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临床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_hu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19例行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因等相关资料差异,使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保护因素,并记录心肺复苏抢救成功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419例行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51例(12.17%,51/419),纳入成功组;心肺复苏失败368例(87.83%,368/419),纳入失败组;两组性别、发病场所、通气方式、电除颤次数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年龄、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均低于失败组(P<0.05),非心脑血管疾病占比、群众性心肺复苏率高于失败组(P<0.05).经ROC曲线分析,发现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对心肺复苏抢救成功具有鉴别价值(AUC=0.875、0.811,P<0.05),其临界值分别为6.92 min、10.49 min;经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5岁、非心脑血管疾病、群众性心肺复苏、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6.9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10.49 min均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独立保护因素(OR=1.889、2.656、2.250、2.143、2.119,P<0.05).51例心肺复苏成功者最终存活(出院)6例(11.76%,6/51).结论 年龄、病因、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及电除颤开始时间均为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临床应予以重视.
其他文献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合作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校企合作、产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是促进二者深层次发展的有效“催化剂”.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高职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需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
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了高校封闭管理的常态化,导致高校网络舆情触发点更多、燃爆点更低,频发的高校负面舆论反映出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办法不多、被动滞后.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突发事件带来的网络舆情不仅给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带来冲击,还关联到现实社会的舆论导向,有必要对高校网络舆情发送特点和困境进行分析,找到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之策.