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现代文精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未来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go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精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但当前精读教学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精读教学理念,注重策略和方法,提升精读效率,培养精读兴趣,加强精读能力,使精读教学逐步走向高效和正规。
  关键词:原因分析;对策探讨;精读教学
  精读是语文学习主要构成因素之一,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高中语文精读教学现状为基础,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希望能为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语文精读教学效率低的局面提供一点帮助,并为研究本课题的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精读训练的弊端。精读教学存在多种问题,导致精读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如下。
  1、应试教学。受应试思维的影响,教师在精读教学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教学、面面俱到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是蜻蜓点水、劳而少功。尤其分析具体文章的时候,完全按照考试题型的框架进行讲解,并由此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模式化的题海战术遮蔽了学生宽广的视野,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怎么考就怎么教,考什么就教什么,考多难就教多难的做法,直接抑制了学生的精读积极性,学生花费的时间很多,但精读能力却难以提高。
  2、学生精读兴趣得不到提高。目前中学语文精读教学中对文章的解读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授课时,不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认真精读文章,而是把大堆语言材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褒贬是非必须与老师一致,学生回答问题必须符合老师的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这种做法造成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被遏制,从而使学生对精读产生一种消极心态:“我读与不读都行,反正有老师讲读。”一种是教师自己的概括。在考试中,教师的答案似乎是唯一的标准选择,这种标准选择严重束缚了学生主体思考的巨大潜能和自由空间,不利于精读能力的发展。
  3、教学方法不合理。精读教学中方法不合理表现为: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这种做法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文本”;不能抓住课文重点语句和可学可用的写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和内化积累。著名作家吴伯箫曾经这样评价精读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正是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层次,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现在的中学语文精读教学常常把一篇完整的文章肢解得零散破碎。这种精读教学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同时人文熏陶大打折扣。
  二、增强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在分析了目前高中学生和课程的特点后,提出了解决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低下的对策。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
  第一,整体感知文本。在学生尚未熟悉教材甚至根本没有接触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教学要求,展开教学活动,生吞活剥,其结果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是探究性精读教学的基础。
  第二,注重交流。学生精读作品时要与文本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对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要以自我的生活经验为支撑,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力和感悟力,促进和深化对作品的理解,触摸文本创造的艺术形象,品味文本表现的意境,探究文本隐含的深层意蕴。以其独特的感性经验参与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对作品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补充和建构。当然,学生由于拥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但这种理解是学生个人独特的理解,是最为珍贵的。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理解。
  第三,运用“往回看”的策略。精读是一个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细精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许多学生精读文本时产生障碍,就是由于对文本缺乏足够的理解,而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所以,精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对文本加以精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
  让学生自能发问、自能探究。立足于文章关键词语处质疑。优秀的文学作品都特别注重遣词造句。因此,学生在读解课文的过程中,要对文章的一些关键词语认真思考,反复品味。所谓“找准支点拨千斤,含精咀华重敲打”,如《西湖的绿》中,作者描写:“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其中“幽”、“野”、“闲”三个字,简洁之极,可谓字字得其神。立足于此,可产生一串疑问:课文哪处是详写?详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能否模仿着用一个词语概括?能从原文找出概括的根据来吗?为什么作者能以如此笔墨写出西湖的山水?给我们以什么启发?从中间入手,三面开花,立足本文、联系古诗,欣赏美景,又悟写法,全因“幽”、“野”、“闲”三字发轫。还有如扣住“绿”、“惊诧”、“不禁”引导对《绿》的读解;从“我真傻”中考察祥林嫂的心路历程;通过“包好、包好”窥察康大叔的职业行径;通过“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概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其他文献
师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但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师资发展的状况不容乐观:如教师数量不足,师资队伍结构失调,双语师资紧缺等.探讨该地区师资发展问题存在的原因: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科学成果应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极大的推动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中,在汽车制造领域中,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逐渐改变了汽车的动
任开研习国画出身,对于传统他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感悟,他一门心思地研究起了八大山人,他选择要为古画定制一套首饰。 Any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origin, but
本文论述了图形语言对于书籍设计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书籍设计中的图形因素已成为读图时代传递文化信息的“超导体”。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graphi
通过对川南H县的实地考察,发现教师待遇虽然在不断增长,但相对其他行业来讲,教师工资收入依然低下,这直接导致教师对职业认同水平下降.其次,当前尽管培养的师范生数量远远大
摘要:小学数学是数学这一学科的启蒙教育,它对学生以后的数学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怎样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呢?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也需要独立思考、热情探究、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再加上行之有效的数学活动,我相信,素质教育一定会取得明显进步。  关键词:小学
方志批评是一种方志现象,它伴随着修志活动而产生,并与志书编纂共同发展。方志批评以志书和修志活动为对象,没有志书编纂,就不会有方志批评。志书编纂可以从方志批评中得到启发和
虽然目前仍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影响到中国经济以及A股市场的表现,使得反复和波动仍是A股市场的主要特征。但在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表现的悲观预期逐步改变,以及在通胀压力的逐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终身教育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及其对教育挑战的必然要求,教师从事职业工作后,要想能够与时俱进,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文化发展和变化着的工作环境,就必须保
会议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自有学起,为师之道就在渐进中形成.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学的兴起为脉络,尊师重道有着悠久的传统.而师道的传承随着儒家思想受到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压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