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文字的角度看对视觉文化传播的误读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y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有意味的能指系统,视觉图像的确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文字符号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文化建构中的地位,视觉符号的存在与大行其道也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但视觉语言并不排斥文字思维,视觉文化也并非要与自然语言决裂,那些认为视觉传播将要和势必取代语言信息的视觉中心主义者,无疑存在一种不切实际的夸大。我们有必要从语言文字符号的角度,对视觉文化在传媒时代的含义和走向做一番厘清和规正。
  
  “视觉文化”的几种误读
  
  视觉文化,被一部分学者认为是以形象、影像、奇观等视觉因素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以反对和批判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为己任的感性文化形态。这种观点对视觉文化和语言文化都存在一定的误读。视觉文化并不意味着“只是看看图画”。
  要弄清视觉文化的内涵,首先有必要区分视觉艺术、图像艺术与视觉文化三者的关系。视觉艺术古已有之,但古典的视觉艺术,诸如绘画、雕塑、建筑等,并不能构成当下包含了新增技术的视觉文化的全部。更不能说有了绘画(甚至有了甲骨文)就开始了视觉文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视觉艺术始终是作为艺术的一个类型而存在的,而图像艺术仅是视觉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视觉文化则是视觉艺术发展到后现代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才产生的一种批判性文化,是视觉艺术的一个历史断面,是视觉艺术在当代的新发展。
  其次,还要区分视觉文化在艺术理论领域和文化批判领域两个不同层面的内涵,事实上这两个层面在讨论中一直存在错位。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并不一产生就代表了与以语言符号为代表的理性思维的对立。在对艺术实践的思考中,从古希腊艺术的摹仿、表现理论,到康德、黑格尔的自我的反向观照和理念的感性显现理论,到印象派的极端主观化,乃至现代艺术发展为一种反映理念和宣泄情感的反视觉暴力,视觉艺术走过了一个对现实社会的抽象和主观再造以及脱离现实甚至扭曲变形的过程,这正是视觉艺术的形而上学过程。
  而在社会文化思辨领域,视觉文化更多的却是作为一种颠覆现代性的大旗,站在了以语言、理性、深度、形而上等为核心的现代社会的对立面。比如利奥塔在《话语,图像》中认为,攻击现存理性体制秩序和传统为目标的颠覆性欲望可以最直接从艺术中找到,因此把图像/艺术认为是后现代反对现代的一种话语。
  因此,那种认为视觉文化就是图像文化的观点,有一定的狭隘性和肤浅性;否认视觉因素的泛滥给传播模式和阅读习惯带来巨大冲击的观点,也无视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性现实;而那种认为视觉文化必将取代自然语言传播传统的观点,也因其极端和激进,只能存在于想象的乌托邦。
  
  语言文字与“视觉文化”的关系
  
  视觉符号与语言符号的优劣 语言和视觉有各自的优势。表述一种理性思考或深度认知,视觉形象无法与语言的抽象性和理论性相比,而表达一种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与审美,恐怕人们更愿意看画面优良、制作精致的电影或图片。我们无法否认,绘画、摄影、影视是可以表达思想的,尽管有人试图把马克思的《资本论》用电影表达而最终失败,但是视觉文化的阐释能力尤其在现代是不容抹煞的。
  同时,语言和视觉也有各自的缺陷:语言小是万能的,古人云:“言之不足歌之咏之,歌咏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等,都说明了“表意语言想从中斡旋,表达某种绝对物,但这种绝对物却脱离了表意语言,无论这一语言想表达什么意图,最终绝对物将每一个意图都抛在了身后。”而艺术作品也往往在“被它们所隐藏的东西得列了体现”的同时,“通过体现又将自身隐藏了起来”,“为了能够指向那些在审美体验中稍纵即逝的瞬间,艺术作品依赖于某种‘解释性的理性’,依赖于(通过阐释)‘真实内涵的确立’。”视觉艺术本身并作单向的平面认知,但也不具有认识世界和阐释世界的自足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语言符号与视觉符号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彼此的缺陷,才能全面认知真实的世界。
  视觉符号与语言符号的对应与统一如上所述,在艺术思辨和文化思辨两个层面,存在一定的错位。视觉体验和视觉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感知世界、把握世界的认知方式,是思想表现的重要途径,并非简单的感官艺术和感性活动,并非在意义提取上反文化与反思想。作为一种艺术实践,视觉艺术无法脱离抽象、理性、概念等成分。但在西方的哲学领域,语言因为在表达理论、叙事和形而上学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把“形象”排斥在自身的话语霸权之外。利奥塔的《话语,图像》中认为西方哲学史是围绕着话语与图像、推论与感觉、说与看、阅读与感知、普遍与特殊之间的二元对立组织起来的。在上述每一组对立中,前者在传统上总是被赋予特权。
  由于西方逻格斯中心主义从来都把语言的权力置于形象之上,语言可以摆脱视觉艺术形成自己庞大的话语体系和话语霸权。于是,早期的视觉文化倡导者,如尼采、德里达、利奥塔,为了取得视觉文化的合法性,又进一步把它与文学对立,与语言、词语、文字对立,与其他获取信息和意义的方式对立。利奥塔也明确表示过赞成图像、形式和意象——亦即艺术和想像——对理论的优先性。但是,他们没有论述过语言与理性与形而上学的关系,事实上三者也并不是完全对等的,语言也往往成为他们万能的挡箭牌。事实上,大部分主张二元对立的擅长理论思考的理论家都是站在语言的角度,以视觉形象对理性和知识提出了反叛。
  
