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心互损病理机制研究及中医药防治进展

来源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tou5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脑心之间生理病理关系紧密,临床病证相互影响,病理机制复杂.临床研究表明,脑部疾病如卒中多并发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如心心房颤动动也会引发脑部疾病,甚至加重患者脑萎缩,出现认知障碍等.中医也认为“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元神在脑,识神在心,心脑息息相关.脑之神明伤,累及于心,心之神明伤,累及于脑.因此,脑病及心,心病及脑,脑心互损的病理机制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结合脑心疾病相互影响的临床研究现状,对脑心互损的病理机制进行了总结,从炎症反应、自主神经调节紊乱、细胞凋亡、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等几个方面的整理和分析,阐述了各种机制的研究概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医药对脑心功能的认识,以及中医药防治脑心疾病的整体观念,提出需要重视脑心同治的防治理念,并概述了以脑心通胶囊为代表的中医药防治脑心同病的研究进展.该文综述脑心互损的病理机制及其中医药防治的研究现状,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及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痛风是我国第二大代谢类疾病,会引起关节组织损伤及多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健康.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异常引发的尿酸升高是其发病的生化基础,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控制炎症类药物如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降尿酸类药物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其效果明显,但存在停药后易复发及不良反应较多等问题.中药治疗痛风历史悠久,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层次对症治疗的优势,通过降尿酸、抗炎、抗氧化、保护肾脏等发挥治疗作用,其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率低.近年来,有关中药对痛风动物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多,笔者在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