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努力创新——学习梅派艺术的一点体会

来源 :艺术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梅派艺术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但在继承中仍要努力创新。作者以切身体会阐述了青年演员在学习梅派艺术并有所创新的三点体会。
其他文献
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他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但在他思想上也存在某些封建世俗观
元代统治者实现民族歧视政策,同时废除科举,目不识丁者为官,官场腐败,由此导致社会道德沦丧。被贬到社会底层的文人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他们通过杂剧创作呼唤道德理想的回归。元
明清两代,一批不满现实的文人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诗文的写怨传统,寓愤于曲,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写怨杂剧。这些作品突破“文以载道”、“温柔敦厚”等传统文艺观念的束缚,运用现实主
本文从本雅明关于“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的论述出发,从舞台美术、演员表演以及观众感受三个方面对影视时代西方戏剧的演变进行了一番思考,并着重分析了物质技术因素
20世纪末的中国戏曲,仍热衷于“克隆”世纪初“五·四”以来的反封建的主题.这其中有其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和艺术本身的多种原因。对其复杂性和多面性作出冷静剖析,对于
期刊
务头是元明戏曲创作与演唱中一个常用术语,明中叶后,此法渐绝,到清初就变得“千古难明”(李渔)了。近人也有论及务头者,但均不得要领。本文认为务头就是一句或一调中字少腔多之处
与其他文类研究的红火场面相比,近年古代戏曲的研究显得有些冷清.大量文献资料不断发现、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形成的巨大学术空间与研究力量投入的日益减小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歌咏行动在我国有着良好的革命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本文就当前群众性歌咏活动中遇到的歌曲艺术化处理问题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话剧《寻找莫文隋》最后一场,巧妙运用小道具“花”,营造了诗情画意般的戏剧情境,深寓着人类社会爱心和真心生生不息的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