  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视觉文化”进行修正
  
  晚近的文化学者都对早期视觉主义的观点作了修正。米歇尔把视觉文化看成是“图像与逻各斯的相遇。在他看来,这一举措远远超越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之间的比较研究,使它进入了人类主体的基本构建之中,即把人类作为一种由语言和形象所共同构成的生物”。
  视觉文化并不是排斥语言和消灭语言,它取代不了,也谈不上取代。视觉艺术从生产到阐释都离不开语言。只是强调反叛语言、理性对图像、感性的压抑,目的还是要和语言共存。语言与视觉作为理性与感性的代表,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而是应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服务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更有建设性、合理性的批判和追求,只能与语言文化其生。
  
  重述“视觉文化”的理论深度
  
  从社会经济学意义上讲,视觉文化是在从生产为中心的生产模式,向以消费为中心的消费模式的转变中产生的,视觉的快感和刺激,在强调欲望的文化、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和都市的生活方式的消费社会有独特的优势。从文化上讲,视觉文化是后现代在反对宏大叙事、批判理性表述、颠覆形而上学对视觉和感官的贬抑中产生的,也是尼采在向西方文明中“理性至上”的发难中产生的。
  而且,在不同的学者那里,它像一个百试不爽的锦囊,有着不同的针对性,起着不同的斗争策略的作用。视觉文化不仅是图像的能指系统,它更是以视觉为主、综合其他感觉和语言等其他认知方式、以鲜明的批判性和颠覆性、以一种文化策略的形式反叛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
  英国文化批评家霍普·格林赫尔认为视觉文化要考虑:是什么东西形成了可见的方面,是谁在看,如何看,认知与权力是如何相互关联的等。它所要考察的是作为外部形象或对象与内部思想过程之间的张力的产物的看的行为。周宪在《视觉文化的三个问题》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学者斯特肯和卡特赖特所著的《看的实践:视觉文化导论》里列出的9个问题:1、看的实践:形象,权力与政治;2、观者制造意义;3、观看,权力与知识;4、复制与视觉技术;5、大众媒介与公共领域;6、消费社会与欲望的生产;7、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8、科学地看科学;9、视觉文化的全球潮流。
  这些论述从横向和纵向给视觉文化以广泛性和深度,而不仅仅局限在视觉感觉上。视觉艺术在当代作为一种技术和认识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但是并非是一元论的本体的地位。视觉文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抛弃语言和理性,视觉艺术及其他感觉艺术以及语言、文学等都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对象,同时还要研究“看”的行为方式及其“看”的观念的演变,和“看”的背后的权力、政治、经济、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关系。
  
  责任编辑 杨春兰
其他文献
2008北京奥运会,只剩下300多天了,在这未来的300多天中,中国、北京、奥运会将是全球关注的重点。而这些概念或中国元素的传播则离不开媒体,媒体把中国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媒体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体育、文化、经济是媒体传播的主线条,从目前国内外的媒体积极性来看,在奥运500天、400天、倒计时一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媒体的积极性有所改观,但从总体上来看,到目前为止,奥运传媒经济并未收到
当北方的大片土地气温骤降到零下10℃时,12月的三亚却依然温暖如春,海水不停地冲击着沙滩,阳光温暖地照着城市……
中交集团作为战略投资人,自2018年开始全面参与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两年多来,随着永定河治理成效逐步显现,中交集团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会越来越深,对破解流域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尚未阐明。血管生成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备受重视,T细胞也是直接参与关节损伤的效应机制之一[
一年一度的报纸征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为配合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的“新闻出版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的要求,本期的《报业观察》栏目结合总署的精神和我国报纸发行业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报纸发行与诚信体系建设”的专题讨论,特别邀请了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会长张建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姚晔人、武汉工业学院发行研究所吴峰、北京大学博士后支庭荣等业界和学界同仁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编者    诚实守信是中华
报业集团化建设是实现集约化经营的一种形式。集约化经营既是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也是调整报纸出版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在报业的改革发展政策中,集约化战略被置于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