的光影效果。此画不拘泥于对“物”之形貌的逼真刻画,而是窥貌取神,创造出空灵精妙的意境,并在浓墨中见淡雅,在淡雅中见神韵,与《书事》中“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这不就是“禅”吗?这不是绘画艺术中至高无上的禅理境界吗?
  再看王维的山水诗代表作之一——《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流。”此诗以自然美来表现一种理想的社会之美,其笔下的画山绣水,清新宁静,是自然天成的图画。
  而维才的《人静鱼自跃,风定荷更香》作品,其表现的叶、枝、花这些静若处子之物,却随风摇曳,动若脱兔;而好嬉戏的鱼,又像直升机一样玩了次悬停。其天然的意境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着穿越时代的契合。维才画作中采用的以简约而不简单的构成章法,隐喻的“大道至简”,不正是王维诗作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另一种语言表达吗?
  捧读王维的《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此可谓是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再停留在维才的《一花一世界》前,泼墨有深有浅,浓淡相宜,不是常人的用深黑色勾勒出叶脉,凸显一片荷叶,而是浓墨苍劲在荷的枝干、鲜嫩泽润的莲蓬和蝴蝶的两翼上,给人以“天地外”、“有无中”、“动远空”的感知。其泼墨之素雅、格调之清新、意境之幽美,与王维的《汉江临泛》犹如隔空对唱。再细观画面的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融情于景,与王维的融画法入诗相映成趣——融诗韵入画,可谓画作天成,神韵自来。
  维才的画作,或于浓淡焦墨中,画中有诗;或于窥貌取神的意境中,充满禅机;或于淡雅简练中,大道至简;或于动静结合中,引人遐想……
  观维才的画作,无需是禅宗,也无需是诗圣,完全不必用参禅、作诗填词的方法去品味,但只要你读一读他画作的题跋,细观一观他画作的寓意,蕴含在画中的禅理诗意,就能走进你的心里。这也许是维才在当今画坛中独树一帜的原因吧!
其他文献
近现代的中国山水画坛可谓南北东西各有佳话,一时间名家纵横,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石鲁、黎雄才、关山月等诸家异彩齐发。傅抱石先生的山水画,风格迥然有别于其他诸家,自成一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是一个崭新的面貌,其地位堪称新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与其山水画等量齐观的,今日看来也并不多见。抛开画坛纵观他本人山水作品,其中有一幅《茅山雄姿》,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描绘的是南京东南方向的茅山的
期刊
摘要:文章调查了网络公开课在广西南宁的几所高校大学生中的真实影响力和资源利用情况,发现以公开课为代表的网络教育资源尽管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认同,但大学生的学习和利用程度有限,整体学习状态仍显得被动、单一和消极,因此,提出基于公开课积极利用基础上的四大学习策略。  关键词:网络公开课;大学生;学习策略  网络公开课始于麻省理工2001年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pen Courseware),此后,包括哈
期刊
2007年,吕山川举办了名为“事件”的个展,展览作品无一例外的涉及到了当年倍受世界媒体关注的一些热点新闻。2008年,艺术家将关注的焦点从国际转入国内,创作了《事件2008》,描绘了这一年发生在国内的重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北京举办的奥运会等。从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内在发展轨迹来看,如果说《事件》系列主要涉及对新闻图片的“挪用”与形式上的“转译”,那么,以2009年创作的《广场》系列为标志,吕山川的作
期刊
对于当代玉器创作如何关注社会的问题,著名玉学家殷志强先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  一、当代玉器要承载政治家的意图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若艺术家长期生活在基层,仅反映大众生活,只能算是民间艺术、民间美术,艺术家也只能算是民间艺术家。  中国玉器的起源来源于先民的劳动实践,但厚积薄发,很快被政治人物赏识,并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成为承载政治人物意图的重要载体。因此,中国玉器很快成了贵族艺术、宫
期刊
摘要:本文分别采用了问卷、访谈的形式。对60名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的英语学习策略和专四成绩进行调查。本项研究发现:第一,英语专业大三学生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策略是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但均仅仅达到学习策略频率的中等水平(据Oxford对频率水平的定义),其次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策略、补偿策略、社会策略、记忆策略。记忆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且与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二,
期刊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也即雍正皇帝,在政治上向以铁腕形象著称,颇受后人微词。而他在艺术方面的品味和成就,却得到后人一致的赞赏。尤其随着《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一系列档案资料的公布,人们发现,这位勇于革新、勤于政事的“明君”,喜怒无常、寡情薄义的“暴君”,还有着恬淡脱俗的文艺心境,他对艺术品精益求精,以求完美无瑕至入骨程度的不懈追求,使其在位短短的13年内,制造出大量令世人目眩神迷、心向往之的
期刊
徐州汉代陶俑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珍品。陶俑是古代丧葬的冥器之一,东汉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今京师贵戚,郡县紊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多埋珍宝、偶人、车马。”《说文通训定声》俑宇注说:“偶,相人也,相人者,像人也,一名俑。”《后汉书·朱穆传》注也说:“偶人,明器之属也”,可见,“偶人”就是古时用作陪葬的象征人形的“俑”。故《孟子》记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
期刊
万物易取,一磬难得,先有磬,后有编钟。“磬”自古就与“德”相贯通。中国在石器时代就有了“磬”,作为礼器用于祭祀。“磬”自商周以来,始终是至高无尚的礼乐之器,是国家、帝王、贵族、土大夫、文人骚客们最为崇尚的德馨之器。  一、“磐”:乐之首器  为了更加深层地认识“磬”,我特意赶到上海博物馆,去看展出的西周古磬,当时恰逢上博成立六十周年,陕西省博物院提供了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玉器、磬等
期刊
追溯我与绘画的元记忆,时常会唤起潜藏于内心深处的一种带有原始性的偶发冲动。我最开始学习绘画是在初中三年级时,先是学习传统素描。其实当时并不喜欢,也不愿意去理解所谓的“宁方勿圆”,而是更愿意去“瞎画”,甚至是摧毁掉已经画完的“刻板的素描”,得到一种杂糅着乱七八糟的画面。这种杂糅和脑海里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让我很过瘾,从而体会到原来绘画是件很有趣的事,有趣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写生,而是一种写生之外的“编
期刊
坐看江上月,身影水中花。在扬子江下游,宽阔的金陵古城区内,有一座江水冲击而成的自然滩涂平原,名曰:江心洲。洲上树木葱郁,风景秀丽,农田瓦舍散落其间,入其景则有流连忘返之感。金陵画家沈维才的“品月轩”就安落在这江心洲竹林掩映之中。  沈维才,金陵画家,少时习画,兼攻书文。曾读工艺,而后转攻中国画,在江苏美术学院深造后,画艺大进,已成形貌。去年清明前后同游江南,约我去洲中画舍小坐,夫妻皆事丹青,楼上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