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媒介的融合,面对日新月异的传播形式和愈加激烈的传媒竞争,报刊媒体纷纷走在了媒介融合之路的前列,而电视媒体却起步较晚,在视频优势资源不再独享,媒体格局巨变之下,如何认清业已变化了的媒介生态环境,在全媒体时代重新定位自己,扬长避短,走出一条电视媒介技术融合道路,是电视媒体应对挑战、开拓发展的首要议题。
【关键词】电视媒体 媒介融合 技术融合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依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纸媒所受影响是最大的,但是首先意识到生存危机并积极应对挑战的也是报刊媒体,虽起初也是迫于压力“摸着石头过河”,但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尝试,已从最初的“照搬上网”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的媒介融合之路。电视媒体要在多元化媒介环境中保持自身竞争力,首要的就是认清已经变化了的媒介生态环境,重新定位自己,发挥自身传播优势,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宜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之路。
一、全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介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加之3G技术的进步,融合了通信、阅读、上网和视频播放功能的智能手机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经常接触的媒体之一。如今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互联网,手机和传统媒体为主体,各种媒体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元化全媒体格局。
1、年轻受众青睐新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和3G手机等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受众接收信息的个性化程度高,信息海量的同时又兼具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高度交互性,因此创造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媒介体验。据CNNIC2011年初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我国网民已经达到了4.57亿,而手机网民也达到了3.03亿,30岁以上网民数量持续增多,且我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①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甚至很少看电视,读报纸,他们的生活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中心的。
2、电视收视率下滑,老龄化趋势显现
新媒体的吸引力的确分流了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受众。与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受众偏爱新媒体相反,传统媒体受众份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曾经占据媒体优势地位的电视媒体,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和竞争态势,收视率无疑成了电视台最关心的话题。并且自2001年开始,我国电视观众人均收视时间一直呈现下滑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受众的年龄构成必将进一步往30岁以上的人群中蔓延,伴随而生的趋势将是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的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
3、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
新媒体技术消解了传统媒体间的壁垒,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声画一体的视频信息的制作与发布已不再被传统电视媒体所独享。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不仅使报刊媒体纷纷涉足视频报道,还有网站提供的海量视频信息及网民DIY的视频作品。这使得电视媒体面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同行业电视台之间,全媒体时代,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愈演愈烈,电视媒体不得不和更多的竞争者去抢夺日益分化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4、受众和媒体之间关系的改变
现在的受众比过去的受众要主动的多,年轻化的、受过教育的受众越来越容易掌握新技术和媒体内容的制作技能,他们不仅在被动的接收信息,也积极参与到信息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就世界范围来说,越来越多被普通公众创作的信息内容被专业媒体所采用,社交网络和微博客的风靡也对人们的信息分享产生了重大影响,公众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也在愈加深刻的影响着媒体的议程设置,这些都改变了以往受众和媒体单向度被动接收的关系。
二、我国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现状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目标将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报刊纷纷上网就开启了媒介融合的局面。目前媒介融合在我国的发展如火如荼,各种媒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仅逐渐消解和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也衍生出了日新月异的全新的媒体形式和媒介使用体验。就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媒介融合的探索实践来说,媒介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和3G手机电视两个方面。
目前,基本上所有电视台都成立了自己的网站,虽然起初的电视网站只是将其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宣传窗口,内容形式单一、更新较慢,但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探索尝试,现如今的电视网站已逐渐发展成为了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合网络特色和电视资源为一体的“全功能”服务型信息平台。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扬长避短,扩大了电视受众的外延,拓宽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从而拓展了电视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
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名副其实的“影子媒介”,因其拥有的极高的普及率和携带方便的特点,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之下,与电视媒体的“联姻”可谓顺理成章。3G手机的广泛普及宣告了“新视听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视成为了新时代的新鲜潮流,虽然手机电视市场潜力广大,但技术和设备因素依旧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屏障,并且目前基本都是转播或下载现有电视节目,针对手机媒体专门开发制作的节目依然寥寥无几。
三、电视媒体技术融合策略
在全媒体竞争的今天,如何变挑战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发挥优势,不断创新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必须思考的问题。
1、发挥品牌优势,内容为王
新媒体出现时间不长,尤其网络空间上的媒介规范还不甚健全,信息冗杂且质量参差不齐,而传统电视媒体却在稳步的发展过程中经年累积了强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这一品牌优势来吸引受众,借助已有的良好声誉在线上同样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高质量的信息传播平台,同时,作为传统电视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拓展和延伸,二者可互为宣传,互为促进。
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内容始终都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媒体要做出自身特色,在巨变的竞争浪潮中站稳脚跟,保证优质的内容提供是最重要的。即使现如今的报刊纷纷利用新媒体抢占视频报道市场,但毕竟与已有几十年电视信息制作经验的传统电视媒体相比,无论是资源占有还是制作技术上,都还不够专业。因此,传统媒体要利用自己独有的视频资源和制作技术积极参与全媒体时代的竞争,通过电视媒体网站的开设和经营,对过往节目内容建立独有的数据库,对将要播出的节目提前做出预告,以吸引受众届时观看,受众更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随时随意点播往期节目。网络不应仅仅是电视的网络版,在电视媒体上无法播出的节目和内容可以在空间无限的网络得以延伸,类似于网络特供的栏目可作为对电视媒体的有效补充。 2、利用新媒体增强交互性
互联网和移动传媒因其交互性,改变了传统媒体和受众的社会关系,也创造了全新的极具吸引力的媒介使用体验。传统电视媒体由于其本身线性传播的限制因素,与受众的互动反馈要么延时,要么薄弱,而新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传统电视媒体在交互性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利用网络建立有效的交流社区,不仅使受众可以与节目编辑策划人员及时反馈意见建议,也可在受众之间就节目内容发起更深入的讨论,爱好自拍的受众也可以在网络上晒出自己的视频作品,这就使受众在消费信息的同时,有了更强烈的参与感。有调查显示,受众往往对自己高度参与的事物投注更多关心和注意。
3、涉足文字报道
报刊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分羹视频报道,电视媒体当然也可以涉足文字报道方面,来作为视频报道的补充延伸,使信息呈现方式不再传统单一。有声有色的视频报道虽然具有吸引力,但是在事物的深度解读方面却逊于报刊,除了制作丰富多彩的视频报道,记者编辑也可在网络上增加对事物的文字解读和幕后语序或独家专访,配合图片,文字,影音视频的多媒体信息,不仅形式上更具吸引力,也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
4、打造全媒体团队
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对新时代记者的技术能力和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要具有全媒体意识、掌握全媒体技术。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报道方式的需要,为各种媒介提供初级信息产品,以便各媒介能各取所需的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做专题培训时认为,团队合作是媒介融合的基础,不可能有全能记者,而是每一个人能够精通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又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大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为他们制作不同的内容。②
5、开发更适合手机媒体的节目形式
手机电视的发展由于其播放效果差,节目形式单一,资费过高等技术障碍和内容问题受到了一定阻碍。目前,手机电视基本上都是转播电视节目,鲜见为手机量身定制的更受欢迎的节目内容,考虑到手机待电时间和画质像素的限制,以及受众观看手机电视的习惯特征,更多开发十分钟以内的手机短剧也许是一条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①http://www.qqread.com/news/p4
97282.html
②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新闻与写作》,2009(8)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电视媒体 媒介融合 技术融合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依旧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和冲击。虽然从表面上来看,纸媒所受影响是最大的,但是首先意识到生存危机并积极应对挑战的也是报刊媒体,虽起初也是迫于压力“摸着石头过河”,但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尝试,已从最初的“照搬上网”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的媒介融合之路。电视媒体要在多元化媒介环境中保持自身竞争力,首要的就是认清已经变化了的媒介生态环境,重新定位自己,发挥自身传播优势,适应新环境的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宜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之路。
一、全媒体时代的电视媒介环境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普及,我国网民数量与日俱增,加之3G技术的进步,融合了通信、阅读、上网和视频播放功能的智能手机也逐渐成为了人们经常接触的媒体之一。如今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互联网,手机和传统媒体为主体,各种媒体相互交叉、渗透的多元化全媒体格局。
1、年轻受众青睐新媒体
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和3G手机等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受众接收信息的个性化程度高,信息海量的同时又兼具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高度交互性,因此创造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媒介体验。据CNNIC2011年初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12月,我国网民已经达到了4.57亿,而手机网民也达到了3.03亿,30岁以上网民数量持续增多,且我国网民每周上网时长为18.3个小时。①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甚至很少看电视,读报纸,他们的生活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中心的。
2、电视收视率下滑,老龄化趋势显现
新媒体的吸引力的确分流了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受众。与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受众偏爱新媒体相反,传统媒体受众份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缩减,曾经占据媒体优势地位的电视媒体,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压力和竞争态势,收视率无疑成了电视台最关心的话题。并且自2001年开始,我国电视观众人均收视时间一直呈现下滑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受众的年龄构成必将进一步往30岁以上的人群中蔓延,伴随而生的趋势将是传统电视媒体受众的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
3、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
新媒体技术消解了传统媒体间的壁垒,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声画一体的视频信息的制作与发布已不再被传统电视媒体所独享。资源优势属性的改变,不仅使报刊媒体纷纷涉足视频报道,还有网站提供的海量视频信息及网民DIY的视频作品。这使得电视媒体面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同行业电视台之间,全媒体时代,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愈演愈烈,电视媒体不得不和更多的竞争者去抢夺日益分化的受众的注意力资源。
4、受众和媒体之间关系的改变
现在的受众比过去的受众要主动的多,年轻化的、受过教育的受众越来越容易掌握新技术和媒体内容的制作技能,他们不仅在被动的接收信息,也积极参与到信息制作和传播的过程中。就世界范围来说,越来越多被普通公众创作的信息内容被专业媒体所采用,社交网络和微博客的风靡也对人们的信息分享产生了重大影响,公众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也在愈加深刻的影响着媒体的议程设置,这些都改变了以往受众和媒体单向度被动接收的关系。
二、我国电视媒体的技术融合现状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的,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其目标将是打破传播媒介的形态差异,走向媒介形态的大融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的报刊纷纷上网就开启了媒介融合的局面。目前媒介融合在我国的发展如火如荼,各种媒介之间的交叉渗透,不仅逐渐消解和模糊了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也衍生出了日新月异的全新的媒体形式和媒介使用体验。就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媒介融合的探索实践来说,媒介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与互联网的融合和3G手机电视两个方面。
目前,基本上所有电视台都成立了自己的网站,虽然起初的电视网站只是将其作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宣传窗口,内容形式单一、更新较慢,但经过了一段时期的探索尝试,现如今的电视网站已逐渐发展成为了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合网络特色和电视资源为一体的“全功能”服务型信息平台。互联网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扬长避短,扩大了电视受众的外延,拓宽了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从而拓展了电视媒体的生存发展空间。
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名副其实的“影子媒介”,因其拥有的极高的普及率和携带方便的特点,在媒介融合的浪潮之下,与电视媒体的“联姻”可谓顺理成章。3G手机的广泛普及宣告了“新视听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视成为了新时代的新鲜潮流,虽然手机电视市场潜力广大,但技术和设备因素依旧是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屏障,并且目前基本都是转播或下载现有电视节目,针对手机媒体专门开发制作的节目依然寥寥无几。
三、电视媒体技术融合策略
在全媒体竞争的今天,如何变挑战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发挥优势,不断创新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必须思考的问题。
1、发挥品牌优势,内容为王
新媒体出现时间不长,尤其网络空间上的媒介规范还不甚健全,信息冗杂且质量参差不齐,而传统电视媒体却在稳步的发展过程中经年累积了强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电视媒体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这一品牌优势来吸引受众,借助已有的良好声誉在线上同样打造一个值得信赖的高质量的信息传播平台,同时,作为传统电视媒体在全媒体时代的拓展和延伸,二者可互为宣传,互为促进。
不管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内容始终都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媒体要做出自身特色,在巨变的竞争浪潮中站稳脚跟,保证优质的内容提供是最重要的。即使现如今的报刊纷纷利用新媒体抢占视频报道市场,但毕竟与已有几十年电视信息制作经验的传统电视媒体相比,无论是资源占有还是制作技术上,都还不够专业。因此,传统媒体要利用自己独有的视频资源和制作技术积极参与全媒体时代的竞争,通过电视媒体网站的开设和经营,对过往节目内容建立独有的数据库,对将要播出的节目提前做出预告,以吸引受众届时观看,受众更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随时随意点播往期节目。网络不应仅仅是电视的网络版,在电视媒体上无法播出的节目和内容可以在空间无限的网络得以延伸,类似于网络特供的栏目可作为对电视媒体的有效补充。 2、利用新媒体增强交互性
互联网和移动传媒因其交互性,改变了传统媒体和受众的社会关系,也创造了全新的极具吸引力的媒介使用体验。传统电视媒体由于其本身线性传播的限制因素,与受众的互动反馈要么延时,要么薄弱,而新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传统电视媒体在交互性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利用网络建立有效的交流社区,不仅使受众可以与节目编辑策划人员及时反馈意见建议,也可在受众之间就节目内容发起更深入的讨论,爱好自拍的受众也可以在网络上晒出自己的视频作品,这就使受众在消费信息的同时,有了更强烈的参与感。有调查显示,受众往往对自己高度参与的事物投注更多关心和注意。
3、涉足文字报道
报刊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分羹视频报道,电视媒体当然也可以涉足文字报道方面,来作为视频报道的补充延伸,使信息呈现方式不再传统单一。有声有色的视频报道虽然具有吸引力,但是在事物的深度解读方面却逊于报刊,除了制作丰富多彩的视频报道,记者编辑也可在网络上增加对事物的文字解读和幕后语序或独家专访,配合图片,文字,影音视频的多媒体信息,不仅形式上更具吸引力,也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
4、打造全媒体团队
媒介生态环境的变迁对新时代记者的技术能力和工作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要具有全媒体意识、掌握全媒体技术。在信息的采集过程中要考虑到各种报道方式的需要,为各种媒介提供初级信息产品,以便各媒介能各取所需的进行进一步的深加工。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做专题培训时认为,团队合作是媒介融合的基础,不可能有全能记者,而是每一个人能够精通一两门报道技术,同时又熟悉其他报道手段,大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为他们制作不同的内容。②
5、开发更适合手机媒体的节目形式
手机电视的发展由于其播放效果差,节目形式单一,资费过高等技术障碍和内容问题受到了一定阻碍。目前,手机电视基本上都是转播电视节目,鲜见为手机量身定制的更受欢迎的节目内容,考虑到手机待电时间和画质像素的限制,以及受众观看手机电视的习惯特征,更多开发十分钟以内的手机短剧也许是一条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①http://www.qqread.com/news/p4
97282.html
②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新闻与写作》,2009(8)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0级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